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朱棣虽狠,但对建文帝的子嗣,还算手下留情了!建文四年(1402年),一场靖难之役,让大明王...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朱棣虽狠,但对建文帝的子嗣,还算手下留情了!
建文四年(1402年),一场靖难之役,让大明王朝最高统治集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明正统建文朱允炆兵败失踪,藩王朱棣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成功夺取允炆一脉的帝系传承,自立为帝,成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自古新的统治集团打败旧的统治集团,为了独享胜利的果实,占据旧集团的位置,新集团往往就会对旧集团进行无情的打压,或囚禁终生,或流放千里,或满门抄斩。
对于朱棣及其麾下的新统治集团而言,旧的建文统治集团自然是要被清算的,毕竟建文旧臣不除,岂有朱棣新臣的位置呢!那么要清算,作为建文统治集团的领袖,建文朱允炆的子嗣自然就成为首要的打击对象。
建文帝朱允炆失踪前,留有二子,嫡长子朱文奎(南明弘治年间,被弘光帝追复为恭愍太子;隆武时期,被隆武帝追复为和简太子)和嫡次子朱文圭(南明弘治年间,被弘光帝追复为润(原)王,谥号“怀”)。
嫡长子朱文奎,在朱棣进宫前,不知所踪,年七岁。有说他与建文一起死在大火中,也有说他与建文一起从皇宫中的暗道逃出生天,此后隐姓埋名,不为他人所知。
嫡次子朱文圭,朱棣攻进南京时,他才2岁,或许是因为彼时朱文圭尚是不知事的幼儿,又或许是因朱棣对朱允炆有愧,总之对这个小侄子,朱棣是手下留情的。朱棣称帝后,朱文圭就被送往凤阳,将其长期圈禁在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这一圈禁,就是五十五年的时间。
关于朱文圭的结局,《天顺日录》是这样记载的:上复位之后,因思建庶人辈无辜淹禁将五、六十年,意欲宽之。一日,谓贤曰:「亲亲之意,实所不忍。」贤即对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上遂决。即日白太后,许之。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乃遣中官於凤阳造房屋。毕日,上召贤曰:「今可送去。」敕军衞有司供给柴米,一应噐用悉令其完具,以安其生。听其婚娶,以续其后。自在出入,给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数人。遣太监牛玉入禁谕其意,建庶人闻之,且悲且喜,不意圣恩如此。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依靠“夺门之变”,成功搬到代宗,重新夺得皇位。某日,英宗想起自己那七年在南宫暗无天日的圈禁生活,顿时就怜惜其已经被圈禁了五十余年的建庶人朱文圭。于是乎,就决定下旨还朱文圭自由,不久英宗就派遣宦官前往凤阳下旨,宣旨放出了已被囚禁了大半辈子的朱文圭。
同时,英宗还下旨地方为朱文圭建造房屋,供给他日常所需,并赐他护卫二十人,奴婢十余人。
不过,或许是激动过度,又或许是寿命已尽,朱文圭放出来没多久,还没享受几天的自幼生活,就憾然去世。
当然,朱文圭虽死,但建文一脉并没有因此绝嗣。从后来的史书记载,朱文圭是有后的。
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圈禁,明英宗不许。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上奏宪宗,说建庶人衣料短缺,明宪宗闻奏命工部予以供给。
弘治年间,平民缪恭上书孝宗请求封朱文圭后人为藩王,以奉祀朱标,触怒通政司,下狱,后被孝宗赦免。
由上可知,建文一脉并未绝嗣,直到弘治年间都依旧有关于其后人的记载。
朱棣靖难成功后,建文帝的子女去哪里了呢?
靖难之役后,朱棣笑到了最后,而建文帝朱允炆成了失踪儿童(官方说法是葬身火海)。靖难之役,表面上是“清君侧”,实则就是朱棣自己要做老大。既然现在自己取得胜利,就可以做皇帝了,但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并且为了以绝后患,必须要做点什么。那么,朱棣又会怎么对待朱允炆的兄弟和子女呢?
对于那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绝不心慈手软。朱棣入主南京后,直接开始清算建文帝的忠臣,例如对齐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予以处死甚至株连家人。而对于建文帝的两个弟弟吴王和鲁王,朱棣以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恨为由贬为庶人,并且囚禁在凤阳的祖陵。这还没有完,不久之后,一场无名的大火将其烧死在禁所。
实际上,当时建文帝在位4年,有两个儿子,并且长子朱文奎还被册立为了太子。在靖难之役,城破之时,他与父亲朱允炆不知所踪,最后就留了一个只有2岁的幼子朱文圭。当时,朱棣本想一杀了之,但又考虑到自己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为了笼络人心,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只好放弃了斩草除根的念头,但也不得不防备。
于是,2岁的朱文圭被幽禁于中都(凤阳)广安宫,为此朱棣特地组建了一支军队,对其进行严密地监视。就这样按照朱棣的想法就让他老死在此。谁知道后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但这一切都发生在54年后了。在这54年的漫长岁月里,朱文圭面对的只有冰冷的高墙壁以及不知道什么就命丧黄泉的命运,可谓惶惶不可终日。
1457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辟之后,对同样被幽禁的建庶人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再囚禁建庶人。于是,他将已经56岁的朱文圭给一并放了出来,给他修建了房屋,并且还派人照顾他。由于朱文圭自小便受到囚禁而无法和外界接触,所以被释放时连牛马都不认识。他完全被与世隔绝,外面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就像白痴一样。本来好日子来了,可以开始自己的新人生,但好久不长,没过多久他就一命呜呼了!
朱棣靖难成功后,建文帝的子女去哪里了,被杀掉了还是跑掉了?
“靖难战争”是发生在明朝初年一场皇帝和宗室亲王之间的皇室内战,起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终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历时三年之久。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原本的正牌皇帝朱允炆被赶下宝座,而背了三年“逆贼”和“燕庶人”骂名的燕王朱棣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王朝新的舵手。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前老板的手下都要大换血,那前老板的家属自然更没有好下场。朱允炆有据可查的子嗣共有两个,分别是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那么在皇帝本人殉国的前提下,这两个幼子的命运如何呢?
犯愁的朱棣追封恭愍太子朱文奎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10月30日,生母为时任皇太孙妃马氏。是在明太祖洪武朝第一个也是唯一出生的朱元璋曾孙。在《太祖实录》的记载中,朱元璋对于这位出生于“晦日”的嫡长曾孙特别不感冒。所谓的“晦日”是指中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的三十日,小月的二十九日。但是从已知资料来看你,似乎也查不到“晦日”到底有什么不好的意义。
所以这段记录的真实性,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甲寅,皇曾孙文奎生,皇太孙允炆长子也。上曰:“十月,数之终,又生于晦日。”命内庭勿贺。—《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六》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到了建文元年的二月,朱允炆大封亲族。其父懿文皇太子朱标被追尊为曰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嫡母敬懿皇太子妃常氏被追尊为孝康皇后。
生母吕氏尊为皇太后,皇太孙妃马氏册为皇后。弟弟朱允熥封吴王,朱允熞封衡王,朱允熙封徐王。而长子朱文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明王朝第二位皇太子。(二月),立皇长子文奎为皇太子。—《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根据《太宗实录》和《明史》的记载,南京城破的当天,只在皇宫奉天殿找到了皇帝朱允炆和皇后马氏的遗体,至于皇太子朱文奎则下落不明。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允炆剧照但是在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却只承认皇后马氏死于奉天殿大火之中。皇帝朱允炆率九名随从(包括翰林院编修程济、吴王教授杨应能等)从鬼门出逃。至于皇太子朱文奎,则在其余臣子的保护下从水关御沟出逃。至今在湖南永州新田县石羊镇的史家村还有《史氏族谱》,认为朱文奎当年逃出南京后最终落户在此。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
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直到明朝末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为了凝聚士气,承认了朱允炆一系的皇室身份。朱文奎也被追认为皇太子,谥恭愍。
朱棣剧照追封润怀王朱文圭朱文圭,生年不详,应为建文年间,生母为皇后马氏。南京城破之后,父母兄长都下落不明,年幼的朱文圭倒被燕军找个正着。怎么处置这个尚不会说话的婴儿,成了困扰朱棣的难题。杀掉,显然过于残忍。
不杀,毕竟是朱允炆的儿子,难免不会成为后患。最终朱棣将其送到老家凤阳,幽禁于广安宫中,称为“建庶人”。但是根据《英宗实录》,似乎朱文圭一开始并没有监禁在凤阳,但是否一直居于南京或别地,史料未载。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明英宗复辟剧照建庶人这一关几乎就是一生,直到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57岁的年纪,才被复辟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释放,人生中第一次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朱祁镇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他通过“夺门之变”将为保卫宗庙和社稷立下过大功的景泰帝朱祁钰给赶下了台,需要通过某些途径也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那么释放早已不足为患的建文帝之子,无疑是个一本万利的好方法。丙辰,释建文君子孙安置凤阳。又敕在廷文武群臣曰:“朕恭膺天命,复承祖宗大统。夙夜忧勤,欲使天下群生咸德其所,而况宗室至亲者哉。爰念建庶人等自幼为前人所累,拘幽至今五十余年。悯此遗孤,特从宽贷。用是厚加赏赉,遣人送至凤阳居住。月给廪饩,以安其生。仍听婚姻,以续其后。庶副朕眷念亲亲之意。”—《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三》
明中都凤阳《明史》指出朱文圭在被释放后“未几卒”,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有官员向当时的皇帝宪宗朱见深提出将朱文圭移送至有军卫的城池,或者凤阳旧中书省居住,这样便于看管。最终宪宗以“安置已定”的理由否决了这项提案,但至少说明在被释放十年之后,朱文圭依然在世。庚戌,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胜昭言:建庶人、吴庶人等俱置凤阳城中,官军巡护警拆,声闻陵寝,恐或未安。
况城池不修,或有不逞之徒一时事出不测,猝难防御。…建、吴二庶人送置有军卫城池处,或凤阳旧中书省,严加防范。庶亲亲之意不失,而防守之虑亦严。—《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七》朱文圭何时去世,史书未载。福王登基后,追封其为润王,谥曰怀。结语:无论是下落不明的朱文奎,还是做了五十多年阶下囚的朱文圭,他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朱允炆为自己政治上的不成熟所付出的代价,不但害死了自己,也连累了自己的妻儿。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后代是否有留下血脉?
在明朝发生过的两三件大事,除了满清入关,崇祯帝自尽,以及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灭亡之外,最惨烈的要属永乐皇帝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烧死的事件了。占据旧集团的位置,新集团往往就会对旧集团进行无情的打压,或囚禁终生,或流放千里,或满门抄斩。可以明确坦地告诉你,建文帝太子朱文奎是有后人的,而且他的后裔现在就在湖南永州。至于是那些人,请你慢慢看完这篇文章,到最后,笔者再告诉你。
这位把皇帝这份职业做得一塌糊涂的“丧家之犬”,出逃之后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既然如此,这位建文皇帝有没有留下血脉呢?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都是有的。结果在这场叔侄的内战中,建文帝犯了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心慈手软,他为了防止自己背上一个杀叔的罪名,下令不许伤害自己的叔叔。甚至连建文的年号,都被朱棣废除,朱棣下令,凡是提及建文执政四年之年号,均以朱元璋洪武年号,建文元年即洪武三十二年。
感谢明史迷的好问题。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幸免遇难,尽管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但留下了血脉,不过其子孙后代的事迹已经不可考了。那么之后,57岁的朱文圭有无生育后代呢?历史上隐约提到有官员请求拨款解决建庶人生活问题的记载,但不能肯定是不是朱文圭的后代。当然了,没有任何人,可以有证据,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朱允炆当时是否还活着。所有所谓的证据,全部都是谣传而已。有朱标的另一个儿子朱允熥,据史籍记载,他也是有后代存在的,而且连名字都记载得非常明确,叫朱文坤!换言之,朱标和朱允炆并没有绝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