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打匈奴,只为国家安全,不为抢钱不为抢粮不为抢人不为抢地”这种说法对吗

发布时间: 2023-05-17 23:59: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为什么不以德服人呢?什么叫德?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品行,难免肤浅,就不能洞悉汉匈战争的本质,更无法理解,...

“汉朝打匈奴,只为国家安全,不为抢钱不为抢粮不为抢人不为抢地”这种说法对吗

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为什么不以德服人呢?

什么叫“德”?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品行”,难免肤浅,就不能洞悉汉匈战争的本质,更无法理解,汉武帝为何跟匈奴人打了四十年,既没有得到大漠一寸土地,还把富庶的大汉差点打亡了。

汉人大骂匈奴是强盗,似乎他们就是一个不开化的种,没办法跟他们讲“德”。那就讲一个反面的例子,南匈奴王室出了个伟人叫刘渊,西晋末年,他建立了一个叫“汉”的政权,史称“赵汉”。这位刘渊,汉学功底身后,儒家五经无所不通,他曾经批评周勃灌婴,说他俩不能帮助汉文帝创建教化。

刘渊的赵汉政权,虽有胡风遗存,但总的来说,完全是按中原汉民族的“德治”思想建立的。刘渊本人积极践行汉文化,比如他的孝行,一点不比汉人差,他母亲去世时,他“擗踊号叫,哀感旁邻”。

所以,匈奴也是人,也可以教化,“德教”对他们来说是行得通的。那么汉武帝为何不“以德服人”,教化的成本多低,何必劳命伤财呢?

首先我们要把握“德”本质,“品行”只是“德”的表征之一,是很少的一部分。“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理念,简单来说,它规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对照“法制”,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罢了。

再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比如“德治”讲究“仁义礼智信”,四书五经都围绕它,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法制”不管这个抽象的东西,你可以不仁不义,但是如果你的不仁不义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那就办你,以具体的条款约束你。

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法制,因为越是到后期,“德治”越失去了效用,“德”慢慢成了高不可攀的自我修养目标,法就出现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德”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以家庭伦理结构为代表的统治秩序。“法制”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以商业资本统领的社会治理模式。农耕文明社会结构简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集少,相互依赖性差。这种模式不适应工业文明,所以必须重建。

再回到题干,匈奴人是什么模式呢?他们是落后的游牧文明,他们是“道”的社会结构,“德”不适合于他们。

“德治”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匈奴人做不到,他们狩猎为生,不会种地,不会纺织,不会盖房子。气候好,水草丰美,牛肥羊壮,他们就活得逍遥自在,遇上天灾就喝西北风。

即便遇上好收成,他想用牛羊、皮毛跟汉人交还,还处于“不平等”状态,因为汉人对这些东西可有可无,汉人所拥有的东西却是匈奴人的必需品。这种不平衡,就带来“贸易逆差”。

请问以上两个问题,靠“德”能解决吗?

民以食为天,游牧文明的天然缺陷,决定了他们生存的艰难,所以对他们来,掠夺就是上天赋予他们的权利。这就是他们的“道”,原始的人类生存法则,弱肉强食。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会对牛羊鱼虾讲“德”吗?吃他们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匈奴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不是人种问题,而是环境决定的,假如他牛羊肉永远吃不完,他也不会去掠夺你。

匈奴人也想通过贸易解决自身的不足,可惜汉人不买账,你那玩意不是必需品,没有议价权,跟你交易是给你面子,惹你大爷我生气,不跟你交换,饿死你!

这就是中原政权,经常跟游牧民族发生边贸冲突的原因。他急需,我们不给,给了也“压榨”他,人家把牛羊卖光,都换不来急需,不抢你才见鬼!

这种冲突其实跟“德”一点关系都没有,汉人也委屈,我也不是故意刁难你啊,市场供需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谈不来就不做生意呗。匈奴急了,这不是生意,是我们的命。

对匈奴人来说,你掐着人家的命,跟人家谈“德”,这不很滑稽吗?

所以,从根子上将,汉匈的矛盾,不是“以德服人”的事,它是两种不同经济模式冲突的必然结果。清末西防入侵中国,其实跟这个是一回事。

南匈奴后来就变温顺乐呢?刘渊怎么就“德”了呢?因为南匈奴投降汉政权后,被定居在河套地区,这地方胡汉杂居,已经不是纯粹的游牧地区,农业文明发达。在汉人的影响下,匈奴人也拿起锄头,跨上织布机,他们也自给自足了。

汉武帝能做到“以德服人”吗?理论上可以,实际操作做不到。

当我们了解了“德”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生存模式时,我们就应知道,如果想让对方被“德”折服,那就要让他过上“德”的生活,让匈奴集体进入农业文明。

能做到吗?太难了!

漠北大草原,它就种不了庄稼,土质、气候都不行。中原平原是上天赐给汉人生存的宝,大草原上的人只能游牧,汉武帝能解决得了吗?

把匈奴人全部迁徙到汉地呢?你愿意,人家还不一定愿意。愿意的匈奴人也有,比如刘渊等,后来鲜卑等少数民族都迁过来了,最后都成了汉人。这个过程相当漫长,涉及到他们自身的裂变,以及与汉民族的关系变迁,汉武帝可以影响他们,靠他这一代人,根本承担不了这项工作。

汉武帝为啥打了匈奴几十年,经济就垮了?

中国古代历史,爆发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有的是内部纷争,有的是为了抵御外侮。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战争,始终是老百姓遭殃,就算有好处也多数是作为统治者的那些人坐享其成。不过同样是打仗,有的国家可以大肆敛财,坐收渔翁之利,而有的朝代却打到国库空虚,导致经济走向崩溃。

汉武帝时期,匈奴一直对大汉疆土虎视眈眈。刘彻面对这样的情形,就大举发兵和匈奴对战,希望能够击败匈奴人,让他们从此不敢再对大汉朝有半分觊觎。然而,他的这种想法在现实当中是会有很多不利后果的,其中对于国家经济的损耗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这是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匈奴是游牧民族出身,他们只会骑马打仗射箭,但是在经济方面是远远无法和富庶的西汉王朝相比的。所以他们为了抢夺更多的地盘和资源,自然会不惜大举用兵,和汉朝军队打个你死我活。而大汉天子刘彻向来就不喜欢受人掣肘,何况还是来自一个蛮族的威胁。所以他想的是无论如何都要拿下匈奴,使他们不敢再有进犯大汉疆土的念头。如此一来,长年征战就成为了必然,要付出的经济成本也就不会少。

其次,汉武帝想要攻打的匈奴并不在中原地区,所以军队在外作战必须是远距离行军。而这期间,所有的军队物资供应都要消耗不少军费。除此之外,对于军队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损耗。如果不是有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得力将才一直和匈奴周旋,恐怕这场战争还会损耗更多的人力。而人力的消耗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物资的消耗。这样几十年打下来,经济走向大幅滑坡乃至面临崩溃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匈奴分布广泛,战线拉得太长。匈奴的生存范围极为广阔,向北可以延伸到贝加尔湖畔,甚至更远,东西向从长白山到新疆甚至中亚地区 ,所以在这样大范围的作战中汉朝的财力被不断损耗。
二、匈奴因为缺少资源才进攻中原,征伐匈奴自然不会获得什么大的财富,自古以来,游牧民族的财富就比不上农耕民族,但是游牧民族机动能力强,随水草而迁移,所以汉武帝四五十年打下来,不仅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反而把国内财富消耗一空。
因为汉武帝和匈奴打的这十几年期间耗费了很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经济就垮了。
汉武帝时期国家经济并不富裕,战争消耗金钱人力巨大。匈奴是游牧民族,财富少,战争赢了也掠夺不了多少财富。
因为匈奴所在地离汉朝路途遥远,将士们长途跋涉,所需的军备和粮草较多。

汉武帝在位54年,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刘彻揪着匈奴不放?

最终结果如何?

匈奴的生活方式和所处的环境特点,在生产上有天然的脆弱性,粮食、食盐乃至一些日用品,均难以生产或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因此组团劫掠,并以劫掠威胁周边国家提供年奉。以和亲、年奉为主要手段换取和平的做法,虽然为西汉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但也并不能算得上是成功。匈奴依旧时时犯边,而且日益骄纵。

所以当西汉经济得到了恢复,国力增强,又解决了后方稳定问题的时候,当然要与匈奴来一场战争,一雪前耻。从这个角度说,汉与匈奴一战是不可避免的。汉武帝不打,也会有别的皇帝打。匈奴对汉的战争勒索,是导致双方必有一战的主因。但反击为何会出现在武帝时期,确实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条件:

第一点,大家都知道,文帝的帝位来的意外。是功臣集团和吕氏斗争后,为绝吕后之事,将当初并没有希望的文帝扶上位的。因此即位之初,文帝可谓完全谈不上有自己的班底势力,无法有效地掌控大局,而国家也还没有从连年战乱中恢复过来,从经济上根本不具备反击的基础。

第二点,景帝时期,诸王割据的局面还未得到解决,中央控制的疆域甚至不如诸王国之和大。削藩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虽然经历了一番波折,总算是收回了相当部分的治权。

第三点,武帝时期,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国内的局面也趋于统一稳定,可以说这才有了反击的条件。

匈奴的生活方式和所处的环境特点,在生产上有天然的脆弱性,粮食、食盐乃至一些日用品,均难以生产或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因此组团劫掠,并以劫掠威胁周边国家提供年奉。以和亲、年奉为主要手段换取和平的做法,虽然为西汉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但也并不能算得上是成功。匈奴依旧时时犯边,而且日益骄纵。

所以当西汉经济得到了恢复,国力增强,又解决了后方稳定问题的时候,当然要与匈奴来一场战争,一雪前耻。从这个角度说,汉与匈奴一战是不可避免的。汉武帝不打,也会有别的皇帝打。匈奴对汉的战争勒索,是导致双方必有一战的主因。但反击为何会出现在武帝时期,确实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条件:

第一点,大家都知道,文帝的帝位来的意外。是功臣集团和吕氏斗争后,为绝吕后之事,将当初并没有希望的文帝扶上位的。因此即位之初,文帝可谓完全谈不上有自己的班底势力,无法有效地掌控大局,而国家也还没有从连年战乱中恢复过来,从经济上根本不具备反击的基础。

第二点,景帝时期,诸王割据的局面还未得到解决,中央控制的疆域甚至不如诸王国之和大。削藩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虽然经历了一番波折,总算是收回了相当部分的治权。

第三点,武帝时期,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国内的局面也趋于统一稳定,可以说这才有了反击的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和游牧民族政权一直是水火不容,但是又无法分出个胜负,所以两个民族之间在掣肘、制衡、战争、相安无事的循环体内周而复始。

其实匈奴问题由来已久,攻打匈奴是历史的必然。匈奴政权兴起于战国时期,经常侵犯中原领土,在战国的中后期的赵国就经常遭受匈奴的侵扰,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过后,多次击败匈奴,后来赵国大将李牧也曾吊打匈奴,吓得匈奴十余年不敢南进,后来才知道,那是少数的可以取胜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

待到秦汉之际,中原政权身陷农民起义浪潮无法自拔,匈奴的冒顿单于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匈奴政权得到了发展。

汉朝建立后,匈奴政权就不断南下侵扰。当时韩王信也参与了叛乱,勾结匈奴攻打汉朝,刘邦被迫迎战,但是却发生了“白登之围”,刘邦军队和主力部队断绝联系,匈奴人把刘邦困在白登山,最后还是贿赂匈奴冒顿单于的妻子阙氏,才能够脱险离开。

经历了“白登之围”,刘邦也不敢和匈奴硬碰硬,只能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等到刘邦死后,吕后一直把持朝政,当时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求爱信,说自己是单身,吕雉是寡妇,不如让吕后做自己的老婆,这个单于真是色胆包天,当时樊哙已经忍不了了,想要出兵攻打匈奴,但是吕后最终还是忍下去了,这种情况下吕后还能够忍下去,真是理智战胜了冲动。

其实想到了吕雉的狠毒刻薄,和当时受了委屈也要冷静沉稳的对比,真是感觉不是一个人。

吕雉这样做也是为汉朝的考虑,主要原因也是汉初国家局势并不是很明朗,根基不稳也不能和匈奴撕破脸皮,所以就一直处处忍让,并且以和亲为手段,试图安抚匈奴。

和亲政策一直是屡试不爽,在汉景帝和汉文帝也是一直沿用。但是一直采取安抚政策,无异于慢性服毒自杀,匈奴一旦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就会兴起一阵腥风血雨,汉朝就得给出粮食、金银、女人,汉朝地位一直是卑微的,所以和亲政策也是用了60多年。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虽然只有16岁,但是他显示的沉重冷静、智慧聪颖,已经在同岁的诸公子中显示出来了。

汉朝的统治根基已经稳固了,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中,汉朝已经发展得不错了,经历了“文景之治”,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民生问题上,汉朝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汉武帝登基后,政治上中央设立中朝,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官吏,文化上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经济上盐铁官营、改革币制,选拔人才上也是唯才是举,汉武帝从各个方面上都在加强中央集权,并且有足够的勇气来进行新的改革。

只是在对于匈奴的问题上,汉武帝会比较头痛,因为历代以来,在匈奴问题上都是采取怀柔政策,汉朝也是受了不少委屈,只是打掉牙齿往自己肚子里咽,而汉武帝又不是一个肯向匈奴人低头的皇帝,于是中原政权和游牧政权势必有一战。

那么汉武帝攻打匈奴有什么必要性么?

其一,窦太后离世了,权力也转到了汉武帝的手中,他必须要有所作为,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他解决了一直以来祖辈们解决不掉的匈奴问题,就能够值得吹嘘一辈子了,也能够赢得百官和百姓们的支持,所以对匈奴的攻打避不可免。

其二,为了边境的稳定。匈奴人一旦想要犯上作乱,首当其冲的就是边境的安全和稳定,一定会遭到威胁,这绝对不利于汉武帝稳定统治,所以对匈奴人一定不能放任。

其三,汉武帝重用卫青和霍去病等大将,并且汉武帝对军队要求严格,军队训练有素,军纪如天,因此汉武帝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这为汉武帝战胜匈奴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四,汉武帝的个人抱负。汉武帝是一个有宏图壮志的皇帝,汉武帝的一生,很多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一直四处征战,而且他的梦想就是打通河西走廊,通往西部,因此匈奴问题必须解决。

其五,汉朝对匈奴一直是一忍再忍,自降身价去和亲,但是匈奴仍旧时不时挑衅,侵犯边境地区,并且像一个强盗一样,四处掠夺,为了洗掉这么父辈们的屈辱,汉武帝一定要向匈奴开战。

汉武帝在位期间,匈奴势力明显减弱了,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完全消灭匈奴,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匈奴人只要改变了自己的活动地区,就能够生存下去。

虽然汉武帝在位54年,用了44年来攻打匈奴,但是这仿佛就是汉武的使命,而汉武帝对匈奴造成的重创,以及汉武帝的顽强的消灭匈奴的意识,都成功的让汉武帝名声大噪,所以汉武帝值得历史铭记。

西汉王朝诸多皇帝之中,名气最高的一个就是汉高祖刘邦,另外一个就是汉武帝刘彻了。

刘邦的知名度之所以高,是因为他建立了整个汉朝国家,而刘彻之所以知名度高,是因为在他在这个期间将打击匈奴当成一辈子的大事业,他一共在位了54年,用了44年来打击匈奴,将汉王朝北方最大的一个威胁匈奴成功的赶到现在的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附近。对此历史上也曾记载为“漠南再无单于庭”。
虽然受制于地理环境,汉武帝没能够将匈奴彻底的给消灭,但也导致匈奴元气大伤,从那之后一蹶不振,一直以中原王朝的藩属国而存在,不过在到后来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王朝的没落,匈奴人再次折返,还是给汉人带来了莫大的灾难,此是后话,这里姑且不谈。

言归正传,汉武帝为什么要死抓着匈奴不放呢?
一、首先,自然是来自于历史上的仇恨。

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头疼的一个问题,自从商周时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一直威胁到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在战国时期,北方的赵国,燕国才会专门修缮长城对抗匈奴。

——因为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来也匆去也匆,根本没办法通过正面交战消灭匈奴,对于这种规模性的部落骚扰,中原王朝能做的只有通过修缮城墙的方式来避免匈奴到内地抢劫财物。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匈奴趁着中原内战不断的向内地延伸触角,等到秦王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专门派遣蒙恬派兵北却匈奴千里,收回了河南套地区。不过伴随着秦朝末年出现内乱,匈奴再次趁机南下占据了河南套地区,并且掳走了大量的汉民为其耕种粮食。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也曾想效仿蒙恬将匈奴给打跑,但结果却中了匈奴的圈套陷入了白登之围,若不是陈平给刘邦献计,贿赂了单于的汉人小妾,恐怕刘邦在那场战役之中就交代了,汉朝天下可能再一次会陷入一种混乱之中。
从那之后北方的匈奴就给汉朝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当时汉朝为了和匈奴保持和平,甚至不得不通过嫁公主求和的方式维持两家的关系。

最过分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握着国家的重要政权,当时匈奴知道之后就给吕后写了一起极其露骨的书信,要求吕后带着嫁妆嫁到草原那,这明显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无奈当时吕后明白以汉朝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匈奴对抗,只好用很委婉的信件拒绝了匈奴的提议。

这件事情也成为汉朝人的一个耻辱,尽管汉朝内心极度不服,但也没有办法。

不过这个仇恨的种子已经在汉朝统治者心里给种下了。
二、其次,就是两种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匈奴的游牧文化虽然相对落后,但是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汉朝期间,匈奴对边境地区不间断的骚扰,都对中原的农耕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尤其是汉朝向匈奴和亲求和之后,匈奴仍旧不守规矩,虽然说表面上两家说的好好的,但背地里可能会派兵到中原地区抢粮,抢钱俘虏百姓。

汉朝由于休养生息的需要,只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外交手段给匈奴钱和粮食来维持和平稳定,尽可能的减少匈奴对内地骚扰造成的损失。

但如果想要保证中原农耕文明的正常延续,必须完全消灭北方的游牧隐患。

既然刘邦打不过匈奴,那么汉武帝为什么敢打匈奴呢?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就就问,居然双方仇恨颇深,迟早有一战,那为何会在汉武帝时期爆发呢?

一、首先,就是汉朝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来打仗。

等到汉武帝上位的时候,汉朝已经经历了文景之治,国力大增,甚至相传汉朝经历过文景之治之后,仓库里的粮食都堆的堆不下了,存放在钱库里的铜钱因为中间的绳子断了而数不清楚。

虽然这种说法夸张了一些,但由此也可以直接反映出,当时汉朝的综合国力还有积蓄力量已经相当充足。与汉朝刚建立之初的百废待兴,是完全相反的一种场面,综合国力更是不在一个层次。

而且汉朝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的人才,比如说卫青霍去病这两个大将。
除此之外,汉武帝当时精简丞相制度,将皇权空前集中,从而让自己掌握了国家力量的绝对支配权,不再受到任何约束,而汉武帝也本人是非常迫切的与匈奴开战的。

汉武帝曾说道:“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而从这一点来看,汉武帝本人的作战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二、其次,汉武帝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文景之治除了增强汉朝的国力之外,同时也对国家内部的体制进行了重新梳理,官场上下一片清明,百姓也是安居乐业,因此汉武帝没必要每天在处理国家内政上面花费太多心思,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抗匈奴上。

在汉武帝攻击匈奴之前,位于汉朝南部的闽越以及南越地区,已经完全归顺于汉朝。在归顺之前此地还是战乱频起,归顺之后汉朝可以将原本设立在南方的军事力量向北调,集中力量对抗匈奴。

所以当时也并非汉武帝仅盯着匈奴不放,因为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他除了收拾匈奴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工作可以做了。
虽然后来在西南地区又出现了一个夜郎国,甚至叫嚣着要灭掉汉朝,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夜郎国被汉朝的一个小县令带兵就剿灭了,因此夜郎国的“灭汉计划”对于汉朝整体的作战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三、最后,匈奴自身已经到了疲软期。

强盛并非永固,匈奴整体是一种游牧的状态,他们逐草而生,没有一个固定的据点,而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发展若遇到瓶颈期将很难得到突破,反而会逐渐陷入危难。

——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们积累生产资料的方式也非常的简单,就是积累牛羊,同时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但农作物的产量远远没办法和中原王朝相比,虽然牛羊好吃,绝对没有五谷杂粮耐储存,更没有五谷杂粮好运输。因此匈奴人在积累生产资料的同时,非常容易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

而也就是因为这层原因,匈奴才会频繁南下从中原地区抢劫粮草。

不过随着汉朝的逐渐强大,匈奴到南下抢劫的机会越来越少,等到汉武帝时期匈奴的发展已经逐渐衰弱。而此时的汉朝经过不断的发展,综合国力已经翻了好几倍。

在此消彼长之下,匈奴已经不可能再是汉朝的对手了。

汉武帝是如何征服匈奴的?

汉武帝首先采用的是逐个击破的方式,首先打击的就是实力较弱的西域部分匈奴势力。

——毕竟西域匈奴生存的地方属于沙漠地带,每年能生产出来的资料更少,人口更为的稀少,所以匈奴的力量相对弱小一点。

搞定西域各地之后,向东征服了现在的朝鲜地区,解决了两翼的匈奴,也就可以直面北上迎击匈奴了。同时汉武帝对于已经臣服自己的西域,采用了高压的管理政策,以防他们在汉朝对匈奴作战期间背叛汉朝。

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正式打响后,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将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战争机器,首先就是给普通的民众宣扬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仇恨,并且将这种仇恨激化,因此百姓对于匈奴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心理。
汉武将这些排斥匈奴的力量集中到一起,然后从中选拔出身体素质强悍的士卒,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对抗匈奴。

这支军队将消灭匈奴作为人生的宿命,“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他们的座右铭。

除此之外,由于在汉武帝之前国家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所以军队在兵马粮草上面也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因此,在战争开始之后,整个汉王朝便进入了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

不过在征讨匈奴大战开始之后,很快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因为匈奴所生活的地方已经比较偏北了,若是一直往北区赶的话,那么他们的生存环境会越发恶劣。

所以匈奴的抵抗心特别的强。很多匈奴士兵大多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和汉军作战,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汉军的死亡量一只居高不下。
后来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霍去病等人研究出了专门针对于匈奴的阵法这才降低了死亡率。此后汉军通过不断的北击匈奴,在打击匈奴的同时,也让周边的其他部落更加臣服于中原王朝。

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汉朝在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资,但是物资也经不起长达40多年的消耗,所以在将匈奴给消灭差不多的时候,汉朝自己也差不多垮了。之前所积累的物资全部消耗完不说,甚至还出现亏欠状态。

而这也是当时汉匈战争中的一个弊端。

如果谈论和说起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那就非汉武帝不可了。他是汉朝历史上的第七个皇帝,虽然在继位的时候年龄不是很大,只有仅仅的十六岁,但是他却有一颗较为成熟的内心和野心。他在一继位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他强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他为了能够将朝廷的权力紧紧的集中在中央,牢牢的抓在手中,他先是建立了罕见且有创造性的“中朝”制度,随后便大力的采用“察举制”从而能够网络全国各地的人才,全国各地的精英。

除了这些外,汉武帝刘彻还听从董仲舒的意见,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其实就从这点来看,他这个十几岁的帝王,可比秦始皇几十岁的帝王做的好了太多。因为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两个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但是他们做法不同的是,一个采用了暴力的模式,而另一个则采用了迂回的方式,最终后者更能被人们所接受,也最为温和,同时也最有效。

汉武帝的功绩

在最开始继位的时候,他还是尊崇着先皇的做法,继续让国家休养生息,慢慢的去恢复实力,而与此同时,他还对一些具有威胁的诸侯下手,实行着“削藩”。

他对于“修养”国策的转变,是从国家慢慢的开始富强起来后。在国家的实力慢慢有了起色,并逐渐强大了起来后,他便开是了积极着手整顿军事的行动。因为在那个时候,他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在边疆盘踞的不仅仅有匈奴的,还有南方的闽越国也开始了动乱。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他决定不再用那种非常低下的“和亲”来解决,而是想要依靠武力去征服,依靠“铁与血”去建立永久的和平。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建成了一支让匈奴部族们所闻风丧胆的军队。

攻击匈奴的渊源

其实在汉高祖的时候,刘邦对于这些游牧民族便很是厌恶,因为这些部族常常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犯大汉的土地,直到有一天他实在是忍不了了,于是他便整顿了自己的大军和匈奴的兵力实打实的较量了一下,可是在这次较量中,不仅没有使得汉军大胜,反而使得汉军被匈奴吊打,要不是后来他利用重金贿赂匈奴的首领,汉朝的军队可能就会被这些部族围歼了。因为此次的战役让汉朝知道了这些异族的力量,渐渐的便不敢和匈奴硬来了。

为了汉朝的边疆能够安宁,当时的汉朝中央对这些部族,采取的便是利用和亲来缓和彼此的矛盾。可正是这样的让步,使得匈奴对于汉朝更加的不惧怕了,面对汉朝这样的示好,他们不仅没有什么明确的态度反而变本加厉,也正是因为如此,汉朝的历代君主都在为了国家的强盛忍耐着。

终于在武帝的这个时候,他不想也不能忍耐了,面对匈奴的崛起和骚扰,他知道只有表明自己的实力和态度才能“以战止战”。

所以在后来,汉武帝长达多年征讨匈奴的战役便拉开了序幕。所以他多年的征讨,一是为了能够给祖先出一口恶气,二是为了让这些匈奴人知道大汉朝的实力,而第三个便是为了能够给后代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毕竟每一个父亲都会对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进行全面的考虑,这就好比朱元璋在废除了宰相的制度后,他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或是孙子继位后可以更加轻松,便在其有生之年开启了“工作狂”的模式,为的就是想自己多累点,让孩子轻松点。

本文标题: “汉朝打匈奴,只为国家安全,不为抢钱不为抢粮不为抢人不为抢地”这种说法对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93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二本德语三跨考古学考研,南京大学友好吗如果汉服复兴,那是不是让八旗勇士的鲜血白流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