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只有“西安事变”,才是达成和日本人开战的共识?并非如此。我的理解是这样:1。蒋介石很清楚,日本人是灭不了中国的,而共产党任其...
是否只有“西安事变”,才是达成和日本人开战的共识?
1。蒋介石很清楚,日本人是灭不了中国的,而共产党任其发展下去却会灭了国民党。所以,不能让共产党有喘息的机会趁机坐大。这就是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之说。
2。中国国力衰落,装备很差,士兵训练水平低劣,中央军虽然强悍些,但战术成旧。与日本军队作战完全不是对手,包括中央军在内。这一点蒋介石非常清楚。(所以,中日在上海一开战,蒋介石就调上了几乎所有精锐部队且达百万之众来阻击日本海军的登陆部队。)
3。中国基本没有工业,而战争打的就是工业。这种情况下,要维系战争就必须向国际工业国购买。而当时,国民党对全国的实际控制区并不大,两广、四川、黄河以北都无法收到钱粮,中原地区贫穷,主要要依靠长江以南的财力。 即便紧急采购,国军也仅装备了几个德械师。这样的战争打下去,国库告罄之日,就是全国沦陷之时。这就是汪精卫之流要对日投降的主要理由之一。
4。张学良之宣扬抗战,不过就是想利用国军为其看家护院,从日本人手里夺回东北。而蒋介石没有上这个当。相反,你张学良不是领着东北军退到了关内吗,反正闲着没事,那就去打共产党吧。这一下子就把张学良推到了极其难看的境地。一次战役下来,东北军损兵折将,张学良不能不向蒋摊牌。而蒋介石去西安的实质也是向张学良摊牌。西安事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可见,西安事变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围绕着抗日与否展开的,且本身也没有改变中日力量的对比,因此说是西安事变达成了向日本开战的共识是错误的。这只是一个“城下之盟”,也就是东北、西北、共产党方面释放蒋介石,蒋介石同意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联合抗战,如此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共识”之类。而且可以肯定,蒋介石还是极力回避战争真的开打这种对中国最为不利的情况的。
但是,蒋介石的软肋被日本人看得清清楚楚,紧接着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进攻华北。这时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抗战声明,但注意这也根本不是对日宣战宣言。
不是,还有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对中国的影响
1、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的直接影响,在于它以突发的“兵谏”形式,一举打破了蒋介石最后一次大规模“剿共”军事计划的实行,使中国革命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历史曲折。
2、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的根本性影响,在于它的和平解决彻底扭转了全国政局,结束了国共两党之间的10年内战,有力地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功地实现了由国内阶级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安事变才成为中国革命真正转机。
3、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的长远性影响,在于它的和平解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开辟了前景,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5、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无视中国革命力量主观上的奋斗和其他客观条件,把中国革命的胜利完全说成是西安事变的后果,则是缺乏事实根据、与科学精神相悖离的。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正确吗
法律分析:“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时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意在应对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央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共产党则选择“反蒋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攘外必先安内有错吗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是对的。
“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时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意在应对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央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
“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共产党则选择“反蒋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
单纯从语意来分析,“攘外必先安内”的基点是强调先安内,将安内摆到首要位置,以安内为攘外的充分条件;同时,也未否定攘外的必要性,将攘外悬为政策的基本目标。汪精卫在回答人们对该口号的责难时,就曾振振有词地从语意上辩解:“攘外是目的,不是手段。
若以为必攘外,然后可以安内,那无异以攘外为安内的手段了。”也就是说,先安内的判断,是和攘外的目标相联系的,要攘外必须先安内,攘外是目的,安内是基础。
“攘外必先安内”的意思是什么?
“攘外必先安内”意思是强调先安内,将安内摆到首要位置,以安内为攘外的充分条件;同时,也未否定攘外的必要性,将攘外悬为政策的基本目标。
“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时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意在应对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央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
“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共产党则选择“反蒋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
扩展资料: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亡之时,蒋介石声称“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但是,国联并没有为软弱的中国主持“公理”,客观上纵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短短4个月里,东北三省完全沦陷。
其后蒋介石政府在长城抗战失败后又被迫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妥协协定,结果,到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野心陡长,又挑起了“华北事变”,最终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蒋介石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激起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愤怒,他们发起南京请愿、“一二·九”运动等爱国运动;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组织了“救国会”。张、杨在与中共接触后,在中共答应三方联合建立“西北国防政府”以张为主、并由苏联提供军火粮饷后,发动了“西安事变”。
从军事角度讲,攘外必先安内是否正确呢?
攘外必先安内是正确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由来:
公元976年,宋太宗继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寓意要做出一番新事业。面对朝廷的问题,他思考良久,最后,那个在民间传说里一辈子只读一本论语的宰相赵普上书道“攘外必先安内”。
赵普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