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1、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必须积极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3、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对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扩展资料:
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积淀传承中,发挥了无可替代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作用。但自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它深厚植根的社会土壤开始发生变化,及至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中华传统文化遂进入了一段曲折坎坷、命运多舛的艰难尴尬境地。
其间,无论是推崇厚爱、传承努力、转型奋争,还是贬损否定、恨怨斥责、弃如敝履,都已转化为当今我们所取态度的经验借鉴、教训汲取、启示依归。我们要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并从历史传统中获取精神养料,唯一的选择也是正确的态度,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动因:现实需要与主体使命共同指向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传承延续内在规律的现代彰显,是它历经抗争磨难之后寻求新的作为的真切呼唤,更是当代中国语境下民族复兴伟业对中华传统文化释放能量、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与现实需要。
是承载民族复兴伟业的执政党和人民大众面对历史文化传统必然怀有的主体使命和责任担当。
要义:实质内涵与原则遵循亟待厘清
指明目标方向固然重要,而厘清实质内涵与原则遵循同样不可或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什么是创造性转化,什么是创新性发展,二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们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达到目标?这些基本要义需要搞清楚。只有搞清楚了,我们才能够真正破题、切题、入题。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整体,却又各有侧重、各有所指。所谓创造性转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包括在理念上、内容上、表达上、形式上等各层面。
其内涵要求主要有:一是以“现实”为尺度,按照当今时代要求、现实社会标准、当代中国人思维进行转化;二是以服务于现实为旨归,力求与现代社会接轨、与民众需求吻合,达到为今天所用、为现实所用。
三是以创造性为特征,即不是简单搬运移植过来,而必须具有新生新造之韵,体现为新蕴含新样式。所谓创新性发展,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升超越,重在阐发立足现实并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创新内容。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消失并不代表文化本身的消失,只要核心价值得以传承,文化必将以更丰富的形式延续。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面向未来。这需要我们保留精髓、勇于改革,积极融入现代生活,随着时代发展。只有使传统文化充满活力,才能真正吸引新生代的广泛认同和参与。
2. 深入分析
2.1 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价值理念,而不是形式。我们应该重视仁爱、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的教育,这些价值观的意义永不变化,应持续传播。而具体的仪式或活动形式可以适当调整变革,以适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2.2 传统文化需要面向未来,随着时代发展。可以采用最前沿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重现经典文化场景,让人们在享受高科技体验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也可以将传统音乐、舞蹈与流行元素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共鸣。
2.3 需要加强新生代的文化教育和传播。学校教育应增加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带领学生认识文化内涵及其价值所在。网络媒体也应推出以年轻人为目标的文化节目,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
2.4 家庭及亲友间应加强交流互动,并在重要节日期间共同开展传统活动。让老一辈将自己成长经历中感受最深的传统情感,以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年轻一代。这种直观的文化体验,将产生更持久的影响。
2.5 政府应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深度融合。如支持将特色传统美食推向现代餐饮业,或将传统工艺品推向现代文创产业。这可以使传统文化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其赋予强大的经济动力。
3. 针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出以下建议:
3.1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核心价值,保留其精髓。在传播形式上大胆改革、随着时代发展,以增加其趣味性与亲和力。
3.2应加大对新生代的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材及社会教育内容。网络媒体也要改革传播方式,提高互动性,真正激发新生代的学习兴趣。
3.3传统节日期间,家庭与亲友应加强交流互动,共同开展文化活动。这些生动的文化体验,能够产生深刻影响,增强新生代的文化认同。
3.4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这能够增加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价值。
3.5网络企业与新兴媒体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采用新的方式手段吸引年轻人。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以轻松离谱的方式带领更多人认知文化、理解精髓。
总之,传统文化要继续发扬光大,需要摒弃形式主义,回归文化本质。保留其内核价值观念的同时,在传播形式和方式上不断革新,让更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自发参与,在潮流文化中体验传统之美。
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与媒体各方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产业和经济支持,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创造条件。学校要加强新生代的文化教育,培养并延续文化认同。家庭要在节日期间加强文化体验的互动交流。
媒体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新兴平台,以年轻人喜 欢的方式呈现传统,真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深入理解。只有当传统文化变得与生活息息相关,与年轻人群产生深度共鸣,它才可能真正地永续传承下去。
传统与现代并不对立,实则可相互促进。古为今用,我们要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价值,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现代社会生活之中。这也让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得以归真寻根,在茫茫人海中找寻同根同源。
人是社会的载体,文化则是这个载体的灵魂。只有当古老的灵魂依然在新的载体上熠熠生辉,这文化才算真正地生生不息。这也使得人们在飞速变迁的时代,依然可以在这文化的指引下前行不止。
的确,随着社会进步,部分传统习俗难免会式微。但只要其核心精神得到完好的继承,以全新的面貌去感染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文化便会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更为绚丽的光彩。
这是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唯一路径,也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深深植根,并持续指引人们前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