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斯这么聪明,不立扶苏为太子,反而立胡亥呢?李斯作为一朝宰相,难道不知道谁更贤明吗?在秦朝的历史上,李斯称得上绝顶聪明,论能...
为何李斯这么聪明,不立扶苏为太子,反而立胡亥呢?
李斯作为一朝宰相,难道不知道谁更贤明吗?在秦朝的历史上,李斯称得上绝顶聪明,论能力无人能敌,论才干无人比肩,他是一个学识和才干结合得最好的顶尖人才,当时确实无人能出其右。曾帮助秦王嬴政离间诸侯、灭亡六国、成就帝业,功不可没。李斯关注的焦点在治国理政,对同僚间的权谋与争斗,缺乏应有的预防和警醒。
他像赵普一样,是夺取天下的参与者,是稳定天下的策划者,而与赵普比较起来,李斯功劳更加卓著的一点,他更是秦朝制度的奠基者。因为嬴政身后的继承问题上,武人系支持扶苏,法吏系只能支持胡亥。李斯很清楚,若扶苏上台,自己肯定不能继续为相,得把这位置让出来。这几十年的政治经验告诉他,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难有二世之福。于是在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胡亥继位,武人系遭重创,最大的受益者是法吏系首领李斯,朝堂平衡被打破,法吏官僚一支独大。赵高虽然也参与了密谋,但赵高作为嬴政心腹近臣,影响力有余,硬势力几乎没有。李思虽然仍是丞相,但是不久后便遭赵高反咬,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也正是因为当年的错误决定,才导致了秦朝迅速衰败,走向了灭亡一途。李斯聪明一世,却终究因为一次糊涂之举,导致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其次,李斯与扶苏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李斯集团主要是文法吏,而扶苏的基本盘大体是以蒙恬为代表的开国军功集团。李斯就算愿意用自己的老脸去贴扶苏,基本也就是贴上人家的冷屁股。这么浅显的道理,李斯身为一个老牌政客是不可能看不明白的。
最后,在一个政客眼里,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成本+收益”。支持胡亥,起码能捞个拥立之功。支持扶苏,八成狗屁不是。何况支持胡亥当皇帝的政治风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甚至有可能是完全没有风险)。
丞相李斯为何愿意与赵高合谋拥立秦二世胡亥?
李斯为何要与赵高合谋,害死女婿公子扶苏,帮助胡亥上位?
这其实都是帝王家的权力之争。而皇亲们也经常互相竞争,为了争夺火爆的王位,许多王子不惜一切代价,所以有各种各样的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一个兄弟的斗争故事发生在秦始皇、扶苏和胡亥的两个儿子之间。
在巡演过程中,秦始皇因病意外去世,去世时写下了最后的命令。最后,显然是喜欢他的儿子公子扶苏,决定把王位给他。可是李斯作为丞相以及托孤大臣的,为什么没有遵从遗诏反拥立了胡亥继位呢?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秦始皇在一次出游;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去疾守。在秦始皇临死前得那次出巡,也是带上了李斯。然而,当时守在秦始皇其身旁的皇子也只有胡亥一位。在赵高的帮助下,胡亥意图篡改遗诏,把本来应该立扶苏为皇上得遗诏生生改为了要立胡亥为皇上。并且,李斯之所以同意和赵高拥立胡亥,狼狈为奸。一方面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而着想,但是也有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要知道的是,李斯作为荀子的弟子众多弟子之一,在当时追捧得的可是帝王之术得法家。
只是,李斯万万没有想到,论算计人阴险毒辣这一方面,他跟赵高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因此后来的李斯在朝中也并不是拥有很高得地位反而处处被打压,甚至在最后还是因为在与赵高的权利争夺中落败,而悲惨收场,这就是帝王家权力之争得下场。
在古代封建帝制下,许多人会垂涎皇位,兄弟间的互相残杀也是常有的事情,害死女婿公子扶苏,帮助胡亥上位,李斯和赵高各怀心思。
李斯是秦国最著名的首相。他帮助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世界。他参与了国家和祠堂的建立。他还以低税收赢得了人民的心。在秦始皇最后的那次出巡,也带上了李斯。然而,当时守在其身旁的皇子也唯有一位,那便是胡亥。在赵高的协助下,胡亥意图更改遗诏,改立扶苏为立胡亥。但最重要的就是说服李斯,李斯的女儿与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早就已经成了亲,如果真要让他选择一个人选,作为其扶持的对象,立他的女婿为皇帝,对李斯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在说服李斯的过程中,赵高抓住了李斯的心理。他想尽一切办法让李斯站在自己的战线上,所以赵高建议李斯,如果扶苏继承王位,那么蒙恬很可能成为丞相,那么李斯的地位就会丧失。听到这里后,李斯沉默不语。于是,赵高又继续对李斯说,只要丞相矫昭让胡亥继承皇位,那么其丞相之位则依旧归他李斯。
于是,赵高和李斯便合谋把遗昭改了:胡亥接替秦始皇之位,且斥责公子扶苏多年无功,和蒙括守土无方,因此赐死二人。而扶苏在接旨后便拔剑自刎,只有蒙恬看出不妥要求上奏,之后却被兵士杀死。这也称为沙丘之变。归根到底就是李斯私心太重,是他对权势无限迷恋,并惘顾国家利益,才会被别有用心的奸臣赵高所利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