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子立长还是立贤?原则上是立长,但是很多开明君主是立贤一般来说:立储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但这是汉人才是这样。非汉人的...
古代太子立长还是立贤?
在古代中国,你认为立嫡以“长”好,还是以“贤”好?为什么?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在选择储君的时候都信奉立嫡立长的原则,很少有例外。个别朝代选择了立贤而非立嫡立长,结果就是兄弟隔阂、彼此猜忌、骨肉相残、朝纲不稳。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真的只有选择立嫡立长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吗?也许不绝对,但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这样,下面我们来分享几个典型历史传承问题。
①秦朝秦始皇嬴政传位:扶苏与胡亥
◆先来看看秦朝,当时的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历史上对扶苏的评价是刚毅勇武,待人仁爱,有政治远见;而且当时的扶苏虽然和秦始皇政见不同且因多次劝谏始皇帝对大臣的杀罚而不被嬴政所喜,但公元前210年,嬴政在巡视途中病逝的时候却依然下旨让扶苏继位。如果没有后来赵高、李斯等人的矫诏并扶持始皇帝十八子胡亥登基,那么可能就没有后世的陈胜吴广起义,甚至之后的历史进程一定会是另一个走向;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可我们也由此得见扶苏继位与胡亥继位的影响。
▲公子扶苏
②隋朝隋文帝杨坚传位:杨勇与杨广
◆这里主要说说有代表性的隋唐吧。我们都知道,隋文帝晚年对几个儿子很是头疼,他先是软禁了三子秦王杨俊,后又在开皇二十年废了太子杨勇,并将长子加太子的杨勇贬为庶人,两年之后将四子蜀王杨秀也贬为庶人,最终立杨广为太子。后来隋文帝病危的时候突然醒悟要改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并下旨召回杨勇,但杨广得知消息后赶走了隋文帝身边的侍从并召回使者,最终以非正常手段取得了皇位并登基,是为隋炀帝,后来由于杨广的横征暴敛和劳民伤财,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③唐朝唐高祖李渊传位:李建成与李世民
◆唐朝初年的事情也许大家都比较熟悉,本来唐高祖李渊一直认定的储君是长子李建成,并且很早就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但无奈秦王李世民雄才大略且手底下谋臣良将众多,最关键的是当时大唐的天下大多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个时候作为功高盖世的秦王肯定不满足屈居于大哥手下当个王爷。所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全家并逼迫高祖李渊禅位于自己,从此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
④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传位:朱标与朱棣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是明朝,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时间就把当时的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并悉心教导,再加上朱标那温良恭俭让的个性和在诸多文臣武将中的威望,假如朱标顺利继位那么一定没有朱棣什么事儿,而且要是大哥朱标当了皇帝朱棣一定没有造反的心思,他会安安稳稳的当自己的藩王。当然,作为一代枭雄,取朱标而代之的心思朱棣不敢说没有但一定不会付诸行动。原因很简单,人心!道义!舆论!他哪个都不沾边。后来朱标英年早逝,换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个他不服啊,凭什么自己这个当儿子的燕王如此的英明神武,皇帝老爹看不见非要把皇位传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不服气的结果就是造反,之后靖难之役结束,朱棣上位。
⑤清朝清圣祖玄烨传位:九子夺嫡
◆最后说一说康熙的九子夺嫡吧,作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也许是吸取了前朝的诸多教训加上满族自己的传统,这个时候的皇位传承一直信奉的是立贤而不立长。努尔哈赤传位皇太极而非长子褚英或者次子代善,后来皇太极第九子顺治帝传位康熙,这个康熙是顺治第三子,也非长子。再到后来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基本上满清一朝没有皇长子继位的事例,这其中最为严重且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康熙的皇位传承。一开始康熙源于对皇后赫舍里的深厚感情,立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而且长达三十多年,在胤礽被废之前,当时康熙的其他几个儿子虽然也如狼似虎并无平庸之辈,但却死心塌地的奉胤礽为未来的储君且无二心,包括后来的四子胤禛等皆依附于太子。但后来当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这几位可就心思开始不安稳了,原因和明朝的燕王朱棣有些像,就是不服啊,感觉有了盼头,总觉得自己也有胜出的希望,这之后就是各种为了皇位的算计倾轧、骨肉相残,闹的皇室腥风血雨没有一点儿温情。
在古代中国,你认为立嫡以“长”好,还是以“贤”好?
在中国古代中,小编觉得立嫡是以“贤”好,这也是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当中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存在的话,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只是选择力长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有非常大的弊端,因为是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嫡长子就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如果嫡长子是一个心机深沉的人,对于国家的未来来说,其实是没有太大的保障。
嫡长子制度是从周朝的时候开始确立的,也是宗法制度当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要求了王位和财产必须由正妻所生的儿子来继承,而其他女子所生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继承人的。当时的这种制度的存在,其实有着非常好的作用,是有效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因为争权夺位和财产继承的问题而引发各种各样权力的争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皇权的尊严。
在中国历史上,总共有400多位的皇帝其中出现过立长子也有立贤能的皇帝,但其实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因为判断一个皇子是不是贤能的,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像很多皇子,出生于皇室当中是非常善于伪装的,就会假装品德高尚了皇帝。如果仅仅只是以一个贤能去判断是否能够作为储君的标准,又是过于的片面,像而有一些竞争的人就可能会伪装自己成为一个贤能的人。除此之外,贤能的人不可能一直非常的聪明,比如汉武帝到了年老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臣子变得独断专行,造成了巫蛊之乱。
最后不管是立嫡长子还是立贤能的皇子,都可以从历史当中找出来非常多的例子,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会觉得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有些问题,但是对于中央集权的古代中国来说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究竟是立嫡以“长”好,还是以“贤”好?
按正常情况来说,嫡长子在中国古代家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人认为在王朝继承人这一件事情上更多的要嫡长子为继承人,而有些人则认为在王位继承人这件事上应该立一些具有贤能的儿子作为继承人。对于这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经过我们的统计发现,从秦朝以后中国古代古代一般会选择一些贤能的儿子来继承皇位,而并非是嫡长子。令人更加震惊的是,嫡长子从秦朝以后仅仅是一种繁衍后代的制度而已。在皇朝继承人,这一件事上并没有占太多的优势。
一、嫡长继承制消失的原因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就已经出现在王朝的继承之中。当时的国王制定一套十分完善的嫡长继承制度。一般来说嫡长继承制度一般有三个很大特点。首先第一个特点是嫡长继承制度中明确的阐述了作为嫡长子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嫡长子的地位相对应的,周天子还确立了一套完善的嫡妻制度。其实很多人从本质上认为,周天子确立的这种宗法制度,其实就是朝廷分封制中的一些制度应用到家庭中去而已。然而这种嫡长制度之所以会消失,主要是因为在秦朝时期,秦朝的国王成功的将西周的国王建立的这种分封制给废除了。他而建立了新的制度—中央集权制,从而导致西周的嫡长继承人制度,彻底消失了。而在这种情况下,立贤能的人作为王朝继承人的想法也慢慢被人提出来了。
二、历朝的统计对于立嫡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与立贤能的人作为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事实上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历史上有百分之六十的国王选择立一些贤能的人作为国王。
三、综述总之,古代国王更倾向于立贤任贤能的人作为下一代国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