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战之后人们的反应是强大自己压制敌人而不是杜绝民族主义

发布时间: 2023-07-24 20:00: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用史实说明“团结协作,共同抗敌是二战取得胜利的保障”浅谈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六十六周年,,然而就二...

为什么大战之后人们的反应是强大自己压制敌人而不是杜绝民族主义

用史实说明“团结协作,共同抗敌是二战取得胜利的保障”

浅谈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六十六周年, 然而就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取得胜 利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究竟美英盟军的西欧鏖战是首因:还 是苏联的百万军队流血冲锋是砥柱:或者是国共合作的八年抗战是基石。更或者 是轴心国之间的不默契给人类带来了胜利的机会。这些我们还不得而知,或许是 许许多多的因素共同导致了法西斯国家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 法西斯国家的形成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在此看来主要有三类:一是如意大 利之类,这类国家是在 1929 的大萧条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法西斯国家政权;二是像 德日一类的,他们主要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萧条,失业上升,急需转移 国内矛盾,加之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被利用,反而助长了法西斯的上台。第三类 就是法西斯仆从国,如保加利亚,罗马利亚,芬兰等,被迫跟随法西斯国家。加 之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 无疑又给了法西斯国家成长的时间, 使其逐渐羽翼丰满, 最终形成气候。 探究二战的胜利,应首归于苏联和美国的功劳。当然这里所说的功劳是贡献 和作用。并不带有全功的意味。历史的过程是客观的,不能有假设,然而倘若假 设一回,或许真的很明白的就能看出谁的作用更大。历史将美苏两国都推到了反 法西斯国家的行列,这无疑是人类的福祉,倘使其二有一在法西斯国家阵营,那 么世界近现代史恐怕将是一幅恐怖的模样。 总的来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 三个主要原因:首要的是美苏两国的参加和积极战斗:其二是法西斯国家在配合 上以及战略上出现了巨大失误:其三是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策应。三个原因共同 铸就了二战的成败,也决定了历史的轨迹。 历史给了爱好和平的人类取胜利的因素。1917 年而过通过二月革命推翻 了沙皇统治,又通过十月革命走上了崭新的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摧毁剥削 阶级的国家机器, 撤销旧的官僚机构, 建立了工农红军、 工人民警和人民法院, 建立崭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机关和各人民委员部。1918 年 1 月,宣布俄国 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苏维埃还颁布了废除 封建等级制度、国家与教会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男女平权和俄国国内各族 人民权利一律平等等一系列法令,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俄 国在 1917 年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它地处欧洲曾参与 资本主的原始积累,有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尽管十月革命的 成功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但是布尔什维克能够在条件如此恶劣,力量如此弱 小,时间如此短暂的情况下,一举掌握政权,这背后就隐藏着一定的历史的必 然性和合理性。问题在于,俄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苏 俄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逐渐扭转了不利,在军事上,政治上进 行了改革。到 1924 年苏联展现出来的是稳定很发展。列宁去世后的苏联在斯 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并展现出了巨大的生产能力。 1928~1937 年,苏联先后胜利的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和国防工业,苏联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 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的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学文 化事业成绩辉煌。鉴于战争的威胁日愈迫近,斯大林大力加强国防建设。 在 1938 年开始的苏联第 3 个五年计划中,国防工业投资占到整个工业投 资的 1/4 以上,许多民用企业纷纷改建为军需工厂。同时号召和组织妇女 参加工业生产,建立劳动后备军。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在国际上寻求建立 集体安全体系 。在此看来苏联真正的国力是应在德国之上的,这是因为 这具有着几百年军国主义传统的庞然大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了社 会主义经,因而避免了经济危机对其造成的冲击。加之斯大林个人政治的 逐渐建立,以及大清洗对军队的影响,使其政治军事上并不具备走上法西 斯军国主义的条件。 所以当苏联这头东方雄狮将巨大的生产及资源能力转 入战争轨道时。无疑是反法西斯国家胜利的砝码。 美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 1929 年的经济危机也使它备受冲击。 终究美国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有其必然的因素,虽然受到危机的巨大 影响,然而美国有着自由民主的传统。在其建国及其以后的一百多年里, 美国的民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美国虽然面临危胁,但国会中孤立主义分 子却经常反对军事拨款,反对扩张军备,直到欧战爆发时,美国也没有提 出一个军备计划④。建国后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各阶层开始混合起来,使人 ④ 们互相隔开的一些屏障接连倒毁,财产逐渐分散为多数人所享有,权力逐渐为多 数人所分享,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渐相等,社会情况日益民主。最后,民主终 于和平地实现了它对法制和民情的控制。人人都把法律视为自己的创造,他们爱 护法律,并毫无怨言地服从法律;人们尊重政府的权威是因为必要,而不是因为 它神圣;人们对国家首长的爱戴虽然不够热烈,但出自有理有节的真实感情。由 于人人都有权利,而且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所以人们之间将建立起坚定的信赖 关系和一种不卑不亢的相互尊重关系。人民知道自己的真正利益之后,自然会理 解:要想享受社会的公益,就必须尽自己的义务。这样,公民的自由联合将会取 代贵族的个人权威,国家也会避免出现暴政和专横⑤。加之罗斯福进行了很有魄 ⑤ 力的改革,使美国经济走向了复苏,避免了步入法西斯阵线,才会有后来的美国 为了维护利益参战的历史,正是因为同样有着巨大生产能力的美国雄鹰的投入, 才会有对日德法西斯战争的持久胜利。 倘若苏美之中有一个因为种种原因走上了 法西斯道路,或者两者保持中立。都足以改变当时世界力量分布的均衡,足以使 历史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煽动者德日在战略上的失误,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德国, 这个在 20 世纪的世界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 曾经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姗姗来迟者⑥。然而自从普法战争之后取得统一,德国开 ⑥ 始了它在欧洲甚至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一战期间,曾经叱咤一时,最终因两线 作战,国内革命而失败。1929 年的危机深深触动了这个国家原本就很脆弱的神 经,面对着外来的剥削打压,德国民族表现的是狂热的民族主义情感。而这种情 感被加以利用铸就了德国的疯狂。然而战争初期德国的所向披靡,节节胜利,使 希特勒逐渐犯了战略上的错误。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⑦。它(战争)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让对方不能再作任何抵抗。要敌人服从 我们的意志,就必须让敌人的处境比按我们的要求作出牺牲更为不利。不然,敌 人就会等待较有利的机会而不屈服。因此,继续进行的军事活动所引起的处境上 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对敌人更加不利⑧。政治目的应该为战争行为规定何种目标 ⑧ 所说的。 有时政治目的本身就能作为战争行为的目标,例如占领某一地区.有时政 治目的本身不适于作为战争行为的目标,这时就需另选定一个目标作为政治目的 的对等物,并在媾和时取代政治目的⑨。然而从一开始希特勒就犯了战略上的错 ⑨ 误,当古德里安的铁甲洪流狂追英法联军时,他的一纸命令却间接的挽救了 33 万的英法军队,这成为后来登陆作战的主力军队。再后来进攻莫斯科和乌克兰又 将经济目的凌驾于政治目的之上,糊涂了孰轻孰重。因而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集 中力量以达到预期的政治效果,最终给了苏联以喘息的机会。而在对苏作战前德 国在西线对英作战中并未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反而最终陷入了历来被德国担心的 两线作战。在与同盟国的配合上德国并没有进行慎密的思考和斟酌,显然有些盲 目。1939 年 9 月打响的战争,主要是在欧洲和北非展开的;它在时间上,虽然 不是在空间上,跟 1941 年 12 月开始的远东战争有部分重合。这两场战争还是截 然有别的,尽管远东战争曾使英国和美国的处境十分窘迫。德国和日本从来没有 会师协同作战; 唯一真正的重合是当日本人攻击珍珠港时惹得希特勒非常错误地 向美国宣战⑩,最终葬送了自己。 ⑩ 日本自一战以后逐渐在世界舞台上施加自己的影响, 作为一战的胜利国取得 了在军事上发展的机会,遂与之具有千年传统的军国主义结合,加之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的影响,自然灾害的推动,导致了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执政。二战之前日本 国内形成的“南进和北上”派也曾经对日本的进攻方向做出争论。后来由于对苏 在远东和蒙古边境作战的失败而放弃了北上,转而南下东亚,东南亚,在太平洋 施展拳脚。后来由不自量力去招惹美国,最终将自己推上失败的深渊。德日倘使 在进攻苏联时能有那么一些配合,两面夹击,足以使苏联限于瘫痪。就当时而言 日本在远东集结百万兵力还是能够做到的。事实并非如此,德意日相对于同盟国 之间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不但如此,反而去招惹了两个最棘手的国家,苏联和 美国。正是这一个个的战略和配合上的失误,使德日如日中天的局势瞬间失去, 注定了它们失败的结果。 此外, 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也是促使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中国, 英国, 法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缅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构成了苏美以 外重要的抵抗力量。 中国战场上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团结御侮, 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民族的共同要求。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妄图以速战速决的战略, 三个月灭亡中国。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标 志着中国全民族共同抗日局面的实现, 标志着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 的开始。经过艰苦抗战,粉碎了日军企图在短期内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争霸亚 太地区的战略基地的侵略计划,使其陷入“中国泥潭” ,延缓了整个法西斯勾结 起来扩大侵略的进程,为主要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粉碎远东慕尼 黑阴谋,动员和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壮 大,都起了重要作用⑾。 ⑾ 西欧战场英法军队在北非和大西洋上不断取得对德意的胜利, 皇家空军海军 始终掌握着制空和制海权, 保证着英国这块西欧最后的抗战基地。 随后又汇同法, 美, 加。 新, 澳等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 配合了苏德战场, 相对减轻了苏联的压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失败。其他国家的人民为了追求和 平或者民族独立, 纷纷组建远征军或者游击军队, 侧面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它们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然而,总的看来二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苏美两国的参加。轴心国三个元凶, 意大利崩溃于美英军队;德国鹿死于美苏攻势;日本完于苏美打击。而其他国家 如果没有苏联和美国,西欧,远东和太平洋战场无一会取得胜利。西欧战场没有 美苏大规模集群作战及其雄厚国力作支撑,不足以消灭德国世界第一的陆军;亚 洲战场没有苏联的力量,也不能促使陆军世界第二的日本投降,而美国的原子弹 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太平洋战场只有美国的国力能够把日本海军消灭,而其他 国家并不具备这种力量。静观各个战场美苏无可争辩的充当着主力角色,从武器 装备到兵力数量;从军事指挥到政治斡旋,美苏始终都是主角。当然其他国家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牵制配合及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是不容置疑的, 但就其胜利的 首要的和重要原因应该归于苏美两国的参加,和他们倾其国力进行的斗争。 《世界政治史》 世界政治史》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 与崩溃: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 二战史》 《 二战史 》 世界军事史》 ④《世界军事史》 论美国的民主》 ⑤《论美国的民主》 大国崛起:德国》 ⑥《大国崛起:德国》 战争论》 ⑦《战争论》 战争论》 ⑧《战争论》 战争论》 ⑨《战争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界大战的起源》 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中国抗日战争史》 ⑾《中国抗日战争史》
苏德战场上,苏德两军在进行着人类史上最残酷的厮杀。但是苏军由于承担着德军主力进攻消耗巨大,盟军在1943年攻入意大利进入南欧牵制了大量德军。但最根本的是1944年诺曼底登陆,从而正式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从而分担了苏军的压力,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此外,还有占领区的抵抗组织,千万不要瞧不起他们,他们在敌后可是令德军非常头疼的。
中国战场,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抵挡着大量日军的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也在不断打击日军。日军因此有几乎三分之二的陆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所以日军无法增援太平洋战场。这分担了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巨大压力。
所以说“团结协作,共同抗敌是二战取得胜利的保障”
简单的说,二战苏军作为抗德的主要力量牵制住了三分之二的德军,客观上为盟军赢得了开辟第二战线的条件,二盟军的战略轰炸的德国的战备生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到1944年德国的军事工业产值只有1942年的百分之35,对于苏军来说,德军的新式先进装备无法大量装备,大量战斗经验丰富的战斗机联队滞留在本土执行防空任务,客观上也减少了苏军的正面压力,盟军的大批援助也帮助苏军更容易的度过了1941-1942年的难关,正是几大国的的联手,最终才碾碎了强大的法西斯德国

为什么说"三股势力"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三股势力”是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他们宣扬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制造民族矛盾,挑起民族仇恨和民族对立。

“三股势力”代表不了任何民族,也代表不了任何宗教。他们干的是反社会、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暴行。他们既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也背叛了自己的民族,他们是全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我们与他们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维护祖国统一与企图分裂中国、维护民族团结与企图挑起民族仇杀、维护社会稳定与企图制造动乱暴乱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扩展资料:

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就是宗教政治化。宗教极端主义者的本来面目并非是单纯的信教者,而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利用宗教的力量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的阴谋家。

恐怖主义势力是分裂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实现分裂国家目的的暴力工具。恐怖主义势力是一股最极端的势力。

分裂主义势力的表演舞台主要在国外,国内绝大多数的维吾尔人对他们画出来的墙上大饼并不感兴趣,甚至嗤之以鼻。

他们以极端面目出现,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思想,一方面制造舆论蛊惑人心,一方面大搞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安定。

尽管“三股势力”穷凶极恶、丧心病狂,但是在全新疆2100多万各族人民面前,在全中国13亿人民面前,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是螳臂挡车,最终逃脱不了注定失败灭亡的命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股势力

因为“三股势力”的本质是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一方面制造舆论,蛊惑人心,一方面大搞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安定。

所谓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如拉登就是恐怖主义组织头目)、民族分裂势力(如俄罗斯车臣非法武装组织)、宗教极端势力(如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运动组织)。

暴力恐怖势力是通过使用暴力或其他毁灭性手段,制造恐怖。

民族分裂势力是从事对主权国家构成的一种分裂或分离活动的组织。民族分裂势力是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政治力量。

宗教极端势力是在宗教名义掩盖下,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

扩展资料:

“三股势力”在中亚产生原因:

1、中亚居住着一百多个民族,这诸多民族、宗教、文化因素长期在这里相互交汇与融合,又彼此撞击与冲突。前苏联解体之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原有的主导思想体系和组织体系迅即瓦解。一时间,中亚地区出现一个巨大的“思想文化真空”。

2、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而同五国相邻的中东地区又是伊斯兰势力最集中的地带。独立之初的中亚各国政府在一时惶惑之中,都不约而同地想利用伊斯兰教来填补前苏联解体留下的“思想文化真空”。这为伊斯兰势力在中亚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于是,伊斯兰教宗教团体、清真寺数量和信教人数急剧增长。

3、有些人利用人们的宗教热忱,散布有悖于宗教经典的异端邪说。他们超出正常宗教信仰,介入国家政治事务,甚至鼓吹发动“圣战”,“消灭异教徒”,企图推翻世俗政权,建立“纯伊斯兰国家”。这样,一个通常的宗教问题很快就转化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股势力

1、洗脑手段骇人

其主要手段有:一是极力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动宣传。"三股势力"通过电台广播、网络传媒、邮寄宣传品和地下讲经等多种途径进行所谓"攻心战",攻击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政策,煽动民族对立和民族仇视,歪曲宗教教义,制造歪理邪说,鼓吹"新疆独立",为其分裂破坏活动制造舆论,与我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二是以群体性事件制造社会混乱。

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蓄意炒作,制造混乱,企图把一般事件演绎成民族事件,煽动不明真相的各族群众对抗政府,破坏社会安定。新疆和平解放以来,"三股势力"在新疆制造了20余起武装暴乱、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非法集体游行闹事等群体性事件。

2、严重威胁公民安全

近年来,由"三股势力"煽动制造的群体性事件,在一些地区呈上升趋势。三是进行各种暴力恐怖活动。把"文煽"与"武扰"结合起来,分裂活动越来越恐怖暴力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三股势力"在新疆各地制造了上百起爆炸、暗杀、袭警、抢劫、投毒、劫机等暴力恐怖事件,造成了200多人死亡,400多人受伤。

被他们残忍杀害的有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爱国宗教人士、公安武警战士、无辜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四是建立秘密训练基地,筹集、制造武器弹药。"三股势力"为了培训骨干,扩大恐怖组织,在境内外,尤其是偏僻的地区秘密建立训练基地。

近年来,在打击恐怖活动过程中,查获了许多地下的恐怖训练点和武器炸药制造工厂,收缴了大量的手雷、手榴弹、雷管、枪支、弹药等。

3、影响恶劣

"三股势力"的种种暴行和劣迹,对我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产生了极大危害。"三股势力",造谣惑众,颠倒黑白,企图煽动人们对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不满的仇视,搞乱人们的思想,严重危害了我国的政治安全

。"三股势力"煽动民族仇恨,挑起民族争端,制造民族分裂,严重损害了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三股势力"无孔不入地对青少年灌输他们的反动主张,严重污染了民族地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严惩毒害了我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灵。

"三股势力"挑起宗教内部矛盾,破坏宗教内部团结,严重伤害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感情。"三股势力"无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肆意践踏法律尊严,蓄意制造暴力恐怖事件,严重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破坏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扩展资料:

所谓“三股势力”,准确一点说,就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暴力恐怖势力是指通过使用暴力或其他毁灭性手段,制造恐怖,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团体或组织。

民族分裂势力是指从事对主权国家构成的世界政治框架的一种分裂或分离活动的团体或组织。民族分裂势力是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政治力量。

宗教极端势力是一股在宗教名义掩盖下,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

所谓“三股势力”三位一体,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煽动民族仇视,制造宗教狂热,鼓吹对“异教徒”进行“圣战”,大搞暴力恐怖活动,残杀无辜,挑起暴乱骚乱。他们的目标就是把新疆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来,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股势力

人民网-如何认识三股势力对我国的危害?

民族主义的影响是什么?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
若干政治学家主张,区分民族主义的型式为假议题。在任何型式的民族主义中,大众都相信自身拥有共同的文化,且文化也不能全然外于种族渊源(ethnicity)。例如说,美国的货币与效忠誓词(Pledge of Allegiance)上都有“上帝”,并明定出若干被认为促进文化偏向的法定假日。美利坚合众国具有身为美国人的种族理论(即本土主义,nativism),甚至在众议院中成立委员会(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以调查非美国人的各种活动。

公民民族主义
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又称civil nationalism)为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political legitimacy)的民族主义型式。此论一般认为源于卢梭,特别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会公约”(The Social Contract)而得名的社会公约论(social contract theories)。公民民族主义来自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民族主义上与种族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相矛盾,因其认为公民国家(民族)之成员身份应从自决而来。公民国家(民族)理想化了美法等国之代议政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

种族民族主义
种族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以种族来定义民族。种族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
民族之成员身份为自遗传而来。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族裔观念极为古老,但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受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 (德语:Volk)观念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的影响极深。种族民族主义现为主要的民族主义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简化为“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使用“种族民族主义”一词当作非西方观点的民族主义,以对照出西方以地理范围定义民族的的观点。(此处的volk除一般意义上的人民外,尚有基于地缘与血缘关系上的意义,中英文皆无对等词汇,日译基础集团。

浪漫民族主义
浪漫民族主义(Romantic nationalism)(又称有机民族主义(organic nationalism)、身份认同民族主义(identity nationalism))为种族民族主义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机")结果与代言(expression)国内民族而取得法统。浪漫民族主义反映浪漫主义的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强调符合浪漫理想的种族文化,民俗发展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概念。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励,创作出一连串理想化的传说,标明为德国人的故事。史家朱尔·米舍莱以之为法国浪漫民族主义者之前例。

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的文化定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一员之身份既非自愿(文化无法倾刻而得),亦非遗传(民族成员之子弟若成长于其他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外族)。中国民族主义为文化民族主义之一例,部分是因为中国境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中国民族主义者包含身处台湾内部,反对大陆政府的统治而主张反攻大陆的人士)。

国家民族主义
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其与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则相左并不令人意外。雅各宾俱乐部(Jacobin Club)之建立单一且中央集权的法国政府通常被视为国家民族主义之滥觞。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以及现代的凯末尔主义(Kemalism;土耳其民族主义)则为新近的例子。
然而,“国家民族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分离主义运动发生于已建立的民族国家时。分离主义者的说法是,国家民族主义因较不可信与较不民主而败坏国家的合法性。法兰德斯(Flanders)分离组织称比利时民族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巴斯克分离组织与科西嘉分离组织同样分称西班牙与法国为国家民族主义。反过来说,这些国家则称这些分离组织为恐怖主义。其间没有无可争议的准则来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结果通常为人民因效忠对象不同而分裂。

宗教民族主义
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 nationalism)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其实,有些种族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征。宗教为群体认同的标志,而非主张民族主义之动机。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且近一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纪)许多民族主义者则为基督教徒。爱尔兰民族主义从未如以神学区分宗教变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与教宗的超卓地位等。但对北爱尔兰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学说实际上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是,尽管有犹太复国主义(Religious Zionism)存在,其主流却较为世俗,以种族及文化为基础。自从英属印度分割后,印度民族主义即与印度教相关。在现代印度,现代印度民族主义(Hindutva)已明显地有包含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与民族卫队(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在内的追随者。

海外民族主义
海外民族主义(Diaspora nationalism)(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所(diaspora)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两洲的黎巴嫩人[1]。安德森称此型的民族主义为,想要有民族连系,却又不愿离开寄居地者的“幽灵根基”("phantom bedrock")。

国家主义
民族主义运动者在达成建立民族国家之目的后,民族主义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成为国内刺激政党与政治运动的力量,通常以民族主义者或民族主义政治家形容之,使用国家主义(nationalistic)一词或较为精确。民族主义于此种意义上所从事的政治运动为:
巩固国家团结,包含危机出现时拯救国家的运动。
强调国家认同,受文化保守主义(cultural conservatism)及仇外(xenophobia)情绪所影响,排除外来作用。
在民族的生存空间上限制他族,尤其是移民。在极端的例子中,成为种族清洗。
并吞其认为属于祖国之一部分的土地,通称民族统一主义(irredentism),源自意大利沦陷区(Italia irredenta)运动。
经济民族主义,即以经济政策,尤其是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与反对自由贸易,以促进国家利益。
民族主义政党与政治人物通常会极其强调国旗等民族象征。
民族主义一词也有延伸或隐喻性的用法,以描述某些促进群体认同的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在文化上用于黑人民族主义与白人民族主义。此种用法或与民族主义的古典义意重叠,如黑人分离主义与泛非洲主义(pan-Africanism)。
民族主义者对自己国家明显有正面看法,尽管这并不是民族主义的定义。情绪性诉诸于民族主义即使在稳定的民族国家中都清晰可见。民族的社会心理学包含民族认同(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感)与民族尊严(与群体成功的自我连系)。民族尊严与民族文化与政经力量的影响息息相关,尽管其影响或言过其实。最重要的因素为共有的情绪。在民族主义与运动上,若国家队输掉比赛,全民会有共同的失落感。
情绪影响亦可为全然负面:共同的危机感可巩固民族。戏剧性的事件,如战败,可影响民族的认同。德国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凡尔赛条约的屈辱、以及经济危机与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产生极度仇外心理、复仇主义(revanchism,一种外交政策,主要动机要收回失土)、以及纳粹主义的兴起。1914年,之前以威廉二世为民族之父的坚实中产阶级爱国者,不再能有所作为。

美国主义
九一一袭击事件在美国掀起一阵表达民族主义的浪潮。在国际上谴责暴行的狂潮及对美国的公开支持后,美国的民族主义变得令外人难以接受与理解。在二战后的西欧,尤其是法国、英国、与德国三国境内,许多美国人认为炫示国旗为过激行为。
许多人相信这场民族主义的冲击带起美国国家政策上的许多重大改变。于2001年10月26日签署成为法律的美国爱国者法案(USA PATRIOT Act),虽(许多人表面上相信)是为反恐而设计,但被许多人认为系机构性地妨害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这场冲击可能也帮助乔治·沃克·布什的执政,导致美国入侵阿富汗与美伊战争。
跟其他所战争一样,冲突自身在任何国家都会挑起民族主义情绪,非仅止于美国。例如说,包含加拿大人在内的反美民族主义情绪自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戏剧性达到高峰2006 Liberal Canadian Press Room。随着伤亡增加,反对继续占领并重建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意见持续高涨,并使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促使美国自伊拉克撤军。2005年末的民调显示布什总统的声望为有史以来最低者之一,导因于高涨的反战声音。其他人认为这场“战争”已成为战后的占领,需要长期稳定的警政管理,以及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民主化。这项由双方提出的主张有似于60年代美国卷入越战时的民心凝聚。其主要的差别在于美国于越战是逐步扩大规模,而未能完全驱逐北越的反西方政府。
许多拥战者将反对这场战争与/或重建过程者视为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自以为是、伪善。反战者则引用对民心凝聚的争论,令人联想到美国于19世纪昭昭天命的观念。有些人指控反战者不爱国,甚至于叛国。若干拥战的评论员表示,觉得新闻对美国的负面报道因破坏美国军队达到反恐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助长敌人气焰。因反战者对此种指控感到愤恨,这项政治争端造成彼此持续对立。
尽管军事主力在两国彻底获胜,持久自由行动(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在改革阿富汗政治与重建伊拉克上进展缓慢。尽管两国于2006年一月迈出民主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朝向奠定长期和平、稳定、正义的基础Afghan Parliament Convenes, Impending Iraqi Nationwide Elections。许多在911后美国情绪高涨的民族主义者们拥护这些未完的改革与重建程序所可能带来的长期利益。在此缓慢的进程中,关于产生这场国家重建的军事行动的真正动机,与在伦理方面的争议,仍在持续,而关于民族主义的争议为此中关键。例如,美国所领导的军事行动究竟是否构成帝国主义,或为审慎互利的新型世界主义。这些争议的激烈程度与撕裂性或因媒体偏差(Media Bias)导致恐惧的文化(culture of fear)而起。媒体朝向遮掩两国境内的暴力行为,尤其是伊拉克因反对外国占领者与“通敌者”所产生的暴动。
许多反对美国与其盟国入侵伊拉克与阿富汗者将这些军事行动称为帝国主义,以“石油之战”之名提醒世人石油帝国主义(Oil imperialism)之说。拥战者们认为这些主张荒谬,他们视这些军事行动为国际合作打倒阿富汗的塔利班与伊拉克复兴党(Baath Party)等专制独裁政权;支持者们更认为这些入侵与占领为在所谓恐怖主义与护教圣战(jihad)猖獗之地改革社会政治背景的必要手段。论战于冷战期间的反共政策立场互异的鹰派与鸽派之间激烈展开,论战的中心为权衡美国及其盟国在民族认同、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上与其他国家之间孰轻孰重。
因伊拉克与阿富汗两国社会政治的发展(选举、法制改革等)仍在持续,要历史学家评断孰是孰非或仍过早。支持两国战后重建者以现代西欧与日本的历史例示中东地区历经国际托管后可能的结果。尽管曾于二战后经历英裔美国人(Anglo-American)实质上的军事占领与重建达数十年(参见马歇尔计划),法、日、德等国后来自美国白人的占领下独立,今日已成为具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经济强权。

种族主义
民族主义并不一定具有本国高于他国之信念,但实际上许多民族主义者的确这么想。偶尔会有认为他国可作为本国范例的情形,参见亲英派(Anglophile)。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都有某种种族主义的影子,通常针对邻国与种族团体。
种族主义亦为19世纪末大行其道的殖民主义之特征。严格说来,成立海外殖民地有悖于民族国家的原则,因殖民地所在并非该民族的祖国,而其后裔很明显既非其种族,也不说相同的语言,没有相同的文化。实际上,民族主义有时是欧洲自决与亚非殖民化之结合。
明确的生物性种族理论自19世纪末大行其道。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于20世纪前半常以此种面目出现。纳粹可说是史上与种族思想最相符合的思想,纳粹德国各方面的政策都受种族观念所影响。纳粹德国之败及其种族灭绝政策,包括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于1945年后大大地败坏种族理论与种族民族主义。
然而种族主义持续影响民族主义。种族清洗通常被视为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两者共同的特征。国家为民族而存在是民族主义的法则之一,但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皆驱逐境内之少数民族。新近的种族清洗知名案例于1990年代的南斯拉夫战争期间发生;其他的例子有1950年代伏尔加德意志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以及1915年鄂图曼帝国的灭绝亚美尼亚人。
当代世界民族主义浪潮不仅对国家和民族的分化组合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格局转换与构建产生重要的作用。当代民族主义浪潮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民族分离主义,核心内容是“民族自决”。导致当代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政策问题。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是抵御民族主义浪潮冲击的关键。
国家强大,然后民族团结,日本就是个好例子
狭隘偏激

与“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相对的是什么东东

民族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学说、意识形态,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化的意识形态,是影响过当今所有重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作为一种近现代的意识形态基本上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尽管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对民族忠诚和民族团结的强调由来已久,但民族国家的出现却是近现代的事情。民族主义是一种不太系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它强调特定民族的具体文化传统的殊别性,强调民族利益至上,保护和传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和疆界的完整。
民族主义又是当代所有意识形态中最不依赖繁琐理论的意识形态,所以它传播地域广、最能抓住普通民众的心。民族主义是一种最简单、然而又是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它在理论的系统性上最薄弱,因而最容易被没有受过理论训练的普通人所接受。有人说,不懂民族主义,就根本无法理解近现代的世界。在中国,渐受青睐的民族主义思潮也引起了学术界本身和外部世界的密切关注和不休的争论。面对这种情形,本文拟从比较民族主义的长处和民族主义的隐忧、分析民族主义的性格和民族主义的出路等四个方面谈谈笔者对民族主义的一些看法。
1.民族主义的长处与优势
民族主义的核心是承认并伸张每个民族的自决权,认为每个民族都有权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情绪与运动往往发韧于传统与现代、及本土与异域碰撞之际。民族主义核心内容是反对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正是在二十世纪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主义运动中,众多的弱小民族,摆脱了异族统治和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自治的道路。追求民族自决,反对异族统治也正是中国近现代一切革命的重要依据和目标。
民族主义是强化民族自尊心、自强心和自信心的最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民族独立,唤起人们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民族主义提倡英雄主义、塑造荣誉感和牺牲精神,可以在社会中造就一种向上、奋进、自强、团结一心,甚至是同仇敌忾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民族主义的最强有力的功能之一就是制造民族认同,因而有利于提高成员的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民族主义有利于保存民族的文化传统,丰富一个社会的价值资源和文化生活。民族主义强调每一个民族,或者说强调自己民族在历史、语言、文化甚至物产上的独特性,因而有利于保存多样而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对中国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民族主义有助于恢复和保存丰富而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在这一传统由于受到长期的清洗和毁灭而几至失堕之际。这样,长期被强制地与民族文化传统隔离开来的中国人有机会重温、复兴自己的文化传统。
民族主义强调对民族特性和民族传统的认同与尊重,这就为政治统治提供了某种合法性基础。在现代社会,每个国家的统治合法性都建立在某种强势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然而,或是由于受到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挑战,或是由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道德文化的变迁,为统治提供合法性的主导意识形态会走向衰败。这时,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由于旧的意识形态的衰败而造成的合法性真空,从而可以维持统治秩序的稳定,并用民族主义情绪来抵挡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民族主义的这方面功能正是其在冷战后的世界大范围崛起的重要原因。
2.民族主义的短处与隐忧
然而,民族主义自身的种种缺陷,其所隐含的种种危险也许就恰恰孕育在民族主义的上述种种长处和优点之中。
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冲突与动荡的滥觞。民族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而非一套系统的学说。民族主义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是诉诸人类放荡不羁的情绪,而不是诉诸人类那点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理性秉赋。诉诸情绪化的非理性会酿成社会不稳定,极端自卑会导致盲目自大,过分夸大本民族种族在文化传统、价值观方面的优越性。极端的民族主义或压制少数民族,或制造分离运动,促成多民族国家的分裂,易把爱国主义变成军国主义,导致盲目排外和肆意扩张。民族主义是危害国际安全的、最不稳定的、最难以控制的因素,民族主义的情绪极易在不同的民族间挑起仇恨和不和。实际上,据统计,自十九世纪以来到冷战结束以后,绝大多数的国内国际冲突的背后都有民族主义的幽灵。高扬的民族主义战旗下常常是累累白骨、尸横遍野,民族主义成了发动战争、挑起冲突的最佳籍口。为希特勒的行径提供意识形态正当性的正是民族社会主义(National Socialism);甚至连日本拼凑大东亚共荣圈的借口也是为了维护整个东亚的民族利益,免受西方列强的蹂躏。在当今世界的每一堆堆战火旁,几乎都可以发现狂舞的民族主义幽灵。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选择了民族主义就意味著选择了血与剑。"一族一国"的民族主义理想火花在世界各地燃起了一簇簇闪烁著刀光剑影的狼烟。
民族主义的价值基础是文化和价值相对主义。高举民族主义旗帜的弱小民族往往用本民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来抵抗大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而高举民族主义的强大民族则往往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是唯一可取的,并把他们强加给弱小民族。所以,民族主义反对多元文化、排斥普世价值,导致文化和道德的不宽容,给政治专制铺垫了道德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在德国的希特勒和众多的独裁者身上看到的,不讲原则的爱国主义往往蜕变为为专制统治张目的爱领袖主义。
民族主义强调族国的绝对主权,排斥个人自治,从而极可能压制、剥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造就对内对外都不受约束的绝对专制的政治主权。在民族主义看来,人类最重要的生存单位是民族(国家)和种族,一切其他的生存单位,特别是个人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只有不计代价的本民族成员的个人牺牲才能换来民族利益的实现,即以割股啖肉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的眼里,个人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都是微不足道的。为了维持民族的生存,无论要个人承担什么样的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旺盛的民族主义情绪必然妨碍民主化和改革进程。民族主义并不必然导致专制,但很容易为专制主义所利用,因为它主张权力和资源的集中,鼓吹反普世的价值相对主义,具有很大的感性号召力,而其本身又无系统的理论体系,故极易被随意解释和滥用。它常常要求人民奉献出最高的忠诚,承担最大的牺牲。所以,民族主义的意外后果之一就是追求民族利益的良好愿望,反而造成了本民族成员承担了极大的个人牺牲。民族主义作为弱势民族的飞来器,不仅很难打到别人,反容易伤著自己。一心想杀尽洋人的义和拳"勇士们"反而最后多半却做了自己政府官兵的刀下鬼。
民族主义具有某种复古的倾向。这种复古不仅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面,也更有复活其糟粕的一面。从中国目前的滥修坟墓到塔利班学生武装强制喀布尔的妇女重戴面纱的现象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这种复古主义倾向隐藏的的另一个更重大的隐忧是用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来抵挡外部先进的思想、制度和文化的冲击,对竞争对手实现富强的深层原因闭而不见,把强国富民的法宝视作"敌人"的专利而避之不及。这样的民族主义越多,对手就越强大,自己就弱小。所以,民族主义常常是抬高"敌人",打击自己的最有力的利器。
3.民族主义的性格
一个民族是一个整体,因为其成员拥有共同的意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和疆界,追求一个共同的目的。民族主义认为人类天然地分成不同的民族,民族不仅是一个政治单位,而且更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体。因此,一个民族是一个活著的有机体,像个人一样有自己的意志和命运,有权用自己的意志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一个民族的政治领袖的首要职责就是维持本民族的统一和认同,领导本民族,实现共同的民族大业。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是近代的、西方的产物,是自由主义和其他普世主义激进意识形态的副产品,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对它们的反动。民族主义作为一种非独立性的意识形态,没有经济主张,没有共同的政治经济主张,没有具体地提出一个社会的组织方式。而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首先就应回答一个社会应该如何组织,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及道德文化体制应该是什么。尽管民族主义主张民族的独立与自决,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却是依附性的,是单腿的跛足意识形态,永远无法自立,只能作为其他意识形态的补充。那些高举民族主义旗帜的人不再要以为自此就和西方的东西一刀两断了,因为他们手中的民族主义武器仍然是在西方发明的泊来品。
民族主义的旺盛景观,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然而,这种旺盛,就像许多疯长的爬蔓植物一样,不是来自于其自身的独立性,而是来自于其寄生性。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大意识形态之间存在著一种奇妙的伴生关系。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均是普世主义的意识形态,视放之全人类皆准的普世价值绝对高于具体民族的殊别价值。而民族主义则认为本民族的价值才是最高的价值。所以,民族主义与这两种意识形态在灵魂深处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在英国、美国这类自由主义传统极其深厚的国家,几乎从未发生过波澜壮阔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中国,在意识形态的教条化达到顶峰的文革时期,民族遗产、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等所有带有民族烙印的东西都被视作通向共产主义道路的障碍须除之务尽。由此可以断言,民族主义与这两种意识形态中任何一种的结盟只能是权宜性的,而且这种结盟只有在后两者处于虚弱状态时才有可能。没有其他意识形态的虚弱,就没有民族主义的旺盛。强大的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都不可能与民族主义共戴一天。
在很大程度上,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分歧大于其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共产主义对民族主义者的告诫是:"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你们失去的只是你们的习俗和传统,但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自由主义则并不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民族个性。而且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都以自决为自己的核心原则之一。民族主义侧重民族自决,自由主义侧重个人自决。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只承认民族自决权,不承认个人自决权;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者在把个人的自决权摆在最高位置的同时,却有条件地承认民族自决权。这里的前提条件有二:1、任何民族自决都必须建立在个人自决的基础之上;2、尽可能地诉诸法律及和平、理性的手段来实行民族自决。在这两个前提下,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有共处的余地,而且能够在很好地尊重各民族特性的同时化解民族主义的危害。
4.民族主义的出路
尽管民族主义的理论对现实的解释有极大的商榷余地,民族主义情绪的存在却是千真万确的。不承认这种真实情感的存在是没有道理的。不要担心民族主义会被彻底消灭掉,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民族主义者,因为每个人都有浓淡程度不同的民族情怀,都带有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的烙印。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民族主义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是一个多与少的问题。换句话说,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出路不是要不要民族主义的问题,而是要多少民族主义和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的问题。
在当代,可取的民族主义是开放的、温和的、理性的、尊崇个人自决权的民族主义。它对外其它观念价值开放,并通过相互补充来提供行为准则;对内它也接受多元的价值和文化,在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制度架构内发挥作用,因而不致变成盲目的排外主义。民主国家的民族主义不易走极端,因为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受到了法治的限制。由于民主国家的统治者的权力是受到制衡的,故他们通常不愿意、也不可能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来追求个人的绝对权力。
民族主义被赋予的重要功能就是它能提供民族凝聚力。民族主义究竟可以提供多大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凝聚力呢?民族主义的确能提供某种社会凝聚力,但这种凝聚力往往游离于两个极端,即要么微乎其微,要么过于强大到动员人们去作出愚蠢的举动,或在社会中凝聚成专横的权力。因而,在如何利用民族主义来获得凝聚力时,应非常慎重。
在高扬的民族主义旗帜上,常常写满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之类让人不容置疑的字眼,以证明民族主义是服务于这些"神圣"的利益的。然而,在民族国家建立之后,民族主义的诉求往往掩盖了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制度偏差。它不仅可能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尊严,不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甚至常常为专制统治作伥,充当抵挡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的盾牌。弱小民族只有求变求通才能改变自己弱者的地位。排外仇外不仅不是爱国,反而可能导致卖国。晚清当局以民意可用的借口纵容义和拳导致进一步的丧权辱国就是明证。那么,出路又何在呢?究竟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利益、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尊严呢?以下的思路或许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有益的答案:
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任何国家都只有勇敢地打开大门,师人之长,弃己之短,摆脱宗法自然经济和专制政治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富强,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因此,对一个贫弱国家说来,英勇反抗外国侵略固然是爱国,维护与外国的和平相处关系,开放自己的国家,促进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本国的社会进步,同样体现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是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相反,愚蠢地排外,或者有意无意地为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设置这样那样的障碍,不管其主观动机多么善良,口号多么神圣庄严,客观效果都是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时甚至因此错过重要机遇而千古留憾。(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海天出版社,1992,75页)。
以上的观察表明,民族主义的吊诡之处在于它一方面是弱者的主义,另一方面又常常严重地妨碍著弱者摆脱其贫弱的地位,是使弱者难以变强的主义。利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来提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时要格外留神,以免像近代那样再尝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被狭隘、盲目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所践踏的苦果。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日益开放的今天,一族一国和闭关的立国政策不仅不可能,而且对国家和民族利益有害。若要避免民族主义的危害,就应当在承认民族主义客观存在的同时,用民主法治的制度和自由、权利、正义等价值和保持对外部世界的全面开放来约束、驯服民族主义,把它的作用局限在一定的空间之内,这样才不致出现民族主义情绪失控的局面。要热爱民族热爱国家,请先锻造自由民主。民族主义虽然把民族利益看得至高无上,但除在文化领域可小有作为外,根本无法为实现民族利益提供真正有效的手段。在当今,越来越无可争辩的是,在实现民族利益方面,最有效的政治手段是自由民主、宪政法治,经济手段是自由市场经济,文化手段是尊重多元与宽容异端,这些手段值得每一个胸怀民族利益的人去认真对待。

二战意大利拥有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优秀的军工业。有人数,有科技,还有法西斯民族主义的鼓舞,为何表现

二战意大利拥有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优秀的军工业。有人数,有科技,还有法西斯民族主义的鼓舞,为何表现这么差?
首先,意大利的装备次.这是公认的.意大利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老式步枪和冲锋枪.
其次,意大利的士兵作战能力次.这也是公认的.
然后,意大利的战术.和其他很多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很落后.这是我的观点.所以着重讲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更加成熟之后.在一战中首次亮相的坦克已经被改进了很多。早在一战结束后.美国的乔治.巴顿将军就提出以坦克为前锋.步兵掩护推进.由坦克攻破阵地,而后步兵进行肃清,占领并直至巩固防御.
后来德国人拿去用了.别人起个名字叫闪击战.其实是巴顿提出来的.只是没有起这个名字.二战的主流战术基本就是这样.要结合装甲部队和步兵协同作战.但是当时的很多国家并不重视装甲兵.而意大利则是个典型.而且凭意大利的国力也很难训练出什么好部队或者生产出什么好的武器装备.
说是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其实,德国和意大利的结盟.我看有一大半原因仅仅是因为墨索里尼的那股疯狂为希特勒所赞赏.希特勒所谓的"真正的战士".可惜.他没有像希特勒一样被敌人打败.而是死在了自己女婿带领的愤怒的人民手里. 这位"真正的战士"最后得到的是真正的失败.
这或许与他们的民族性格有关,从一战到二战,意大利的经济,军事都不差。到往往都是拖油瓶的角色,这与他们浪漫的民族有关。
本文标题: 为什么大战之后人们的反应是强大自己压制敌人而不是杜绝民族主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234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时会湮灭200年以后还有美国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