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历史上的今天都发生了哪些事情3月29日的重大事件:1318年--日本持明院统的花园天皇让位于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1...
3月29日,历史上的今天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3月29日的重大事件:
1318年--日本持明院统的花园天皇让位于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
1461年--爱德华赢得玫瑰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斗托顿战役的胜利,不久后成为英国新国王爱德华四世。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江宁(南京),改江宁为"天京"。
1861年--宋景诗等领导黑旗军起义。
1867年--英国的北美法案确立加拿大自治领的地位。
1879年--在祖鲁战争中,2000多人的英国军队在坎布拉战役中击退25000多人的祖鲁军队。
1903年--《科学世界》在上海创刊。
1904年--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批准设立,是为国家银行之始。
1917年--蔡元培要留学生莫崇洋媚外。[1]
1919年--美科学家预言火箭登月旅行将成为可能。
1924年--长城电影公司的首部影片《弃妇》上映。
1926年--西山会议派擅自召开国民党"二大"。
1937年--西班牙内战结束。
1945年--黄金提价泄密,重庆抢购黄金。
1947年--中共中央召开枣林沟会议。
1948年--中华民国行宪国民大会开幕。
195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三色电视显像管。
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1963年--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党组《关于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
1966年--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1967年--法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戴高乐总统为下水仪式剪彩。这艘潜艇能够携带16枚导弹。这是自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组织,彻底独立后,法国着手用核武器装备武装力量的充分体现。
1973年--美国从南越撤出最后一批军队,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侵略战争。
1978年--卡特决定向农民提供援助。
1979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
1982年--3月29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位于北京建国门的建国饭店正式营业。这家饭店是中美合资建造的。
1987年--《野战排》获第5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
1990年--澳门当局突然为黑市居民特赦。
1991年--《平凡的世界》等7部长篇小说获第3届茅盾文学奖。(如图:左一《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左三《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
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1996年--我国研制的钴-60旋转式伽玛刀通过国家鉴定。
1999年--新华社全文播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推行沙士防疫措施。
2004年--胡锦涛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
2004年--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以及斯洛文尼亚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开播。
2007年--北京地铁十号线施工场地发生塌方,事故主要责任人隐瞒不报八小时,导致六名工友被埋地下。
--姚期智领导成立了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2008年--3月29日,国航"奥运圣火号"飞机从北京开始她神圣的旅程,前往雅典迎接奥运会圣火。
2009年--法国位于印度洋的海外领土马约特举行公民投票,通过决定在2021年成为法国的海外省,即法国的第101个省。
2021年--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举行的2021年世界杯足球赛非洲区预选赛科特迪瓦队与马拉维队的比赛中,发生球迷踩踏事件,造成至少22人死亡,132人受伤。
2021年--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一高速公路发生两车相撞的事故。该事故造成12人死亡,3人受伤。
1903年 3月29日 《科学世界》在上海创刊
1903年3月29日,综合性自然科学杂志《科学世界》在上海创刊。
1904年 3月29日 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批准设立
户部银行是清廷所设第一个官办银行。准备资本为库平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户部认购一半,其余准官民人等购买。以后国股、商股相继缴足。总行设北京,所设分行有天津、上海、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重庆等9处。
1919年 3月29日 美科学家预言火箭登月旅行将成为可能
1919年3月29日,根据马萨诸赛州克拉大学物理学教授R·H·戈达德发表的一篇专论,火箭登月旅行有一天会成为可能。
1924年 3月29日 长城电影公司的首部影片《弃妇》上映
1924年3月,由长城电影公司制作的第一部作品《弃妇》公映。这部电影是侯曜根据他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由李泽源导演,提出了“妇女职业问题”。
1924年 3月29日 鲁迅发表短篇小说《祝福》
1924年3月,《东方杂志》发表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反映了一位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描写不愿再嫁的新寡祥林嫂,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帮佣。不久又被婆家劫回,卖到深山被迫再嫁。刚有一个孩子,丈夫却死于伤寒,孩子又被狼叨走,只......
1926年 3月29日 西山会议派擅自召开国民党“二大”
1926年3月29日,伪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吕班路建国学校礼堂正式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国内外27省区共114人。
1945年 3月29日 黄金提价泄密,重庆抢购黄金
1945年3月29日,重庆纷传财政部黄金加价舞弊。
为摆脱财政金融困境,收回法币,稳定物价,1944年以来国民政府授权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及中央信托局承办黄金储蓄业务,规定每存入法币2万元即可兑换黄金一两。
1950年 3月29日 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三色电视显像管
1950年3月29日,美国无线电公司成功地展示出一只全电子彩色电视显象管。该公司主席戴维·萨尔诺夫宣布“我们已踏上电视新纪元的门槛——彩色电视时代”。
1966年 3月29日 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1973年5月,勃列日涅夫作为第一个访问联邦德国的苏共总书记与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夫妇在一起 1966年3月29日,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在第23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谴责了美国对越的“侵略政策”。
1970年 3月29日 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北京逝世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女记者与作家。1885年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190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早年致力于儿童福利事业和工人运动。1921年被派往苏俄从事救灾工作,后任驻莫斯科记者。
1973年 3月29日 越南抗美战争彻底结束
越南民族历史悠久。公元10世纪时,越南建立了封建国家。19世纪中后期,由于法国人侵,越南渐渐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为了反抗侵略者,越南人民不断进行英勇斗争。1930年,胡志明创立了印度支那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越南被日军侵占......
1978年 3月29日 卡特决定向农民提供援助
1978年3月29日,卡特总统对国会施加的压力作了让步,并建议对全国农民增加联邦援助。一些农民威胁,如果补助金不加倍的话将实行罢工。
新计划要求赔偿今年春天种植玉米和棉花的农民因有小部分土地闲置带来的损失。
1987年 3月29日 我国电影评论家钟惦斐逝世
钟惦裴(1919~1987)四川江津人。1950年起从事影评活动。在1956年底《文汇报》发起的“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讨论中,以《文艺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著名的《电影的锣鼓》一文,并因此罹难,被错误定为“右派”。1978年之后重返文艺评......
1987年 3月29日 《野战排》获第5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
1987年3月29日,《野战排》在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响等4项大奖。该片导演:奥利弗·斯通;主演:汤姆·白兰格,威莱姆·戴夫,查理·辛,约翰尼·德普。
世界历史上除了中国还有哪些著名的学生运动?
1965年,美国密根歇大学发起反对越战的运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名校学生积极响应,形成遍及全国的学生反战运动;
1966年,在西德、法国、英国等国也出现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
1967年,西德学生运动广泛开展,出现高潮;
1968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占领学校的几座大楼,抗议学校为越战服务的研究项目和种族主义政策,学生与军警发生冲突,引发全国性的抗议运动;
1968年5月,法国爆发波澜壮阔的“五月事件”,一千万学生、专业人士还有工人走上街头,引发全国性的罢课、罢工,巴黎街头出现像1789年大革命和1871巴黎公社那样的街垒和巷战,整个社会达到了革命的临界点;
1968年3-10月,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学生罢课、上街,抗议越战;
1968-1969年,意大利的学生和工人运动掀起高潮,出现“火热的秋天”(Hot Autumn)
1968-1969年,北爱尔兰学生要求民主,导致内战;
1970年5月,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入侵柬埔寨为导火索,美国学生反战运动达到高潮,全国罢课学校900余所,一半以上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一运动,学生运动达到顶峰……
这场几乎是突如其来的、席卷西方各国的学生运动的风暴,虽然是由“自由言论”、“公民参与民主”、反对越战、反对旧的教育制度等具体原因所引发的,但是运动本身带有十分鲜明的反对现代文明的色彩。学生运动的狂飙掠到之处,原有的社会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甚至举止行为和基本价值观都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批判。传统意义上的西方生活方式(westen way of life), 传承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深得基督教精神的熏陶,在近代又历经人文主义精神的浸染和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才熔炼成型,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构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受到如此强烈的冲击,这本身就昭示着一个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时代的来临。为了深刻理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给这场学生运动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让我们首先把历史的镜头拉开、放大,聚焦于它所发生的那段历史,鸟瞰整个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The Sixties)在西方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它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但至今一提起“60年代”,还会在许多西方人心中激起强烈的感情冲动。对于那些当年曾是学生运动的参与人,现在已成为他所反对过的那个制度的维护者的成年人来说,“60年代”是一个激荡的岁月,不仅给他留下一片与其青春融为一体的抹不去的回忆,也留下了背负一生的沉重思考;而对于“6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来说,60年代也并不遥远,因为他们今天生活的许多内容、许多方面就源自于那个时代。
历史意义上的年代并不一定完全按时间的纪年划分。历史含义上的“60年代”始于50年代末,以新左派运动的兴起为起点,止于70年代初,以“黄金时代”终结、各种社会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标志,在西方有“漫长的60年代(long sixties)之说。 在这里“漫长”的含义不仅是因为它在时间上超过了10年,更主要的是在这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发生了许多在内在逻辑上相通,但色彩缤纷、表现各异的事情,包括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流行音乐兴起、家庭和社会关系变化、性观念革命、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后现代思潮崛起等等,林林总总,五光十色,不仅给这个时代留下了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的深深的印记,而且,它们作为60年代的一份精神遗产,超越时间的界限,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延伸,直接影响着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
1964年,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的学生在“公民参与的民主”的口号下,反对校方家长式的管理及陈旧的校规,发起“言论自由运动”,拉开了学生运动的序幕;
1965年,美国密根歇大学发起反对越战的运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名校学生积极响应,形成遍及全国的学生反战运动;
1966年,在西德、法国、英国等国也出现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
1967年,西德学生运动广泛开展,出现高潮;
1968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占领学校的几座大楼,抗议学校为越战服务的研究项目和种族主义政策,学生与军警发生冲突,引发全国性的抗议运动;
1968年5月,法国爆发波澜壮阔的“五月事件”,一千万学生、专业人士还有工人走上街头,引发全国性的罢课、罢工,巴黎街头出现像1789年大革命和1871巴黎公社那样的街垒和巷战,整个社会达到了革命的临界点;
1968年3-10月,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学生罢课、上街,抗议越战;
1968-1969年,意大利的学生和工人运动掀起高潮,出现“火热的秋天”(Hot Autumn)
1968-1969年,北爱尔兰学生要求民主,导致内战;
1970年5月,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入侵柬埔寨为导火索,美国学生反战运动达到高潮,全国罢课学校900余所,一半以上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一运动,学生运动达到顶峰。
1965年,美国密根歇大学发起反对越战的运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名校学生积极响应,形成遍及全国的学生反战运动;
1966年,在西德、法国、英国等国也出现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
1967年,西德学生运动广泛开展,出现高潮;
1968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占领学校的几座大楼,抗议学校为越战服务的研究项目和种族主义政策,学生与军警发生冲突,引发全国性的抗议运动;
1968年5月,法国爆发波澜壮阔的“五月事件”,一千万学生、专业人士还有工人走上街头,引发全国性的罢课、罢工,巴黎街头出现像1789年大革命和1871巴黎公社那样的街垒和巷战,整个社会达到了革命的临界点;
1968年3-10月,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学生罢课、上街,抗议越战;
1968-1969年,意大利的学生和工人运动掀起高潮,出现“火热的秋天”(Hot Autumn)
1968-1969年,北爱尔兰学生要求民主,导致内战;
1970年5月,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入侵柬埔寨为导火索,美国学生反战运动达到高潮,全国罢课学校900余所,一半以上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一运动,学生运动达到顶峰……
这场几乎是突如其来的、席卷西方各国的学生运动的风暴,虽然是由“自由言论”、“公民参与民主”、反对越战、反对旧的教育制度等具体原因所引发的,但是运动本身带有十分鲜明的反对现代文明的色彩。学生运动的狂飙掠到之处,原有的社会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甚至举止行为和基本价值观都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批判。传统意义上的西方生活方式(westen way of life), 传承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深得基督教精神的熏陶,在近代又历经人文主义精神的浸染和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才熔炼成型,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构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受到如此强烈的冲击,这本身就昭示着一个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时代的来临。为了深刻理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给这场学生运动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让我们首先把历史的镜头拉开、放大,聚焦于它所发生的那段历史,鸟瞰整个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The Sixties)在西方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它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但至今一提起“60年代”,还会在许多西方人心中激起强烈的感情冲动。对于那些当年曾是学生运动的参与人,现在已成为他所反对过的那个制度的维护者的成年人来说,“60年代”是一个激荡的岁月,不仅给他留下一片与其青春融为一体的抹不去的回忆,也留下了背负一生的沉重思考;而对于“6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来说,60年代也并不遥远,因为他们今天生活的许多内容、许多方面就源自于那个时代。
历史意义上的年代并不一定完全按时间的纪年划分。历史含义上的“60年代”始于50年代末,以新左派运动的兴起为起点,止于70年代初,以“黄金时代”终结、各种社会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标志,在西方有“漫长的60年代(long sixties)之说。 在这里“漫长”的含义不仅是因为它在时间上超过了10年,更主要的是在这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发生了许多在内在逻辑上相通,但色彩缤纷、表现各异的事情,包括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流行音乐兴起、家庭和社会关系变化、性观念革命、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后现代思潮崛起等等,林林总总,五光十色,不仅给这个时代留下了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的深深的印记,而且,它们作为60年代的一份精神遗产,超越时间的界限,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延伸,直接影响着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