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6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为何司马懿还称赞他是天下奇才?为什么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因为两个人惺惺相惜,虽然诸葛亮六次北伐...
诸葛亮6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为何司马懿还称赞他是天下奇才?
为什么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因为两个人惺惺相惜,虽然诸葛亮六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作为他的老对手司马懿还是称赞他是天下奇才,是因为两个人经过多次的交手,虽然诸葛亮胜的次数不多,但是司马懿作为一个顶级谋臣当然能够理解诸葛亮的厉害之处,称赞诸葛亮正是英雄相惜。
诸葛亮在刘备死之后仍然继承了刘备的遗志,想要匡扶汉朝,多次率军向北突进,可惜因为蜀汉国力衰弱,曹魏人才济济,兵强马壮,诸葛亮虽然能力不俗,但是面对曹魏的精兵强将多次失败,当司马懿被困之后,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等人,诸葛亮绝望的吐血。
诸葛亮虽然多次失败,但是在三国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人都认为有诸葛亮的蜀汉才是真正实力强劲的蜀汉,当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也就没有了生机,而且作为诸葛亮的老对手,多次阻拦诸葛亮进军北伐的司马懿也经常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虽然多次让诸葛亮北伐失败,但是很多战役诸葛亮也让司马懿尝尽了苦头,所以在司马懿的心里能够和自己过招,并且让自己吃亏的,绝对是奇才,即便诸葛亮6次北伐全部都失败了,但是作为一个清醒的谋士司马懿也知道这并不能归罪于诸葛亮不行,而是说当时蜀国和魏国的国力相差太多,而在这种差距之下,诸葛亮还能够多次给曹魏带来困扰,绝对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临终之前还将撤退的路线和策略安排的井井有条,之后司马懿来蜀军营地巡查的时候看到他的排兵布阵的方法,由衷的叹服道:“诸葛亮真的是天下奇才呐”。
诸葛亮PK司马懿失败了,为什么名气更响亮?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后,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不仅有一代枭雄曹操,忠肝义胆关羽,权谋雄才孙权,同时还有一个像神一样存在的人物,那就是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一篇出师表让世人看出他对帝王尽忠尽责,他的雄才大略都用在为蜀汉争霸上,可惜最终却败给了司马懿,两个人斗智斗勇了十几年,最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虽然没有统一三国,但是却能流芳千古,而司马懿虽然站在了权利的最高顶,在世人眼中却有很多污点,人们提起他常常用虚伪、狡猾、奸诈等来形容,从史料上来看,出现这种情况的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他们效忠的对象不同。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也就是说诸葛亮效忠的蜀国打的是汉朝的旗号,但是这个时候三国鼎立已经形成,兴盛一时的汉朝已经被曹操的魏国取代,所以在当时看来曹操就是乱臣贼子,而司马懿效忠的是曹操,那么他和曹操就是狼狈为奸,早被汉王朝统治数百年的百姓心中,他们是不正统的。
第二就是后世文人骚客对诸葛亮的膜拜又升华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出师表中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段话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到了唐朝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又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了。而且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好像更加偏爱诸葛亮,将他刻画成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著作,诸葛亮的形象都是正面的。
第三就是后代的所作所为不通,大家都知道在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没能辅助魏国皇帝,反而谋权篡位,把小皇帝都杀了,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即使是称王称帝,在讲究君臣关系的社会里,很容易给后人留下诟病。反而诸葛亮的后代都是为国牺牲的,他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孙子诸葛尚在邓艾偷袭成都时壮烈殉国,这种为国捐躯的人,他忠肝义胆的精神不会因为国破家亡而被人们遗忘。
这三个原因有决定性的要属后人所作所为了,因为即使司马懿的后代杀了皇帝,谋权篡位,对于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如果能对百姓做出贡献,那么人们一定从心底里归顺。但司马懿的后人统一三国,建立了晋朝后没多久就开始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夺得江山却不精心治理,导致司马炎死后整个晋朝开始了八王之乱,战火持续了数十年,社会不安定给北方的少数民族攻打中原的机会。在此后的300年间,生活在北方的汉族人民差点被少数民族杀光,而国家也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分裂,这样的政权人们又怎么能记他的好?
司马懿完成了很多三国奇才统一三国的梦想,而他一生征战四方,军功累累,和诸葛亮五次北伐相比,战绩并不小,但是他位极人臣,后代谋权篡位却又不能好好治理国家,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注定他不可能像诸葛亮那样流芳百世。
诸葛亮和司马懿智慧谋略不相上下,为什么北伐失败?
诸葛亮北伐失利,其主要原因不在个人谋略而在于综合国力。我觉得诸葛亮北伐失败大概有以下几点:
1. 双方疆域差距巨大。 曹魏领土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 ;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共有87个郡。而蜀国领土 在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后,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个郡。由此可知双方的领土差距很大,以小伐大难度可想而知。
三国势力图
2. 双方人口差距很大。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三国志·卷三十三》:禅又遣太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受节度,遣太仆蒋显有命敕姜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魏国有4432881人《后汉书·志十九》: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蜀国仅有100万人口,而魏国有400万人口。在冷兵器时期,在 科技 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人口既是实力。也就是说曹魏的兵力是蜀汉的4倍。
3. 蜀道难走,蜀军军粮难以为继。 益州处于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当时蜀军运粮的困难程度。诸葛亮每次北伐军粮都是其隐患,司马懿几乎每次都是坚守几个月诸葛亮就得撤退。就是因为军粮运输的困难。
栈道
4.蜀国正在走下坡路。 蜀国在刘备夷陵之战后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夷陵之战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蜀国损失精锐(估计6-8万人,三国演义说是70万,应该是夸大之嫌)。夷陵之战刘备举全国之力却全军覆没,可以说这事蜀国已经失去了与曹魏争雄的实力
诸葛亮像
战争的胜负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谋略
诸葛亮北伐失败往往不能归结于个人,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
首先国力对比,在刘备未崩殂之前,和吴国交战基本已经把蜀国的家底打完了。好不容易诸葛亮平定了南蛮积攒了北伐的物资,但这个过程中曹魏却是凭借自己广阔的北方领土,大力发展农业国力日渐昌盛,军队整体素质比较好。
其次,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蜀国北伐路途遥远,且蜀道难行,运送粮草困难,没有军粮补给,军队支撑不了太久,诸葛亮只能退军。
还有就是蜀国人才匮乏,关羽张飞死后人才不济。背后还有扶不起的阿斗被李严撺掇退兵。
本就举步维艰,身边也无可用之人,还都是拖后腿的。最后诸葛亮心力交瘁死于五丈原,接任的姜维也没能力挽狂澜,北伐以失败告终。
反观司马懿确实只需要抢占北原,固守就可以,僵持数月,诸葛亮则不战而败。
虽说智慧谋略不相上下,但诸葛亮和司马懿各自可用资源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北伐失败不在乎个人。
这跟当时蜀国处在的地理原因、国力和人才上有关。首先是地理道路崎岖运粮困难导致粮草不济,国力就是人口,魏国的人口是蜀国的5倍。在人才上魏国占有中原12州可谓是人才济济。而蜀国只占有两大州物质匮乏多数是少数民族能吃饱已经算是不错了所以没有什么人才辈出。基于这三个点,所以诸葛亮北伐会失败。
很多因素,一,诸葛其实并非战将,只是能臣。二,蜀国经过诸葛亮的折腾已经没有多少能打的士兵了,劳民伤财,打仗其实打的是经济。反观曹魏,地广兵多,非常适合打持久战。三,司马懿懂隐忍,凭借城池据险而守,逐城抵抗,诸葛亮补给运输困难,后又方不稳,有朝敌掣肘。还有很多原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蜀国实力有限
司马懿前半生是默默无闻的,后半生才崛起的,而再看一下诸葛亮,他在20多岁就开始辅佐刘备,征战天下,当然,这仅仅是时间上面的区别。两个人最本质的区别是,司马懿给人的感觉就是老谋深算阴险毒辣。北伐的失败有诸多原因,但是在北伐期间,诸葛亮作为丞相,却将蜀国治理得比三国其他两国都还好,深受百姓的爱戴。足以见得诸葛亮在政治方面的能力,而且诸葛亮在刘备在世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军师的身份出谋划策,而北伐时,诸葛亮是以统帅的身份指挥作战的。有人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差,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岂不是说司马懿连一个毫无军事才能的人都打不过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时不我待吧
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可谓是超一流,自比管仲、乐毅,未出茅庐三分天下,让刘皇叔佩服得五体投地。
按理说,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比司马懿还稍胜一点,但为什么屡出祁山北伐都失败,没能帮助西蜀统一天下呢?
我觉得诸葛亮屡出祁山北伐失败,就诸葛亮而言,有三个因素:
一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在南郑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出兵方案。当时曹魏镇守长安的名将曹真去了洛阳,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接替镇守长安,他是个纨绔子弟,草包将军,根本不懂军事。
大将魏延向军师诸葛亮献策:“听说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此人胆怯而没有智谋,请丞相拨给我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带上十天的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用不了十天功夫,就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楙听到我突然来到,一定吓得弃城逃走。长安城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了,横门粮仓的存粮以及百姓逃散留下的粮食,足以供给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来救援,还要二十多天时间。丞相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可以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用兵以慎为主,以奇为辅。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军事形势:一是魏国的主要兵力在对付东吴,关中兵力相对薄弱;二是北方多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人心思汉;三是让诸葛亮顾忌会用兵的曹真又去了洛阳,无能的夏侯楙做主帅。这是个多么好的时机,魏延敏锐地看到了,请缨出子午谷直取长安。
如果按照魏延的战略战术,夺得长安,东进潼关,以潼关为屏障抵抗曹魏的来兵。诸葛亮领兵由斜谷道进关中,两军会合,据守潼关天险,关中唾手可得了。可惜,诸葛亮一生谨慎,没有采纳魏延的奇谋,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二用人不当。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遗言,选派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马谡守街亭。马谡既不遵守诸葛亮对整个战役的作战部署,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哪知张郃乘机猛烈进攻,断绝他的水源。蜀军因为缺水,军心离散,被魏军杀得大败。马谡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到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蜀军重创撤回汉中。
三内部掣肘。后主刘禅没有先帝刘备那么信任诸葛亮了,听信谗言,担心诸葛亮自己做西蜀君主,中途召令诸葛亮回来。还有西蜀派系不团结,李严和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重臣,但因为他不是诸葛亮同一阵营的人,刘备死后受到诸葛亮的压制,所以心怀不满、不听诸葛亮调令,延误军粮,致使诸葛亮手里无粮,心中发慌,又北逼撤回去。
天时不到,人和不谐,纵使诸葛亮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屡出祁山,劳而无果,北伐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战争的成败,归结于天时地利人和。而北伐得失败因素很多,总结有两个原因导致失败。
1.地理位置。
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北伐出军特别困难,尤其后勤补给特别难运输,北伐第一,二次就是因为后勤不能根本保证。这是失败的最关键一点。
2.天命不在蜀国。子午谷之战,本来可以将司马懿和曹魏大军困在子午谷,用火烧死,就当成功时,天忽然降下大雨。导致司马懿大军脱困而出。诸葛亮大喊,老天助曹不助我!
整体国力跟不上。以弱攻强,首领水平相当是不够的,必须强过地方许多才有机会。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换,司马懿也攻不下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斗不过司马懿,两个人差在哪里?
为何斗不过司马懿,两个人差在哪里?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败给了司马懿,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合理的,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作战的过程中,司马懿针对蜀军粮草运输困难,不宜久战的特征,一直采取龟缩不战的战术,魏国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是蜀国的数倍,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却多次失利,所以不是诸葛亮斗不过司马懿,而是支撑战争的物质基础和地理形势差别太大。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发展蜀国经济,稳定内部局势,平叛南方隐患,在蜀国内部政通人和之后,开始出兵伐魏,以完成刘备复兴汉室的遗愿,诸葛亮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但大都是因为蜀道险峻,粮草运输困难,最终不得不退兵,尽管如此,诸葛亮北伐还是给曹魏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军事压力,曹魏土地面积是蜀汉的五倍,人口近蜀汉三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又以逸待劳,但是却被诸葛亮斩杀大将王双,射杀名将张郃,司马懿最终采取龟缩不战的方法,以拖延战术以消耗蜀军粮草。
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蜀汉大军的粮草供给问题,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吸收前几次的经验教训,让军队在五丈原屯田,做长久驻兵的打算,但是只可惜天不假年,最终因为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看到诸葛亮驻军的营垒,不仅发自肺腑的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在兵少将寡,地形不利的情况下,以弱小的蜀汉,对付强大的曹魏,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作战时,军事上并没有占到优势,只能通过坚守不战的保守方法来对付诸葛亮,所以并不是诸葛亮斗不过司马懿,而是形势比人强,寿命有长短,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留给后世无尽的惋惜和敬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