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欧洲的武则天,有一样的野心,只是才能和眼光不在一个档次,是谁呢?古今中外,有不少的女性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她们睿智、机敏而又勇...
她是欧洲的武则天,有一样的野心,只是才能和眼光不在一个档次,是谁呢?
古今中外,有不少的女性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她们睿智、机敏而又勇敢,她们忧国忧民、敢为人先,她们用自己的政绩来表明女性并不比男性差。一代女皇武则天,上乘“贞观”,下启“开元”,其功绩,彪炳千古,殁而不朽。
“没有能力却使用权利的人相当于没有权利。”在拜占庭帝国,也有一位女性皇帝:伊琳娜。她被称为欧洲的“武则天”,野心勃勃,智慧与美貌并存,能力却配不上野心,远远不及武则天。
从“太子妃”走向“太后”
旧时封建社会,无论中外,大多女子都被当成交易的筹码,没有选择的权利。伊琳娜也不例外,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她,在16岁的时候就被家族送进了王室,成为了“太子妃”,并诞下了王子——后来的皇帝君士坦丁六世。
不久后,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五世驾崩,其儿子里奥四世继承皇位,伊琳娜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后。由于里奥四世进行“毁坏圣像运动”,而伊琳娜长期受希腊文化影响,十分推行基督教的“圣像运动”,因此政见不合的夫妻二人关系并不好。
里奥四世并不是一个好皇帝。在他治理下的国家,兄弟叛乱,内忧不断;敌国也不断骚扰,外患接连。尽管他昼夜不停地处理政务,多次御驾亲征,可这个国家依旧混乱不堪。长期的心理压力与操劳,使得里奥四世只做了五年皇帝,在30岁就去世了。
而伊琳娜就在她27岁的时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后。正直青壮年的她,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也有着充足的野心,她不可能只在花园里遛遛鸟、喝喝茶,不可能颐养天年。
垂帘听政,手握大权
君士坦丁六世即位的时候只有9岁,小小孩童自然没有掌控一国之力的能力。作为唯一的监护人,太后伊琳娜垂帘听政,实际掌控了政治大权。
掌权之后的伊琳娜,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平定内患。在里奥四世去世后不到两个月,他的兄弟尼克弗洛斯再度谋划叛乱,试图掀翻孤母幼子的统治。
可他并没有得逞,聪慧的伊琳娜提前知道了消息,将尼克弗洛斯及其同党逮捕了起来,罪恶的阴谋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随后,伊琳娜开始推行“圣像运动”。公元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召开。而会议的结果就是恢复对圣象的崇拜,肯定了圣像的重要地位。通过“圣像运动”,伊琳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通群众的对立的问题。但贵族间仍存在着极大的矛盾。
权力蒙蔽,母子不和
贵族认为,“圣像运动”违背了先代的遗志,有损先代心血。于是他们开始挑唆伊琳娜和君士坦丁六世的关系,怂恿君士坦丁六世收回大权,重整政治。
而此时的伊琳娜,似乎沉浸在了权力的海洋里,有点“得意忘形”了。作为太后,伊琳娜竟然将自己和皇帝的人像一道制在货币当中,且将自己处在主位上,而金币上刻的姓名竟然也不是君士坦丁六世。
此外,伊琳娜还参与君士坦丁六世的婚姻大事,早早为皇帝物色了一名皇后,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满。小皇帝恼怒了,他觉得自己既没有实权又没有自由,这个皇帝当得也太无用了。
太后归政,皇帝亲政
在伊琳娜执政当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天下太平的。782年,叛贼伙同外国入侵安纳利托亚,当时的将领大败而逃,伊琳娜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向外国缴纳大量的金银财宝作为停战三年的贡金。
伊琳娜因她的过错和不归权使得她受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又加之她只能调动首都以内的军队,她不得不被迫归政于皇帝,离开王宫。经此一事,母子间的情分被消磨得干干净净。
而亲政后的君士坦丁六世并没有展现出他多么惊天动地的能力,他做得差极了。对内,推翻母亲的“圣像运动”,并且不惜以暴力镇压,血腥残暴之极;对外,在几次的对外战争中,拜占庭帝国都以失败告终;在个人生活上,他抛弃皇后,迎娶情妇,皇室的颜面荡然无存。
既不能安定国家,还到处惹是生非,贵族们发现,这个皇帝并不靠谱。
太后归来,登基为皇
像武则天一样,放逐离开对伊琳娜来说只是暂时,待她归来便是王者。公元797年,伊琳娜带着自己的心腹谋反。君士坦丁六世在孤立无援中被母亲的支持者绑架,被他们带到了伊琳娜面前。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面对自己唯一的儿子,伊琳娜丝毫没有不忍之心,下令将君士坦丁六世的双眼挖掉。传言称,没过多久,君士坦丁六世就因为感染而离开了人世。
伊琳娜终于在自己45岁的时候,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男性皇帝”,开始了她五年的名正言顺的执政生涯,开始了为所欲为、傲慢的生活。
巩固地位,废黜流放
教皇里奥三世并不承认伊琳娜的地位。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在29岁的时候加冕为帝,成为了后世所称赞的“查尔斯大帝”,被尊为“欧洲之父”。
而他的加冕为王,使得罗马帝国再次分裂,并且给伊琳娜带了不小的冲击。而且两人的“皇帝”称号都不那么合法。为了能使自己的权力更加稳固,地位合法,二人决定联姻。然而,求婚的使者刚抵达君士坦丁堡,伊琳娜就被废黜了。
公元802年,由于伊琳娜违反了贵族们的利益,使得贵族们再度联合在一起,反对女皇的统治。经过一系列的云谲波诡,伊琳娜失去了她宝贵的权力之位,伊苏里亚王朝也就此灭亡。
失掉权力的伊琳娜,被流放到了一个小岛上,靠着纺纱艰难度日,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傲慢与不可一世。一年后,这个欧洲第一位女皇,在贫穷与疾病中郁郁而终。
从27岁成为太后,到45岁成为女皇,再到被废黜,伊琳娜有着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她没有选择在平淡与安逸了却余生,而是选择了拼一拼、搏一搏。无疑,她是成功的,她像武则天一样,在政坛上翻云覆雨,却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美好的结局。
其间少的,只不过是眼界和才能罢了。
哪位朋友了解欧洲历史?欧洲第一位女皇是谁?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称她是皇帝,而不是女皇?因为圣伊琳娜皇帝采用的名号不是阴性词的女皇(希腊语——巴西里沙Basilissa),而是阳性词的「皇帝」(希腊语——巴西琉斯Basileus)!单是看这种有着男性强悍的做法,我们就能简单想像到,这个欧洲第一位女皇帝,跟中国的武则天可谓不分秋色。而她们共通之处,也都是凭自己的算计夺得最高的权力。
752年,伊琳娜生于希腊雅典一个很普通的贵族家庭,后来嫁给了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V)的儿子卡扎尔的利奥(Leo theKhazar,即后来的利奥四世Leo IV)。至于为什么她身份不是特别显贵,却又能够嫁给皇室,普遍认为她是在新娘选拔会(Bride Show)中得胜。
圣像破坏运动所谓圣像破坏运动时期,是指拜占庭帝国在8世纪到9世纪年间,伊苏里亚皇室取缔国内所有崇拜圣像派份子,并大量破坏圣像的一场宗教纷争。其实,历史上从来没有单纯因为宗教教义的纷争。这场斗争并不例外,当中夹杂了不同势力间政治与权力的角力,那就是拜占庭帝国的皇权与东方教会的教权冲突下的结果。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拜占庭帝国与基督教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认为教权必须置于皇权之下,这点跟西方的罗马天主教会很不同。不过,随着教会在帝国内的财产和影响力日渐增加,帝国内崇拜圣像的行为也变得愈来愈普遍。拜占庭帝国皇帝害怕终有一天教权会摆脱皇权的控制,为统治带来不安,于是透过宣传崇拜圣像乃违反基督教教义,鼓励全国人民破坏圣像以返朴归真,借以削弱教会在帝国内的影响力。致此,帝国就分为以皇权为代表的支持破坏圣像派和以教权为代表的反对破坏圣像派的两大阵营。
成为伊琳娜皇帝——欧洲史上第一位独裁的女性统治者其实,伊琳娜后来能够夺取帝位,很多时要归咎于君士坦丁六世本身是个很庸碌的皇帝,特别是在军事方面。他在与保加利亚人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中,不像他的祖父君士坦丁五世和父亲利奥四世那么强悍,屡屡败于敌人,使他的权威一落千丈。他的叔叔们以为这是夺权的大好机会,欲在阿美尼亚(Armenia)发动政变,却最后失败收场。君士坦丁六世挖了他叔叔们的眼,还割了他们的舌头,残暴不已。另外,君士坦丁六世还以没有诞下男子嗣为由,流放了自己的皇后玛丽亚和女儿们,并不理大教长的反对,娶了情妇为妻。这一切统治上的错判,君士坦丁六世声名狼藉,不仅对外软弱,对内残暴,甚至也不遵守礼节。
如何看待国内外的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情结?
可以没有永恒的帝国,但不可没有永恒的文明,有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情结很正常,就好比我们怀念唐朝一样,那是对文明的向往。
可以说“精罗”群体里相当一部分人,也可能是大部分,并不了解罗马,也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了解罗马,他们只是见什么梗都要玩一下的小鬼而已,等这个梗彻彻底底被玩烂了他们很快就抛弃然后再换一个,当下互联网现状,见怪不怪。
汉人确实是自傲的,但这种自傲是建立在自身的文明上。所以汉人对任何足够优秀的文明,都会不吝赞美:就像汉朝夸赞罗马,唐朝夸赞拜占庭,明朝夸赞欧洲。
因此,中国人才能与希腊人一样共情,因为悲剧才能共情,但是满人已经被同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汉人找不到那么一个发泄点,于是乎希腊人对君士坦丁堡的故都之情,就像东晋汉人对河洛故都的感情,我们消灭了侵略者,但是希腊人没有。
总结如下:
奥斯曼的继承者无疑是土耳其,“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喜欢这个国家嘛。对于奥斯曼帝国,别说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土耳其的历史教育对奥斯曼帝国的历史的态度也很暧昧。人们对她的认识更少。
我深深敬佩东罗马这个国家,毕竟她生得光荣,死得伟大。精罗梗我有些时候也会玩的,但我没有很重的君士坦丁堡情结,我还是习惯叫她伊斯坦布尔,一个很私人的原因,我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书迷。
请详细介绍“第一保加利亚屠夫”君士坦丁五世
如题:rn请详细介绍“第一保加利亚屠夫”君士坦丁五世时期与保加利亚的战争情况。rnrn注意:rn“第一保加利亚屠夫”是君士坦丁五世而不是巴西尔(瓦西里)二世这是一段保加利亚的屈辱历史。经过了这些和平时代以后,保加利亚和拜占庭又进入了战争年代。拜占庭原本在两线作战,很难腾出手来消灭一个国家。但是东方的阿拉伯人由于继位的问题又一次陷入了混乱中,这就给拜占庭消灭保加利亚带来了希望。公元756年,保加利亚汗王温内奇(Vinech,756-762)继位。他继续奉行以前的路线,要求拜占庭加倍进贡。但拜占庭由于军区制的改革与阿拉伯的混乱问题,使得自己恢复了元气。这个时候保加利亚问题成为了拜占庭的最重要问题,他们不会再求和了。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V,741-755)为了抵御保加利亚的进攻,一连修建了600多座城堡,但是,对于南方地区的富庶馋涎的保加利亚人是不会被这些问题吓倒的,保加利亚人立刻组织了兵员进攻色雷斯地区,所过之处无不抢掠殆尽。当保加利亚人再次到达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他们再次望城兴叹,高高的城墙,严密的把守,也许这就是保加利亚人一直无法逾越的高墙。当然保加利亚人还是老习惯,劫掠了周围的乡村后就退兵了。这件事开启了保加利亚与拜占庭的再次敌对。并由此引发了第二次保加利亚战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8世纪前期地图
从公元756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一次战争。而真正的战争于公元762年终于爆发了。这时是保加利亚新王特勒茨(Teletz,762-765)继位,他一继位就开始准备对拜占庭发动进攻,同时保加利亚的贵族又十分支持这次战争,因此更助长了保加利亚汗王的士气。这一年,有大量的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亚人迁移到了拜占庭的北部边疆。这些人一改以前民族迁徙的方法,不再随水草而居,而是直接随农田定居,从而牢牢的把握住了自己在迁移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并且随时可以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不满的情绪,这就是一把插入拜占庭心脏的尖刀。而保加利亚汗王此时又十分想得到拜占庭的肥沃土地,自然而然的就发动了大军,而且还联系拜占庭境内的保加利亚和斯拉夫人一同起义。对拜占庭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保加利亚人成功了,那么拜占庭将会从地球上消失。在这个生死存亡之际,君士坦丁五世发动大军,从水陆两线进如保加利亚境内。水路由黑海进入保加利亚,陆路则由皇帝亲自率领从色雷斯和阿恰鲁斯向北行进。沿路虽然多次遇到保加利亚人的阻击,但是由于拜占庭与保加利亚的武器装备相差悬殊,几乎每次都是保加利亚全军覆灭。保加利亚人只好在山区设置重兵,形成一道道防线,才延缓了拜占庭的推进。可是君士坦丁五世的战争经验相对来说还是强于保加利亚特勒茨王的,他绕过了这些布防线,直接进攻多瑙河畔的苏塞达瓦和诺瓦埃,在保加利亚人的背后开花,公元763年6月30日两军对垒,从早晨一直打到晚上,保加利亚军队大败,拜占庭军队全面瓦解了保加利亚人的进攻。这场战斗以拜占庭的全面胜利和保加利亚的全面失败告终。君士坦丁五世回到君士坦丁堡后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因为这场战争非比寻常,他拯救了整个拜占庭帝国,让帝国不至于灭亡,同时,他的统治也更加牢固了。而等待特勒茨则是一场政变,他最终死于内乱之中。
君士坦丁五世
保加利亚战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此以后保加利亚陷入了四十年的内乱之中,而拜占庭人也从中渔利。今天分化瓦解,明天收买眼线,几乎每次的保加利亚人进攻都被拜占庭人预先得知,大量的保加利亚人被君士坦丁五世俘虏,在君士坦丁堡大竞技场上被处死。公元773年虽然保加利亚汗王特利里格(Telerig,772-777)曾发动了一次强烈的进攻,但却被自己人出卖,虽自己侥幸逃脱,但数万士兵被歼灭在色雷斯南部的利索色利亚,战俘也被君士坦丁五世在军事坦丁堡竞技场上全部处死。因此君士坦丁五世被人们冠以第一位“保加利亚屠夫”。保加利亚也由于这些年的过度用兵,已无法与拜占庭争锋,就承认了拜占庭的宗主地位,并签订了和约。尽管如此,但此时的保加利亚已经成为了拜占庭的最大敌人。合约只是三十年的休战,三十年之后将会有一个保加利亚人把自己的长矛插到君士坦丁堡的城门之上。
http://bbs.tiexue.net/post2_2414005_1.html
我再找找看
随着1057年君士坦丁五世杜卡斯的即位,军队的衰落达到了极点。这个一味寻欢作
乐、放荡不羁的昏君以前曾是前任皇帝的财政大臣,他与教会和官僚狼狈为奸,疏远军
界,因此,国家很快便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为了充斥国库,他卖官鬻爵,横征
暴敛,结果导致那些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士兵纷纷破产,国家的主要兵源日益枯竭。这
意味着来自本土的军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国家不得不依赖于辅助士兵①和来自不
同国家的形形色色的雇佣兵,而这些士兵中的许多人素质很差。到1067年君士坦丁皇帝
驾崩时,这支军队已日暮途穷。对于那些名门贵族来说,从军已不再是什么富有吸引力
的职业了。由于国内文官当政,将军们备受冷遇,加之军费减少,国家安全赖以依靠的
整个军事机器正在逐步地崩溃。
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拜占庭帝国的圣伊琳娜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称她是「皇帝」,而不是「女皇」。因为圣伊琳娜皇帝采用的名号不是阴性词的「女皇」(希腊语-巴西里沙 Basilissa),而是阳性词的「皇帝」(希腊语-巴西琉斯 Basileus)!单是看这种有着男性强悍的做法,我们就能简单想像到,这个欧洲第一位女皇帝,跟中国的武则天可谓不分秋色。而她们共通之处,也都是凭自己的算计夺得最高的权力。
752年,伊琳娜生于希腊雅典一个很普通的贵族家庭,后来嫁给了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V)的儿子卡扎尔的利奥(Leo the Khazar,即后来的利奥四世 Leo IV)。至于为什么她身份不是特别显贵,却又能够嫁给皇室,普遍认为她是在新娘选拔会(Bride Show)中得胜。
所谓新娘选拔会,是拜占庭帝国独有的东西。它有点像现在的选美大赛,皇室从帝国每个角落找来漂亮高贵的贵族女子,再透过一系列的选拔测试(当然是美貌和智慧都要并重)选出最合适下嫁皇室成员的女子成为王妃。这种有趣的新娘选拔制度,甚至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后还出现在俄罗斯帝国的宫廷里。俄罗斯伊凡雷帝的皇后和彼得大帝的母亲,都是从新娘选美会中选出来当上王妃的。
不过,嫁给拜占庭皇室的伊琳娜,却不怎么幸运,因为当时的拜占庭帝国混乱不堪。对内,帝国正处于「圣像破坏运动时期(Iconoclasm)」,朝野上下都处于权力斗争中,权位朝不保夕。对外,有保加利亚人(Bulgarians)和阿拉伯人(Arabs)的威胁。
所谓「圣像破坏运动时期」,是指拜占庭帝国在8世纪到9世纪年间,伊苏里亚皇室取缔国内所有崇拜圣像派份子,并大量破坏圣像的一场宗教纷争。其实,历史上从来没有单纯因为宗教教义的纷争。这场斗争并不例外,当中夹杂了不同势力间政治与权力的角力,那就是拜占庭帝国的皇权与东方教会的教权冲突下的结果。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拜占庭帝国与基督教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认为教权必须置于皇权之下,这点跟西方的罗马天主教会很不同。不过,随着教会在帝国内的财产和影响力日渐增加,帝国内崇拜圣像的行为也变得愈来愈普遍。
拜占庭帝国皇帝害怕终有一天教权会摆脱皇权的控制,为统治带来不安,于是透过宣传崇拜圣像乃违反基督教教义,鼓励全国人民破坏圣像以返朴归真,借以削弱教会在帝国内的影响力。致此,帝国就分为以皇权为代表的支持破坏圣像派和以教权为代表的反对破坏圣像派的两大阵营。
伊琳娜出身于西方的希腊,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深,她分属反对破坏圣像的一派。利奥四世继位后,或多或少受到妻子伊琳娜的影响,开始倾向妻子的立场。他委任了倾向反对破坏圣像的塔拉西乌斯(Tarasius)为君士坦丁堡大教长。然而后来利奥四世又再一改立场,改为支持破坏圣像,当时的伊琳娜应该很不满。利奥四世在位六年,统治期间除了应付国内的宗教势力外,还不断要应付阿拉伯人的侵扰。不幸的是,利奥四世在一次亲自率军对付阿拉伯人的战役中,突然因病辞世。他的突然辞世,史学家认为很有可能是伊琳娜下毒所致。
利奥四世早逝,临终前指定他年仅9岁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继位为拜占庭帝国皇帝,皇后伊琳娜为摄政女皇。于是,伊琳娜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第一个欧洲女性统治者!不过,虽然她大权在握,不过她还不是帝国皇帝,更非帝国唯一的统治者。君士坦丁六世虽然年幼,但他还是帝国排第一的统治者,是正统的「巴西琉斯」。
伊琳娜一上场,首先是肃清了那些反对她统治权的皇亲国戚。她识破了利奥四世同父异母的兄弟们欲推翻她和她儿子的阴谋,强迫他们成为僧侣,使他们失去继承皇位的资格,从而稳定了自己的地位。然后,就是清算那些支持破坏圣像派,并大肆迫害那些人。
786年,她委派塔拉西乌斯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召开宗教会议,同时也邀请罗马教皇出席。然而,这次的会议在举行前就给支持破坏圣像的军队阻拦,会议失败告终。伊琳娜老羞成怒,她因此撤换了军事将领,甚至解散了涉事的小亚西亚军区,把其军事力量并入其他军区,以防再有类似事情发生。
翌年,会议再一次于君士坦丁堡举行,历史有时会称这次为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Second Council of Nicaea)。这次东西方教会达成共识,以阐释对圣像的崇拜为敬拜圣灵而非圣像本身为目的,一致通过崇拜圣像并不抵触圣经教义,并宣布废除一切禁止崇拜圣像的法规法令,而反对崇拜圣像分子为国家公敌,并开除教籍。从此,支持破坏圣像派销声匿迹,东西教会也因此事关系变得更紧密,伊琳娜也因此被东方教会封圣,称为「圣伊琳娜」。不过,这么强硬的做法,也使很多人暗地里对伊琳娜不满。
790年,16岁的君士坦丁六世长大成人,希望从他的母亲伊琳娜手中夺回亲政的权力。他联合支持他的军队和大臣,推翻了伊琳娜,宣布自己是帝国唯一的统治者。不过很吊诡的是,两年后他又找回母亲作为共治者,似乎君士坦丁六世是个不太会治国的皇帝,没有他的老妈在做什么也不成事。
其实,伊琳娜后来能够夺取帝位,很多时要归咎于君士坦丁六世本身是个很庸碌的皇帝,特别是在军事方面。他在与保加利亚人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中,不像他的祖父君士坦丁五世和父亲利奥四世那么强悍,屡屡败于敌人,使他的权威一落千丈。他的叔叔们以为这是夺权的大好机会,欲在阿美尼亚(Armenia)发动政变,却最后失败收场。
君士坦丁六世挖了他叔叔们的眼,还割了他们的舌头,残暴不已。另外,君士坦丁六世还以没有诞下男子嗣为由,流放了自己的皇后玛丽亚和女儿们,并不理大教长的反对,娶了情妇为妻。这一切统治上的错判,君士坦丁六世声名狼借,不仅对外软弱,对内残暴,甚至也不遵守礼节。
伊琳娜知道自己的时代来临了。797年,她联合了主教们和军队发动政变,君士坦丁六世逃亡,最终还是被抓回。伊琳娜下令挖去君士坦丁六世的双眼,并把他与他的情妇妻子一同流放,从此消失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世界中。伊琳娜成为拜占庭帝国唯一的统治者,她不采用阴性名号的「巴西里沙」,而是阳性名号的「巴西琉斯」,自称「伊琳娜皇帝」,成为了欧洲史上第一位独裁女皇,和唯一一个使用男性帝号的女性统治者。
也许历史就是环环相扣,没有这位女皇帝,也就没有「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也就没有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是当时西欧最强盛的帝国法兰克王国卡洛琳王朝(Kingdom of the Franks – Carolingian Dynasty)的国王,虽然他统治着庞大帝国,但却欠缺统治罗马人的正当性。
罗马教皇利奥三世(Pope Leo III,这个利奥三世是罗马教皇,与拜占庭帝国皇帝利奥四世没有关系)眼看拜占庭帝国现在的皇帝是个女人,他认为在法律上女人不是合法的罗马帝国皇帝,于是他宣布-罗马帝国的皇帝悬空(虽然在圣像破坏运动中他支持伊琳娜,但他还是不能接受罗马帝国皇帝是个女人)。
敏锐的查理曼有见及此,觉得获得统治欧洲正当性的机会来了,就出兵义大利,为教皇解除了伦巴底人(Lombardi)的威胁。800年的圣诞节,利奥三世为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承认他有统治罗马帝国故土的合法性,从此开启了中世纪欧洲封建主与罗马教会微妙的关系,这种微妙的关系要过700年才打破,也因此诞生了怪异的「神圣罗马帝国」。
故事回到伊琳娜这边。其实,伊琳娜还想嫁给「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拜占庭帝国的地位。不过她想实行前,她就失势了。女性统治者在当时的帝国空前绝后,统治始终不稳,加上她的统治未能争取到支持,对阿拉伯的战事更连连失利,内外政策矛盾,导致了朝野上下的不满。
802年,伊琳娜被她的财政大臣尼基弗鲁斯(Nikephoros)发动政变推翻,并流放到爱琴海的莱斯博斯岛(Lesbos)上,翌年病故,伊苏里亚王朝结束。尼基弗鲁斯成为拜占庭帝国皇帝,开创了尼基弗里亚王朝(Nikephorian Dynasty)。
这位女皇帝,在动乱中掘起,又在动乱中被淹没。
伊苏里亚王朝的历代皇帝,对阿拉伯采用了强硬的手段,多次击败敌军,保存了拜占庭帝国的完整和权威。不过,782年,伊琳娜执掌帝国时忙于争权,主动与来犯的阿拉伯人议和,提议无条件和谈。三年和约订立,明确划定了两国领土,缴纳非常重的年贡。这和约使过往历代皇帝的努力毁于一旦。后来在798年,阿拉伯又来进犯,伊琳娜又再一次主动议和,不仅承诺向其纳贡,更承认阿拉伯人占领和移民小亚细亚。
伊琳娜对阿拉伯的乞和,为拜占庭帝国带来极度恶劣而且深远的影响。就算到了拜占庭黄金时代的马其顿王朝(Macedonian Dynasty)得以缓和,但其恶劣影响延至拜占庭帝国灭亡。伊琳娜的拙劣外交政策,不仅使自己走向了灭亡,也为后代留下了可怕的后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