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赐死的诏书唐代赐死的诏书唐代赐死的诏书,根据不同的受诏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内容。但一般而言,唐代赐死的诏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唐代赐死的诏书
唐代赐死的诏书首先,对于被赐死的大臣,诏书中会列举其罪名,如不法祖德、不遵朕言、不修德行、目无尊长、屡犯国法等。这些罪名一般都有具体的实例和经过调查核实的事实。
其次,对于被赐死的大臣,诏书中会给予一定的表彰或肯定,如“念伊乃皇室宗亲”、“公辈所知,善辅导之”等。
最后,对于被赐死的大臣,诏书中会明确表达皇帝的旨意,如“特予以全尸”、“现赐白绫三尺与毒酒一壶,择一自行了断”等。
总之,唐代赐死的诏书一般会列举被赐死者的罪名,给予一定的表彰或肯定,并明确表达皇帝的旨意。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和公正,以及让被赐死者能够安心地离开人世。
钦此
注:最主要的就是把要赐死的人的罪行说出来,然后给个罪名。再看是否皇族,若是的话一般都留个全尸。
赐死杨贵妃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方式?
唐玄宗赐给杨贵妃白绫一条,杨贵妃用它自缢在佛堂的梨花树下,自古红颜薄命,唐朝时期的杨贵妃有倾国倾城之貌,先后委身于寿王李瑁和唐玄宗李隆基,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只可惜最后唐朝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李隆基带领杨贵妃仓皇逃走,途中队伍中发生了哗变,士兵们将这一切的罪过归到杨贵妃身上,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
杨玉环出生于官宦世家,长大之后出落的亭亭玉立,是附近罕见的美人,在一次参加宴会的时候被寿王李瑁看中,李瑁立刻请旨赐婚,杨玉环成为了寿王妃,婚后的两个人十分恩爱,寿王李瑁对杨玉环呵护备至。不久李瑁的母妃武惠妃去世,杨玉环作为儿媳入宫参加葬礼,却被君王李隆基看重,杨玉环出宫后,李隆基对她彻夜牵挂,并决定要得到她。
之后唐玄宗下旨以为国祈福之名要求杨玉环出家,小两口被迫分离,杨玉环入住道观称为太真,几个月之后唐玄宗便将她接入宫中,封为贵妃,一时间宠冠六宫,唐玄宗甚至想要封她为皇后,只不过遭到群臣反对而作罢。当时杨玉环喜欢吃南方的荔枝,唐玄宗便大兴土木修建官道,荔枝成熟的时候命士兵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如此劳民伤财职位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
后来朝中有一位叫做安禄山的臣子,此人机敏圆滑,善于讨好,将杨玉环和唐玄宗哄得心花怒放,对他十分信任,杨玉环甚至收他为义子,两个人之间十分亲密。后来安禄山策划了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离宫,当然没有忘记带上自己的妃子,而杨玉环在逃亡的路上依旧讲究吃喝,最终引起了众怒。
古代的皇上如何写旨赐死
《乾隆朝实录》:
乾隆十四年。己巳。九月
○丙寅
○又谕。据四川总督策楞等奏称、据泰宁寺喇嘛达尔罕堪布具禀、班滚前于莎罗奔投诚。荷皇上赦宥之后。即遣人来寺。求其代为乞恩。今班滚又来恳求。并将伊子罗藏丁得、到寺出家。悔罪颇为真切。因遣弁员前往泰宁。班滚率领弟兄土目头人等、出界跪迎。誓死明心。因未经出痘。不敢深入内地。具有夷禀。实属悔罪输诚等语。班滚未死。早有明验。今既亲身率众归诚。从前庆复等之欺罔捏饰。更无可置辩。此何事也。而朕岂可赏罚不明乎。且班滚今日之归诚。实由见莎罗奔之向化。为所感动。则知前此金川之蠢动。实由见班滚之肆逆。相率效尤。前事不臧。更贻后害。身其事者。罪不容诛。庆复现在朝审已入情实。本欲于勾到之日。明正典刑。但念伊勋戚世旧。皇考时、即已简用为大臣。且与讷亲、张广泗、之负恩偾事。老师辱国者。尚稍有间。不忍令赴市曹。著御前侍卫德保、赴京。会同来保、阿克敦、将策楞原摺、令庆复阅看后。宣示朕旨。加恩赐令自尽。
古时候的大臣被赐死,为啥还要谢主隆恩?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当皇帝赐死的时候,你不仅不能反抗,还必须跪下来叩头谢恩。还必须是要大谢。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这就奇怪了,下旨要杀你,你不跑路也就算了,还万岁万岁万万岁的谢主隆恩,这是为何?
其实,赐死,是古代很早就有的刑罚,最初出现在商代,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赐死可以说是古代统治者巩固权力和维护其至高无上地位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普通的人皇帝不会亲自去下旨赐死。能亲自让皇帝下旨赐罪或者赐死的,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皇帝的赐死对他们来说,其实也算是一件好事。因为不用在牢狱中受到非人的虐待,也不用被拉着去街上游街,这些,给了他们足够的尊严,所以,被皇帝赐死,他们的内心是感激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很多人都能够想到的,生怕自己的一句话连累了背后的家族。因为在古代那些君王真的生气,直接就会将这个人的九族全部珠帘掉也就意味着他如果犯下了错误,整个家族都要为他背锅,甚至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大多数人在被皇帝赐予死刑之后,他们都会运用自己的中心,避免伤害他们的家人。毕竟大部分能够在朝廷做官而且上朝的人都是官品较大的家族也相对庞大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自己的家族直接覆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第三个原因是避免误杀。朝廷对于赐死这件事情还是很重视的,在唐朝的时候,皇帝下达了赐死的命令以后,还会由中书、门下省进行再一次的检查,后由宦官传达旨意,最后才会把赐死对象抓进牢里,领旨谢恩以后才会执行。之后,可能皇帝感觉这些步骤太过繁琐,所以开启了口敕赐死,省去了中间部门的工作量,加快了效率。但是还是要求大臣谢恩,以表示知晓了旨意,避免错杀的现象。
当然,有的大臣是真的对皇帝十分忠诚,就算让他去死,也是十分感激的。这种可以看成一种"愚忠"。
另外就是与其承受巨大的折磨,被其他的酷刑伺候,不如自己安安静静的死,这也是真的非常感谢皇帝的高抬贵手。
明朝刘瑾之死,被凌迟处死,为何行刑过程持续3天?
因为这就是帝王对刘瑾的判决,要在他身上割3357刀,并且不能一次性割完,要分三天割完。第一天的时候刘瑾大概被割了三百多刀,随后就被送回了大牢。第二天刘瑾只挨了几十刀就痛死了,尽管他死了,但是刽子手还是得继续割,因为这是帝王的命令,最后刘瑾被割了3357刀。凌迟处死十分地残忍,犯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被割肉,想想都非常痛,真的没有比砍头一刀切来的痛快。
刘瑾为何会被判决凌迟处死呢?一般被判为凌迟处死的罪犯,都是犯了谋逆大罪,威胁到了统治者的政权,刘瑾也不例外。一次意外让刘瑾从罪犯变身成了宫里的太监,从此刘瑾混得风生水起。朱厚照非常信任刘瑾,甚至将朝中大权都交到刘瑾手上。刘瑾在朝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成立了“八虎”,这“八虎”干的都是为非作歹的勾当。朝中有大臣看不下去,便上书请求朱厚照将刘瑾赐死,但是朱厚照却没有处死刘瑾。从此刘瑾就更加嚣张,铲除了跟他作对的宦官,并且随意打死朝中的文官。
那么刘瑾为何有那么大的权力呢?其实他的权力来自于帝王,他能够在朝中为非作歹、坑害官员说到底也是朱厚照的默许。朱厚照爱玩,用玩物丧志形容他也不为过,刘瑾便每次都在朱厚照玩得最开心的时候,向朱厚照请示一些事情,这样重复很多次之后朱厚照就不耐烦了,让刘瑾自己决定,于是处理朝政这种大权就落到了刘瑾手里。
刘瑾虽然弄权,但是依照帝王对他的宠信,他倒也罪不至死。真正要命的是他通过了宁王为自己增加护卫的请求,而宁王又造反,他就撇不清关系了。刘瑾此举算是参与造反,单就这一条都能刘瑾死无葬身之地,后来刘瑾家中还被搜出了很多钱财、武器,甚至还有假玉玺,刘瑾造反之心昭然若现。朱厚照受刘瑾蒙蔽,当时必然是恼羞成怒的,所以才会要求刽子手要分三天行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