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为何禁止甲胄?难道甲胄威胁大于兵器?
中国历史上,对甲胄的发展有着独有的见解和认识。甲胄在冷兵器时期一共沿用了数千年,期间不断得到加强,从材料到样式都在不停变化,保护功能也是日益强大,到了唐宋可以说是一个顶峰时期。不过古代民间是禁止甲胄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理论上来说,进攻性武器要比防护性武器更加具有威胁,那为何禁止甲胄而不是禁止兵器?这个规定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用意?
在我国的冷兵器时代,有这么一条奇怪的铁律:民间严禁甲胄!
这就奇怪了:攻击性的刀剑类武器不禁,防御性的甲胄反而被禁?
这逻辑相当于今天,不禁枪弹,却禁止防弹衣一样。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不禁武器?
古代并非完全不禁武器,秦朝、元朝这两个朝代就是全面禁武的:贾谊《过秦论》说:“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元史 刑法禁令》中有载:“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
至于其他朝代,都没有明令禁止民间拥有武器。
其实历代皇帝大佬也不是不想禁,而是——全面禁武太难了:
首先,是冷兵器打造的门槛太低,随便一个铁匠铺就能打把菜刀啥的,总不能把老百姓砍瓜切菜的权利都没收了吧?再者说,天天检查铁匠铺,巡查员也很累的好吧。
其次,古人有佩剑的习惯,所谓“剑胆琴心”嘛,这既能提升逼格,也是身份的象征——吃瓜群众才不会用一年或几年的瓜钱去换把剑呢!
所以,全面禁武,成本太高,也不现实,那就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为啥不能是俩眼全闭上,那是因为有一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必须禁!比如,唐代“弩、矛、槊、具装等”严禁民间拥有,而宋代“火筒火炮”是必禁武器。
想象一下,官军如果面对一大群拥有诸葛连弩的造反派,估计脑仁都疼!
铠甲有多重要?
既然武器不禁,为什么要禁铠甲呢?
因为铠甲能救命,古人的刀剑,虽然已经是锋锐的钢制武器了,可并非每把刀都是削铁如泥的“倚天剑、屠龙刀”,至于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之战中大显神威的青釭剑——只存在于演义。
在影视剧里,大军对砍的时候,好像铠甲也没啥防护力,尤其遇上武力强大的,一般士兵都很难逃脱瞬秒的命运。
但其实,在冷兵器时代,破甲根本没那么容易:没铠甲的可能一刀都扛不住,不死也半残;可是身披铠甲的,一般的刀剑那还真没那容易砍进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看起来声势浩大的起义农民军,经常性会被少而精的官军打得找不到北,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这些起义军没有高质量的铠甲。
有朋友可能质疑古代铠甲的防护力,咱们举几个例子:
实例1:春秋战场有个著名的送人头战例——先轸元帅,由于得罪了子侄辈的国君晋襄公,老元帅过意不去,在战场上强行冲锋陷阵,可是由于身披铠甲,对方的刀枪箭矢愣是连这送的人头都拿不下!最后老元帅脱下铠甲,才得以求仁得仁。
实例2:明末的袁崇焕,在广渠门之战中,被后金射成了刺猬,可因为重甲保护,愣是毛都没伤到(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此外,读过《伊利亚特》、《奥德赛》的小伙伴们,一定有这么个印象:古希腊人都喜欢扒死人的铠甲,这可不光是炫耀武力,实在是——这铠甲不但值钱,而且实用啊!
一句话,冷兵器战场上,有铠甲的就相当于多了好几条命。
私藏铠甲与造反
此外,在没有锻造车间的年代,打造一副铠甲,那比打造刀剑可费事多了,价格嘛,也自然是贵!多!了!
所以,以至于那个年月,判断是否要造反,就有了个奇特的一票否决制:是否打造了铠甲!
第一个因为铠甲被“谋反”的倒霉蛋,就是周亚夫。
细柳周亚夫,有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
周亚夫晚年,他儿子周阳感觉老爹时日无多,觉得老爹戎马一生,陪葬品也应该与众不同一些,就订购了500副铠甲。结果这事被朝廷知道了,廷尉:你为啥要谋反?周亚夫说:我这是随葬品,咋能说谋反呢?廷尉:哦,那你就是想到阴间造反!结果,本就时日无多的周亚夫被活活气死!
再有一个,就是刘秀了。
两汉交替时期,穿越者王莽改革失败,全民造反,其中就有南阳的老刘家。
刘家老二刘秀为了向大家表明自己造反的决心,就穿着盔甲在街上到处走,看到的人都说连老实人刘老二都造反了,那这个反肯定值得造。
总之,“民间拥有甲胄=造反”这个等式,从官方到民间,大家基本都认。
甲胄的发展
说了这么多,那铠甲都有啥制式?
说起铠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主要功能——自然是用来保护自己。
乍一看外形基本差不多,不就是金属外套嘛。
可其实,甲胄的种类非常多,材质也不限于金属:
《唐六典》记载,大唐常见铠甲就有有十三种之多,其中代表有明光铠、山纹甲、纸甲。
明光铠咱不说了,明晃晃的亮瞎人眼的板状金属护甲就是它了;山纹甲,是由近千片“Y”字形甲片组成,不但外形美观,而且防护性好;而纸甲,它的基础材质就是——纸,别看它的材质挫,可却是由草木纤维交错堆叠而成,其防护原理类似今天的防弹衣,能与明光铠、山纹甲并列,其防护效果可一点都不差。
而到了宋朝,达到了汉甲的巅峰,当然这是被逼的:由于大宋朝骑兵少而步兵多,只有提高铠甲的防护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应对骑兵的冲击。
加上大宋朝的财力、物力确实给力,所以大宋朝的盔甲,绝对的逼格够高。
宋人又充分发挥人文艺术气息,给铠甲再增加猛兽——整体看起来更加生猛!这么说吧,咱们大门上门神们的铠甲,几乎都是大宋出品。
到了明朝,布面甲闪亮登场,布面甲也叫暗甲,表面看就是一件布制衣服上面摞一堆补丁,好像只有那几颗补丁有防护力,其实这布面甲是铁片衬里,连接面外翻,相当于把此前唐、宋铠甲反过来穿,看着是布料的地方,仍然是铁片!
之所以要“内裤外穿”,一是因为这样有迷惑性——让对手不容易找到铠甲的接缝;二是因为省成本——衬里的甲片也就没必要做得那么规整漂亮了。
当然,这种有点偷工减料的西贝货一般是给士兵甲、士兵乙穿的,而高级将领们,穿的还是明光铠、山文甲一类的高档货。
清朝,由于火铳、鸟铳一类的热武器登场,士兵们开始披上可以减少伤害的——棉甲。
质疑它的防护力?这么跟你说吧:热武器击中人体后会形成大面积的伤害冲击面,就好比蚊子叮过之后形成一个大鼓包;而棉甲却可以有效减少冲击面,这蚊子再来叮咬,基本就是鼓包变红点了。
现代传承
到了近现代,杀伤力巨大的热武器陆续登场,无论是曾经光鲜亮丽的宋代铠甲,还是后来暗淡无光的布甲、棉甲,都次第沦为历史尘埃,逐渐淡出人类文明的视野。
可是,这些曾经保护人体的甲胄,陪伴我们度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战火烽烟,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谱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值得我们铭记。
1956年,有“当代画圣”之称的刘继卣先生,就在其创作的《闹天宫》的工笔组画里,绘制了大量的中国甲胄。
其中就有哪吒的札甲、李天王的锁子甲,以及巨灵神和孙悟空的山纹甲,各种甲胄形制各异,基本还原了它们最真实的穿配方法。
先人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甲胄虽为兵器,但也属战服。
中华甲胄不管是用于仪仗还是实战,它的每一绺盔缨、每一根翠翎、每一块甲片、每一缕丝绦都浸润在民族服饰文化之中。
配饰的莲台、凤翅、兽吞、祥云、经文、神像,处处流光溢彩,所有细节都反射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闪耀着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
元朝对铁器掌控这么严格,百姓们是怎么做饭的?
咱先不管“元朝十户一把菜刀”这事是不是真的,就先说说菜刀的威力。
周星驰的电影《食神》里面,莫文蔚饰演的双刀火鸡说过,“我就操着两把菜刀,从西贡街追到公众四方街……谁不知道我双刀火鸡……”
可见菜刀当作单打独斗的凶器,或者黑帮火拼的武器,还是可以的。但如果拿来当作兵器就不行了。换句话说,打架可以,打仗应该不行。
为什么菜刀打仗不行?因为它实在太短了。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你要是真的提着一把菜刀上战场,还没等近身就被对方的长枪、长矛戳死了。
就算你侥幸不死冲到了敌人身前,估计也会被大刀劈死,毕竟不可能人人都像郭靖、张无忌那样身怀绝世武功吧。
古代农民起义时候大多用的是锄头、耙子等农具,但一旦抢到制式兵器立马就换掉,可见菜刀之类的上了战场的确不太趁手。
既然菜刀算不上兵器,那么元朝政府对菜刀的管制就不可能严格到“十户一把菜刀”的地步,毕竟大家平时做饭还要用的呀。
如果真的有这项规定,那么镰刀呢?不是也要“十户一把镰刀”?不太常用的粪叉怎么办?难道要“五十户一个粪叉”?所以,“十户一把菜刀”这个说法怎么看都觉得不太靠谱,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可以证明此事。
相反,在《元史·志五十二》中说“凡私铁农器锅釜刀镰斧杖及破坏生熟铁器,不在禁限”,这也说明元朝对农具和生活用具并不禁止的。
《元史》里面还有个小故事也可以侧面证明“十户一把菜刀”的事不存在。
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个叫王初应的人,和叔叔去山上砍柴,突然窜出来一只大老虎,王初应的叔叔和老虎搏斗,没打过,受了伤。急了眼的王初应上去救人,用镰刀刺中了老虎的鼻子,然后把老虎杀了。
这老虎如此不禁打虽然也让我觉得奇怪,但起码证明了元朝时候的老百姓手里是有镰刀的。既然能有镰刀,那有菜刀应该也属正常。
不过,“十户一把菜刀”虽然不靠谱,但元朝时期对兵器的管制严格程度为历朝历代之最却是属实。
在元朝,铁匠铺可能是最难办理营业执照的行业了,因为元朝对兵器的管理严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根据元朝律法《至元新格》规定,不仅不允许民间私藏兵器,而且就连祭祀时候的仪仗,也必须要“土木彩纸”替代,不能出现真兵器。
最极端的是,民间甚至不允许出现“弹弓”这样的武器,否则“杖七十七,没其家财之半。”这个时候,别说带把大刀上街,就是拿弹弓打个鸟玩,照样会被定罪。
按说建立元朝的蒙古人个个都骁勇善战,应该不怕打仗才对,可为什么元朝要对兵器管理得如此之严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人数太少了!
蒙古灭南宋之后,进入中原的蒙古人也就五十万人,而当时的汉人和南人加起来,怎么说也有五千万以上,双方的比例是一百比一,如此悬殊的人数差,使得元朝统治者十分担心老百姓会造反,日日担心,夜不能寐,所以才会对兵器实行历史上最严格的管制。
除此之外,元朝还实行了“四等人制度”,人数最多的汉人位于社会的最底层,在法律和生活上备受歧视。
但随着元朝统治的腐败,被持续高压统治的老百姓们纷纷揭竿而起,拿起菜刀、镰刀、粪叉反抗元朝统治,只要能打赢一两场战斗,就能抢到威力更大的制式兵器。
同时,元朝军队在不断腐化堕落下,战斗力早已不复当年,面对装备极差的起义军也屡战屡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前的主要对手早已不是元朝政府,而是同为起义军的张士诚和陈友谅这些人了。
总而言之,“十户一把菜刀”的说法断然不可信。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虽然找不到这个规定存在的证据,也觉得荒谬不可信,但空穴不来风啊。
虽然元朝对铁器掌控很严格,但肯定还是会留下一点来给百姓用来做饭的
虽然管得严,但是至少每家每户铁锅还是允许存在的,菜刀可能就是传闻中的十户人家用一把菜刀,但也不可能不给用,毕竟不可能让人民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进行。
元朝对于铁器,确实控制得非常严的,老百姓几户人家,共同使用铁锅和菜刀来做饭,而且菜刀是由蒙古人,指定的人来掌握的。
用锅做饭。元朝的时候对铁器管控严格,不包括农具和厨具,百姓做饭依然用铁锅就行。
从精英到渣滓:蒙古军团是如何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的?
文/木子君侃史(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欢迎关注转发) 自古以来 ,不管多么强大的军队,总有盛极而衰的一日,此乃历史的规律。兴起于十三世纪初的蒙古军队,就是一个好例子。 一、强大的蒙古军团 蒙古军队的显赫武功可谓「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拥有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指挥员、最训练有素的士兵与最先进的兵器。 成吉思汗的军队征服了半个世界 最出色的指挥员 蒙古军团最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便是著名的「 ”大迂回战法”。这种打法是先让部分兵力摆出正面进攻的姿势,以牵制敌人,再派出奇兵长途奔袭,包抄迂回到敌军阵线的背后,配合正面部队前后夹击敌人。 蒙古的军事领袖使用骑兵迂回包抄的战例多不胜数,后来,随着军队的扩编与兵种的健全,他们甚至还使用水师打迂回战。 蒙古统治者的大迂回战法能够充分体现出他们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大气磅礴的指挥艺术,就凭这一招,他们在那个时代就足以鹤立鸡群,有资格被列入最出色指挥员的名单之中。 蒙古征服世界时期涌现了很多出色的将领 这些人之中的佼佼者有成吉思汗及其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那一辈,闻名遐迩的有拔都、蒙哥、忽必烈、旭烈兀等等,此外,还有听命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名将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速不台等异姓封建主,可谓将帅如云,人才济济。 最训练有素的士兵 蒙古军队常胜的原因除了拥有最出色的指挥员之外,还因为这支部队的士卒总是比敌人更加训练有素。 众所周知,掠夺是游牧民族的一种生产方式,而大多数出色的牧民同时也是出色的骑兵。《蒙鞑备录》称「 ”鞑人(泛指蒙古人)生长于鞍马之间,每个人都自行练习作战技能,以便适应自春至冬、时时打猎的生涯。故此,蒙古部落的军队没有步卒,全是骑士”。 蒙古人制胜的法宝——蒙古马 综观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若论骑兵武功之盛,没有哪一支能比得上蒙古骑兵。蒙古骑兵的一大特色是马多,军中的每一名将士均配备着数匹马(从两三匹到五六匹不等),行军之时可以每天轮流乘坐,以免战马疲于奔命。 此外,骑兵可分为轻装骑兵与重装骑兵。轻装骑兵以弓箭为主要武器,他们一般带着两支弓。重装骑兵携带着刀剑、枪矛、斧头、盾牌、骨朵、套索等兵器,他们穿着厚厚的重甲,有时候甚至连坐骑也披挂着用皮革、铜铁等物制造的防护装具,以加强防御能力。 蒙古骑兵纵横欧亚,先后与东欧的俄罗斯骑兵、西欧的德意志条顿骑士、中国金朝的女真骑兵、埃及的马木留克骑兵等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骑兵部队打过仗,鲜有败迹。 蒙古骑兵训练有素 最先进的兵器 过去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游牧民族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与农耕民族相比均处于落后状态,因而从草原上起家的蒙古军队使用的武器并不先进。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支军队不但拥有最训练有素的将士,而且将士们使用着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 蒙古军队善于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在他们的骑兵装备的各类弯刀之中,最厉害的是用「 ”镔铁”制成的「 ”大马士革刀”,这种久负盛名的短兵器由历来以制作刀剑而闻名的 *** 国家制造。 此外,他们的远程兵器也很优良,比如军队之中装备的一种「 ”靴车神凤弩”,射程可达八百步(一步相当于五尺),这是继承与发展了中原的制弩技术的结果。 在步兵装备的各种攻坚器械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抛石机。蒙古统治者在消灭南宋的关键一役之中,为了攻打南宋重兵驻守的襄阳,专门从中东的藩属国伊儿汗国征调优秀的 *** 工匠亦思马因等人制造巨型抛石机,这种兵器利用杠杆原理来抛射石块打击目标。 随着火药的发明,那时的战争已经出现了各类火器。蒙古军队用兵中原,对 *** 制造的火器深为赏识,军队上层领导者积极选募工匠研究与仿制这类先进的兵器,并在出征中亚、欧洲、中东与日本时加以使用。 世界三大名刃之首:大马士革刀 然而,如此强大的蒙古军团却在元朝建立后,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便腐朽堕化,不得不令人唏嘘。 二、元朝建立后,舒适的生活逐渐消磨了蒙古军人的斗志 成吉思汗后裔作为「 ”天之骄子”,他们前仆后继地攀登上光辉的巅峰,然后又以不可遏止之势往下滑,走向穷途末路,这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是漫长而充满戏剧性的。 元军内部,级别森严,武夫之中,人分三六九等。这支部队主要由中央宿卫组织与地方镇戍军队两大部分组成。 中央宿卫组织 中央宿卫组织包括怯薛军与侍卫亲军。 「 ”怯薛”这个来自游牧民族的词语含有「 ”宿卫”之意,其组织则源于成吉思汗深为信赖的护卫军,经过忽必烈主政时的重组与扩建,到了元朝中后期已经包含着大量蒙古、色目贵族子孙与 *** 、南人的官宦子弟,人数过万。 他们在元帝亲征时才随军而行,平时极少出征作战,成为了名符其实的「 ”少爷兵”。他们的战斗力与开国时期相比有天壤之别。 蒙古精锐怯薛军 而侍卫亲军是忽必烈参考中国古代一些王朝的中央禁卫部队而设置的,其兵力全盛时达到二十万人以上,到了元顺帝在位时已经成为了正规军的主力。 这支部队可分为 *** 卫军、色目卫军、蒙古卫军与东宫后宫卫军等四类。无论哪一类侍卫亲军的待遇都远远比不上怯薛军,但所干的活却多得多,其作为朝廷常备的主力军,既要保卫首都(即「 ”大都”,位于今北京)安全,又要随时准备出外征战。 为了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他们还要屯田自备军饷与服各种徭役,因而对战斗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蒙古重骑兵 地方镇戍军队 蒙古贵族为了睡得高枕无忧,还在全国各地布置了大批军队,统称为地方镇戍军队。 地方镇戍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与新附军。 元朝的统治阶级既然是以蒙古族为核心的,那么,以蒙古人为主的蒙古军自然成为嫡系,处于高人一等的地位。蒙古军中既有直属于中央 *** 的武装力量,也有封建贵族的私兵,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蒙古本土与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的安宁。 元朝对蒙古草原这个祖宗的龙兴之地采取特殊的政策,为了促进这个地区的经济繁荣而不惜剥削国内其它地区,多年以来从各省迁来大批人口发展生产,并运来大量物质财富以满足各级贵族、官吏与军队的需求,因而有「 ”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说法,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军人与既得利益集团沾上了边,生活日益腐化。 探马赤军 探马赤军是从蒙古部落各个千户、万户等组织之中抽出来担任先锋、镇守等任务的军队,其成员除了蒙古人之外,还有色目人及 *** ,因为军队中的成员主要来自蒙古部落,所以也被蒙古贵族统治阶级视为自己人。 他们驻扎于北方各省的要害地带,形成固定的镇戍区域,军中大批牧民逐渐适应了农耕地区的生活,并参与屯田,越来越多的人从「 ”以射猎为俗”演变到知晓「 ”耕垦播殖”之法,渐渐成为务农的「 ”华人”。 汉军主要由中国北部、四川局部地区、云南等地方的各族人民组成。新附军主要由南宋降军改编而成,因为统治阶级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军队,治军时亲疏有别、赏罚不明,所以汉军与新附军好像是后娘养的孩子,其政治地位与各种待遇最差,不但远远不及蒙古军,也比不上探马赤军。 忽必烈建立元朝,推行等级制度 三、马放南山,纵情享乐——王牌军团的衰弱早无法避免 忽必烈刚死不久,军队管理不善的问题就已经暴露,当时边疆屯有数十万部队,仓库却没有充足存粮,首先承受苦果的自然是汉军与新附军,他们镇戍的重点也在距离元朝首都很遥远的南方,军中时常不按时发饷,士兵普遍贫乏不堪,再加上不用打仗的时候就干一些苦、脏、累的劳役,士气非常低落。 军队内部无论是陆军还是水师,也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均主要采取世袭制度,当官的世世代代是官,当兵的世世代代是兵,导致贤人上不去,愚人下不来。对军人出身异乎寻常的重视,成了部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 自从元朝灭掉南宋之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各族人民的反抗虽然此起彼伏,一直没有间断过,但规模都比较小,持续的时间也相对有限,因而驻于长城之内的大部分军队逐渐过上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生活。 元朝末年,上层纵情享乐,军队已经日益腐朽 昔日那些扬威世界的将领,如今他们的子孙整天沉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之中,不再训练有素,其中尤以蒙古、色目军人为甚。史载,军中的主要将帅大多是承袭其父祖之职,一些昔日的王牌部队现在充满了乳臭未干的膏粱子弟,他们往往手无挽弓之力,不能骑射,失去了祖传的看家本领,因为要想熟练使用弓箭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以锻炼出强大的体力与高超的技巧,这对于过惯了优越生活的纨绔子弟显然是缘木求鱼。 军中的 *** 、南人也难以保持战斗力,因为他们深受蒙古贵族的猜忌与压制。鼠目寸光的蒙古统治者为了确保长治久安而制定了荒谬的法律,尽量不让 *** 与南人的老百姓拥有武器,甚至对汉军及新附军也严加防范,只有出征时才发给军械,不出征则将之收回统一保管,因而对汉族军人的训练造成诸多不便,驻守于各地的大量士卒只知服劳役,不懂战阵,不知「 ”击刺之法”,到后来干脆「 ”废武事不讲”。 明朝大将常遇春、蓝玉多次击败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 元朝立国未满百年,军队已经彻底腐朽衰败,上层的将领普遍碌碌无为,他们对军队中种种光怪陆离的事情熟视无睹,中下层的官兵也是上行下效,尸位素餐。部队龙蛇混杂,成为了一盘散沙,缺乏应付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在战场上就必然会闹笑话。 结语:综上所述,短短几十年,元朝军人的总体水平与他们的老祖宗相比就已经相差万里,指挥官沦为了最差劲的指挥员,士兵也好不到哪里去,尽管他们有机会使用火铳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但不堪一战,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 严酷的事实即将证明元朝正规军已经逐渐丧失保卫江山的能力,他们难以应付一场即将席卷全国的大起义。而蒙古人在世界其它地方的各个藩属国,也先后被内忧外患所困扰,自顾不暇,无力互相策应。 从精英到渣滓:蒙古军团是如何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的? 更多精彩请关注「 ”木子君侃史”,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谢谢!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刚起义的军队,打的过正规军吗
这种情况还要说吗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有不少鲜活的例子
元末农/民起/义,还不是让元朝正规军束手无策
还有我/朝太/祖爷当年率/众聚/集井冈山等等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
枪打出头鸟,第一个起义的肯定完蛋~ 如果所以属于群起响应的部队就不一样了
杂牌军各种人都有,肯定不如专业训练过的
不好说 战场上有变数
要看指挥者,以及士兵的勇气。
看看李云龙就知道了,用对方法没问题
本文标题: 元朝既然禁止民间私有武器,起义军们如何打赢器械精良的正规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11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