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降真的不详吗

发布时间: 2023-05-26 18:01: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一代名将常遇春,为何会在征战归来时突然暴毙?常家子孙结局如何呢?熟悉历史的朋友,对常遇春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常遇春(1330...

杀降真的不详吗

一代名将常遇春,为何会在征战归来时突然暴毙?常家子孙结局如何呢?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常遇春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说起明朝的开国名将,相信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一定会是徐达、常遇春这两人。两人都是朱元璋麾下的猛将,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相比徐达后来的长寿,常遇春却是英年早逝。自1355年加入朱元璋麾下后,征战十余年,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在1369年,就在明朝刚刚建国两年之后,常遇春却突然暴毙而亡。在野史上,关于常遇春的死因,众说纷纭。

1.壮年暴毙的野史传说

对于常遇春的死,明史上并无详细记载,仅仅只有十余字的记述。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但在一些野史和小说上,对于常遇春的死因,却是说法极多。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当属所谓的‘被悍妇之肉吓死’了。



在这个说法当中,朱元璋因为怜惜常遇春没有儿子,便赏了常遇春两个宫女。奈何常遇春的妻子,性情凶悍,根本不允许常遇春亲近这两个宫女。有一次这两个宫女帮常遇春洗脸,常遇春赞叹了一句‘好白的手’。

这句话被常遇春的妻子听到之后,起了嫉妒之心,将这宫女的手砍了下来。此事被朱元璋知道后,老朱听说自己赐下的宫女,竟然被一个悍妇给砍了,怒不可遏。便派人去常遇春府上,将这位悍妇给大卸八块,做成了肉酱分给群臣吃。



常遇春因此事惊吓过度,自此身上留下了暗疾,所以才会壮年暴毙。这个说法,倒是很符合后来老朱诛杀功臣的形象,因此在民间流传颇广。不过,稍微对明朝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能分辨出,此事绝不可能是真的。首先,常遇春是明初的名将,在军中威名极盛。不管怎么说,老朱都不可能在明朝刚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固的时候,就因为这种事情,杀掉功臣妻子。



其次,众所周知,明朝初年的另一位名将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说,如果这位悍妇真的存在的话,那肯定是蓝玉的姐姐。要是老朱真的把人家大卸八块了,后来蓝玉还能替老朱卖命?另外,常遇春也不是没有儿子,常遇春膝下有三子,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因为没有子嗣被赐下宫女,这种说法无疑是非常扯淡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除了这个说法以外,还有人把《倚天屠龙记》里的说法当真。说常遇春是早年受了伤,被张无忌治疗。张无忌医术不行,给老常留下了暗伤。



对于武侠小说里的这种说法,真是连解释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常遇春一生征战无数,曾经杀过很多俘虏。所以民间传说,常遇春之所以会英年暴毙,就是因为所谓的杀降不详。

这种说法其实也没什么依据。且不说杀降不详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要真有这种事情的话,那杀降的罪过,也该落在朱元璋头上。为何老朱活的时间就很长,只有常遇春英年早逝呢?这些野史小说里的说法,显然没有一个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2.名将死于卸甲风

那么,常遇春英年暴毙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后世史学家们的分析,常遇春的死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卸甲风。卸甲风,顾名思义,是古代人打仗之后,身体发热,突然卸去甲胄后,体温骤然下降,引起了中风。这种病,在今天来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吃点感冒药可能就好了。但是在古代,却是要人性命的大麻烦。史学家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也非常简单。常遇春死于柳河川,这个地方今天在河北赤城县以西。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那一天应该是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公元1369年8月9日)。



去过这个地方,或者在这附近生活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此地八月份时,昼夜温差极大,最大的时候,完全可以超过20摄氏度。也就是说,从温度上来看,常遇春正午卸甲的时候,气温可能在30摄氏度左右。但等到入夜之后,附近的气温会迅速降低到10摄氏度左右。这么大的温差,就算再好的身体,也容易出病了。堂堂一代名将,最后死于自己保健意识不强,这样的结局,实在也是够让人唏嘘的。如果常遇春能够多活些年的话,对于明朝的功劳,只怕还要更大了。




3.常遇春的身后事

一代名将,死于卸甲风,对于当时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明朝才建立仅仅两年,虽然元顺帝已经逃回了上都,但北元依然强大。而常遇春的英年早逝,对于明军士气,显然影响颇大。好在当时明军当中,人才很多,常遇春的死,总算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常遇春的死讯传回南京后,朱元璋悲痛欲绝,赐葬于钟山之下,并亲自祭奠。追授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从唐朝一直到明初,能够谥号忠武的,常遇春是第三个人。之前两个,一个是唐朝的尉迟恭,一个是宋朝的岳飞。




而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同样得到了厚待。长子常茂袭承了常遇春的爵位,成为开国六公爵之一。后来还曾和朱棣一起,平定北方。可惜在朱元璋在位后期,因为在北方对北元首领纳哈的失误,被发配到了广西,后来病死在当地。

次子常升,史书记载,在常茂被褫夺了爵位后,常升接替常茂做了魏国公。但对于常升的死因,史书上则没有明确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常升在靖难之役当中,辅佐建文帝,战死在战场上。至于三儿子常森,史书上更是完全没有记载了。

而常家的后人,常茂无子,常森无记载。只常升这一支,留存了下来。据说是靖难之役后,常家因为辅佐建文帝,被发配到了云南。直到弘治年间,才被平凡昭雪。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常遇春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说起明朝的开国名将,相信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一定会是徐达、常遇春这两人。两人都是朱元璋麾下的猛将,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相比徐达后来的长寿,常遇春却是英年早逝。自1355年加入朱元璋麾下后,征战十余年,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在1369年,就在明朝刚刚建国两年之后,常遇春却突然暴毙而亡。在野史上,关于常遇春的死因,众说纷纭。

1.壮年暴毙的野史传说

对于常遇春的死,明史上并无详细记载,仅仅只有十余字的记述。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但在一些野史和小说上,对于常遇春的死因,却是说法极多。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当属所谓的‘被悍妇之肉吓死’了。



在这个说法当中,朱元璋因为怜惜常遇春没有儿子,便赏了常遇春两个宫女。奈何常遇春的妻子,性情凶悍,根本不允许常遇春亲近这两个宫女。有一次这两个宫女帮常遇春洗脸,常遇春赞叹了一句‘好白的手’。

这句话被常遇春的妻子听到之后,起了嫉妒之心,将这宫女的手砍了下来。此事被朱元璋知道后,老朱听说自己赐下的宫女,竟然被一个悍妇给砍了,怒不可遏。便派人去常遇春府上,将这位悍妇给大卸八块,做成了肉酱分给群臣吃。



常遇春因此事惊吓过度,自此身上留下了暗疾,所以才会壮年暴毙。这个说法,倒是很符合后来老朱诛杀功臣的形象,因此在民间流传颇广。不过,稍微对明朝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能分辨出,此事绝不可能是真的。首先,常遇春是明初的名将,在军中威名极盛。不管怎么说,老朱都不可能在明朝刚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固的时候,就因为这种事情,杀掉功臣妻子。



其次,众所周知,明朝初年的另一位名将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说,如果这位悍妇真的存在的话,那肯定是蓝玉的姐姐。要是老朱真的把人家大卸八块了,后来蓝玉还能替老朱卖命?另外,常遇春也不是没有儿子,常遇春膝下有三子,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因为没有子嗣被赐下宫女,这种说法无疑是非常扯淡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除了这个说法以外,还有人把《倚天屠龙记》里的说法当真。说常遇春是早年受了伤,被张无忌治疗。张无忌医术不行,给老常留下了暗伤。



对于武侠小说里的这种说法,真是连解释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常遇春一生征战无数,曾经杀过很多俘虏。所以民间传说,常遇春之所以会英年暴毙,就是因为所谓的杀降不详。

这种说法其实也没什么依据。且不说杀降不详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要真有这种事情的话,那杀降的罪过,也该落在朱元璋头上。为何老朱活的时间就很长,只有常遇春英年早逝呢?这些野史小说里的说法,显然没有一个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2.名将死于卸甲风

那么,常遇春英年暴毙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后世史学家们的分析,常遇春的死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卸甲风。卸甲风,顾名思义,是古代人打仗之后,身体发热,突然卸去甲胄后,体温骤然下降,引起了中风。这种病,在今天来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吃点感冒药可能就好了。但是在古代,却是要人性命的大麻烦。史学家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也非常简单。常遇春死于柳河川,这个地方今天在河北赤城县以西。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那一天应该是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公元1369年8月9日)。



去过这个地方,或者在这附近生活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此地八月份时,昼夜温差极大,最大的时候,完全可以超过20摄氏度。也就是说,从温度上来看,常遇春正午卸甲的时候,气温可能在30摄氏度左右。但等到入夜之后,附近的气温会迅速降低到10摄氏度左右。这么大的温差,就算再好的身体,也容易出病了。堂堂一代名将,最后死于自己保健意识不强,这样的结局,实在也是够让人唏嘘的。如果常遇春能够多活些年的话,对于明朝的功劳,只怕还要更大了。



3.常遇春的身后事

一代名将,死于卸甲风,对于当时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明朝才建立仅仅两年,虽然元顺帝已经逃回了上都,但北元依然强大。而常遇春的英年早逝,对于明军士气,显然影响颇大。好在当时明军当中,人才很多,常遇春的死,总算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常遇春的死讯传回南京后,朱元璋悲痛欲绝,赐葬于钟山之下,并亲自祭奠。追授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从唐朝一直到明初,能够谥号忠武的,常遇春是第三个人。之前两个,一个是唐朝的尉迟恭,一个是宋朝的岳飞。



而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同样得到了厚待。长子常茂袭承了常遇春的爵位,成为开国六公爵之一。后来还曾和朱棣一起,平定北方。可惜在朱元璋在位后期,因为在北方对北元首领纳哈的失误,被发配到了广西,后来病死在当地。

次子常升,史书记载,在常茂被褫夺了爵位后,常升接替常茂做了魏国公。但对于常升的死因,史书上则没有明确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常升在靖难之役当中,辅佐建文帝,战死在战场上。至于三儿子常森,史书上更是完全没有记载了。

而常家的后人,常茂无子,常森无记载。只常升这一支,留存了下来。据说是靖难之役后,常家因为辅佐建文帝,被发配到了云南。直到弘治年间,才被平凡昭雪。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常遇春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说起明朝的开国名将,相信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一定会是徐达、常遇春这两人。两人都是朱元璋麾下的猛将,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相比徐达后来的长寿,常遇春却是英年早逝。自1355年加入朱元璋麾下后,征战十余年,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在1369年,就在明朝刚刚建国两年之后,常遇春却突然暴毙而亡。在野史上,关于常遇春的死因,众说纷纭。

1.壮年暴毙的野史传说

对于常遇春的死,明史上并无详细记载,仅仅只有十余字的记述。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但在一些野史和小说上,对于常遇春的死因,却是说法极多。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当属所谓的‘被悍妇之肉吓死’了。

在这个说法当中,朱元璋因为怜惜常遇春没有儿子,便赏了常遇春两个宫女。奈何常遇春的妻子,性情凶悍,根本不允许常遇春亲近这两个宫女。有一次这两个宫女帮常遇春洗脸,常遇春赞叹了一句‘好白的手’。

这句话被常遇春的妻子听到之后,起了嫉妒之心,将这宫女的手砍了下来。此事被朱元璋知道后,老朱听说自己赐下的宫女,竟然被一个悍妇给砍了,怒不可遏。便派人去常遇春府上,将这位悍妇给大卸八块,做成了肉酱分给群臣吃。

常遇春因此事惊吓过度,自此身上留下了暗疾,所以才会壮年暴毙。这个说法,倒是很符合后来老朱诛杀功臣的形象,因此在民间流传颇广。不过,稍微对明朝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能分辨出,此事绝不可能是真的。首先,常遇春是明初的名将,在军中威名极盛。不管怎么说,老朱都不可能在明朝刚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固的时候,就因为这种事情,杀掉功臣妻子。

其次,众所周知,明朝初年的另一位名将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说,如果这位悍妇真的存在的话,那肯定是蓝玉的姐姐。要是老朱真的把人家大卸八块了,后来蓝玉还能替老朱卖命?另外,常遇春也不是没有儿子,常遇春膝下有三子,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因为没有子嗣被赐下宫女,这种说法无疑是非常扯淡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除了这个说法以外,还有人把《倚天屠龙记》里的说法当真。说常遇春是早年受了伤,被张无忌治疗。张无忌医术不行,给老常留下了暗伤。

对于武侠小说里的这种说法,真是连解释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常遇春一生征战无数,曾经杀过很多俘虏。所以民间传说,常遇春之所以会英年暴毙,就是因为所谓的杀降不详。

这种说法其实也没什么依据。且不说杀降不详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要真有这种事情的话,那杀降的罪过,也该落在朱元璋头上。为何老朱活的时间就很长,只有常遇春英年早逝呢?这些野史小说里的说法,显然没有一个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2.名将死于卸甲风

那么,常遇春英年暴毙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后世史学家们的分析,常遇春的死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卸甲风。卸甲风,顾名思义,是古代人打仗之后,身体发热,突然卸去甲胄后,体温骤然下降,引起了中风。这种病,在今天来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吃点感冒药可能就好了。但是在古代,却是要人性命的大麻烦。史学家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也非常简单。常遇春死于柳河川,这个地方今天在河北赤城县以西。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那一天应该是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公元1369年8月9日)。

去过这个地方,或者在这附近生活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此地八月份时,昼夜温差极大,最大的时候,完全可以超过20摄氏度。也就是说,从温度上来看,常遇春正午卸甲的时候,气温可能在30摄氏度左右。但等到入夜之后,附近的气温会迅速降低到10摄氏度左右。这么大的温差,就算再好的身体,也容易出病了。堂堂一代名将,最后死于自己保健意识不强,这样的结局,实在也是够让人唏嘘的。如果常遇春能够多活些年的话,对于明朝的功劳,只怕还要更大了。

3.常遇春的身后事

一代名将,死于卸甲风,对于当时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明朝才建立仅仅两年,虽然元顺帝已经逃回了上都,但北元依然强大。而常遇春的英年早逝,对于明军士气,显然影响颇大。好在当时明军当中,人才很多,常遇春的死,总算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常遇春的死讯传回南京后,朱元璋悲痛欲绝,赐葬于钟山之下,并亲自祭奠。追授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从唐朝一直到明初,能够谥号忠武的,常遇春是第三个人。之前两个,一个是唐朝的尉迟恭,一个是宋朝的岳飞。

而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同样得到了厚待。长子常茂袭承了常遇春的爵位,成为开国六公爵之一。后来还曾和朱棣一起,平定北方。可惜在朱元璋在位后期,因为在北方对北元首领纳哈的失误,被发配到了广西,后来病死在当地。

次子常升,史书记载,在常茂被褫夺了爵位后,常升接替常茂做了魏国公。但对于常升的死因,史书上则没有明确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常升在靖难之役当中,辅佐建文帝,战死在战场上。至于三儿子常森,史书上更是完全没有记载了。

而常家的后人,常茂无子,常森无记载。只常升这一支,留存了下来。据说是靖难之役后,常家因为辅佐建文帝,被发配到了云南。直到弘治年间,才被平凡昭雪。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常遇春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说起明朝的开国名将,相信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一定会是徐达、常遇春这两人。两人都是朱元璋麾下的猛将,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相比徐达后来的长寿,常遇春却是英年早逝。自1355年加入朱元璋麾下后,征战十余年,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在1369年,就在明朝刚刚建国两年之后,常遇春却突然暴毙而亡。在野史上,关于常遇春的死因,众说纷纭。

1.壮年暴毙的野史传说

对于常遇春的死,明史上并无详细记载,仅仅只有十余字的记述。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但在一些野史和小说上,对于常遇春的死因,却是说法极多。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当属所谓的‘被悍妇之肉吓死’了。



在这个说法当中,朱元璋因为怜惜常遇春没有儿子,便赏了常遇春两个宫女。奈何常遇春的妻子,性情凶悍,根本不允许常遇春亲近这两个宫女。有一次这两个宫女帮常遇春洗脸,常遇春赞叹了一句‘好白的手’。

这句话被常遇春的妻子听到之后,起了嫉妒之心,将这宫女的手砍了下来。此事被朱元璋知道后,老朱听说自己赐下的宫女,竟然被一个悍妇给砍了,怒不可遏。便派人去常遇春府上,将这位悍妇给大卸八块,做成了肉酱分给群臣吃。



常遇春因此事惊吓过度,自此身上留下了暗疾,所以才会壮年暴毙。这个说法,倒是很符合后来老朱诛杀功臣的形象,因此在民间流传颇广。不过,稍微对明朝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能分辨出,此事绝不可能是真的。首先,常遇春是明初的名将,在军中威名极盛。不管怎么说,老朱都不可能在明朝刚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固的时候,就因为这种事情,杀掉功臣妻子。



其次,众所周知,明朝初年的另一位名将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说,如果这位悍妇真的存在的话,那肯定是蓝玉的姐姐。要是老朱真的把人家大卸八块了,后来蓝玉还能替老朱卖命?另外,常遇春也不是没有儿子,常遇春膝下有三子,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因为没有子嗣被赐下宫女,这种说法无疑是非常扯淡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除了这个说法以外,还有人把《倚天屠龙记》里的说法当真。说常遇春是早年受了伤,被张无忌治疗。张无忌医术不行,给老常留下了暗伤。



对于武侠小说里的这种说法,真是连解释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常遇春一生征战无数,曾经杀过很多俘虏。所以民间传说,常遇春之所以会英年暴毙,就是因为所谓的杀降不详。

这种说法其实也没什么依据。且不说杀降不详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要真有这种事情的话,那杀降的罪过,也该落在朱元璋头上。为何老朱活的时间就很长,只有常遇春英年早逝呢?这些野史小说里的说法,显然没有一个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2.名将死于卸甲风

那么,常遇春英年暴毙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后世史学家们的分析,常遇春的死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卸甲风。卸甲风,顾名思义,是古代人打仗之后,身体发热,突然卸去甲胄后,体温骤然下降,引起了中风。这种病,在今天来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吃点感冒药可能就好了。但是在古代,却是要人性命的大麻烦。史学家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也非常简单。常遇春死于柳河川,这个地方今天在河北赤城县以西。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那一天应该是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公元1369年8月9日)。



去过这个地方,或者在这附近生活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此地八月份时,昼夜温差极大,最大的时候,完全可以超过20摄氏度。也就是说,从温度上来看,常遇春正午卸甲的时候,气温可能在30摄氏度左右。但等到入夜之后,附近的气温会迅速降低到10摄氏度左右。这么大的温差,就算再好的身体,也容易出病了。堂堂一代名将,最后死于自己保健意识不强,这样的结局,实在也是够让人唏嘘的。如果常遇春能够多活些年的话,对于明朝的功劳,只怕还要更大了。



3.常遇春的身后事

一代名将,死于卸甲风,对于当时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明朝才建立仅仅两年,虽然元顺帝已经逃回了上都,但北元依然强大。而常遇春的英年早逝,对于明军士气,显然影响颇大。好在当时明军当中,人才很多,常遇春的死,总算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常遇春的死讯传回南京后,朱元璋悲痛欲绝,赐葬于钟山之下,并亲自祭奠。追授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从唐朝一直到明初,能够谥号忠武的,常遇春是第三个人。之前两个,一个是唐朝的尉迟恭,一个是宋朝的岳飞。



而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同样得到了厚待。长子常茂袭承了常遇春的爵位,成为开国六公爵之一。后来还曾和朱棣一起,平定北方。可惜在朱元璋在位后期,因为在北方对北元首领纳哈的失误,被发配到了广西,后来病死在当地。

次子常升,史书记载,在常茂被褫夺了爵位后,常升接替常茂做了魏国公。但对于常升的死因,史书上则没有明确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常升在靖难之役当中,辅佐建文帝,战死在战场上。至于三儿子常森,史书上更是完全没有记载了。

而常家的后人,常茂无子,常森无记载。只常升这一支,留存了下来。据说是靖难之役后,常家因为辅佐建文帝,被发配到了云南。直到弘治年间,才被平凡昭雪。
在征战归来时突然暴毙的可能性,就是因为他在归来的过程当中受到了天气的影响,导致伤口恶化,出现了严重的感染情况,或者是因为被小人谋害,所以才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只说常遇春后来被追封为王,但是子孙却没有得到善终,孩子们的下场也并不好。

杀降兵果真会遭因果报应吗

自古杀俘不祥,有了杀俘虏的名声,反正一死,谁还会投降,当你的对手全都舍生忘死的与你拼命,并且也不给你投降的机会,首先同僚就躲着你,你说运气能好吗。

李鸿章也是一代名人,为何制造了著名的“苏州杀降”案?

864年1月19日下午,寒风飕飕。一只小船载着大清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离开上海,穿越“这个条约口岸西面纵横交叉迷宫似的水道”,踏上了寻找戈登之旅。

尽管从未谋面,但赫德对这个领导着“常胜军”的英国皇家工程兵少校并不陌生。两人都是供职中国的英国臣民,在不同的岗位各自发光。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着新官上任的海关首长,“冒着冰冷的冬雨,坚持追踪那个静不下来的反复无常的统领”?

事情还得从一个多月前震惊中外的“苏州杀降事件”说起。

1863年11月,江苏巡抚李鸿章的淮军在戈登的“常胜军”配合下,围攻苏州。戈登身先士卒,“常胜军”火炮犀利,苏州外围相继被克。

守城的太平军纳王郜云官丧失抵抗意志,试探向淮军投降。双方都认为戈登最讲信用,便通过他居间做保,戈登也信誓旦旦地向纳王亲口保证其生命安全。

不料12月6日,即城陷两天后,纳王义子等人逃到戈登驻地,跪求庇护,哭诉义父已人头落地!而近三万放下武器的太平军战士也遭到淮军官兵的屠戮。


李鸿章

李鸿章悍然违背戈登与纳王约定的投降条件,酿成惊天惨案,极大地刺激了戈登。盛怒之下,他收好了纳王头颅,拎着手枪到处寻找李鸿章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

李抚台岂能让他寻到?戈登于是率领“常胜军”返回昆山大本营,宣布与之一刀两断。的确,李鸿章让他“既蒙耻又心伤”,戈登咽不下这口气,威胁要将苏州城完璧归赵,甚至扬言要率部加入太平军,反过来攻打淮军。

斡旋

苏州的收复,“预示着上海的商业活力重新勃兴”,但赫德自豪喜悦的心情并未持续太久,戈登便让他的心脏咯噔起来。赫德能理解戈登的感受,但少校的鲁莽举止,他并不认同。眼下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联手迅速平叛,这对列强和清政府两方面都是有利的。

赫德的判断非常准确。清廷要肃清太平天国,离不开“常胜军”。而此时,英国方面将领的意见却是解散洋枪队,留下中国人去打他们自己的仗。战局悬于一线,恭亲王奕欣心急如焚。

很快,赫德就站出来为李鸿章开脱。他推测,李抚台最初并没有打算处决太平军首领,只是在降将们开始提出非分并带有威胁性的要求时,李才不得不先发制人,消灭他们。

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同清朝官场打交道的经验,想方设法保护戈登,避免其因违抗命令而被李鸿章所“参”。他的前任李泰国不就是因此而“下课”的吗?


赫德

虽然没有被正式授权介入这一事件,赫德却“依靠他的外交技巧和语言能力”,受到事件各方的青睐,成为他的中国雇主及其英国同胞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人。奕欣指示赫德,要求他撮合李鸿章和戈登。

凭着对这两人的了解,赫德知道,对于杀人如麻的李鸿章来说,杀掉几个降将,根本就不算个事,而戈登则像爱惜自身羽毛一样爱惜信誉,把它看得比性命都重要。要想让他们重新修好,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亲王认定赫德就是斡旋其间的最佳人选。

寻获

就这样,肩负着亲王的任务,诅咒着恶劣的天气,赫德出发了。一路西行,赫德来到戈登常驻的昆山,不想却扑了一个空。以美感著称的昆曲故乡,早已不再秀丽,但发生在半年前的昆山之役,却堪称戈登戎马生涯的一座丰碑。

彼时,戈登考察地形发现,坚守昆山的太平军被水道包围,唯一退往苏州的道路就建在河边。他于是率军乘炮艇迂回西南,断敌退路。

昆山太平军溃逃后,“常胜军”的铁甲炮艇沿河追击,在十几码的距离上以密集的霰弹猛烈轰击,太平军伤亡惨重。苏州太平军守将率兵来援,也被“常胜军”和淮军击退。此役“常胜军”伤亡五百,太平军却阵亡三千。

可此时的戈登会藏身何处呢?赫德并非一无所获,他得知,戈登负气回到昆山后,在城郊建起一座归云堂,祭奠被屠杀的近三万太平军将士,还出资雇请道士,大摆中国传统的水陆道场,以超度死难者的亡魂。赫德越发感到,要“促使戈登重新出来工作”,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月23日,赫德带着他的随从来到苏州,曾经的人间天堂,已是“许多尸体残骸,到处残垣颓壁”。不过,李抚台的新居忠王府却是“建筑讲究,而且整洁”。在这里,赫德见到了调解对象李鸿章。

早在一个月前,赫德就“接到李抚台关于苏州等事一封客气的长信:语气多少有些不以为然,说戈登误听他人之言”。的确,李鸿章认为戈登的反应是小题大做,其他洋人则是大惊小怪,唯有自己一直赏识的赫德还算识大体。

在两个小时的会面时间里,他向赫德“详细叙述诸王执行死刑的情况”,并希望赫德“尽力劝戈登去看他”,临别前,他指出戈登最有可能出现的两个地点:木渎或洞庭山。

苏州之行的最大收获,便是“从李抚台本人那里,得到一份有关引起他处决诸王原因的解释”,这与赫德之前的推断基本吻合。于是,带着“傲然自负的心情”,赫德告别相送的抚台,继续他的寻找之旅。

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直到1月31日,也就是从上海出发后的第12天,两个疲惫的旅人下船步行约6英里,又绕回到昆山的城门下。在赫德的记忆里,这是“很长的一天”,幸运的是,持续多日的寻找总算有了回报,戈登下令放他们进城。


戈登

终于找到了!眼前的戈登“年约三十,身材瘦小,有一对转动不停的非常蓝——浅蓝色的眼睛”。未及赫德开口,戈登便告诉他:“你在这里险些又见不到我,我今天早晨就要到苏州去。”

说合

李鸿章第一次遇见戈登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英国人戈登的到来,真是天赐。他的言谈举止比我所见过的西洋人强过百倍。”

那次见面后不久,李鸿章亲自观战,“常胜军”的出色表现,更让他对戈登赞美有加:“看这个英国人战斗,真是疲惫的眼看见美景,沉重的心喜获甘露……如果有什么能和曾国藩的学识一样让我敬佩,那就是这个英国军官的指挥才能。”

可惜好景不长,渐渐地,戈登心高气傲,脾气暴躁的毛病日益显露。李鸿章能忍也就忍了。没曾想这次杀了几个太平军,戈登的反应会如此强烈。看来也不像是作秀,否则怎会将赏他的一万两白银悉数退回?

确实,翻脸以后,双方都难以下台。戈登四处逡巡,又何尝不是为了排遣满腹郁闷?最令他耿耿于怀的,是杀降貌似早有预谋,他应该是被老谋深算的李抚台耍了。

不速之客赫德的到来,让他既惊又喜。惊的是这个年纪相仿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和天寒地冻,一路寻来;喜的是这些日子以来的种种憋屈,终于有了倾吐的对象。

前些时“苏州杀降”事件持续发酵时,赫德曾站出来为李鸿章开脱,并在苏州得到了印证。李鸿章坦承,在痛下杀手之前,他也曾“踌躇三昼夜,不能决”。李抚台并没有利用戈登,更没有耍弄戈登,他杀降纯属不得已而为之!

戈登的苦水尚未倒完,赫德心中便已经有了底。就抓住这点巧妙说合,矛盾或许就能化解。

真相

一种天降大任的使命感驱使着年轻的总税务司,他尽可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向戈登叙述他所知道的一切。

原来,纳王郜云官等人献城后,李鸿章便着手向朝廷起草《克复苏州折》,决定宽恕降将及其部下,当时并无杀降之意。但在正式受降仪式之前,诸王却提出了让李抚台断断不能接受的两个要求。

第一条:“坚求立二十营,占阊、胥、盘、齐四门。” 所谓“阊、胥、盘、齐四门”,实际上就是大半个苏州城。纳王要求有权管辖半个城市,并统率两万人马,只剩下东门一隅留给李鸿章。这个条件太苛刻,不要说李鸿章,就是清廷也绝无答应的可能!

第二条:“奏保总兵、副将实职,指明何省何任。”清廷对降将的原则向来是先抚后察,对于事先许诺降将的优惠条件,李鸿章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他期望的是,诸王率众归顺后,通过奋勇作战立下功勋,再为其论功请赏。可诸王以为献城后即刻就能顶戴花翎,未免操之过急了。

当这些要求转给李抚台时,“鸿章大惊”。如何答复诸王,立即变成了“烫手山芋”。以郜云官为首的诸王仗降将之众,自恃可以交换到更多优惠条件。这本身就让李鸿章踌躇难决了。偏偏在此节骨眼上,一则“纳王一人发迹未除”的说法,彻彻底底地激怒了李鸿章!“受翎不剃发”,岂非预埋反骨?此时此刻,最安全的办法,莫过于将他们立即处死,来不得半点犹疑。

纳王们的要求将自己推向了不归路,逼得李鸿章先下手为强,遂于6日中午受降时,安排刀斧手埋伏于宴席周围,乘诸王不备,采取了斩首行动。



和解

赫德娓娓道来,实际上已充分说明了李鸿章“情有可原”,“处决并不是预先策划的背信行为”。赫德在与戈登“散漫的长谈”中,摆完上述事实,并没有马上为李鸿章辩解,而是将他的行为跟英国的在华利益勾连起来。

纵然戈登有百般委屈,也不能不被其上升到国家利益的说辞触动。他终于意识到,“在当时情况下,李鸿章下令,把在他控制下的藐视他的权威的太平军诸首领立即处决,那是不能按照司法观点来严厉责备的”。

赫德离开苏州前,曾极力劝说李鸿章,先行“偿付戈登要求给予伤员和那些看来日益宜予淘汰的人员全部钱款”。没想他前脚走,李鸿章很快便派人兑现,而这种“慷慨大度”又直接促成了戈登准备“去苏州访谒李鸿章”。此时赫德的出现恰到好处,他更有台阶下了。

当晚11点,总算“释然解悟”的戈登在赫德陪同下,乘坐“海生”轮驶向姑苏城。有意思的是,当戈登第二天来到忠王府拜访李鸿章时,两人跟约好似的,闭口不谈任何与“杀降”有关的事。

不管怎样,赫德这趟“不舒适的旅行”,为戈登和李鸿章“提供了两只部队再度公开联合的一种易行而又保全面子的方法”。

大家一致同意赫德的调和方案——“戈登在中国新年过后便带部队作战,抚台(李)发表一项告示,由他本人承担处决诸王的责任,并表示戈登对此事一无所知”。

李鸿章不会再次失信。没多久,便在《北华捷报》上刊文,还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国使团去函,解释苏州杀降的前因后果,强调杀降纯粹是中方决定,和戈登没有半毛关系。同时向朝廷请赏,授予戈登中国军队最高的军阶——提督,赐黄马褂,戴孔雀翎。

清廷为了安慰曾经“很受伤”的戈登,还仿照西方式样,给他定制了一枚硕大无比的纯金奖章。在赫德的一手撮合下,一场中西外交僵局冰雪消融。戈登倍感有面子,他终于“可以放心回去,投身于他如此热爱的军事行动”。

这主要是因为李鸿章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最终审时度势,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唯一正面打败李世民的悍将,为何会暴毙而亡?难道真是杀降不详吗?

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西楚霸王,名叫项羽。这位西楚霸王在期末汉初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后来虽然败于刘邦之手,却广为后世追思。


但是你知道吗?在项羽之后,又过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后,到了隋末唐初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又出了一位西秦霸王,经历同样无比传奇。这位西秦霸王,不但正面击败了李世民,还差一点拿下了长安,让李渊一家自此除名。若他能多活十年,唐朝极有可能不姓李!

这位西秦霸王,名叫薛举。


薛举详细生年不详,但可以考证到的是,薛举应该是出生于北周时期。薛举出身著名的河东薛氏,薛姓是当时关西六大姓之一。薛家虽然不如几个最顶层的关陇世家那么显赫,也不如当时的山东士族那样香火旺盛,但总的来说,也算是个大族了。后来李世民麾下的薛万彻兄弟,以及再后来的唐朝名将薛仁贵,都是出自这一姓。

当然,薛举本身,和薛仁贵这位唐朝名将,肯定没什么太近的血缘关系,两者也就是很多代以前的老祖宗相同而已。

薛举少年的时候,随其父薛汪搬到了今天的甘肃兰州居住。《旧唐书》中用了二十四个字来描述早年的薛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


从《旧唐书》里的这二十四个字可以看出,年轻时的薛举,是一个典型的枭雄式人物。这种人,盛世的时候未必会名垂青史,但乱世时往往能够闯出一番事业。后来薛举的经历,也间接证明了这个道理。在隋朝稳固的时候,薛举参军入伍,最高只做到了金城府校尉这么一个小官,并不算是太重要的人物。但是等到隋朝末年的时候,薛举却乘势而起,成了一代枭雄。

大业十三年四月,当时的陕西甘肃一带,恰逢荒年,陇西盗贼蜂起。当时的薛举,就是看中了这个机会,借讨贼为名,迅速的合法拉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等到手里有了实际的兵权之后,薛举直接干掉当地的地方官,宣布起兵,自称西秦霸王。

有了数千人马在手,接下来,薛举开始了自己战无不胜的神话。

本文标题: 杀降真的不详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08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杀降真的不详吗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权利自由最好的时代或地区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