为什么二战期间会有那么多中国台湾的居民不顾国家尊严参加日军,屠杀自己的同胞呢

发布时间: 2023-08-31 10:01: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1895年《马关条约》后台湾被日本侵占,日本是如何统治台湾的尽量少点,谢谢1、日据台湾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的强压政策日本占领...

为什么二战期间会有那么多中国台湾的居民不顾国家尊严参加日军,屠杀自己的同胞呢

1895年《马关条约》后台湾被日本侵占,日本是如何统治台湾的

尽量少点 谢谢

1、日据台湾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的强压政策

日本占领台湾初期,台湾对日本殖民者的抵抗,还是非常激烈的。日本采取了强压的手段,随时拘捕他们认为靠不住的台民,成群地屠杀,有时数百人被聚集在一起,用机枪扫射,集体处死。这种恐怖的统治,也有强烈的震慑作用,使台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

2、日本在台湾的农业建设和“国民教育”

从经济方面来说,尝试了堪称亚洲第一次的农业革命,推行的项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种、有计划地规划水利灌溉等。他们开设了新型糖厂,代替过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制糖方法。不过这些措施多以台湾为实验性质,一旦犯了错误,台湾百姓先吃大亏。

台湾推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无论质和量都提高了许多,而且,这些建设带动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一部分的城市文化被带入农村,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在日本统治期间,台湾全岛逐渐电气化,纵贯铁路修成,高雄、基隆两港开港。

在此基础上,日本带来了现代文化知识和现代化的生活形态,给台湾铺设了一层从西方经过日本,移植到台湾的世界近代文明。无可讳言,由于台湾不过是日本的文化边陲,虽然各方面的文化资源取自日本本土,但台湾文化能达到的水平,难免先天不足,而且,很难有开拓创新的空间。

3、日本在台湾的“皇民化运动”

50年的日本统治,在后半段发动了“皇民化运动”,愿意接受日本文化的台湾同胞,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语。当局要求他们采用新的日本姓氏,放弃原来的中国姓名。“皇民”必须放弃中国祭祀祖先的仪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粮食不足,实行配给制度,在台湾的日本人民,获得的一份配粮,台湾同胞能获得的大概只有一半的数量,皇民化的日本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台湾人中间的一半。这一差别,使得许多台湾人,愿意成为皇民。为了表现他们是“皇民”,他们往往比真正的日本人还要更日本。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1894年(清光绪20年),中国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次年3月20日,战况呈现败象的中国,派出李鸿章为和谈代表,并以全权大臣身份赴日本广岛与日本全权大臣议和。到达之后,李鸿章要求先停战,但谈判没有结果。

最后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廷一方面承认朝鲜独立;另一方面也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予日本。

台湾割让予日本的记载为马关条约第二条之内:“第二、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诸岛屿;第三、割让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威治东经一百一十九度至一百二十度,及北纬二十三度至二十四度间的各岛屿。

另外,第五条亦有如下之文字:日清两国政府于本约批准交换后,立即各自派遣一名以上之委员赴台湾省,实施该省之让渡事务,但需于本约批准交换后二个月内,完成上述之让渡。”因为此条约,台湾被迫进入了日本统治时期,成为日本殖民地。而该和谈经过亦史称台湾割让或乙未割台。

1895年6月2日,中国全权代表李经方与日本任命的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停泊于基隆海面的日舰“横滨”号完成了台湾交接手续。

而台湾人民则以“台湾民主国”的名义,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台湾岛上与日军展开数月的殊死斗争,是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

另外,虽然清廷因为战争失败才割让台湾,但日本谋取台湾的武力攻占方式,中国大陆学者称之为占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日据时期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从1895年到1945年一直被日本占领长达50年。
日本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台湾人民进行压迫。政治上,殖民当局实行总督统治,台湾人被视作“二等公民”。经济上,殖民当局掠夺台湾工农业和矿业产品,加收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霸占台湾人民的土地,强行推销日本产品。文化上,他们强迫中国学生学日语。他们把初等教育学校分成“小学校”、“公学校”、“教育所”3种。将最好的教育条件都用于日本学童,而台湾本地人却得不到好的师资和设备。在中学和大学里就几乎看不到台湾学生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了进一步控制台湾,他们把台湾所有的报纸都变成日文报纸,关闭中国寺庙,强迫老百姓改用日本姓名,学习日本的风俗习惯等等手段想彻底消灭台湾的中国文化和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
很简单啊,日本陆军坐着联合舰队的战舰登上了台湾,然后和刘永福的黑旗军,本地乡绅组建的义军大战了几个月,直至台湾大规模反抗消失。
一开始是丘逢甲,刘永福等先后建立国家,开展抵抗运动。然后渐渐转入地下,成为社会运动。
日本设总督府,开展殖民教育。同时也大力推动改革,发展科技经济。还假设铁路、公路、电线、水库等基础设施。在二战期间,加强了思想?控制,统?治变得残?暴。最后投降,光复。
日本对台湾、朝鲜等殖民地的统治方法,和英法等国的欧洲式殖民地统治方法是有极大不同的。英国人并没有想把印度人改造成为英国人,而日本人却试图把台湾人、朝鲜人改造成为日本人。1930年代的日本教科书描述“大日本帝国”时说:“大日本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的大和族以外,还有朝鲜族,汉族(台湾人)等少数民族。”
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并没有奢望从清政府那里夺得台湾。所以对于突然到手的台湾,日本并没有及时制定出治理台湾的统治方针。1890年代后期是日本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人们对治理台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比较开明的人提出采用美国和德国的联邦制,将台湾作为日本的一个自治联邦;比较保守的人提出采用中国式的民族同化方式,对台湾居民进行同化改造,使台湾人变成地道的日本人。日本政府一时也无法确定台湾的统治方针,只好采取“无方针”的走一步看一步的摸索政策
在“间接统治”和“皇民化”两派的激烈争论中,日本政府最后采用了综合两者意见的“渐进政策,即统治台湾的最终目标是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人的“皇民化”,
总而言之,日本统治台湾初期的方针政策,是以英国的殖民地政策为蓝本的“间接统治”政策。除了剪辫子穿洋服等外,并没有对台湾居民的生活方式加以过多干涉。但这种早期的“间接统治”政策,后来被激进的“皇民化”政策取代,使日本的台湾统治政策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害怕具有中国血统的台湾人,同情和支持中国的抗战,开始积极推行“皇民化”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一改过去对台湾的
“愚民政策”,开始在台湾积极普及教育和推广日本语。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台湾的中文报纸全部废止,改为日语报纸。台湾人保持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也被禁止,强迫台湾人参拜日本神社。1940年又开始号召台湾人自愿改用日本式姓名的“改姓名运动”,1937年以前,日本遵照欧美殖民地的惯例,只在殖民地搞农业和轻工业,不搞重工业,人为地制造宗主国和殖民地在工业技术方面的差距。1937年以后,随着皇民化运动的开展,日本开始在台湾兴建重工业,试图把台湾作为“南进”的工业基地。此后日本向台湾投入巨资,兴建钢铁、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使台湾的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从1939年开始,台湾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业化”殖民地。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是强加于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当然是应该被否定的事情。但日本并没有按照欧洲国家统治殖民地的方法统治台湾,而是把台湾作为本国的一部分来建设,给台湾带来了工业化和教育化,这是今天台湾人亲日情结的主要原因。

关于二战高丽籍日军和台湾籍日军的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太平洋战争中大和民族共征集多少高丽殖民地和台湾殖民地男人去战场为天皇陛下献身?
根据日本劳动厚生省统计,朝鲜籍日本兵共24万2341人其中有2万2182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列为B、C级战犯有148人,其中23人被判处死刑。战犯中有129人是「军属」,被征用为俘虏收容所的监视员。战后1952年4月对日和平条约生效后,朝鲜半岛人多数脱离日本国籍,而朝鲜籍战犯仍以「日本人」之名科以刑法执行,继续拘禁于东京的巢鸭监狱,最后一名囚犯在1957年岸信介内阁时被释放。
而在抗战中侵华日军最精锐最残暴的师团中台湾人的比例平均为32%,最高的竟然达到47%。
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回忆,日军中有一批不戴钢盔的士兵格外残暴,而这些人就是韩国士兵,他们强奸妇女后经常把妇女的子宫掏出来套在被害人头上使其窒息而死。而在进攻南京的日军部队中有不少台湾籍的士兵,在不少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描述

另:你事什么人?你这问题问的我咋看着口气有点不对
高丽籍日军我不太清楚
不过在抗战前期台籍日军并不多

日本在台湾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障军需补给,日本政府才于1937年9月开始雇台湾人充当不具备正式军人身份的军夫(就是煮饭,打杂,苦力那一类的...)。1942年1月,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兵员日益匮乏,当时的“台湾总督府”开始接受台湾人志愿从军的申请。据访问当年参军人士的记录,大多数人确实是因为发自所谓“内心的赤诚”而申请加入军队的。据日本厚生省在197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37年到1945年为止,“台湾总督府”总共招募了军夫126750名,从1942到1945年则征募了军人80433人,合计共207083名;这20多万人中有30304人在战场上阵亡,比例高达15%。

事实上台湾人跟朝鲜人在日据时代不同,直至1930年,台湾尚有武装抗日事件发生
对台湾人不是很信任,所徵得的军夫,多派往东南亚及太平洋战场,很少派往中国战场...
至於电影小说裏的事情...看看就好...
台湾籍日本兵大概有3万多人,但是主要是去的东南亚,基本上没被派遣到中国。日本人也怕台湾籍日本兵在前线倒戈反了啊!毕竟他们是炎黄种和中国人什么都一样
估计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
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

为什么在2战日本占领下的中国,军队和政府都有“伪”字

不是指全部的
  一、抗战前期的基本形势
  自1931年东北沦陷以来,虽然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委员会备战,并与纳粹德国达成军事合作协议,用钨矿等物资换军备,但在内主要是以压制、亲日为主,大量放弃华北地区的主权,导致华北以“自治”为名已事实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蒋介石政府如果在1931至1935年间努力坚持抵抗或认真整肃军备,对财政极度紧张而内部并不团结的日本(当时日本陆海军分歧严重,华北驻屯军与关东军间也无良好沟通,东北尚未消化,大本营并无战争准备)而言,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然而十年所谓黄金时期,国家并未认真面对工业建设,全国的钢铁等战略物资的生产有退无进,全国工业仅集中在纺织等行业中,精力大部用在内部清洗、建立独裁政权力量上,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干脆退出了华北。军队进行的现代化强差人意,德式枪械固然好用,但是要用钱买或用物资去换的,而且国军何尝真正德化,大部分部队只是用了德制的轻武器而已,部队素质、军队建设仍是老一套,与正规职业军队相差很远。
  1937年战事开启时,英美等国对中国的战事并不关注。美国境内的孤立主义甚嚣尘上,而英法的绥靖政策能连欧洲都不管,指望外人来帮忙实在不切实际,此时军备仍然是依*德国。由于轴心国间的约定,如果中国对日本宣战,则三国要同时对中国宣战。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一压力是不可忍受的,尤其是当时在和德国做军火生意。当时中国对德重要的出口物资是钨,因为钨的材质硬,是制作穿甲弹弹头的重要材料。这些钨后来装备在德国装甲师和反坦克炮的炮弹里,成为其进攻绥靖政策的英法的利器。
  不能宣战,却又不得不战,中国当时只好选择“抗战”的说法,即你打我就抗,你不打我就不抗。国力衰弱、工业不能自主时无论十里洋场多么繁华,都只能是这种下场,何况十里洋场的繁华中,很少一部分是中国自已的资金。当时的“焦土抗战”其实是基于这一种考虑,即日本的国力弱小,进攻中国虽然在军事上能获得局部胜利,但其国力无法支撑全面长期的战争,如果在占领的地方不能以战养战,而是不断地消耗资源,则最终会有打不下去的时候。这种战略对大而弱的国家而言或许是比较能见效的选择,但它是以放弃领土时毁掉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为代价的,而且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国民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性来支持政府的作战而非资敌,焦土抗战实施得彻底的地方,往往当地百姓要受的牺牲也是最大。尽管当时国民以高昂的士气支持过了1937、1938年日军进攻最为凌厉的时期,但是指望它能支撑八年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有可持续的凝聚力。
  二、抗战凝聚力与伪军起源
  在持续凝聚力这一点上,国民政府没有很好地尽到职责。尽管全国民众都在民族存亡的呼声中支持,国民政府在改变自身腐朽的政治体制与没落的军事状况上仍是步履蹒跚。中国国内的土地兼并与民生问题已然十分严重,政府对此根本没有兴趣改善,从而使基层民众在最初的支持激情过后,仍然面对着各级压榨与落后的政治。抗战各级军事组织不仅派系林立,除了蒋介石谁也不能指挥国民政府的军队(有时蒋介石也指挥不动地方系军队),最高军事委员会被人为设得错综复杂、政出多门又无人负责,而且中央军内也分派系,各部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绝大部分情况下各级军事指挥员都清楚军队是自已的身家,一旦拚完自已也就一文不名,因此在作战时都瞻前顾后,不到刺刀架到脖子上不用心。而蒋介石的手腕也做得极绝,象台儿庄战役中被严重削弱的孙连仲军队,大捷后反而失掉了42军番号,而一直不肯出战的汤恩伯却风光倍至;打到后来,地方系有南昌会战的云南第1集团军,中央系有常德会战的方先觉,有中条山战役的一触及溃,这些都是军事政治上失掉凝聚力的体现。事实上基层官兵的凝聚力本来也很脆弱,全*上级的号召与督导,例如南京保卫战前期同日军血战的官兵,在主帅遁走后立即士气全失,数千数千地任日本兵屠杀。
  当时中国国内亟需解决土地问题,而国民政府显然不可能象共产党政权那样以没收土地的方式彻底解决,但是较为平和的缓和手法都没有采取,整个政权阶层就是由既得利益阶层构成,从而使广大乡村基层民众对政府难有更多认同。这一点,日本非常清楚且比中国意识得更早。在日本看来,在中国使用中国人组成的军队来统治和控制占领区,从军事和政治上都是可行的。因此伪军在这个时候便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所谓伪军,在1937年全面抗战以前便已存在,那是在东北的伪满州国军,主要是由原东北军组成,也包括当地招募的土匪等。在七七事变以前,由于这支部队与抗联作战,积累了一定的反游击经验,并且日军在基层都有派驻顾问或指挥,伪满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是比后来的伪军要强一些。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在华北、华东两地全面作战,大量俘获国民党军;同时随着北平等地的陷落,大批华北部队编入伪军序列。当时的伪军主要是两类:伪满州国军和华北伪军。华东也开始出现伪军,但在规模上远不能与二者相比。1938年时,中国东北以外的伪军数量约为78000人,随著1940年汪精卫叛离国民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后,华东方面伪军大为扩张,伪军数量急剧上升至145000人。平心而论,此时的伪军现象尚不十分严重,也不在对华作战中占据太重要的地位。但1938年后,正面战场开始出现相持情况,抗日军队间相互矛盾严重,不仅国共两党出现兵戎相见,国军内部派系问题也大为突出,*一时的激情已难以维系高昂的士气。而国民政府更是推出"曲线救国"口号,许可国民革命军指挥官在面对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为保存实力,暂时投降"的指令,结果伪军数量急剧攀升。作战时战局不利,在上级许可下投降是职业军人的选择,二战时除苏联和日本外各国都认可这种做法,并尽力保护已方战俘的安全,但公开许可作战部队这样做的后果则是严重的,尤其是许可这些部队去协助敌人作战。
  从汪伪政府建立并获轴心国“外交承认”起,中国当时就在国号上开始变得混乱起来。一个南京政权,一个重庆政权,各有一边的“外交认可”并保持高层的相互接触,而且居然使用一样的旗帜(一开始汪伪的青天白日旗还有一条黄带区别,后来去掉了)、一样的国号、一样的口号,双方都号称正统,而且都是国民党的高层人物,都拥有大批高层官员的支持,这样造成的混乱不仅是纸面上的,更对政治局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重庆政府而言,这样的混乱有利于政治上的多边博弈:一面是共产党人,虽然弱小但是潜力很大;一面是日本人,由于对华作战消耗巨大,日本当时希望在巩固既得利益的基础上结束战事,一片一片地消化吞来的领土资源;对于国民党政府来说,汪伪政权的存在一方面是一个危胁,但另一方面也是与日本的一个外交缓冲,坐视部队投降日本,协助其与共产党军队相争,对已方并非无益。而日本人十分清楚伪军与国民党军的渊源,也尽量避免让伪军对国民党军作战,以防这些人又逃回去。日本人的意图是不断地发动攻势敲击国民党政府,迫其投降或在日本要求的条件内讲和;汪伪是希望有实力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获得对中国的统治,而国民党政府则是一面不承认汪伪政权、对日抗战,一面坐视军纪溃散、默许部分部队投敌钳共并派要员与汪伪接洽,以图与日本达成某些共识,同时对日本的攻势作战,也经常积极防御,不让日本轻易得手,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极有信心能拖到日本垮掉,不肯答应日本停战。国民政府一直在强调要准备“大反攻”,一直在说反攻的兵力准备都不足,只是包围边区的兵力一定足,投降的兵力一定足,形成的反差实在太明显。让人心酸的是当时外交上获得大国认可的“中国政府”同时有重庆和南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庆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汪伪政权则向英美苏宣战,无论二战是盟国还是轴心国胜,中国都会是“战胜国”,也注定了都享受不到战胜国的待遇。
  倘使这是在智力游戏里,可以说几方都是政治高手。但在血淋淋的战争与民族存亡关头出现这样的游戏,对普通士兵来说,未免太高深了些。一个人当兵,最初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想精忠报国,有的是想混饭吃,有的是土匪收编,还有的干脆就是被强拉来的。如果一支军队没有自已的指导思想,连自已的作战任务也不清楚,是用于抗日还是降日反共都只在政客股掌间的玩弄,则在最初全民支持抗战的高潮过后,凝聚力便可想而知了。
  三、伪军发展原因与其生存方式
  1938年后中日在正面对抗战场上开始沉寂下来。战前日本对中国的企图是:陆军要求得到中国华北做为对苏作战的基地,海军要求得到中国华东华南一带做为对东南亚进攻的基地,瓜分掉有用地区后,战略价值不大的中国西南腹地则*轰炸等手段迫使其承认这种侵略并采取亲日政策。到了1938年时,中国首都南京已占领,华北也成立了日本扶持的政权,日本此时的政策也随之成为迫降国民党、巩固已有领地。日军并非不希望吃掉全中国乃至亚洲,但以其人数相对之少、力量难以兼顾,其战略是一步步吞食。这样,正面战场虽然还有大的战役,但整体上进入了相持阶段。
  两军相持不是比爆发力,而是比坚韧。国民党政府可以在民族感情上做文章,中高层军官、士兵可以*血性拼博,但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凝聚,这样的情形不可能普遍且持久。当与同一阵线间的共产党人开始出现磨擦,而同一旗号下又有不同的军队投敌时,它对军心的冲击是巨大的。国民党一面在战场后方滞留了大量战败不及撤回的部队,另一方面也在正面对峙战场的敌人后方派出过大量挺进纵队,构成了国民党军的游击作战,这些游击作战一度有过战果。然而,游击作战是没有后方基地和友军侧援的战斗,所有的基地和援助只有当地老百姓,对军纪、政治松驰且没有精神主骨的国民党军来说,这样的要求超出其能力范围。这也是国军游击作战在战区有国军正规军协助时常常有一定效果,但一旦承担起主要抗敌力量的任务便难以胜任的原因。大量的所谓“游击队”不是占地为王,便是在日本人进攻时“曲线救国”,直接送到共产党根据地打共产党人。国民党一直讳言这一段历史并不肯检讨这么多国军投降资敌的原因,与其当时在背后的政治考虑有关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非常明白日本不可能战胜,因此只要保存实力不投降,就一定能迎来胜利的那一天。国府的考虑当时已经“高瞻远曙”到了胜利的时候自已能有多少兵马的地步,部队是成为伪军还是国军,并不十分重要,因为到了那一天,所有的伪军都会成为“国军”,连旗帜都不用换。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经过统计,除伪满洲国军外驻华伪军的数量大约是118.6万人,但有不同版本的说法,认为实际数量可能超过200万人。在华伪军建制中62%左右是原国民革命军部队,换句话来说,是国民党向日本“提供”的,其余则为地方土匪、招募等。部分伪军驻扎在城市负责占领区政权维护,绝大部分的伪军则被调往华北地区进行“扫荡”或者“治安强化作战”,其中不少伪军参与了在华北地区对平民的大屠杀活动。
  之所以日军要使用这么多伪军,有其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日军占领的地域很大,如果每个县城都驻军,主力师团一下就会分光,被抗日武装各个吃掉;另一方面守卫、巩固政权、收税收粮的事情对军事的要求比野战要低,让汉*去做正合适。因此在华北、华南日军大量地把占领区交给伪军驻守,只派驻顾问一类监控,这样好腾出精锐部队。由于伪军数量众多,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日军也常常把他们编入野战一线使用,充当前进时的炮灰。投敌伪军以军统的投敌部队较为有名,军统的部队虽然野战能力弱,但是其出身就是情报特工,在后方充当夜袭队一类汉*武装攻击抗日游击队、斩断地下组织非常专业。
  伪军在被派驻某地后,军饷给养是不由日军负责的,一切任其在当地“自筹”,说白了就是交足给日本人的,剩下刮的就是自已的。大中城市里有日本兵驻扎控制,小县城里一切都是自已说了算,四处搜刮勒索。一支连国家民族都失掉了的军队,在做这些事情上不可能对同胞还有什么余地,何况随时会被拉去和共产党人作战当炮灰,大部分人都是多活一天是一天,谁给钱就拥护谁。汪伪政权的日籍顾问影佐祯昭就曾在一份呈上的意见书上记载:“一、绥靖部队并警察驻屯于都邑者希望其给养能每人每月二十五元,阴历正月请主席平均赏给每人五元于人心收揽上可生甚多之效果。”而没有汪精卫“主席”惠顾的伪军“发财”的手段则是千恣百态,很重要的一点是跟抗日武装做生意,走私违禁物资,盗卖军火弹药。很多时候八路军的弹药也要*他们“接济”。由于参与作战时日军要给他们发弹药,日本人也很恼火伪军两头通吃的行为,在冀中一度不得不按子弹壳来给伪军核发弹药。
  “国军”向日本人走私,伪军向“共军”走私,这也是抗战时的一大奇景。
  而日本人对伪军很明显不会信任。这种信任不仅表现在高层的顾虑,而且伪军每每被怀疑通敌,或成为战斗损失的替罪羊。例如43年“华北战地参观团”的覆灭,日军便怀疑是伪军内线通报,大量撤换伪军。伪军只要被怀疑,随时会被处死或拉到矿山做苦力。可以说,伪军是一支被国民党和日本配合玩政治手段下边缘化的畸形军队。没有国民党重庆、南京两派同日本的三方政治博弈(这种博弈从政治角度看是很有手腕和技巧的,但从道德上看是十分下作),就没有这支打着青天白日旗向同胞开枪的军队。
  而这种博弈的牺牲品,不仅是伪军自身和沦陷区的民众,还有抗日武装。不去打抗日武装,日本人要这支军队做什么?
因为这样的军队和政府其实是日本的傀儡,不能代表中国的权力机关,但是却在行使权力。中国人不承认这种军队政府,所以称之“伪政府”。表示它们不应代表中国国家机关,用现在的话说,是假冒的。就好像人家说“伪君子”一样。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呢?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弹丸岛国,人口远远比不上中国。今天,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十四亿,而日本仅有两亿多人。但是,在抗战期间,日本的军队竟然远远超过了中国军队的数量。

要知道,即使在那个时代,中国也有着四亿人,人口数量是世界第一。

那么,为什么拥有如此多的人,中国的军队数量还是超不过一个小小的日本呢?

事实上,中国在抗战初期军队数量仅有两百万出头,但是,日本的军队数量则是中国的两倍,而且,这个数字还掺杂了水分。如果,将军队之中的空额全部去除,中国军队的人数可能还要打个九折。再者,虽然当时中国的军队数量有二百万,但实际上,这些军队散布在中国各地。

所以说,政府在每一个地方能够调配的军队数量绝对不会超过五十万。更何况,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地方军阀根本就没有权威,很多军阀名义上虽然是国民党的军队,可事实上,他们都是占地为王的诸侯。

这也就是说,政府能够调配的军队数量非常之少,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人,在局部战场上,中国军队始终都无法在人口上占优势。

这里再发一组数据,根据统计,在1937年-1945年间日本累计动员兵力900万:

终战时现役788万,如不计仓促组建的关东军为720万,其中国内军(含总数240万的海军部队)450万,南方军130万(含总数240万的海军部队),支那派遣军116万(含总数240万的海军部队),台湾军12万(含总数240万的海军部队),北部朝鲜部队12万,关东军68万。

其实,中国军队数量不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够。

当时的中国,虽然号称已经共和,但是,大部分中国人依旧在温饱线上挣扎,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更别提接受教育了。

人民素质普遍不高,也就造就了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在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而不是为国家和民族考虑。

反观日本,当时的日本人口远远比不上中国。即使加上朝鲜和台湾这两个殖民地,他们的人口数量也不过一亿四千万人。然而,日本却建立了源源不断的兵役制度,他们教育体系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非常完备。日本当时已经有了中学和大学,而且教育水平已经名列世界前茅。

我个人觉得日军的兵源一方面是来自于自己国家的居民,日本在维新变法之后有了一个很繁荣的发展,所以人口增长也是很正常的;加上他们会在当地征集一些本土居民来当兵,比如说在我们国家建立的日伪军队!
二战日军有那么大的兵源,这是因为日本非常注重培养军人,而且推行了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须服兵役的政策,所以导致参加兵役的士兵数目非常大,同时一旦爆发之后,所有的军种都被调到前线。
因为在二战当中,日本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再加上当时日本又鼓励生育,所以日本有强大的兵源。
因为二战时期日本就已经是全民皆兵了,基本上所有国内的青壮年都上了战场,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兵员。
本文标题: 为什么二战期间会有那么多中国台湾的居民不顾国家尊严参加日军,屠杀自己的同胞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96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哪位大佬知道这个是不是星云薛定谔的猫不成立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