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立誓者陈汤,却是一个有才无德之人吗?陈汤今山东兖州人,家境贫寒,自幼喜欢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陈汤长大以...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立誓者陈汤,却是一个有才无德之人吗?
陈汤今山东兖州人,家境贫寒,自幼喜欢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陈汤长大以后开始北漂,谋得一份太官献食丞的工作,后来结交富平侯张勃,张勃非常赏识他的才华。
公元前47年,汉元帝即位的第二年下令举荐贤才,张勃推荐了陈汤,陈汤却因母丧不归,被人举报不孝,失去了机会。
后来又有人大力推荐陈汤,陈汤才做了皇帝的侍从官,陈汤非常勇敢,他主动请缨出使西域。汉元帝便任命陈汤为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陈汤是甘延寿的助手,但是他的才能远远超过甘延寿。
自北匈奴西迁以后,他们自认为远离汉朝,汉朝不能把他们怎么样,所以就为所欲为,在西域一带横行霸道,迫使西域诸国向它俯首称臣,还袭杀了数百名汉使。
陈汤有勇有谋,喜好建功立业,他向甘延寿提议,现在北匈奴横行霸道,欺凌诸国,如果继续让他们放纵,匈奴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汉的隐患,也会损坏大汉的威信,不如我们与那些受到匈奴欺压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匈奴,这样一来可以替国家拔出一颗强钉,自己也能建功立业。
甘延寿赞同陈汤的想法,但是他需要请示朝廷后再做定论,陈汤却不干了,他认为这事儿只要上报朝廷就做不成,皇帝跟公卿们讨论来讨论去,没完没了拿不定主意,不如来个先斩后奏。
甘延寿为人谨慎,没有同意陈汤的提议。
陈汤剧照
陈汤不按常理出牌,擅自发兵
陈汤提议被拒以后,他并没有放弃攻打匈奴的决心,他一直在等待机会。
一天甘延寿生病了,而且久治不愈,陈汤就趁机假传朝廷命令,调集驻守西域的汉兵,联合几个西域诸国准备攻打北匈奴。
甘延寿听闻后大吃一惊,惊慌地从病床上爬了起来,想要阻止陈汤的鲁莽行为。陈汤却手持宝剑,大声呵斥甘延寿:难道你想坏了大家的好事吗?甘延寿吓得不敢吱声。
甘延寿在陈汤的胁迫下,率领汉胡联军约四万人向北匈奴进发。
匈奴单于闻讯后,调集军队防守,汉胡大军到了以后,对匈奴单于发动攻击,当时单于城的外围是木头筑的围墙,陈汤下令火烧单于城,致使城内匈奴人纷纷逃亡,混乱不堪。
当时匈奴人的兵器也远不如汉朝的先进,致使伤亡惨重,单于无奈之下让自己的几十位夫人穿上铠甲与自己一起登上城楼防守。
匈奴单于剧照
匈奴单于被汉军射中了鼻子,几十位夫人也大多被乱箭射死。
第二天,汉军攻破单于城,单于身负重伤而死,汉军斩杀单于的太太、太子、名王等一共一千五百多人,俘虏一百多人,降服一千多人,汉军全胜而归。
陈汤斩杀匈奴单于立下千古奇功,这是自汉朝与匈奴开战以来,很多抗匈名将想做而没有做到的功业,连卫青、霍去病都未曾做到。此战之后,陈汤喊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
陈汤大败匈奴单于的消息传回汉朝以后,汉元帝兴奋不已,他想大赏陈汤,却遭到丞相匡衡、御史大夫为首的大臣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如果嘉奖陈汤,就会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以后驻守边疆的将士会纷纷效仿陈汤,为了功名利禄而漠视朝纲,擅自调动军队攻击其他部族,挑起民族矛盾。
汉元帝虽然内心非常赏识陈汤的果敢,但是他也不想违背丞相的意愿,陈汤虽然立下奇功,并没有得到封赏。
陈汤这样的人物,应该如何评价?
陈汤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虽远必诛”,但是他好像有点下克上的嫌疑,而且人品上好像也有污点。陈汤在外为国家征讨不臣,宣扬了汉帝国的威严,在现代人来看,虽然这当中有不合规矩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做出这样的成绩必定是要加官进爵的。
而在汉朝,这种行为却注定要为人所诟病,甚至会惹来杀身之祸;因为陈汤的行为没有得到上面的批准,而是假传圣命,集结了军队,私开战端。
最后,大胜而归,并留下千古名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不过因为这件事情,陈汤后来最终还是被罢官了。
陈汤虽然有点贪财,小节有亏,这在古代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各个朝代的风云人物都有一些陋习。
虽然有诸多所谓瑕疵,但,一不谋逆,二不拥兵自重,三舍己救人,舍去自己,救护族群,国家。
瑕疵,所谓瑕疵,只是因为,一无权贵权势家族庇护,所以,命无可安。
二,草莽之人,不外两者,一味圆润无所为之,一味建功立业人妒之。
三,所谓瑕疵,,,,若称王,若有心中沟壑千千,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与我而言,靠天靠地靠人不如靠己,为他人,为大众者谋天下,不若为自己谋天下。
最后者,也许无谓天下,所以,随心而行。
诸多思量,,,,,国无度量,,君无气量。。
生不逢时,遇主不明。
夜凡之公子教化,大道三观
简单说说我的观点吧,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强调国家复兴的时候,陈汤就是西汉最后的辉煌,汉族的英雄;强调顺从听话的时候,假冒圣旨私自调兵的陈汤,立下再大功勋,也是狼子野心,该诛杀。
不展开说了,算是抛砖引玉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