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呢?众所周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自此之后,刘备才迎来事业的高峰。因此,很多人认为...
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呢?
众所周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自此之后,刘备才迎来事业的高峰。因此,很多人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是看中诸葛亮的能力,其实问题并不简单。因为刘备在荆州待了七年之久,才有三顾茅庐之行。
如果不是因为看中诸葛亮的能力,那又是为何呢?先看看诸葛亮的身世背景,答案或许就在里面。
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经担任司隶校尉,虽然只是二千石的官职,但是权力极大,相当于现在中纪委副书记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有了这层身份,诸葛家族一举成为上流士族,以后常有族人在朝为官。到了诸葛亮上一代,父亲早逝,叔父被人追杀,一家人便投靠了叔父的好朋友刘表,在荆州定居了。
诸葛亮有两位兄弟和两位姐姐,长大后,各自开始组建家庭,重建诸葛家族。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诸葛亮自己则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黄承彦是谁?黄氏家族的嫡系,蔡瑁的妹夫。这样一来,诸葛亮就可以称刘表为姨夫,称蔡瑁为舅舅。
当时荆州的四大家族,就是蔡家、蒯家、庞家和黄家,转眼之间,诸葛亮就与荆州上层都有关系。当时盛传一句话,“得卧龙凤雏得天下”,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这个天下指的是“荆州”。那么,为什么刘备在荆州待了七年才请诸葛亮呢?原来,一直低调的刘备走了一步昏招,向刘琦出谋划策,这引起支持刘琮的蔡瑁十分不满,誓要除掉他。
当时曹操正准备南下,刘备两面受敌,要渡过这道难关,唯有请出诸葛亮,消除蔡瑁的威胁,再全力应付曹操,这便有了三顾茅庐之行。赤壁之战时,刘备能快速平定荆南四郡,诸葛亮当居首功,如果没有他的人脉关系,四郡不可能这么安定得这么快,孙权就有可乘之机,甚至曹操还派刘巴说服荆南投降,只是被刘备捷足先登。
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职位,赤壁之战后的近十年,诸葛亮一直负责后勤,帮助关羽戍守荆州,可见,其才能并不受重视。这样看来,刘备当初的三顾茅庐,看中的应该是诸葛亮的人脉背景。
参考文献:《三国志》
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因为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才有了后面三国鼎立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三顾茅庐的启示: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故事如下: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
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请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是?
2、经过: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结果诸葛亮还是不在家。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3、结果:刘备请求诸葛亮相助,诸葛亮答应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