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诗读后感(古诗登岳阳楼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2-02 02:32: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古诗登岳阳楼读后感,登岳阳楼是杜甫写的,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读者读了这首诗,感受都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古诗登岳阳楼,读后...

美诗读后感(古诗登岳阳楼读后感)

古诗登岳阳楼读后感

  登岳阳楼是杜甫写的,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读者读了这首诗,感受都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古诗登岳阳楼 读后感 ,一起来看看。
  古诗登岳阳楼读后感篇一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 方法 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古诗登岳阳楼读后感篇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古诗登岳阳楼读后感篇三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读心神探》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读心神探》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和训练的结缘其实很偶然。前个假期闲来无事,在家看电视剧消磨时间,偶然看到了TVB出品的《读心神探》,因为本人比较喜欢主演林保怡,就对电视剧看了看,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被电视剧的情节深深吸引,对剧情里提到的《记忆宫殿》一书蛮感兴趣的。在《读心神探》第三集里,学琛正向同僚描述打劫犯人的特征时,巧遇儿时旧友美诗。她创办了记忆法训练学校,拥有很好的思维模式,可以很好的'把事物用记忆宫殿方式印在头脑里。所谓的记忆宫殿法是最强大的记忆技巧的一种。它不仅有效,还有趣——而且学起来却不是十分困难。

  “记忆宫殿”是一个暗喻,象征以往我们十分熟悉的、能够轻易想起来的地方。也就是把需要记住的事情,生动、鲜明的分门别类,放入到我们熟悉地方的每个房间里,当我们想用的时候,就进入这个房间里取出你要的就可以了。你想要多少宫殿就能创造多少个,宫殿的样子完全,精致与简陋都随你所愿。

《敲钟人 [法国]马拉美》读后感

当嘹亮的钟声苏醒,

穿过早晨纯净、明澈和幽深的空气

来到孩子身边,孩子为了开心

在薰衣草和九里香中把经文念起,

鸟儿惊醒,掠过敲钟人身旁,

他哀伤地坐在,低吟着拉丁文,

紧系着百年老绳的石头之上,

只听见遥远的当当钟声。

我就是这敲钟人。唉!心怀希望的夜晚,

我徒劳地拉绳,把理想的钟儿敲起,

忠诚的羽毛在冷冰的罪孽中戏玩,

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空洞无力!

可有一天,当我厌烦了枉然的钟声,

撒旦啊,我将踢开石头,吊上自己。

(胡小跃译)

【赏析】

“钟声”是理想,是梦幻,是纯净,是神圣,于是,当晨钟响起,它就召唤了天真无邪的孩童,他们在这薰衣草和九里香中虔诚地念起了经文。但“我”——敲钟人,早已不是无邪的孩童,那过去的岁月带给了“我”沧桑,“我”不再天真,不再纯净,那穿过早晨纯净、清澈、深邃的氤氲,传入孩子的耳鼓,引起他们无限崇敬的钟声,在“我”听来却是碎片和空壳,不再唤起“我”的激动和憧憬,只有在心怀希望的夜晚,理想的洪钟才在“我”心头敲响。但是有一天,“我”还是厌烦了这枉然的钟声,于是选择了与这个世界最终的决裂。这首诗里有着马拉美诗歌中一贯所有的追求完美的理想而不可得的痛苦,但在这首诗中,彻底与现实决裂,因着毁灭而重生,凤凰涅槃的意识更加明显,“撒旦啊,我将踢开石头,吊上自己”。这流露出强烈的西方现代意识。

马拉美对诗歌语言的雕琢是近乎苛刻的。法国评论家瓦雷里这样评价马拉美的诗歌语言:“每个词都是那样的响亮、闪光、鲜艳、清澈、蕴藉,可以说是珠圆玉润,他把它们组合起来,并有效地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确切所具有的价值,有时使我感到他大概像玉器匠人对待他的宝石那样端详,掂量,透视过语言的每一个词。”(《马拉美诗文集序言》)马拉美的苦吟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上的,他认为诗歌虽是以语言为基本物质材料而加以“建筑”的体裁,但诗歌却通过自身而“酬劳着语言的缺陷”。因为,如果语言是尽善尽美的,那么,所有的作品都将会与诗歌这种文学中最精粹的文体混淆了。所以,诗歌通过一些特殊的语言方式弥补语言的缺陷,使原始的、一般的语言达到尽善尽美。在这种借由诗歌通达完美(包括语言的完美)的观念下,马拉美创造出他独具魅力的诗句。

在本诗中,有一种句式是马拉美常常使用的最优美和最独特的句式,萨特称之为否定之否定的“小逻辑”:“鸟儿惊醒,掠过敲钟人身旁”,这句诗的法语原文为“Le sonneur éffleuré par lóiseau qúil éclaire”,只有七个单词,但在语势上转了许多道弯子: 撞钟人的钟声震响,鸟儿惊醒,见到了晨光,已是振翼起飞的时刻,它飞腾起来,从撞钟人的肩上飞掠而过……这短短的诗句中,诗意情节曲折宛转,起伏连绵,宛如一出超级浓缩的小戏剧,使人读来回味无穷。诗中类似的句式很多,比如第一节,“当嘹亮的钟声苏醒,/穿过早晨纯净、明澈和幽深的空气/来到孩子身边,孩子为了开心/在薰衣草和九里香中把经文念起”,这是个双关句,钟声在早晨纯净、清澈、深邃的氤氲里震响,孩子们的晨祷亦从薰衣草和九里香丛中飞向这一境界,而在意义上则是,钟声震响,飞去,传入孩子们的耳鼓,他们也便应声而祷……在这不长的诗句中也蕴藏着细小的波澜,在空间的跳跃、逻辑的转换中氤氲着某种壮阔。研究者葛雷先生对此也有评价,他认为这是马拉美诗歌一贯的策略:“马拉美的许多诗都是试图在题材上以戏剧为形式的,《一个牧神的午后》原本是以牧神为主角的独幕剧的形式;《海洛狄亚德》则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古典剧的形式;而《伊纪杜尔》则是以抽象的形式所写的一个哲理剧的提纲。但其所创造的最优美的戏剧却是在其诗句里或诗歌的整体的韵味里的那种诗意情节之中。”他“用一种将每一个字都在诗句里起着使词意宛转、变幻的微妙作用的方式,用语言的涟漪和波澜将外在的壮阔的思维轮廓加以充实。”(《马拉美诗全集译序》)正是这种内隐着戏剧的句式,才使得短小的句子蕴藉无穷,马拉美就凭这种独具匠心的运词方式通达、显现那个隐秘、丰富的世界。

(苏东晓)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200字

以江月起笔,以江月落笔,在仰观孤月、俯察江海的诗化巨大时空中使宇宙意识和人间真爱展示出美好的境界,在感悟人生有限和追寻人生归宿无限的心灵叩问中冥思永恒的千古之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价委实不为过誉。《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当我们重读这一经典美诗时,除了被那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所升华的宇宙精神深深震撼之外,更被作者诗意化的心理时空所折服。这种折服简直是哲学的征服,即诗化哲学的征服。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读后感是什么?

从该文中,笔者又一次确切地认同“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这一定义的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

孟晚舟的文中,充满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正是那一抹炫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该文描写孟晚舟归心似箭的心情,也显得非常真实而又细腻:“舷窗外一片漆黑,机翼上的航行灯闪烁不停,在寂静的夜空中,这些许的微光显得格外温暖。此刻,我正飞越北极上空 ,向着家的方向前行,马上就要投入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阔别三年的祖国已在天涯咫尺。”

尤其是文中的“ 近乡情更怯,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此句,所表达出的“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的忐忑心情。而且其中饱含的诗情画意,令人禁不住立即联想到唐朝诗人宋之问的五绝诗《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该文中的 “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此句,是引用的苏格兰哲学家,评论家、讽刺作家、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经典语录,孟晚舟应是试图用它来形容此时此刻自己的真实体会。

接下来这一段发自内心的独白,简直就算得上是一首或伤情而又或励志的美诗:“一次次坠入深渊,又一次次闯入暗夜,曾让我辗转难眠,更让我刻骨铭心。泪水抱怨化解不了愁苦,伤春悲秋翻越不过泥泞,与其困顿挣扎,不如心向阳光,冲出阴霾。”

“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给我温暖,浩瀚星河总有一予我希望,感动于心,感激于情。”这也是诗!它更加映衬出孟晚舟不仅是杰出的商人,同时也是文学功底深厚的文化人。

行文至此,应该停笔。倘若续写下去,或将招致极左们的“捧杀”之棍打,抑或将被“扛精”们“扛”垮。



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

本文标题: 美诗读后感(古诗登岳阳楼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72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书漂流学期读后感(漂流记读后感通用8篇)项链读后感300字(项链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