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先后出现了哪两次著名的改革两次改革?国庆前的两周,我们曾经谈了张居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得失,已经忘记的童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
东西方先后出现了哪两次著名的改革两次改革?
国庆前的两周,我们曾经谈了张居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得失,已经忘记的童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反刍一下:
5分钟看懂“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延续了明朝政治生命的那场改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用世界史观来比较16世纪发生在东西方的两场改革及其影响。
中西的巨大差异
再谈张居正改革:地主阶级官僚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超越时代,一般也不太可能和他所代表的阶级的眼光和利益相左,所以我们不能期待专制皇权体制下张居正的变法能触及体制的根本问题。他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维护明朝的统治。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张居正不愧是一个会做事和肯做事的奇才,是一个挽狂澜的国士。
张居正真的很厉害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活在故纸堆里的古代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考成法只限于官僚体系的行政改革,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因而只能说改,并不能说革;一条鞭法也只仅仅改变了征税的方式,对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公平的征税方式并无改动。说到底,张居正的改革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而已,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没有任何使政治民主化的意向。
无疑, 张居正清丈土地使小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但在"封建"社会中,所谓的"家国一体"是只属于士大夫们的高贵梦想而已。所以,最能从张居正的改革中真正受益的,其实只有大明朝的统治阶级。有趣的是,最终是站在同一船上的人掀起了对张居正的清算。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16世纪,当东方的大明朝在张居正主持的改革中焕发新生的时候,西方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宗教改革:灵魂与上帝之间没有"尘世居间人"
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1541年,受到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领导的归正宗在瑞士日内瓦展开宗教改革。加尔文主张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共和国,国家的官员及神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不受罗马教会和世俗政权控制。一时间,日内瓦成为了欧洲新教的中心。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黑格尔称之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罗列的史实像一本等待解读的书,而结论就是一篇简短精炼的读后感。那么,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马丁路德认为内心真诚地信仰上帝是人获得救赎的唯一途经,而当时罗马教廷的"赎罪劵"则是纯用于敛财的工具。他强调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而不必通过教皇和教廷人员来代为传达上帝的意志,把信仰的权力从教廷手中夺回,下放到了每一个信仰上帝的人的头上。从此,宗教信仰从外在的形式成为个人精神的自由选择。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路德打破了教廷思想垄断的局面,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精神自由的种子。
马丁路德向人们解释“因信得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契机在哪里呢?由于教廷不同意亨利八世和妻子离婚,原本反对宗教改革的英国国王亨利转而开始支持马丁路德,并于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国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收回教廷在英国占有的财产和土地,成为一个新教国家,英国国王既是国家领袖,也是新教的精神领袖。这意味着国家主权第一次爬到了宗教神权的头上,而教会和世俗国家的分离,意味着英国离现代国家的建立又近了一步。
亨利八世
那么加尔文对资本主义又有什么贡献呢?
和马丁路德不同,加尔文是一个激进派,也是一个实干主义者。加尔文相信教徒们创造社会价值,是荣耀上帝的重要途径。即辛勤劳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在这样的教义影响下,大量新教徒开始投入实业,既努力工作创造财富又非常节俭(因为财富的积累是为了证明上帝的荣耀,而不是为了挥霍),不仅在整个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资本主义氛围,而且在创造社会价值(又很节俭)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韦伯曾说:"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换句话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使资本主义有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也引领了鼓励人们追求俗世财富的先河。
加尔文
加尔文引领的宗教改革风潮影响的不仅仅是瑞士。在宗教改革旗帜下进行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使加尔文教在荷兰也创立了共和国。人们不禁要发问: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 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宗教改革使人们萌生了现代国家的意识,有了精神的自由,还完成了资本最初的积累,这下,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阻碍地得出上文的那个结论了:宗教改革确实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而资本主义的崛起,也是现代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
历史在过去分道扬镳,也终将在追求更好的未来中达成一致
从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到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荷兰、英国等国的资本主义日渐成熟,它们从宗教改革中吸取了经验和理论支持,通过一系列的宗教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推翻了基督教会和封建王朝的统治,并开创性地采纳和运用了基督教文化中积极的思想,建立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宪政制度(英国稍晚,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发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 影印
比较在同这一时段内发生在东、西方的改革,不难发现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张居正改革是对传统思想和当时已经岌岌可危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维护和认同,;宗教改革是在保持社会各阶层传统信仰的基础上对天主教神学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否定; 张居正改革是为了挽救正走向灭亡的封建社会, 宗教改革是为了推翻封建社会。
光荣革命的结果
在16世纪之前,东西方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16世纪,东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走到了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16世纪之后,西方拉开了近代宪政国家的序幕,而东方则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近代先进和落后的位移。
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感到失落。这种选择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土壤实在太不相同了。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氏族,并非依靠一般的自然,也非依靠一般的大地,而是依靠这一块土地、这一个国度;并非依靠一般的水,而是依靠这一处水、这一条河、这一口泉。"诚然,虽然中西方发展的道路不同,但是我们正在迎头赶上,因为在追求人类共同认可、更好的未来的道路上,无论是多么不同的文明,终将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论基督教对西方宪政的影响》by 查俊生
5分钟看懂“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延续了明朝政治生命的那场改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用世界史观来比较16世纪发生在东西方的两场改革及其影响。
中西的巨大差异
再谈张居正改革:地主阶级官僚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超越时代,一般也不太可能和他所代表的阶级的眼光和利益相左,所以我们不能期待专制皇权体制下张居正的变法能触及体制的根本问题。他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维护明朝的统治。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张居正不愧是一个会做事和肯做事的奇才,是一个挽狂澜的国士。
张居正真的很厉害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活在故纸堆里的古代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考成法只限于官僚体系的行政改革,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因而只能说改,并不能说革;一条鞭法也只仅仅改变了征税的方式,对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公平的征税方式并无改动。说到底,张居正的改革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而已,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没有任何使政治民主化的意向。
无疑, 张居正清丈土地使小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但在"封建"社会中,所谓的"家国一体"是只属于士大夫们的高贵梦想而已。所以,最能从张居正的改革中真正受益的,其实只有大明朝的统治阶级。有趣的是,最终是站在同一船上的人掀起了对张居正的清算。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16世纪,当东方的大明朝在张居正主持的改革中焕发新生的时候,西方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宗教改革:灵魂与上帝之间没有"尘世居间人"
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1541年,受到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领导的归正宗在瑞士日内瓦展开宗教改革。加尔文主张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共和国,国家的官员及神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不受罗马教会和世俗政权控制。一时间,日内瓦成为了欧洲新教的中心。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黑格尔称之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罗列的史实像一本等待解读的书,而结论就是一篇简短精炼的读后感。那么,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马丁路德认为内心真诚地信仰上帝是人获得救赎的唯一途经,而当时罗马教廷的"赎罪劵"则是纯用于敛财的工具。他强调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而不必通过教皇和教廷人员来代为传达上帝的意志,把信仰的权力从教廷手中夺回,下放到了每一个信仰上帝的人的头上。从此,宗教信仰从外在的形式成为个人精神的自由选择。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路德打破了教廷思想垄断的局面,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精神自由的种子。
马丁路德向人们解释“因信得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契机在哪里呢?由于教廷不同意亨利八世和妻子离婚,原本反对宗教改革的英国国王亨利转而开始支持马丁路德,并于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国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收回教廷在英国占有的财产和土地,成为一个新教国家,英国国王既是国家领袖,也是新教的精神领袖。这意味着国家主权第一次爬到了宗教神权的头上,而教会和世俗国家的分离,意味着英国离现代国家的建立又近了一步。
亨利八世
那么加尔文对资本主义又有什么贡献呢?
和马丁路德不同,加尔文是一个激进派,也是一个实干主义者。加尔文相信教徒们创造社会价值,是荣耀上帝的重要途径。即辛勤劳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在这样的教义影响下,大量新教徒开始投入实业,既努力工作创造财富又非常节俭(因为财富的积累是为了证明上帝的荣耀,而不是为了挥霍),不仅在整个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资本主义氛围,而且在创造社会价值(又很节俭)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韦伯曾说:"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换句话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使资本主义有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也引领了鼓励人们追求俗世财富的先河。
加尔文
加尔文引领的宗教改革风潮影响的不仅仅是瑞士。在宗教改革旗帜下进行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使加尔文教在荷兰也创立了共和国。人们不禁要发问: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 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宗教改革使人们萌生了现代国家的意识,有了精神的自由,还完成了资本最初的积累,这下,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阻碍地得出上文的那个结论了:宗教改革确实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而资本主义的崛起,也是现代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
历史在过去分道扬镳,也终将在追求更好的未来中达成一致
从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到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荷兰、英国等国的资本主义日渐成熟,它们从宗教改革中吸取了经验和理论支持,通过一系列的宗教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推翻了基督教会和封建王朝的统治,并开创性地采纳和运用了基督教文化中积极的思想,建立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宪政制度(英国稍晚,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发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 影印
比较在同这一时段内发生在东、西方的改革,不难发现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张居正改革是对传统思想和当时已经岌岌可危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维护和认同,;宗教改革是在保持社会各阶层传统信仰的基础上对天主教神学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否定; 张居正改革是为了挽救正走向灭亡的封建社会, 宗教改革是为了推翻封建社会。
光荣革命的结果
在16世纪之前,东西方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16世纪,东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走到了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16世纪之后,西方拉开了近代宪政国家的序幕,而东方则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近代先进和落后的位移。
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感到失落。这种选择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土壤实在太不相同了。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氏族,并非依靠一般的自然,也非依靠一般的大地,而是依靠这一块土地、这一个国度;并非依靠一般的水,而是依靠这一处水、这一条河、这一口泉。"诚然,虽然中西方发展的道路不同,但是我们正在迎头赶上,因为在追求人类共同认可、更好的未来的道路上,无论是多么不同的文明,终将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论基督教对西方宪政的影响》by 查俊生
历史从此分道扬镳:从16世纪东西方两次改革说起
文火炖文史
2021年10月09日
国庆前的两周,我们曾经谈了张居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得失,已经忘记的童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反刍一下:
5分钟看懂“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延续了明朝政治生命的那场改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用世界史观来比较16世纪发生在东西方的两场改革及其影响。
中西的巨大差异
再谈张居正改革:地主阶级官僚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超越时代,一般也不太可能和他所代表的阶级的眼光和利益相左,所以我们不能期待专制皇权体制下张居正的变法能触及体制的根本问题。他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维护明朝的统治。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张居正不愧是一个会做事和肯做事的奇才,是一个挽狂澜的国士。
张居正真的很厉害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活在故纸堆里的古代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考成法只限于官僚体系的行政改革,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因而只能说改,并不能说革;一条鞭法也只仅仅改变了征税的方式,对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公平的征税方式并无改动。说到底,张居正的改革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而已,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没有任何使政治民主化的意向。
无疑, 张居正清丈土地使小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但在"封建"社会中,所谓的"家国一体"是只属于士大夫们的高贵梦想而已。所以,最能从张居正的改革中真正受益的,其实只有大明朝的统治阶级。有趣的是,最终是站在同一船上的人掀起了对张居正的清算。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16世纪,当东方的大明朝在张居正主持的改革中焕发新生的时候,西方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宗教改革:灵魂与上帝之间没有"尘世居间人"
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1541年,受到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领导的归正宗在瑞士日内瓦展开宗教改革。加尔文主张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共和国,国家的官员及神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不受罗马教会和世俗政权控制。一时间,日内瓦成为了欧洲新教的中心。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黑格尔称之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罗列的史实像一本等待解读的书,而结论就是一篇简短精炼的读后感。那么,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马丁路德认为内心真诚地信仰上帝是人获得救赎的唯一途经,而当时罗马教廷的"赎罪劵"则是纯用于敛财的工具。他强调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而不必通过教皇和教廷人员来代为传达上帝的意志,把信仰的权力从教廷手中夺回,下放到了每一个信仰上帝的人的头上。从此,宗教信仰从外在的形式成为个人精神的自由选择。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路德打破了教廷思想垄断的局面,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精神自由的种子。
马丁路德向人们解释“因信得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契机在哪里呢?由于教廷不同意亨利八世和妻子离婚,原本反对宗教改革的英国国王亨利转而开始支持马丁路德,并于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国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收回教廷在英国占有的财产和土地,成为一个新教国家,英国国王既是国家领袖,也是新教的精神领袖。这意味着国家主权第一次爬到了宗教神权的头上,而教会和世俗国家的分离,意味着英国离现代国家的建立又近了一步。
亨利八世
那么加尔文对资本主义又有什么贡献呢?
和马丁路德不同,加尔文是一个激进派,也是一个实干主义者。加尔文相信教徒们创造社会价值,是荣耀上帝的重要途径。即辛勤劳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在这样的教义影响下,大量新教徒开始投入实业,既努力工作创造财富又非常节俭(因为财富的积累是为了证明上帝的荣耀,而不是为了挥霍),不仅在整个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资本主义氛围,而且在创造社会价值(又很节俭)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韦伯曾说:"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换句话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使资本主义有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也引领了鼓励人们追求俗世财富的先河。
加尔文
加尔文引领的宗教改革风潮影响的不仅仅是瑞士。在宗教改革旗帜下进行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使加尔文教在荷兰也创立了共和国。人们不禁要发问: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 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宗教改革使人们萌生了现代国家的意识,有了精神的自由,还完成了资本最初的积累,这下,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阻碍地得出上文的那个结论了:宗教改革确实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而资本主义的崛起,也是现代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
历史在过去分道扬镳,也终将在追求更好的未来中达成一致
从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到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荷兰、英国等国的资本主义日渐成熟,它们从宗教改革中吸取了经验和理论支持,通过一系列的宗教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推翻了基督教会和封建王朝的统治,并开创性地采纳和运用了基督教文化中积极的思想,建立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宪政制度(英国稍晚,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发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 影印
比较在同这一时段内发生在东、西方的改革,不难发现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张居正改革是对传统思想和当时已经岌岌可危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维护和认同,;宗教改革是在保持社会各阶层传统信仰的基础上对天主教神学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否定; 张居正改革是为了挽救正走向灭亡的封建社会, 宗教改革是为了推翻封建社会。
光荣革命的结果
在16世纪之前,东西方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16世纪,东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走到了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16世纪之后,西方拉开了近代宪政国家的序幕,而东方则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近代先进和落后的位移。
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感到失落。这种选择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土壤实在太不相同了。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氏族,并非依靠一般的自然,也非依靠一般的大地,而是依靠这一块土地、这一个国度;并非依靠一般的水,而是依靠这一处水、这一条河、这一口泉。"诚然,虽然中西方发展的道路不同,但是我们正在迎头赶上,因为在追求人类共同认可、更好的未来的道路上,无论是多么不同的文明,终将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论基督教对西方宪政的影响》by 查俊生
《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by 熊家利
文火炖文史
2021年10月09日
国庆前的两周,我们曾经谈了张居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得失,已经忘记的童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反刍一下:
5分钟看懂“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延续了明朝政治生命的那场改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用世界史观来比较16世纪发生在东西方的两场改革及其影响。
中西的巨大差异
再谈张居正改革:地主阶级官僚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超越时代,一般也不太可能和他所代表的阶级的眼光和利益相左,所以我们不能期待专制皇权体制下张居正的变法能触及体制的根本问题。他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维护明朝的统治。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张居正不愧是一个会做事和肯做事的奇才,是一个挽狂澜的国士。
张居正真的很厉害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活在故纸堆里的古代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考成法只限于官僚体系的行政改革,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因而只能说改,并不能说革;一条鞭法也只仅仅改变了征税的方式,对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公平的征税方式并无改动。说到底,张居正的改革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而已,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没有任何使政治民主化的意向。
无疑, 张居正清丈土地使小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但在"封建"社会中,所谓的"家国一体"是只属于士大夫们的高贵梦想而已。所以,最能从张居正的改革中真正受益的,其实只有大明朝的统治阶级。有趣的是,最终是站在同一船上的人掀起了对张居正的清算。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16世纪,当东方的大明朝在张居正主持的改革中焕发新生的时候,西方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宗教改革:灵魂与上帝之间没有"尘世居间人"
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1541年,受到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领导的归正宗在瑞士日内瓦展开宗教改革。加尔文主张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共和国,国家的官员及神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不受罗马教会和世俗政权控制。一时间,日内瓦成为了欧洲新教的中心。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黑格尔称之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罗列的史实像一本等待解读的书,而结论就是一篇简短精炼的读后感。那么,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马丁路德认为内心真诚地信仰上帝是人获得救赎的唯一途经,而当时罗马教廷的"赎罪劵"则是纯用于敛财的工具。他强调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而不必通过教皇和教廷人员来代为传达上帝的意志,把信仰的权力从教廷手中夺回,下放到了每一个信仰上帝的人的头上。从此,宗教信仰从外在的形式成为个人精神的自由选择。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路德打破了教廷思想垄断的局面,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精神自由的种子。
马丁路德向人们解释“因信得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契机在哪里呢?由于教廷不同意亨利八世和妻子离婚,原本反对宗教改革的英国国王亨利转而开始支持马丁路德,并于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国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收回教廷在英国占有的财产和土地,成为一个新教国家,英国国王既是国家领袖,也是新教的精神领袖。这意味着国家主权第一次爬到了宗教神权的头上,而教会和世俗国家的分离,意味着英国离现代国家的建立又近了一步。
亨利八世
那么加尔文对资本主义又有什么贡献呢?
和马丁路德不同,加尔文是一个激进派,也是一个实干主义者。加尔文相信教徒们创造社会价值,是荣耀上帝的重要途径。即辛勤劳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在这样的教义影响下,大量新教徒开始投入实业,既努力工作创造财富又非常节俭(因为财富的积累是为了证明上帝的荣耀,而不是为了挥霍),不仅在整个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资本主义氛围,而且在创造社会价值(又很节俭)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韦伯曾说:"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换句话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使资本主义有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也引领了鼓励人们追求俗世财富的先河。
加尔文
加尔文引领的宗教改革风潮影响的不仅仅是瑞士。在宗教改革旗帜下进行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使加尔文教在荷兰也创立了共和国。人们不禁要发问: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 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宗教改革使人们萌生了现代国家的意识,有了精神的自由,还完成了资本最初的积累,这下,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阻碍地得出上文的那个结论了:宗教改革确实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而资本主义的崛起,也是现代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
历史在过去分道扬镳,也终将在追求更好的未来中达成一致
从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到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荷兰、英国等国的资本主义日渐成熟,它们从宗教改革中吸取了经验和理论支持,通过一系列的宗教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推翻了基督教会和封建王朝的统治,并开创性地采纳和运用了基督教文化中积极的思想,建立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宪政制度(英国稍晚,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发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 影印
比较在同这一时段内发生在东、西方的改革,不难发现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张居正改革是对传统思想和当时已经岌岌可危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维护和认同,;宗教改革是在保持社会各阶层传统信仰的基础上对天主教神学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否定; 张居正改革是为了挽救正走向灭亡的封建社会, 宗教改革是为了推翻封建社会。
光荣革命的结果
在16世纪之前,东西方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16世纪,东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走到了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16世纪之后,西方拉开了近代宪政国家的序幕,而东方则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近代先进和落后的位移。
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感到失落。这种选择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土壤实在太不相同了。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氏族,并非依靠一般的自然,也非依靠一般的大地,而是依靠这一块土地、这一个国度;并非依靠一般的水,而是依靠这一处水、这一条河、这一口泉。"诚然,虽然中西方发展的道路不同,但是我们正在迎头赶上,因为在追求人类共同认可、更好的未来的道路上,无论是多么不同的文明,终将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论基督教对西方宪政的影响》by 查俊生
《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by 熊家利
1.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土地问题,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运用"中庸"调停,平衡平民和贵族的关系,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并未解决.
梭伦改革的影响
①梭伦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鉴.
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鉴.
A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B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C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的措施,内容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成功的一次改革;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生产关系彻底的改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确立与发展;③收富国强兵之效,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土地问题,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运用"中庸"调停,平衡平民和贵族的关系,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并未解决.
梭伦改革的影响
①梭伦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鉴.
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鉴.
A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B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C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的措施,内容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成功的一次改革;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生产关系彻底的改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确立与发展;③收富国强兵之效,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考试呢,急用, 给高分,①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精神文化上:
A、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B、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天主教的革新。
宗教自决和宗教迫害 - 1555年,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终于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1598年法国皇帝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诏议 (Edict of Nantes)准予人民自由信仰新教。但新教却各派互不兼容,他们本着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交通,产生《圣经》不同的见解。这种“自以为是”的结果演变成宗教迫害。原先罗马天主教就是“异端裁判所”,现在连新教都迫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宗教战争 – 欧洲各改教运动历经许多流血战事,如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杀,法国再度内战,新教信徒大量逃亡。1618年德国路德派因不满奥斯堡和约被毁,由瑞典国王亚道夫 (Gustavus Adolphus)领导,与国内罗马天主教徒交战了三十年,1648年签订韦斯特发里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双方重获和平相处。又如1568年荷兰北部的加尔文派信徒因反旧教与其统治者西班牙国王对战,到1609年终获独立建国与信仰自由。
英国在宗教改革后的国教还带着不少旧教色彩,许多受加尔文派影响而被称为清教徒 (Puritans)的人,想再加以改革,使成更合乎《圣经》的信仰,却受到欲恢复旧教的国王查理一世逼迫残害,于是许多人逃至新大陆,即后来独立的美国 ,并爆发1640 -1649年的内战,史称“清教徒改革”。清教徒获胜后,新教团体获相当自由的发展,直到1685年新国王詹姆斯二世又想恢复旧教及专制政治,人心大愤,再经1688年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终于使英国新教徒在此年获得欧洲第一个获大量信仰自由的结局。至此我们也看出各国的宗教战争中,常夹杂经济和政治利益等的争执。从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 中期的百年纷扰,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经济衰退,各国终于地逐渐体认久战俱伤的教训,才开始采取宗教宽容的政策。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使欧洲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马丁�6�1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望采纳,谢谢
②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精神文化上:
A、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B、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天主教的革新。
宗教自决和宗教迫害 - 1555年,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终于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1598年法国皇帝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诏议 (Edict of Nantes)准予人民自由信仰新教。但新教却各派互不兼容,他们本着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交通,产生《圣经》不同的见解。这种“自以为是”的结果演变成宗教迫害。原先罗马天主教就是“异端裁判所”,现在连新教都迫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宗教战争 – 欧洲各改教运动历经许多流血战事,如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杀,法国再度内战,新教信徒大量逃亡。1618年德国路德派因不满奥斯堡和约被毁,由瑞典国王亚道夫 (Gustavus Adolphus)领导,与国内罗马天主教徒交战了三十年,1648年签订韦斯特发里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双方重获和平相处。又如1568年荷兰北部的加尔文派信徒因反旧教与其统治者西班牙国王对战,到1609年终获独立建国与信仰自由。
英国在宗教改革后的国教还带着不少旧教色彩,许多受加尔文派影响而被称为清教徒 (Puritans)的人,想再加以改革,使成更合乎《圣经》的信仰,却受到欲恢复旧教的国王查理一世逼迫残害,于是许多人逃至新大陆,即后来独立的美国 ,并爆发1640 -1649年的内战,史称“清教徒改革”。清教徒获胜后,新教团体获相当自由的发展,直到1685年新国王詹姆斯二世又想恢复旧教及专制政治,人心大愤,再经1688年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终于使英国新教徒在此年获得欧洲第一个获大量信仰自由的结局。至此我们也看出各国的宗教战争中,常夹杂经济和政治利益等的争执。从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 中期的百年纷扰,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经济衰退,各国终于地逐渐体认久战俱伤的教训,才开始采取宗教宽容的政策。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使欧洲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马丁�6�1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望采纳,谢谢
一、使欧洲基督教意识形态成功地实现了从中古向近代的过渡。二、实现了政治、经济权力的大转变,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宗教改革为近代欧洲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新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什麼关联???
如题~~~谢谢协助 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如何在欧洲产生”
韦伯说新教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但他没有说明传统基督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
可以说耶稣和使徒们的思想是西方精神的传统,而罗马教会的解释则代表着所谓“正统
”解释。但新教思想是和“传统基督教”不同的,不然就不叫“改革”了。所以说,路
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在欧洲历史上只是一个新生儿,但偏偏这个新生儿生命力极强,罗马
教会在他一出世时就想扼死他,却怎么也不能得逞。他出世不到100年,就已力大无比
,声势鼎盛;而罗马教会代表的传统基督教却日见萎顿,影响力不断缩小。那么,新教
的魔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新教和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话
题。
从公元初开始,以《圣经》、保罗等使徒、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等的思想为
主体,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一直保持着一种连贯性;这种思想体系从罗马帝国后期以来,
一直是欧洲人民信仰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但到了中世纪末期,也就是16世纪,情况发生
了变化,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为代表的新教,对传统的基督教做了重大改革,而且在
当时的欧洲社会上获得了相当多人的支持、赞同和接受。在本章中,我们将分析新教的
教义,以及她与当时欧洲社会现实的关系。
一、因信称义的新教思想及其社会含义
一直以来,罗马教会都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罗马教会从来认为:只有自己才拥有
解释《圣经》的权利。但以路德为代表的新教宣称:这个权利并不专属于罗马教会,它
属于每一个基督徒。基督徒最重视的问题是“如何得到拯救?”对此,路德的回答是:
因信称义。也就是说,人通过诚心诚意的对上帝的信仰,和上帝的“义”发生了联系,
就可以摆脱自己的罪。一个基督徒,凡已为自己的罪诚心感到内疚的,他的的罪已得到
完全的赦免。他认为:信仰就是毫不犹豫地接受和拥有福音。全体基督徒都是教士,都
有资格站在上帝面前,为自己和别人祈祷,并在宗教的事情上互相开导。在这个问题上
,加尔文和路德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这样一来,罗马教会乃至大大小小的教士,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呢?按照路德的观点
,他们确实没多少存在必要。新教运动就是要拒不承认罗马教会的权威——不论是通过
教皇还是宗教会议表现出来,新教认为《圣经》中神的启示才是唯一最高权威。新教反
对教会凭它手中握有天国的钥匙,自封为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基督教的一个核心问题
是:我怎么知道圣经中的话是上帝所授意的呢?对此,传统基督教的精神领袖奥古斯丁
说:“如果不是公教权威推动我相信福音,我是不会相信的。”1而路德则以内在的体
验来作证:“上帝必然在你心中说:这是上帝的话。” 2所以,只有“圣灵在内心的见
证”才是圣经乃至神的启示的唯一最终证明。每个基督徒都可以有他个人的圣经,那
“临到他心中”的圣经。
另外,新教还对基督教义以及基督教会的很多传统做法作出了革新。多纳德·卡根在《
西方文明的遗产》中指出:“宗教改革运动消除或者严格限制了下列传统做法:强制性
绝食,密室忏悔,圣物崇拜,圣殿朝拜,守夜,对死者每周、每月、每年进行的祭奠,
相信炼狱,拉丁式的崇拜仪式,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和节日,每天必须的祷告时间,教
士必须单身,教士在税收和司法上的豁免权,对教士进行的传统神学教育,关于开除教
籍的一系列规定,等等。”3新教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传统基督教认为女性的本质是
淫荡的,所以中世纪充斥了大量歧视女性的文献。新教则认为女性在家庭、在工作中都
是男性平等的伙伴。路德说:“设想一下没有女性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家庭、城
市、经济活动、政府都将不复存在。” 4由于新教的这种主张,早在16世纪20年代,新
教城市里的女性就获得了离婚的自由;而为了使女性免受过度的辛劳,避孕和节制生育
也成为新教流行的社会中受到尊重的做法。新教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比如“预定论”
,比如给予节俭和勤劳、乃至做生意、盈利等商业行为以道德肯定。这些都是和传统基
督教相悖的。
当然,新教的思想绝没有彻底和基督教决裂,它仍然遵循基督教的根本立场。路德从来
没有怀疑三位一体和基督是神这两条教义。他反复强调:他与真正的基督教会是一致
的。他坚信:“谁想得救,保持正统信仰是首要的,人若不能全面地、纯正地保持这信
仰,他无疑就将永远毁灭。”5我们知道,基督教从来就是教导被压迫压榨的百姓们要
服从现存秩序,在这个问题上,它和罗马帝国以及中世纪的国王、贵族们,立场是一致
的——虽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对立,这就像中世纪的国王和贵族虽然矛盾重
重,但在压迫压榨百姓上,利益则是一致的一样。路德继承了基督教的这一传统。他曾
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一文中写道:“基督徒是所有生物中最自由者,不会服从于任何
人。”6但在德意志闵采尔农民起义的时候,他立刻变脸,他说:“即使有的统治者不
正义或者邪恶,也不证明反抗就是正当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惩罚邪恶的权利,世俗中
的邪恶只能由佩剑的世俗统治者来惩罚。······上帝和世俗的正义、物质财富的
分配无关。”7接着,他写了《杀人行劫的农民暴徒》的小册子,呼吁:“任何人都要
服从上面的权利。”他号召人人起来把这些反叛的农民斩尽杀绝:“在暗地里或者公开
场合揍打、绞死或者刺死他们,让他们记得没有任何东西比反叛者更有毒、更有害和更
加像魔鬼。”8
所以,新教的思想与中世纪传统基督教思想的共同点,较之与近代思想家的共同点要多
得多。他们提出的问题、采取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中世纪的,不是近代的。第一,和传
统基督教一样,新教也是同意文化必须统一在基督教的感召和调节下这个观念,新教从
未设想过存在一种世俗文化,在那里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领
域。第二,在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上,新教也是从未设想过政教分离。第三,新教也是认
为:人们必须具有统一的教理和教规,决不允许今天我们所习惯的心灵自由。所以在新
教统治的地区,同样对被自己认为的异端进行镇压:异见份子在加尔文控制的日内瓦被
烧死,这被日内瓦人看作罪有应得;美国的清教殖民地为了保持信仰的统一,鞭打贵格
派和浸礼派教徒,然后把他们驱逐出境;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他设想和憧憬
一个宗教信仰完全自由的社会,没有人会为信仰的不同而遭受苦难和惩罚,但他在清教
的英国被处斩首,因为他不承认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9
上述新教与传统基督教的这些共同点,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同样有很多相通之处,或
者我们可以这样假设说:在一个农业文明的社会——比如罗马帝国和西方中世纪,比如
中国古代,人们之间只能依靠涂尔干所说的“机械团结”的方式团结和组织起来10;那
么,官方为了社会的统一、团结和安定、长治久安,就必须创造或者抓住某种思想体系
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比如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或者中国古代的儒
家学说;然后,官方就要用自己的政治力量,保证政教合一(在对百姓进行现实和思想
上的统治方面),保证用这一思想体系进行文化统一、思想统一、信仰统一。
不仅是欧洲和中国的农业文明是这样,在古代阿拉伯和古代印度,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具
有同样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能。
要理解新教思想为何在当时的欧洲获得广泛欢迎,我们就必须了解当时的欧洲现实。
第一,这一运动是对天主教教会对社会财富巧取豪夺的一场反叛。当时的教皇和主教们
过着王侯般的豪华生活,低级教士则常常开设旅馆、赌场和进行其他的营业;而在出售
教职上更是弊端重重,教职总是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人,据估计,教皇利奥十世出售了两
千多个教职;教会普遍用自己把持的宗教权利为自己谋利,教士们为他们执行的宗教仪
式收取昂贵费用,而且还进行宗教特许,即只要交钱就可以免受教会法律的束缚,比如
只要交一个金币,嫡亲中表之间就可以通婚。直接导致新教改革的则是教会出售赦罪券
,教会声称:购买了赦罪券后,购买者在现世和死后的罪过都可得到赦免。路德对此义
愤填膺,他说:“教皇今天比最富有的克拉苏家族更富有,为什么他不自己掏钱来盖圣
彼得教堂,而要向穷苦的信徒伸手呢?”11
第二,这一运动符合当时的民族国家兴起的需要。民族国家兴起这一政治态势的发展,
必然要求、而且能够把教皇看作是一个“外人”,不想让这个“外人”再来干涉自己的
事务。新兴起的专制主义的国王们要求自己在国内的绝对权威,而且,他们希望不再让
教皇在自己的领土上征税,希望自己能对教会财产征税,甚至攫取教会的财产。所以他
们倾向于支持路德的思想。
第三,新教改革去除了很多传统基督教中愚昧、形式主义的成分,使其能适应文明程度
已有提高的欧洲人的需要。
罗马教会不同意新教的观点。面对新教的挑战,他们在16世纪中叶召开宗教会议,坚持
认为教会拥有在解释圣经上的决定权。以后虽然又不断经历各种挑战:哥白尼、布鲁
诺、伽利略的天文学,培根的经验论,英国的自然神论,法国的自然主义,公开的无神
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宗教的客观的社会学研究,等等,但罗马教会并没有动摇和妥
协。在1864年教皇颁布的《邪教提要》中,列举了80种邪说,包括:泛神论、自然主
义、唯理主义、信仰淡漠主义、放任主义、共产主义、自由教士会、政教分离说、现代
自由主义邪说、关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邪说、关于教皇世俗权利的邪说,等等。并宣称
:教皇乃最高权威,是永远不会错误的。从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的中期,传统基督教
在欧洲占有绝对优势,反对者寥寥无几,所以不需要建立宗教裁判所;可到了中世纪末
期,异端份子到处出现,罗马教会就建立了宗教裁判所,用火刑的方式来维持思想的统
一。
较量的结果是:新教以其摆脱罗马教会思想桎梏的精神,以其对罗马教会盘剥腐化的反
抗,以其对民族国家兴起的迎合,在欧洲获得很大成功:法国、苏格兰、瑞士、尼德兰
以加尔文思想为国教;德意志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则以路德的思想为国教,英国的国教
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混合体,但大体上可以归到路德的思想体系中;由罗马教会所坚持的
传统基督教只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几个国家仍占统治地位。
16世纪既是宗教改革的世纪,又是战乱和暴动层出不穷的世纪。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之下
,涌动着的是各种利益的争斗:各国国王和罗马教会的斗争,各国国王和国内贵族的斗
争,农业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工商业者的斗争,被压迫压榨的农民、工人和权势者的
斗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斗争中,新教人士和传统基督教人士一样的残忍凶
暴,决不心慈手软。直到17世纪,战乱和暴动才渐渐平息下来,互相对抗的各种社会势
力才取得一个相对的妥协和平衡。
虽然路德和加尔文本人都主张统一思想,但宗教改革却使得欧洲在事实上向着宗教宽容
迈出了一大步。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罗马教皇站在一边,对抗信仰路德教
的诸侯,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后达成妥协:“在谁的领地,信奉谁的宗教。”
在法国,信仰加尔文教的胡格诺教派——他们中间包括商业和金融业中最能干的一批人
,和信仰传统基督教的人爆发内战,最后法国国王颁布敕令,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
在今天的西方,宗教信仰自由已成为普遍共识,但我们应该知道,欧洲人民的这一共识
,是通过血与火的历程换来的,就像今天美国和南非的种族平等,同样是经历了血与火
的洗礼。人们尊重自己的利益、信仰当然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可是要自觉地尊重他人
的利益和信仰,却是一件再困难不过的事。
如果说在中世纪欧洲,对基督教的统一信仰是维系欧洲人民团结的一根纽带,到了宗教
改革之后,这根纽带似乎断裂了。约翰·麦克说:“路德教、加尔文教以及其他新教教
派的兴起,各个新教对罗马教皇的敌视,导致了作为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的欧洲的破
裂。”12在这根纽带断裂之初,欧洲人民是不适应的,这也是当时的欧洲宗教战争不断
的一个原因。后来欧洲人慢慢接受了各种信仰的人和平共处的现实,他们开始学会在分
工合作的基础上团结起来。这就是涂尔干所说的,人们由机械团结过渡到有机团结。
这一点在商业发达的荷兰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当时的欧洲人还未接受宗教宽容理念的时
候,荷兰人已经在17世纪实行了宗教宽容。荷兰欢迎任何信仰的人来荷兰,这在那个将
统一信仰等同于爱国主义的时代,是异乎寻常的。虽然荷兰的大部分人信奉加尔文教,
他们却选出一位信奉正宗罗马天主教的人做总督。结果,荷兰的工商业吸引了大量的外
国资本,荷兰的银行吸引着来自欧洲各地的客户,而不同民族和信仰的商人则云集阿姆
斯特丹。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荷兰建立,是毫不奇怪的。
下面我们将分析传统基督教和新教与欧洲工商业发展的关系,说明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的
“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对韦伯原意的一种误读。
二、传统基督教对工商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
不论是古代中国还是中世纪的欧洲,工商业都是在农业文明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那时
,在社会上占控制地位的道德是农业文明的道德;农业文明道德的奉行者们,站在道德
的立场上,对于人们利用经济方式明目张胆地追求财产、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于各
种 “专属于工商业的社会规范”,有一种发自本能的反感乃至敌视。
中国的儒家有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则说:“明明求仁义,君
子之事。明明求财利,小人之事。”像李嘉诚、刘永行这样的富商,要是早生500年,
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小人”,就像70年代末中国人看待第一批个体户一样。《大学》里
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去追逐财富的话,人民之间的团结就没有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吗?
所以,那时提倡的是这样的行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董仲舒语
)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历代王朝的一个基本国
策是“重本轻末”。中国古代有四个传统的阶层,按社会地位的顺序排列为:士、农、
工、商。商人们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从来没有获得过较高的社会地位,连他们想炫耀一
下自己财富的要求都要加以限制,钱穆说:“汉代有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之事,此种限制
,直到清代,还是时时变相出现。”2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农业社会道德的集中体现,那么基督教就是欧洲农业社会道德的
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对商业的反感主要是通过儒家表现出来,而在欧洲中世纪,对
商业的反感则主要是通过基督教表现出来。
圣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外来的客商会使任何人民的道德受到腐化的影响。如果市民
专心于做生意,他们有作出许多恶事的机会。因为当商人想要增加他们的财富的时候,
其他的人也会充满着贪婪心理。商人······离开手工劳动,享受舒适生活,因而
身体软弱,心灵委靡,为了这个原因,一个国家对它的商业活动,应加以限制。”3
阿士力在《经济史导论》中说:“《福音》······一次又一次地警告人们要防止
追求财富,因为那将使他们抛弃对上帝的服务并将使良好的种籽枯死。······基
督神父由于有着这类教训,对异教世界的自私自利行为,曾起着一种有益的反感,那引
导他们整个地谴责了追求财富。那还引导他们更向前进——乃至否认一个人有权以自己
的东西来做他所愿做的事,甚至奢侈地享用他自己所有的财产。······然而,如
果说一个人的力求致富行为是有罪孽的,那么难道贸易本身可以有正当的理由来辩护吗
?这一问题,在中世纪时代,使许多人在良心上感到困惑。······无论如何,贸
易对灵魂来说,是有危险的。”4
亨利·皮朗论述道:“商业复兴在各地引起道德矛盾。在整个中世纪,这种道德矛盾从
未消失。教会自始至终认为商业利润是得救的障碍。与农业文明完全相适应的教会的禁
欲观念,促使教会永远怀疑社会变革。······教会对利息的禁止,对以后几世纪
的经济生活影响极大。它阻止商人去心安理得地发财致富,并且使商业经营与宗教教规
不能调和。”5他认为:“市民阶级的需要同西欧的传统组织是这样的不相称,以至立
即引起了猛烈的反对。他们与当时的社会利益及思想针锋相对。当时的社会,物质上由
大土地所有者所控制,精神上由对商业极端仇视的教会所控制。······因既存秩
序而得到好处的人,照例是要顽强地保卫既存秩序的,这不仅由于他们要保障自己的利
益,同时也由于他们认为既存秩序对保障社会安全是不可少的。”6
很多人在比较东西方文化时,侧重于它俩的不同,比如儒家和基督教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也认为两者有很大不同。第一,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她有着作为宗教的本质特征。
伊恩·罗伯逊认为:“宗教是社会共同持有的一套信仰和惯例,它引导人们相信存在着
某种神圣的超自然的王国。”7儒家则不提倡什么超自然的王国。第二,作为一种杰出
的宗教,基督教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她给人以安慰、尊严感、希望。儒家在这
方面就比较弱,它侧重的是论述现存秩序的神圣性,而中国人心灵上和情感上的需要,
则更多地是到道家和佛教那里去寻找。
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的相似性。同样作为农业文明社会中占控制地位的社
会意识,它俩所提倡、主张、支持的,都是农业社会的道德规范。
冯友兰论述道: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在农业国,土地是财
富的根本基础。······农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作为士的地主也
是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得最好的制度之一。
儒家学说的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家族制度过
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
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君臣关系可
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
经济条件打下了家族制度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
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
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
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8
而作为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权威,亨利·皮朗对自己的领域自然十分熟悉;但
他对基督教的论述,却有很多地方,可以和上述冯友兰对儒家的论述相比照:
“(在中世纪,)教会居于显赫而重要的地位,并且掌握着经济上与道德上的支配权,
教会拥有的无数大地产,其范围超过了贵族,正如在知识方面,教会也超过了贵族一
样。······
教会的世界观非常适合当时以土地为社会秩序唯一基础的经济情况。土地是上帝赐给世
人,使之能够在人间生活而期望永恒得救的。劳动的目的不是增加财富而是保持一个出
生时的地位,直到从尘世转入永生。僧侣的修行是整个社会所憧憬的理想。追求财富必
然陷入贪婪的罪恶。······
放款取息是令人憎恶的事。从最早的时候起,就禁止教士放款取息。从九世纪起,教会
也禁止了俗人放款取息。再者,一般的交易与货币交易一样,也是不名誉的。一般的交
易对灵魂来说,也是危险的,因为交易将使灵魂不再考虑自己的最后结局。经商之人很
难、可以说不可能取悦上帝。
不难看出这些原则与事实是多么的协调,教会的理想是多么与现实相适应。它为教会首
先得到好处的那种情况提供了辩解。在这些世纪里,当每一个庄园都是自给自足的,而
且经常构成一个自己的小天地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谴责高利贷、贸易、为利润而追逐利
润更为自然呢?······
当然,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很大,寺院本身也经常违反教会的禁令。但是,尽管如此,宗
教精神对世界起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至人们经历了几个世纪才逐渐习惯了日后经济
复兴所需要的新惯例,才习惯于把商业利润、资本运用、放款取息看成为合法的。”9
因此,基督教所奉为神圣的观念,和城市工商业者的行为有着天然的冲突,这一点成为
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主要导火索。
三、新教对工商业经营盈利活动的道德肯定
新教——准确地说,是加尔文教——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它对工商业经营盈利活
动的道德上的肯定。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和传统基督教有着很大的不同,并和欧洲资本
主义的发展发生了直接的关系。
相比传统基督教,加尔文教突出强调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对工作的看法,也就是它
的“天职”观。传统基督教是反对营利性工作的,贬斥人们经营以获得财富的意图及活
动。现在加尔文教宣称:上帝允准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
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中所处地位所赋予他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他的天
职。他主张人们必须把劳动视为人生的目的,必须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履行自己的世
俗责任。因此,新教“具有把人们获得财富的要求从传统伦理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功用。
新教不仅把人们获得财富的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直接视作上帝的旨意。”(韦伯语)
13人们有责任赚钱,因为这是在为上帝增加荣耀。同时,加尔文教给予勤劳、节俭、
守诺、诚信等给予了积极的道德肯定。
当然,另一方面,加尔文教仍然全盘保留了传统基督教中上帝、拯救的观念。它同样认
为唯一的价值属于上帝,人是上帝的工具,人必须按上帝的旨意行为才能得到拯救,从
而死后进入天国。韦伯说:“对于它们(加尔文教),我们不能认为其教义说:对现世
福祉的追求本身就是目的。这种教义在任何宗教改革家看来都不是重点,而灵魂的拯救
才是他们的生活及工作的中心内容。”14因此,在加尔文教中现世的福祉仍然是被贬斥
的。
新教仍然主张克制人的享乐欲望(虽然程度上较传统基督教为轻)。“对肉体诱惑的抵
抗······并非是要反对理性地获得财富,而是反对非理性地使用财富。”15
“人只是财富的受托者,这些财富是经由上帝的荣耀才被给予人。他必须——就象道德
寓言中的仆人一样——向上帝说明他的每一分钱是怎么花的,如果他出于自身的享乐而
不是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化掉了任何一点钱,那将至少是危险的。······人对于自
己占有的财富,有着向上帝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在他的生活中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在这方面,他服务于上帝就像一个温顺的服务员甚至是上帝的赚钱机器。他占有财富越
多,他的责任就越大。这种责任一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能使财富减少,二是要用不懈
的努力来增加财富。”16 因此,“新教徒厌恶剧院,不仅不容忍而且绝对排斥色情和
裸体,······闲谈、奢侈品、虚荣的装饰,都被定义为没有客观目的的非理性态
度,不是为上帝的荣耀服务的。新教的这种禁欲主义态度尤其表现在个人的打扮和时尚
服装上,······新教摒弃所有对感官享乐的崇拜。”17 “自发的无节制的冲
动的表达是值得怀疑的,只要它变成了一种完全的享乐,或一种骄傲感,或粗鄙的本能
,它当然就要受到谴责。享受生活的冲动,无论是从事体育活动,还是去舞厅跳舞,都
是理性的禁欲主义的敌人,因为他们会使人偏离作为天职的工作以及偏离宗教。”18
让我们继续看看新教以后的发展。
如果说传统基督教中的人是全心全意地倾心天国的话,那么新教——即加尔文教——中
的人已经是头在天上、身子在地上了。新教中的人已经开始不那么拒斥、贬低现世生活
了,现世生活已经开始透露些许的暖意。这种宗教的现世化倾向沿着自身的道路发展着
,从而变得日益彻底。人要全心全意地投入现世了,只要他们能在现世找到快乐幸福。
“物质财富正日益获得并最终确立了对人的生活的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这是历史上从
未有过的。”19 新教徒在不断增长的财富面前真能做到坐怀不乱、始终如一地抗拒享
受财富的诱惑吗?人会在贫穷潦倒的时候去皈依上帝,在没有能力享受的时候去禁欲,
而一旦物质财富在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中结出累累硕果时,宗教的根就慢慢死去,让位于
世俗的功利主义。韦伯引用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的话说:“增加了的财富的占
有者必将接受财富的诱惑,人们变得不那么禁欲了,人们变得追求骄傲、对现世的爱、
享受。以禁欲和对上帝的爱为特征的宗教精神衰落了,世界变得功利主义了。”20 现
在,人们虽然仍在忙忙碌碌,但那只是在追求现世的物质利益,而不是在想着如何为上
帝增加荣耀了。“天职观已经象宗教那样死去了,当天职观已不再跟最高的精神和文化
价值相连,不再起因于经济的被迫无奈,人们就不再需要它作自己经济行为的正当性证
明了。在这种发展的最高峰,美国,对财富的追求完全脱去了宗教的外衣,剩下的只是
现世的热情。”21
一百年前韦伯对这一趋势的洞察今天看来是大
韦伯说新教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但他没有说明传统基督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
可以说耶稣和使徒们的思想是西方精神的传统,而罗马教会的解释则代表着所谓“正统
”解释。但新教思想是和“传统基督教”不同的,不然就不叫“改革”了。所以说,路
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在欧洲历史上只是一个新生儿,但偏偏这个新生儿生命力极强,罗马
教会在他一出世时就想扼死他,却怎么也不能得逞。他出世不到100年,就已力大无比
,声势鼎盛;而罗马教会代表的传统基督教却日见萎顿,影响力不断缩小。那么,新教
的魔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新教和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话
题。
从公元初开始,以《圣经》、保罗等使徒、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等的思想为
主体,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一直保持着一种连贯性;这种思想体系从罗马帝国后期以来,
一直是欧洲人民信仰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但到了中世纪末期,也就是16世纪,情况发生
了变化,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为代表的新教,对传统的基督教做了重大改革,而且在
当时的欧洲社会上获得了相当多人的支持、赞同和接受。在本章中,我们将分析新教的
教义,以及她与当时欧洲社会现实的关系。
一、因信称义的新教思想及其社会含义
一直以来,罗马教会都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罗马教会从来认为:只有自己才拥有
解释《圣经》的权利。但以路德为代表的新教宣称:这个权利并不专属于罗马教会,它
属于每一个基督徒。基督徒最重视的问题是“如何得到拯救?”对此,路德的回答是:
因信称义。也就是说,人通过诚心诚意的对上帝的信仰,和上帝的“义”发生了联系,
就可以摆脱自己的罪。一个基督徒,凡已为自己的罪诚心感到内疚的,他的的罪已得到
完全的赦免。他认为:信仰就是毫不犹豫地接受和拥有福音。全体基督徒都是教士,都
有资格站在上帝面前,为自己和别人祈祷,并在宗教的事情上互相开导。在这个问题上
,加尔文和路德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这样一来,罗马教会乃至大大小小的教士,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呢?按照路德的观点
,他们确实没多少存在必要。新教运动就是要拒不承认罗马教会的权威——不论是通过
教皇还是宗教会议表现出来,新教认为《圣经》中神的启示才是唯一最高权威。新教反
对教会凭它手中握有天国的钥匙,自封为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基督教的一个核心问题
是:我怎么知道圣经中的话是上帝所授意的呢?对此,传统基督教的精神领袖奥古斯丁
说:“如果不是公教权威推动我相信福音,我是不会相信的。”1而路德则以内在的体
验来作证:“上帝必然在你心中说:这是上帝的话。” 2所以,只有“圣灵在内心的见
证”才是圣经乃至神的启示的唯一最终证明。每个基督徒都可以有他个人的圣经,那
“临到他心中”的圣经。
另外,新教还对基督教义以及基督教会的很多传统做法作出了革新。多纳德·卡根在《
西方文明的遗产》中指出:“宗教改革运动消除或者严格限制了下列传统做法:强制性
绝食,密室忏悔,圣物崇拜,圣殿朝拜,守夜,对死者每周、每月、每年进行的祭奠,
相信炼狱,拉丁式的崇拜仪式,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和节日,每天必须的祷告时间,教
士必须单身,教士在税收和司法上的豁免权,对教士进行的传统神学教育,关于开除教
籍的一系列规定,等等。”3新教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传统基督教认为女性的本质是
淫荡的,所以中世纪充斥了大量歧视女性的文献。新教则认为女性在家庭、在工作中都
是男性平等的伙伴。路德说:“设想一下没有女性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家庭、城
市、经济活动、政府都将不复存在。” 4由于新教的这种主张,早在16世纪20年代,新
教城市里的女性就获得了离婚的自由;而为了使女性免受过度的辛劳,避孕和节制生育
也成为新教流行的社会中受到尊重的做法。新教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比如“预定论”
,比如给予节俭和勤劳、乃至做生意、盈利等商业行为以道德肯定。这些都是和传统基
督教相悖的。
当然,新教的思想绝没有彻底和基督教决裂,它仍然遵循基督教的根本立场。路德从来
没有怀疑三位一体和基督是神这两条教义。他反复强调:他与真正的基督教会是一致
的。他坚信:“谁想得救,保持正统信仰是首要的,人若不能全面地、纯正地保持这信
仰,他无疑就将永远毁灭。”5我们知道,基督教从来就是教导被压迫压榨的百姓们要
服从现存秩序,在这个问题上,它和罗马帝国以及中世纪的国王、贵族们,立场是一致
的——虽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对立,这就像中世纪的国王和贵族虽然矛盾重
重,但在压迫压榨百姓上,利益则是一致的一样。路德继承了基督教的这一传统。他曾
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一文中写道:“基督徒是所有生物中最自由者,不会服从于任何
人。”6但在德意志闵采尔农民起义的时候,他立刻变脸,他说:“即使有的统治者不
正义或者邪恶,也不证明反抗就是正当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惩罚邪恶的权利,世俗中
的邪恶只能由佩剑的世俗统治者来惩罚。······上帝和世俗的正义、物质财富的
分配无关。”7接着,他写了《杀人行劫的农民暴徒》的小册子,呼吁:“任何人都要
服从上面的权利。”他号召人人起来把这些反叛的农民斩尽杀绝:“在暗地里或者公开
场合揍打、绞死或者刺死他们,让他们记得没有任何东西比反叛者更有毒、更有害和更
加像魔鬼。”8
所以,新教的思想与中世纪传统基督教思想的共同点,较之与近代思想家的共同点要多
得多。他们提出的问题、采取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中世纪的,不是近代的。第一,和传
统基督教一样,新教也是同意文化必须统一在基督教的感召和调节下这个观念,新教从
未设想过存在一种世俗文化,在那里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领
域。第二,在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上,新教也是从未设想过政教分离。第三,新教也是认
为:人们必须具有统一的教理和教规,决不允许今天我们所习惯的心灵自由。所以在新
教统治的地区,同样对被自己认为的异端进行镇压:异见份子在加尔文控制的日内瓦被
烧死,这被日内瓦人看作罪有应得;美国的清教殖民地为了保持信仰的统一,鞭打贵格
派和浸礼派教徒,然后把他们驱逐出境;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他设想和憧憬
一个宗教信仰完全自由的社会,没有人会为信仰的不同而遭受苦难和惩罚,但他在清教
的英国被处斩首,因为他不承认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9
上述新教与传统基督教的这些共同点,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同样有很多相通之处,或
者我们可以这样假设说:在一个农业文明的社会——比如罗马帝国和西方中世纪,比如
中国古代,人们之间只能依靠涂尔干所说的“机械团结”的方式团结和组织起来10;那
么,官方为了社会的统一、团结和安定、长治久安,就必须创造或者抓住某种思想体系
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比如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或者中国古代的儒
家学说;然后,官方就要用自己的政治力量,保证政教合一(在对百姓进行现实和思想
上的统治方面),保证用这一思想体系进行文化统一、思想统一、信仰统一。
不仅是欧洲和中国的农业文明是这样,在古代阿拉伯和古代印度,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具
有同样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能。
要理解新教思想为何在当时的欧洲获得广泛欢迎,我们就必须了解当时的欧洲现实。
第一,这一运动是对天主教教会对社会财富巧取豪夺的一场反叛。当时的教皇和主教们
过着王侯般的豪华生活,低级教士则常常开设旅馆、赌场和进行其他的营业;而在出售
教职上更是弊端重重,教职总是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人,据估计,教皇利奥十世出售了两
千多个教职;教会普遍用自己把持的宗教权利为自己谋利,教士们为他们执行的宗教仪
式收取昂贵费用,而且还进行宗教特许,即只要交钱就可以免受教会法律的束缚,比如
只要交一个金币,嫡亲中表之间就可以通婚。直接导致新教改革的则是教会出售赦罪券
,教会声称:购买了赦罪券后,购买者在现世和死后的罪过都可得到赦免。路德对此义
愤填膺,他说:“教皇今天比最富有的克拉苏家族更富有,为什么他不自己掏钱来盖圣
彼得教堂,而要向穷苦的信徒伸手呢?”11
第二,这一运动符合当时的民族国家兴起的需要。民族国家兴起这一政治态势的发展,
必然要求、而且能够把教皇看作是一个“外人”,不想让这个“外人”再来干涉自己的
事务。新兴起的专制主义的国王们要求自己在国内的绝对权威,而且,他们希望不再让
教皇在自己的领土上征税,希望自己能对教会财产征税,甚至攫取教会的财产。所以他
们倾向于支持路德的思想。
第三,新教改革去除了很多传统基督教中愚昧、形式主义的成分,使其能适应文明程度
已有提高的欧洲人的需要。
罗马教会不同意新教的观点。面对新教的挑战,他们在16世纪中叶召开宗教会议,坚持
认为教会拥有在解释圣经上的决定权。以后虽然又不断经历各种挑战:哥白尼、布鲁
诺、伽利略的天文学,培根的经验论,英国的自然神论,法国的自然主义,公开的无神
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宗教的客观的社会学研究,等等,但罗马教会并没有动摇和妥
协。在1864年教皇颁布的《邪教提要》中,列举了80种邪说,包括:泛神论、自然主
义、唯理主义、信仰淡漠主义、放任主义、共产主义、自由教士会、政教分离说、现代
自由主义邪说、关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邪说、关于教皇世俗权利的邪说,等等。并宣称
:教皇乃最高权威,是永远不会错误的。从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的中期,传统基督教
在欧洲占有绝对优势,反对者寥寥无几,所以不需要建立宗教裁判所;可到了中世纪末
期,异端份子到处出现,罗马教会就建立了宗教裁判所,用火刑的方式来维持思想的统
一。
较量的结果是:新教以其摆脱罗马教会思想桎梏的精神,以其对罗马教会盘剥腐化的反
抗,以其对民族国家兴起的迎合,在欧洲获得很大成功:法国、苏格兰、瑞士、尼德兰
以加尔文思想为国教;德意志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则以路德的思想为国教,英国的国教
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混合体,但大体上可以归到路德的思想体系中;由罗马教会所坚持的
传统基督教只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几个国家仍占统治地位。
16世纪既是宗教改革的世纪,又是战乱和暴动层出不穷的世纪。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之下
,涌动着的是各种利益的争斗:各国国王和罗马教会的斗争,各国国王和国内贵族的斗
争,农业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工商业者的斗争,被压迫压榨的农民、工人和权势者的
斗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斗争中,新教人士和传统基督教人士一样的残忍凶
暴,决不心慈手软。直到17世纪,战乱和暴动才渐渐平息下来,互相对抗的各种社会势
力才取得一个相对的妥协和平衡。
虽然路德和加尔文本人都主张统一思想,但宗教改革却使得欧洲在事实上向着宗教宽容
迈出了一大步。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罗马教皇站在一边,对抗信仰路德教
的诸侯,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后达成妥协:“在谁的领地,信奉谁的宗教。”
在法国,信仰加尔文教的胡格诺教派——他们中间包括商业和金融业中最能干的一批人
,和信仰传统基督教的人爆发内战,最后法国国王颁布敕令,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
在今天的西方,宗教信仰自由已成为普遍共识,但我们应该知道,欧洲人民的这一共识
,是通过血与火的历程换来的,就像今天美国和南非的种族平等,同样是经历了血与火
的洗礼。人们尊重自己的利益、信仰当然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可是要自觉地尊重他人
的利益和信仰,却是一件再困难不过的事。
如果说在中世纪欧洲,对基督教的统一信仰是维系欧洲人民团结的一根纽带,到了宗教
改革之后,这根纽带似乎断裂了。约翰·麦克说:“路德教、加尔文教以及其他新教教
派的兴起,各个新教对罗马教皇的敌视,导致了作为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的欧洲的破
裂。”12在这根纽带断裂之初,欧洲人民是不适应的,这也是当时的欧洲宗教战争不断
的一个原因。后来欧洲人慢慢接受了各种信仰的人和平共处的现实,他们开始学会在分
工合作的基础上团结起来。这就是涂尔干所说的,人们由机械团结过渡到有机团结。
这一点在商业发达的荷兰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当时的欧洲人还未接受宗教宽容理念的时
候,荷兰人已经在17世纪实行了宗教宽容。荷兰欢迎任何信仰的人来荷兰,这在那个将
统一信仰等同于爱国主义的时代,是异乎寻常的。虽然荷兰的大部分人信奉加尔文教,
他们却选出一位信奉正宗罗马天主教的人做总督。结果,荷兰的工商业吸引了大量的外
国资本,荷兰的银行吸引着来自欧洲各地的客户,而不同民族和信仰的商人则云集阿姆
斯特丹。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荷兰建立,是毫不奇怪的。
下面我们将分析传统基督教和新教与欧洲工商业发展的关系,说明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的
“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对韦伯原意的一种误读。
二、传统基督教对工商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
不论是古代中国还是中世纪的欧洲,工商业都是在农业文明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那时
,在社会上占控制地位的道德是农业文明的道德;农业文明道德的奉行者们,站在道德
的立场上,对于人们利用经济方式明目张胆地追求财产、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于各
种 “专属于工商业的社会规范”,有一种发自本能的反感乃至敌视。
中国的儒家有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则说:“明明求仁义,君
子之事。明明求财利,小人之事。”像李嘉诚、刘永行这样的富商,要是早生500年,
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小人”,就像70年代末中国人看待第一批个体户一样。《大学》里
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去追逐财富的话,人民之间的团结就没有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吗?
所以,那时提倡的是这样的行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董仲舒语
)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历代王朝的一个基本国
策是“重本轻末”。中国古代有四个传统的阶层,按社会地位的顺序排列为:士、农、
工、商。商人们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从来没有获得过较高的社会地位,连他们想炫耀一
下自己财富的要求都要加以限制,钱穆说:“汉代有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之事,此种限制
,直到清代,还是时时变相出现。”2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农业社会道德的集中体现,那么基督教就是欧洲农业社会道德的
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对商业的反感主要是通过儒家表现出来,而在欧洲中世纪,对
商业的反感则主要是通过基督教表现出来。
圣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外来的客商会使任何人民的道德受到腐化的影响。如果市民
专心于做生意,他们有作出许多恶事的机会。因为当商人想要增加他们的财富的时候,
其他的人也会充满着贪婪心理。商人······离开手工劳动,享受舒适生活,因而
身体软弱,心灵委靡,为了这个原因,一个国家对它的商业活动,应加以限制。”3
阿士力在《经济史导论》中说:“《福音》······一次又一次地警告人们要防止
追求财富,因为那将使他们抛弃对上帝的服务并将使良好的种籽枯死。······基
督神父由于有着这类教训,对异教世界的自私自利行为,曾起着一种有益的反感,那引
导他们整个地谴责了追求财富。那还引导他们更向前进——乃至否认一个人有权以自己
的东西来做他所愿做的事,甚至奢侈地享用他自己所有的财产。······然而,如
果说一个人的力求致富行为是有罪孽的,那么难道贸易本身可以有正当的理由来辩护吗
?这一问题,在中世纪时代,使许多人在良心上感到困惑。······无论如何,贸
易对灵魂来说,是有危险的。”4
亨利·皮朗论述道:“商业复兴在各地引起道德矛盾。在整个中世纪,这种道德矛盾从
未消失。教会自始至终认为商业利润是得救的障碍。与农业文明完全相适应的教会的禁
欲观念,促使教会永远怀疑社会变革。······教会对利息的禁止,对以后几世纪
的经济生活影响极大。它阻止商人去心安理得地发财致富,并且使商业经营与宗教教规
不能调和。”5他认为:“市民阶级的需要同西欧的传统组织是这样的不相称,以至立
即引起了猛烈的反对。他们与当时的社会利益及思想针锋相对。当时的社会,物质上由
大土地所有者所控制,精神上由对商业极端仇视的教会所控制。······因既存秩
序而得到好处的人,照例是要顽强地保卫既存秩序的,这不仅由于他们要保障自己的利
益,同时也由于他们认为既存秩序对保障社会安全是不可少的。”6
很多人在比较东西方文化时,侧重于它俩的不同,比如儒家和基督教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也认为两者有很大不同。第一,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她有着作为宗教的本质特征。
伊恩·罗伯逊认为:“宗教是社会共同持有的一套信仰和惯例,它引导人们相信存在着
某种神圣的超自然的王国。”7儒家则不提倡什么超自然的王国。第二,作为一种杰出
的宗教,基督教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她给人以安慰、尊严感、希望。儒家在这
方面就比较弱,它侧重的是论述现存秩序的神圣性,而中国人心灵上和情感上的需要,
则更多地是到道家和佛教那里去寻找。
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的相似性。同样作为农业文明社会中占控制地位的社
会意识,它俩所提倡、主张、支持的,都是农业社会的道德规范。
冯友兰论述道: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在农业国,土地是财
富的根本基础。······农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作为士的地主也
是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得最好的制度之一。
儒家学说的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家族制度过
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
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君臣关系可
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
经济条件打下了家族制度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
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
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
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8
而作为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权威,亨利·皮朗对自己的领域自然十分熟悉;但
他对基督教的论述,却有很多地方,可以和上述冯友兰对儒家的论述相比照:
“(在中世纪,)教会居于显赫而重要的地位,并且掌握着经济上与道德上的支配权,
教会拥有的无数大地产,其范围超过了贵族,正如在知识方面,教会也超过了贵族一
样。······
教会的世界观非常适合当时以土地为社会秩序唯一基础的经济情况。土地是上帝赐给世
人,使之能够在人间生活而期望永恒得救的。劳动的目的不是增加财富而是保持一个出
生时的地位,直到从尘世转入永生。僧侣的修行是整个社会所憧憬的理想。追求财富必
然陷入贪婪的罪恶。······
放款取息是令人憎恶的事。从最早的时候起,就禁止教士放款取息。从九世纪起,教会
也禁止了俗人放款取息。再者,一般的交易与货币交易一样,也是不名誉的。一般的交
易对灵魂来说,也是危险的,因为交易将使灵魂不再考虑自己的最后结局。经商之人很
难、可以说不可能取悦上帝。
不难看出这些原则与事实是多么的协调,教会的理想是多么与现实相适应。它为教会首
先得到好处的那种情况提供了辩解。在这些世纪里,当每一个庄园都是自给自足的,而
且经常构成一个自己的小天地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谴责高利贷、贸易、为利润而追逐利
润更为自然呢?······
当然,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很大,寺院本身也经常违反教会的禁令。但是,尽管如此,宗
教精神对世界起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至人们经历了几个世纪才逐渐习惯了日后经济
复兴所需要的新惯例,才习惯于把商业利润、资本运用、放款取息看成为合法的。”9
因此,基督教所奉为神圣的观念,和城市工商业者的行为有着天然的冲突,这一点成为
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主要导火索。
三、新教对工商业经营盈利活动的道德肯定
新教——准确地说,是加尔文教——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它对工商业经营盈利活
动的道德上的肯定。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和传统基督教有着很大的不同,并和欧洲资本
主义的发展发生了直接的关系。
相比传统基督教,加尔文教突出强调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对工作的看法,也就是它
的“天职”观。传统基督教是反对营利性工作的,贬斥人们经营以获得财富的意图及活
动。现在加尔文教宣称:上帝允准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
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中所处地位所赋予他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他的天
职。他主张人们必须把劳动视为人生的目的,必须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履行自己的世
俗责任。因此,新教“具有把人们获得财富的要求从传统伦理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功用。
新教不仅把人们获得财富的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直接视作上帝的旨意。”(韦伯语)
13人们有责任赚钱,因为这是在为上帝增加荣耀。同时,加尔文教给予勤劳、节俭、
守诺、诚信等给予了积极的道德肯定。
当然,另一方面,加尔文教仍然全盘保留了传统基督教中上帝、拯救的观念。它同样认
为唯一的价值属于上帝,人是上帝的工具,人必须按上帝的旨意行为才能得到拯救,从
而死后进入天国。韦伯说:“对于它们(加尔文教),我们不能认为其教义说:对现世
福祉的追求本身就是目的。这种教义在任何宗教改革家看来都不是重点,而灵魂的拯救
才是他们的生活及工作的中心内容。”14因此,在加尔文教中现世的福祉仍然是被贬斥
的。
新教仍然主张克制人的享乐欲望(虽然程度上较传统基督教为轻)。“对肉体诱惑的抵
抗······并非是要反对理性地获得财富,而是反对非理性地使用财富。”15
“人只是财富的受托者,这些财富是经由上帝的荣耀才被给予人。他必须——就象道德
寓言中的仆人一样——向上帝说明他的每一分钱是怎么花的,如果他出于自身的享乐而
不是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化掉了任何一点钱,那将至少是危险的。······人对于自
己占有的财富,有着向上帝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在他的生活中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在这方面,他服务于上帝就像一个温顺的服务员甚至是上帝的赚钱机器。他占有财富越
多,他的责任就越大。这种责任一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能使财富减少,二是要用不懈
的努力来增加财富。”16 因此,“新教徒厌恶剧院,不仅不容忍而且绝对排斥色情和
裸体,······闲谈、奢侈品、虚荣的装饰,都被定义为没有客观目的的非理性态
度,不是为上帝的荣耀服务的。新教的这种禁欲主义态度尤其表现在个人的打扮和时尚
服装上,······新教摒弃所有对感官享乐的崇拜。”17 “自发的无节制的冲
动的表达是值得怀疑的,只要它变成了一种完全的享乐,或一种骄傲感,或粗鄙的本能
,它当然就要受到谴责。享受生活的冲动,无论是从事体育活动,还是去舞厅跳舞,都
是理性的禁欲主义的敌人,因为他们会使人偏离作为天职的工作以及偏离宗教。”18
让我们继续看看新教以后的发展。
如果说传统基督教中的人是全心全意地倾心天国的话,那么新教——即加尔文教——中
的人已经是头在天上、身子在地上了。新教中的人已经开始不那么拒斥、贬低现世生活
了,现世生活已经开始透露些许的暖意。这种宗教的现世化倾向沿着自身的道路发展着
,从而变得日益彻底。人要全心全意地投入现世了,只要他们能在现世找到快乐幸福。
“物质财富正日益获得并最终确立了对人的生活的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这是历史上从
未有过的。”19 新教徒在不断增长的财富面前真能做到坐怀不乱、始终如一地抗拒享
受财富的诱惑吗?人会在贫穷潦倒的时候去皈依上帝,在没有能力享受的时候去禁欲,
而一旦物质财富在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中结出累累硕果时,宗教的根就慢慢死去,让位于
世俗的功利主义。韦伯引用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的话说:“增加了的财富的占
有者必将接受财富的诱惑,人们变得不那么禁欲了,人们变得追求骄傲、对现世的爱、
享受。以禁欲和对上帝的爱为特征的宗教精神衰落了,世界变得功利主义了。”20 现
在,人们虽然仍在忙忙碌碌,但那只是在追求现世的物质利益,而不是在想着如何为上
帝增加荣耀了。“天职观已经象宗教那样死去了,当天职观已不再跟最高的精神和文化
价值相连,不再起因于经济的被迫无奈,人们就不再需要它作自己经济行为的正当性证
明了。在这种发展的最高峰,美国,对财富的追求完全脱去了宗教的外衣,剩下的只是
现世的热情。”21
一百年前韦伯对这一趋势的洞察今天看来是大
新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影响
新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 reformation)对欧洲的政治和宗教生活有什么影响???本文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作了分析与探讨,认为它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场运动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另外由其所产生的新的宗教思想也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同时由于各国对不同新教思想的不同态度,使得各国在这次政治变迁中的步伐也不相同。可见,发生于思想理论领域内的革命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往往也起着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宗教改革 欧洲政治格局变迁 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Reformation exercise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the politics structure of Europe. Because of the Reformation, the European feudalism began to crumbl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formed or Protestant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bourgeoisie. Because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show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 the new religious belief, the politics change of European countries is in different steps. All of this illustrate that the revolution of ideology can also exercises a great influence on social system.
Key Words: the Reformed the politics change of Europe influence
十六世纪欧洲基督教国家出现的教会革新运动,也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其表现形式是反对西欧当时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即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并导致基督教新教会的诞生,形成路德的信义宗,加尔文和兹温利的归正宗,英国的安立甘宗及欧洲各国出现民族教会的新局面,由此促进了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之风在近代欧洲流行。长久以来,史学界对这一次宗教改革运动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着墨较重,而对欧洲政治格局变迁的影响的探讨则论述较少,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些浅析。
(一)
十六世纪的西欧,到处呈现出许多新旧社会更替时期的明显表征,资本主义萌芽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由简单的手工协作进入到手工工场的新阶段,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必然要求挣脱为封建经济服务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则正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场以宗教为形式的社会变革,它给欧洲政治格局变迁带来的首要影响就是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十五世纪下半叶,在欧洲,英国、法国、西班牙,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东欧的波兰、俄国都已普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仅在德国和意大利还未形成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但整个欧洲制度的本质是相同的即封建制度。然而西方的封建制度又不同于东方的封建制度。
东方的封建制度可以说是“一元一体”制的,封建皇权自始至终都是高高在上的,宗教势力长期臣服于皇权,虽偶尔能弄潮一时,却从未在政治、经济、思想诸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世俗王权是封建制度的唯一总代表;西方的封建制度则可以说是“二元一体”制的,这多出的“一元”就是教会封建主义,这样欧洲封建制度的政治和经济方面大体就由世俗封建主义和教会封建主义两部分构成。二者势均力敌,彼此交替消长,既相互区别排斥而自成体系,又相互交融渗透。在西欧,提到封建主义就不能不提到教会封建主义,而这里所说的教会封建主义其实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称其为封建主义是因为罗马天主教会有着自己的独立的封建主义形态。
首先,在政治上,罗马教廷实行以教皇为首的封建中央集权制,教皇有权制定、修改法律,决定教区的划分;教皇还通过教职任命在建立了大主教、主教、神甫等组成的封建教阶等级制,遍布欧洲各国的大小教区,实际是听命于教皇的封建行政区;教廷拥有法庭、监狱,可以更改国家法的判决,同时也不断粗暴干涉各国的内政;其次,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罗马的教廷及其教会更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因而也是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会至少拥有欧洲土地的三分之一,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教会土地上的农民不但要受名目众多的赋税徭役的剥削,而且还受到什一税和高利贷的盘剥;最后教会神学思想更是封建统治思想的主体,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精神生活。
关键词:宗教改革 欧洲政治格局变迁 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Reformation exercise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the politics structure of Europe. Because of the Reformation, the European feudalism began to crumbl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formed or Protestant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bourgeoisie. Because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show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 the new religious belief, the politics change of European countries is in different steps. All of this illustrate that the revolution of ideology can also exercises a great influence on social system.
Key Words: the Reformed the politics change of Europe influence
十六世纪欧洲基督教国家出现的教会革新运动,也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其表现形式是反对西欧当时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即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并导致基督教新教会的诞生,形成路德的信义宗,加尔文和兹温利的归正宗,英国的安立甘宗及欧洲各国出现民族教会的新局面,由此促进了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之风在近代欧洲流行。长久以来,史学界对这一次宗教改革运动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着墨较重,而对欧洲政治格局变迁的影响的探讨则论述较少,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些浅析。
(一)
十六世纪的西欧,到处呈现出许多新旧社会更替时期的明显表征,资本主义萌芽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由简单的手工协作进入到手工工场的新阶段,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必然要求挣脱为封建经济服务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则正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场以宗教为形式的社会变革,它给欧洲政治格局变迁带来的首要影响就是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十五世纪下半叶,在欧洲,英国、法国、西班牙,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东欧的波兰、俄国都已普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仅在德国和意大利还未形成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但整个欧洲制度的本质是相同的即封建制度。然而西方的封建制度又不同于东方的封建制度。
东方的封建制度可以说是“一元一体”制的,封建皇权自始至终都是高高在上的,宗教势力长期臣服于皇权,虽偶尔能弄潮一时,却从未在政治、经济、思想诸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世俗王权是封建制度的唯一总代表;西方的封建制度则可以说是“二元一体”制的,这多出的“一元”就是教会封建主义,这样欧洲封建制度的政治和经济方面大体就由世俗封建主义和教会封建主义两部分构成。二者势均力敌,彼此交替消长,既相互区别排斥而自成体系,又相互交融渗透。在西欧,提到封建主义就不能不提到教会封建主义,而这里所说的教会封建主义其实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称其为封建主义是因为罗马天主教会有着自己的独立的封建主义形态。
首先,在政治上,罗马教廷实行以教皇为首的封建中央集权制,教皇有权制定、修改法律,决定教区的划分;教皇还通过教职任命在建立了大主教、主教、神甫等组成的封建教阶等级制,遍布欧洲各国的大小教区,实际是听命于教皇的封建行政区;教廷拥有法庭、监狱,可以更改国家法的判决,同时也不断粗暴干涉各国的内政;其次,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罗马的教廷及其教会更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因而也是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会至少拥有欧洲土地的三分之一,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教会土地上的农民不但要受名目众多的赋税徭役的剥削,而且还受到什一税和高利贷的盘剥;最后教会神学思想更是封建统治思想的主体,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精神生活。
宗教改革最大的作用就是分解了在教会控制下的统一的神权思想,从而为新生的各种思想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
1、对欧洲的政治:
(1)沉重打击了欧洲天主教势力,强化了各国王权,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形成;
(2)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加强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力量;
2、对欧洲的宗教生活:
(1)天主教会内部开始了“教会纯洁”运动,使天主教会改掉了一些奢侈的、繁杂的生活;
(2)宗教冲突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激烈,甚至引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3)各国逐渐开始实行一些宗教宽容政策,允许信仰自由;
(1)沉重打击了欧洲天主教势力,强化了各国王权,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形成;
(2)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加强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力量;
2、对欧洲的宗教生活:
(1)天主教会内部开始了“教会纯洁”运动,使天主教会改掉了一些奢侈的、繁杂的生活;
(2)宗教冲突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激烈,甚至引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3)各国逐渐开始实行一些宗教宽容政策,允许信仰自由;
本文标题: 新教改革以何种方式开启了西方向现代性的转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98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