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变得宗教信仰这么少呢?因为英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且独立性非常强,所以宗教信仰比较少。因为在那个国家,所有的人们生活都...
为什么英国变得宗教信仰这么少呢?
都铎王朝,是在亨利七世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从公元1485年直至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去世为止,是英国从封建主义步入近代化的关键时期。
坦白说,都铎王朝与曾创下鼎盛疆域的金雀花王朝(又称“安茹帝国”)关系匪浅、颇有渊源。毕竟,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从金雀花家族分裂出来的两个分支——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正是掀起红白玫瑰战争的祸首。而恰恰是亨利七世通过联姻,重新将两家融为一体。都铎王朝共经历五代君王,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期间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便是由亨利八世主导的英国宗教改革,它对后来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的兴起,具有铺垫作用。
经过了百年战争的惨败以后,英国在欧陆仅剩加莱港一处据点,这促使其拨开了与欧洲大陆之间的王位继承权纠葛。红白玫瑰战争又荡平了英格兰的地方封建领主力量,消除了地方上的分裂势力。对于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而言,能够威胁国家独立性和王室权威的就只剩下宗教了。不过很快欧洲大陆就涌现出马丁·路德、慈运理、约翰·加尔文、门诺·西门斯等一大批倡导宗教改革的人士,并很快影响到了英国。
当时,中西欧国家普遍信仰的是天主教。在该教派中,罗马教廷管辖的教会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能够拥有天主教国家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同时也经常巧立名目来搜刮民脂民膏。由于黑死病侵袭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天主教会自身的腐败、以及新兴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一股希望挣脱天主教会桎梏的思想逐渐涌现出来。针对天主教义中的赎罪券制度,改革派更加推崇“因信称义”,主张“一个人能否被上帝拯救,取决于心中有没有上帝,而非是否向教会购买了赎罪券”。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圈地运动”初期,工业资本主义在获得了丰富原料和生产力以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民间对宗教改革普遍持正面观点。王室内部的纷争,则成为宗教改革在英国推行的直接导火索。原来,在连续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之后,亨利七世时期的英国极度虚弱,同时还有法国在一旁虎视眈眈。于是选择与西班牙这样的强国联姻,也就成为了应有之义。最终亨利七世让自己的大王子迎娶了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并在大儿子死后让二王子续取之。
后来,亨利七世的二王子成为了英国国王,即亨利八世。他与凯瑟琳之间维持了长达25年的婚姻,并诞下了5个孩子。可惜的是,其中仅有玛丽公主一人活了下来。在亨利八世看来,如果都铎王朝的继承者是一位女性,势必会导致王位继承权纠纷,如此一来红白玫瑰战争的旧事将会重新上演了。为了能够有一位合法继承王位的男性后代,不至于都铎王朝绝嗣,亨利八世在凯瑟琳无法继续生育的情况下就希望通过离婚来另立王后。
当时的欧洲不同于同时期的东方,国王是不可以随便结婚的,并且只能有一个老婆。可问题在于,当时各国王室能否离婚,并不是由国王说了算的,必须向时任教皇申请离婚。本来,亨利八世想要离婚也是情有可原的,教皇通常也会顺应欧洲国王的意思。但是凯瑟琳的情况比较特殊,她本人并不愿意放弃英国王后的身份,并且其外甥正是如日中天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要知道,这位查理五世同时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首位君主卡洛斯一世(欧洲同一个人在不同国家的称谓并不一样),哈布斯堡家族在当时先后击败了法国和奥斯曼帝国,治下领土(神圣罗马帝国、匈牙利、伊比利亚半岛、尼德兰以及美洲、非洲和亚洲大片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正因如此,罗马教皇不敢贸然统一亨利八世的离婚要求,这促使后者不得不做出一个选择。听从教皇意见导致王朝绝嗣,亦或与教廷决裂,英国人选择了后者。
很快,亨利八世决定推动英国宗教改革,迫使英国教会从听命于罗马教皇改成英国国王,并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的行动不仅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同时亦与议会合作通过立法程序加以确立、实施。如此一来,改革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动荡因素在英国就被限制在制度框架(议会)之中,大家通过打嘴仗的方式达成各方均可以接受的共识,避免了过于激烈的冲突。
不过亨利八世本人对新教“因信称义”的主张并不认同,反而更为推崇天主教“君权神授”的血统等级主张,这也导致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彻底,为日后清教徒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肃穆清净的新教教堂,英国国教虽也以新教自诩,却和天主教堂一样的富丽堂皇,只是不服从于教皇罢了。
亨利八世去世以后,其子爱德华继承王位,他也成为英国首位信仰新教的君王,被称为爱德华六世。在英国有两个举足轻重的大主教,他们分别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约克大主教,其下还有44位主教,这其中尤其以坎特伯雷大主教地位最为尊崇。爱德华六世上台后不久,便开始命令坎特伯雷大主教用英文写成公祷书作为全国教会的样本,宗教改革在英国获得进一步深化。
相较于欧洲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显得是那样的波澜不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阻力。依据亨利八世长幼顺序继承王位的遗嘱,爱德华六世死后,英国王位将由凯瑟琳之女玛丽继承。要知道,宗教改革正是源于玛丽父母离婚之事,她显然不会对新教有什么好印象。在她短短四年的执政过程中,通过恢复天主教异端审判和火刑的方式处决了大批新教徒人士,被称作“血腥玛丽”。
为了进一步抑制新教势力,血腥玛丽选择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之子联姻,将英格兰变成了哈布斯堡家族欧洲霸业的马前卒,并在与法国的争斗中丢弃了加莱港这个英国在欧陆的最后据点。当玛丽死了以后,亨利八世的另一女儿伊丽莎白公主继承了王位,史称伊丽莎白一世。
亨利八世是如何进行宗教改革的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可以概括为:(1)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三点。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16世纪20年代后,王后凯瑟琳已无生育的希望,将来继承王位的,非那位公主莫属了。但是在英国历史上女王执政尚无先例。于是离婚再娶的求子嗣成为亨利八世心目中的一件大事。当时,英国新兴市民阶级和贵族都希望英国实行宗教改革,国为他们都垂涎教会的财产,而且市民阶级也迫切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统治以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贵族的支持下,决定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他于1529年召议会,讨论宗教改革问题。1530年下半年在枢密会议内形成了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确立英国国王对于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地位;二是剥夺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前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至尊法案》、《反对教皇权力法案》等一系列国会法规中,这些法案一劳永逸地使英国国王取代凶教皇的权力,成为英国最高的世俗领袖和宗教领袖,并且把许多否认国王至上权威的主教、修士和官吏们处以死刑(其中包括红衣主教约翰·费希尔和大法官托马斯·莫尔等人)。在后一方面,截止到1540年,共有560所修道院被查禁,年收入值13.2万英镑的土地归于英国王室,后来又通过赐赠和变卖等方式流入贵族和地方乡绅之手,实现了土地产权从修道院向世俗乡绅的转化。土地所有权的转换使英国一批乡绅在经济和政治舞台迅速崛起,成为英格兰宗教改革的中坚力量和新兴的土地资产者。
三、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亨利八世虽然将自己的离婚案演绎成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但他本人仍然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虽然不承认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却仍然奉守天主教的各种教义与教规。在他的在有生之年,英国与罗马教会的关系虽然紧张,但是英国的宗教改革却始终被限制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内,与欧洲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他将英格兰宗教改革仅仅限制于教会政治和经济方面,很少涉及宗教神学和教义、教规方面的问题。他要求英格兰教会继续保留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义和教仪,宣称自己所信奉的仍然是正统的天主教信仰,并且明确地与新教划清界限。
1539年,亨利促使国会通过了“六条教规”,该教规的正式名称为《废除不同信仰法案》,它表明了亨利试图与罗马天主教会重修旧好的意愿。该教规重申“化体说”、教士独身、秘室忏悔制度和其他一些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义和仪式,将否定这些教义和仪式的人判为异端。“六条教规”引起了国内新教徒和欧洲大陆新教派别的强烈不满,激化了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英格兰成为“各种宗教流派诞生与实验的大本营”。
四、宗教改革的影响
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的组成,并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对外主权,对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英国宗教改革期间,亨利八世所实行的措施中,有一项措施对后世的影响甚大,那就是废除修道院制度。
五、总结
亨利八世同他的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在婚姻和王朝方面的麻烦,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凯瑟琳没有能够为他生育合法而又成活了的男性继承人所激化的矛盾造成的。但实际上,当时“国王的大事”是宗教问题。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教皇裁决:亨利必须尊重自己的婚姻。但亨利的良心告诉自己,必须解除这一婚姻。这两种立场都隐含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在亨利的内心深处,他不仅要同凯瑟琳离异并重新结婚,而且还要进行一系列事先并未预见到的,但同时又是必然的宗教改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王亨利八世为什么要离婚?
亨利八世因为教皇不批准他离婚而趁机宣布进行宗教改革。那么他离婚是什么原因呢?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但他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以后几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国尚未有过女王,而且有迷信说法说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安妮·博林产生了婚外情,他让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请离婚,因为他这次婚姻是教皇亲自批准的,这为教皇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当时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强大势力的西班牙。教廷迟迟不能批准他离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经怀孕。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职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纳教税,最后直至没收教会财产,迫使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在当时受宗教改革思潮影响者的鼓吹下,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任英国教会最高权威, 其间为处死数7万多人, 约为当时英国人口的7%。从此英国教会成为圣公会,基督新教的一个单独教派。圣公会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宗教改革,因为它和天主教没有任何理论原则的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以英皇代替而已, 而圣公会的大主教与教皇的名称相同, 都是叫POPE, 教会的英文名称亦相同, 都是Catholic Chuch, 只是为了与天主教分开, 改为英国公教 - Anglo-Catholic Church, 其他的只有部份礼仪简化了。
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就是安妮·博林)也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个妻子以通奸罪砍头处死,因为他离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第三位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又因肺病去世。他先后娶了6位夫人,全部没有好结果:第一位逼迫离婚,第四位德意志新教公主协议离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难,另外两位被他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八世与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之前的情妇,正是安妮·博林的妹妹Marry Boleyn。而安妮·博林当初不愿像她妹妹一样只是做国王的情妇,于是给予亨利八世巨大压力要求成为“公众认可的”皇后。当然最后通过亨利八世与教会的决裂,不需要再获得教皇的批准,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并娶Anne Boleyn为皇后。此外他亦有大量情妇及私生子,後世的考古学家很多都怀疑他是死于梅毒, 并留下一个接近破产的国家。
他临死时设下遗嘱,由爱德华和他的后代继位;如果爱德华没有后代,爱德华死后由玛丽和她的后代继位;如果玛丽没有后代,玛丽死后由伊丽莎白和她的后代继位。他没有想到如此严密的安排,最后三位继承人都没有后代,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都铎王朝也终结了,王位传给伊利莎白表姐的儿子。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