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是什么机构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素有“第一署”之称。司...
司礼监是什么机构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素有“第一署”之称。
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以及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这样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虽然司礼监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然而却不能像唐代后期宦官那样任意废立皇帝。明代的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
明代司礼监著名宦官王振、刘瑾、冯保等皆曾任司礼监之主管,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曾任司礼监秉笔太监,还兼任东厂太监一职。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
嘉靖十年(1531年),清理过一次内府工匠额数,曾革去老弱残疾、有名无人者15167名,实留12255名,并著为定额。其中司礼监就占有1583名,而专事刻书出版者为:笺纸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黑墨匠77名;笔匠48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1275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司礼监
司礼监相当于现在什么部门 司礼监和内阁的权力谁大
司礼监相当于现在什么部门,司礼监并没有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司礼监当于现在主席的秘书或助手,其直接听命于皇帝,并不是国家最高一级行政实体,而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办事机构。那么司礼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小伙伴可以继续往下阅读了解。
关于司礼监的简介 1、司礼监时一个官署名,也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以及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管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
2、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的时候是没有很大的权力的,也被限制,到了中后期的时候,因为皇帝怠政厌政和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
3、这样司礼监就利用这一个机会,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权力,以及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这些方面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4、明代司礼监有著名的宦官人员,分别是王振、刘瑾、冯保等都曾任司礼监的主管,都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魏忠贤曾担任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还同时担任东厂太监这一职务。
司礼监和内阁的权力谁大事实上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首辅之间,从制度上来看,是内阁首辅权力更大,但在与皇帝的关系方面,司礼监掌印太监拥有天生优势,所以很多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借助与皇帝之间的良好关系造势,权力会超过内阁首辅,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
请问明朝的司礼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什么级别
明朝的司礼监设立于洪武年间,最初不过是为皇帝生活起居服务的宦官系统的一个管理机构。明中叶以后,司礼监因负责“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而与内阁形成直接的权力互动关系;
司礼监则主要通过代皇帝“批红”来监督和制约内阁的权力;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
“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
司礼监并不是国家最高一级行政实体,而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办事机构。司礼监太监是宦官首领,皇帝的家奴。
就相当于现在主席的秘书或助手吧
明朝司礼监是怎样一种官职,为何会有非常大的权力?
作为明朝的一介子民或者一个官员,做任何事情都要畏首畏尾,因为你后面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这源于明朝复杂多层的特务机构。大家第一时间马上会想到锦衣卫,而锦衣卫只是明朝监察机构的1/25,剩下还有24个部门都是由太监掌管,而负责管理太监的部门就是司礼监。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明朝的太监权力特别大,从中央监督中央官员到地方监察地方官员的日常行为,征税,征兵,监督贸易、矿山开采以及其他工程,无有能逃过太监的法眼。锦衣卫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东西厂的监控。所有太监的最高指挥部门就是司礼监,可见其权势之大。
司礼监老大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的权利。司礼监作为二十四个衙门的最高指挥机,有掌印太监一位,秉笔太监8~9位。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批阅所有官员的奏折,并且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其权势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控制了皇帝的信息进出的渠道。明朝的皇帝也不傻,他们只是给予太监票拟的权利,批红的权利还是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如果遇到昏庸的皇帝的话,大太监就会纷纷冒出来,刘瑾王震,魏忠贤这些实权太监我们都能耳熟能详。这些太监的权利如此大之大,甚是因为他们可以私自更改皇帝的谕旨,还可以私自篡改官员的奏章且不经皇帝过过目便下发下去。
在传达皇上旨意址和批改奏章的过程中,太监都可能大动手脚,把他们的意思给添加进去。换句话来说,上面的皇帝听不到大臣的真正的意见或者根本见不到真正的奏章,而下面的大臣也见不到皇帝真正的谕旨,那么圣旨传跑篇的事情,那就太稀松平常了。
外庭的内阁大臣是负责起草奏章,而审阅奏章的部门却是司礼监,所以说内阁大臣新上任时必须先去孝敬一下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如果内阁大臣跟司里间搞不好关系,他们的工作无法开展。
明朝的司礼监是做什么的?为何会有那么大的权力?
明朝时期司礼监是十二监之一,拥有掌印,秉笔批红等权利。也就是说皇帝大印由这些人管着,皇帝如果不想批奏折,太监可以代替皇帝在奏折上面批示。另外这些人还管理宫中礼仪,刑名以及宫内各种人事安排。司礼监成立于明朝初期,刚开始并没有太高权力,但到了明朝中期时,因为皇帝们越来越懒政,于是干脆将批奏折之事交给了司礼监。司礼监借这个机会使得自己权力越来越大,很多时候都已经到了直接干预人事任命,以及国家决策地步。但因为明王朝内部采取的是内阁制,明朝中后期皇帝为了限制司礼监权力,要求奏折上面批示什么由内阁成员决定,而司礼监仅仅只是代皇帝写字罢了。
1、可以代替皇帝批奏折
司礼监在明朝建立初期成立,刚开始仅仅是负责宫中各种礼仪管理,以及宫中人事安排,刑名等事务。但到了明王朝中期因为皇帝们越来越懒政,于是干脆将批阅奏折之事交给司礼监处理。这使得司礼监权力越来越大,但和唐朝时期相比还受到了限制。
2、明朝中期司礼监开始干预国家决策
司礼监太监中有管理皇帝大印之人,也有专门负责批阅奏折的。因为长期批阅奏折,所以对国家运转管理也有了一定了解,于是开始做人事任命,甚至对各地施政决策开始干预。这一情况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了魏忠贤时期。
3、司礼监与内阁属于合作关系
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主要就是依靠司礼监与内阁成员相互配合来管理国家,内阁成员决定大政方针,实在拿不定主意时可以上报皇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由内阁与司礼监合作完成,并不会通过皇帝。某种程度上讲内阁与司礼监属于相互制约关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