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孝道丧葬观,儒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由春秋末期孔子创立。所以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汉书艺文志诸子...
儒家的孝道丧葬观
儒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由春秋末期孔子创立。所以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把儒家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主体是礼乐仁义忠恕中庸孝道。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说,为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有所不同,但孝道观念一直是儒家所推崇和提倡的。
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儒家孝道现十分重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从历代所编撰的正史礼志和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周颂》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大雅》有:……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佑。周人这些话意即用追孝来表示子孙后代决心继承祖业,按祖先法式办事,这样一来才会燕及皇天、受天之佑。周人对死人,尤其对祖先的孝比对活人更重视。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在丧葬上,孔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汜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
作为孔子继承者的孟子和荀子,更是先秦时期儒家孝道丧葬观的代表。孟子认为孝道是丧葬观的主体精神,积极倡导厚葬,并身体力行,为后世之楷模。《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记载了他厚葬其母的故事。孟子奉母仕于齐,母卒,他即派弟子充虞请匠人赶制棺椁,并吩咐要用上等木材。充虞认为孟子用上等木材制作精美的棺椁过于奢侈,孟子告诫充虞说: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在孟子看来,厚葬非直为观美也,而是为了讲礼尽孝,否则就是不孝。孟子以后,厚葬被冠以礼、孝的美名,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厚葬风俗。
荀子也十分强调礼、孝在丧葬中的重要性。《荀子礼伦》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漫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到了秦汉时期,儒家的孝道丧葬观主要反映在成书于当时的《孝经》中,《孝经》是西汉儒家孝道思想的集中反映。《孝经纪孝行章》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兼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财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上述的第四、第五方面意为:父母过世时,要以哀痛的心情隆重料理丧事;在行祭祀时,要以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才称得上孝。儒家这种孝道丧葬视深入当时的民心,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便是秦汉厚葬之风盛行的原因。所以,《盐铁论散不足》载:世人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威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以致发屋卖业。据《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因为家贫,母亲死后没有什么可以下葬,于是只好乃营高燥地,傍可置万家者,以为冢。此外,据史书记载,当时乌程人吴逵,家里人除他夫妇外全都死掉了,因为家穷,不能置办安葬费,于是只好白天给人干活,到晚上还烧砖伐木。……夫妻勤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积攒了七墓十三棺的财力。可见儒家孝道丧葬观影响之深之大。
由汉迄清,各代都奉行传统的慎终追远、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观,把丧葬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认为孝莫重于丧。在这种儒家孝道丧葬观念的支配下,从周迄明清,历代都盛行厚葬。厚葬成为我国古代的主流丧葬观。
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儒家孝道现十分重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从历代所编撰的正史礼志和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周颂》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大雅》有:……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佑。周人这些话意即用追孝来表示子孙后代决心继承祖业,按祖先法式办事,这样一来才会燕及皇天、受天之佑。周人对死人,尤其对祖先的孝比对活人更重视。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在丧葬上,孔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汜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
作为孔子继承者的孟子和荀子,更是先秦时期儒家孝道丧葬观的代表。孟子认为孝道是丧葬观的主体精神,积极倡导厚葬,并身体力行,为后世之楷模。《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记载了他厚葬其母的故事。孟子奉母仕于齐,母卒,他即派弟子充虞请匠人赶制棺椁,并吩咐要用上等木材。充虞认为孟子用上等木材制作精美的棺椁过于奢侈,孟子告诫充虞说: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在孟子看来,厚葬非直为观美也,而是为了讲礼尽孝,否则就是不孝。孟子以后,厚葬被冠以礼、孝的美名,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厚葬风俗。
荀子也十分强调礼、孝在丧葬中的重要性。《荀子礼伦》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漫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到了秦汉时期,儒家的孝道丧葬观主要反映在成书于当时的《孝经》中,《孝经》是西汉儒家孝道思想的集中反映。《孝经纪孝行章》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兼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财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上述的第四、第五方面意为:父母过世时,要以哀痛的心情隆重料理丧事;在行祭祀时,要以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才称得上孝。儒家这种孝道丧葬视深入当时的民心,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便是秦汉厚葬之风盛行的原因。所以,《盐铁论散不足》载:世人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威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以致发屋卖业。据《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因为家贫,母亲死后没有什么可以下葬,于是只好乃营高燥地,傍可置万家者,以为冢。此外,据史书记载,当时乌程人吴逵,家里人除他夫妇外全都死掉了,因为家穷,不能置办安葬费,于是只好白天给人干活,到晚上还烧砖伐木。……夫妻勤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积攒了七墓十三棺的财力。可见儒家孝道丧葬观影响之深之大。
由汉迄清,各代都奉行传统的慎终追远、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观,把丧葬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认为孝莫重于丧。在这种儒家孝道丧葬观念的支配下,从周迄明清,历代都盛行厚葬。厚葬成为我国古代的主流丧葬观。
我国古代的孝思想在历史上对社会和家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消极作用
1、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消极作用
1、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儒家提倡孝道思想,该思想如何在现今社会中实践?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小时候过年,要祭奠祖先,由父亲带领我们一一跪拜。后来长大了,总认为,这是封建礼教,50多年来再没有跪拜过。看韩剧,子女结婚后回双方父母家,都要跪拜。我觉得有道理。能与他(她)结婚,是对方父母养育了他(她),因此要感恩。跪拜是感恩的表示。
我父母已去世。过去祭奠父母,只是到那里看看,放一些祭品,再清洁一下,就走了。这次去,我觉得应该跪拜。我就跪下去了。这一跪,我的感情就控制不住了。想起了父母养育我的细节,我泪流满面,深感没有来得及报答养育之恩。这与过去站在那里看看,感受完全不同。
我与夫人去她老家祭奠她的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她们老家的风俗,是在墓地放鞭炮。放完就准备走。我说,还是要行跪拜礼。我与夫人都一起跪了,当我的头叩到地时,我的心似乎与已故老人相通了。想起夫人给我讲,小时候如何受到老人的疼爱呵护,我不觉得流下了眼泪。
两次实践,使我懂得礼的重要。内心的感受要通过一定的礼节---肢体动作来表达,而肢体动作表示的礼节会加深内心的感受。由此,我认为,对父母感恩,一定要用礼来表现。我建议:当自己生日时,应该跪拜父母,感恩父母生了你。当一年结束时,应该跪拜父母,感谢父母一年的辛劳,并预祝父母来年健康。当结婚时,应该跪拜双方父母,感激他们把子(女)赐给你。
如果你是年轻人,可以试着这么做。如果你有了孩子,应该带头这么做,为孩子做榜样。
我认为,中国的孝道需要大力倡导。为了挽救中国人的道德,为了唤起人之爱,为了天下的善,有必要提倡孝道。“百善孝为先”,一个爱父母的人,才会爱别人。生我养我育我的父母都不爱,还会爱别人吗?孝是博爱的起点。
今天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孝,已大打折扣或被遗忘。现在,我们对孩子、对年轻人还进行孝的教育吗?一个独生子女,唯恐爱不够,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尽量满足。我们所做的是孝顺子女,而不要求孝顺父母。这样长大的孩子,除了爱自己以外,还会爱别人吗?
娇惯孩子,是害孩子啊!我的朋友,自己省吃俭用,“扣”是有名的。可对儿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什么都是名牌。现在,这个孩子吃喝玩乐都学会了,就是不爱学习,更不懂得做人,几乎成了一个废人。这个朋友悔之晚矣。可是,大多数家长都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孩子太小、已改不了等种种理由,放弃自己的责任。这是对孩子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
星期天,一对夫妇带来3岁多的小女孩来我家玩,我拿出了巧克力糖。她拿起一块,就要吃。当时,我们正在谈小孩教育问题,她母亲谈不好教育的理由。我就对小孩说,“小朋友,你拿了糖,应该先给爸爸妈妈吃,然后再自己吃。这样就是好孩子。”小女孩,拿了两块,给了爸妈,又拿了两块,跑来给我们“伯伯、阿姨吃!”我们高兴的大笑,这孩子真受教,懂得举一反三。“子不教,父之过”,小孩的错,就在大人不教。
现在家长重视孩子的分数、技能的教育。为了成绩好,为了学才艺,请家教、搞补习、送海外,很舍得化钱。但是很少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其实,怎么做人、怎么处事,直接关系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如果孩子有德行,懂得孝,知道疼爱父母,一定学习也会刻苦用功。而没有德行,没有孝心,学习不会好,好了也会傲慢无礼,顶你、气你。
孝道的衰退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官方不倡导,强调阶级教育、政治教育,而把孝道归于封建教育。二是年轻人不崇尚,受西方的思想影响,把孝看作过时。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核心的原因是孝道起了维系、凝聚的作用。我们在反对封建礼教时,把人最宝贵的情感对父母的爱也反掉了。这就造成中国人道德根基的缺失。西方人视父母为朋友,崇尚人格平等,固然有进步、合理的一面。但忘记了父母可与一般的朋友不同,给了你生命、给了你爱护、给了你情感、给了你物质。对这样恩情如山的人,不感恩、不孝敬,只是作为朋友?西方人吃饭时,会感恩上帝赐于我丰饶的食品,却不感恩生我养我的父母。这说得过去吗,合符人情吗,讲良心吗?西方人长大后离开父母,可以来看望,也可不看望,没有道德约束。许多西方老人孤独、寂寞而死,在他们最需要关怀、爱抚的时候,他们的子女朋友不来床前。所以作为报复,西方人不愿生育,要这个忘恩负义的朋友干什么!这种文明能持续吗?
孝道是中国文明对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贡献。孔子得一百个诺贝尔奖都不够。可是,我们中国人却不看重孝道,是多么没智慧、没情义啊!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孝道,国家要提倡、社会要提倡、学校要提倡、家庭更要提倡。
要教孩子孝,就得给孩子做榜样。你不孝父母,孩子怎么会孝你?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应该先给老人吃,再给孩子吃。这样带出的孩子,长大才会孝敬你。
孝,要从自己做起。
解析:
小时候过年,要祭奠祖先,由父亲带领我们一一跪拜。后来长大了,总认为,这是封建礼教,50多年来再没有跪拜过。看韩剧,子女结婚后回双方父母家,都要跪拜。我觉得有道理。能与他(她)结婚,是对方父母养育了他(她),因此要感恩。跪拜是感恩的表示。
我父母已去世。过去祭奠父母,只是到那里看看,放一些祭品,再清洁一下,就走了。这次去,我觉得应该跪拜。我就跪下去了。这一跪,我的感情就控制不住了。想起了父母养育我的细节,我泪流满面,深感没有来得及报答养育之恩。这与过去站在那里看看,感受完全不同。
我与夫人去她老家祭奠她的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她们老家的风俗,是在墓地放鞭炮。放完就准备走。我说,还是要行跪拜礼。我与夫人都一起跪了,当我的头叩到地时,我的心似乎与已故老人相通了。想起夫人给我讲,小时候如何受到老人的疼爱呵护,我不觉得流下了眼泪。
两次实践,使我懂得礼的重要。内心的感受要通过一定的礼节---肢体动作来表达,而肢体动作表示的礼节会加深内心的感受。由此,我认为,对父母感恩,一定要用礼来表现。我建议:当自己生日时,应该跪拜父母,感恩父母生了你。当一年结束时,应该跪拜父母,感谢父母一年的辛劳,并预祝父母来年健康。当结婚时,应该跪拜双方父母,感激他们把子(女)赐给你。
如果你是年轻人,可以试着这么做。如果你有了孩子,应该带头这么做,为孩子做榜样。
我认为,中国的孝道需要大力倡导。为了挽救中国人的道德,为了唤起人之爱,为了天下的善,有必要提倡孝道。“百善孝为先”,一个爱父母的人,才会爱别人。生我养我育我的父母都不爱,还会爱别人吗?孝是博爱的起点。
今天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孝,已大打折扣或被遗忘。现在,我们对孩子、对年轻人还进行孝的教育吗?一个独生子女,唯恐爱不够,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尽量满足。我们所做的是孝顺子女,而不要求孝顺父母。这样长大的孩子,除了爱自己以外,还会爱别人吗?
娇惯孩子,是害孩子啊!我的朋友,自己省吃俭用,“扣”是有名的。可对儿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什么都是名牌。现在,这个孩子吃喝玩乐都学会了,就是不爱学习,更不懂得做人,几乎成了一个废人。这个朋友悔之晚矣。可是,大多数家长都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孩子太小、已改不了等种种理由,放弃自己的责任。这是对孩子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
星期天,一对夫妇带来3岁多的小女孩来我家玩,我拿出了巧克力糖。她拿起一块,就要吃。当时,我们正在谈小孩教育问题,她母亲谈不好教育的理由。我就对小孩说,“小朋友,你拿了糖,应该先给爸爸妈妈吃,然后再自己吃。这样就是好孩子。”小女孩,拿了两块,给了爸妈,又拿了两块,跑来给我们“伯伯、阿姨吃!”我们高兴的大笑,这孩子真受教,懂得举一反三。“子不教,父之过”,小孩的错,就在大人不教。
现在家长重视孩子的分数、技能的教育。为了成绩好,为了学才艺,请家教、搞补习、送海外,很舍得化钱。但是很少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其实,怎么做人、怎么处事,直接关系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如果孩子有德行,懂得孝,知道疼爱父母,一定学习也会刻苦用功。而没有德行,没有孝心,学习不会好,好了也会傲慢无礼,顶你、气你。
孝道的衰退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官方不倡导,强调阶级教育、政治教育,而把孝道归于封建教育。二是年轻人不崇尚,受西方的思想影响,把孝看作过时。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核心的原因是孝道起了维系、凝聚的作用。我们在反对封建礼教时,把人最宝贵的情感对父母的爱也反掉了。这就造成中国人道德根基的缺失。西方人视父母为朋友,崇尚人格平等,固然有进步、合理的一面。但忘记了父母可与一般的朋友不同,给了你生命、给了你爱护、给了你情感、给了你物质。对这样恩情如山的人,不感恩、不孝敬,只是作为朋友?西方人吃饭时,会感恩上帝赐于我丰饶的食品,却不感恩生我养我的父母。这说得过去吗,合符人情吗,讲良心吗?西方人长大后离开父母,可以来看望,也可不看望,没有道德约束。许多西方老人孤独、寂寞而死,在他们最需要关怀、爱抚的时候,他们的子女朋友不来床前。所以作为报复,西方人不愿生育,要这个忘恩负义的朋友干什么!这种文明能持续吗?
孝道是中国文明对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贡献。孔子得一百个诺贝尔奖都不够。可是,我们中国人却不看重孝道,是多么没智慧、没情义啊!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孝道,国家要提倡、社会要提倡、学校要提倡、家庭更要提倡。
要教孩子孝,就得给孩子做榜样。你不孝父母,孩子怎么会孝你?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应该先给老人吃,再给孩子吃。这样带出的孩子,长大才会孝敬你。
孝,要从自己做起。
当代中国存在慈孝不对等结合这一现实谈谈对儒家孝道观的认识?
急用儒家孝道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然而,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导致他们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这种慈孝不对等结合的现象在当代中国尤为明显。
我认为,儒家孝道观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许多年轻人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例如,通过电话、短信或视频通话与父母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或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这些行为虽然不能替代实际的陪伴,但仍然可以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心。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例如为父母购买医疗保险、帮助他们改善住房条件等等。这些行为同样体现了儒家孝道观的精神。
总之,尽管当代中国存在慈孝不对等结合这一现实,但是儒家孝道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认为,儒家孝道观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许多年轻人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例如,通过电话、短信或视频通话与父母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或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这些行为虽然不能替代实际的陪伴,但仍然可以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心。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例如为父母购买医疗保险、帮助他们改善住房条件等等。这些行为同样体现了儒家孝道观的精神。
总之,尽管当代中国存在慈孝不对等结合这一现实,但是儒家孝道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古时,华夏与其他族类的主要区别是华夏民族特别孝顺。中国孝道观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的,在物资缺乏时注重吃穿的供应,在物资丰盛时偏重精神的关照,子女多的老人晚年就相对幸福一些。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十分普遍,孩子又外出打工或在外地工作,车贷房贷小孩入托压力大,孝敬老人的条件变化啦,在当地工作的啃老族也多起来了,孝道观发生了变化,这是阶段性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全部实现,孝道观会得到修正的。
本文标题: 我们受儒家影响很重视孝道,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中国家庭在家里悬挂故去亲人的照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95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