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唐代末年的藩镇割据,二者如何解释为好?下面的解释,请问对不对?刺史是秦汉时期,中央朝廷派出御史外出监察的人员...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唐代末年的藩镇割据,二者如何解释为好?
下面的解释,请问对不对?
刺史是秦汉时期,中央朝廷派出御史外出监察的人员的官名。主要是有监察权力,后来在东汉的时候,为了方便控制地方,朝廷又赋予刺史军政监察权力,形成了军阀割据。
太守:当地的主政官,后来将军权和财权揽入手中,这样也是形成了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唐代末年的藩镇割据,实际都是拥兵自重,不服从重要的表现。主要是叫法的不同。
东汉末年的集团体系以军人居多所以叫军阀割据时代。
唐代末年因为是重要赐予封号藩镇节度使,所以藩镇割据由此而来。
唐朝藩镇形成的时间跨度远比汉末军阀要长很多。拥兵自重的历史亦比汉末长很久。
东汉末年的拥兵自重,是从黄巾起义时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汉朝绝无任何分裂倾向!
同时,虽为军阀割据,但实际形成割据后,财政文化运转都要依赖地方豪强门阀士族。
唐朝的藩镇割据,始于安史之乱,源于府兵制衰败,募兵制兴起。其结果是国家变成四类藩镇彼此制衡的半分裂状态:没钱有兵不听中央的;没钱有兵帮你守边的;没钱有兵帮你揍第一类的;有钱没兵替你赚钱的。唐朝就在这样的半分裂状态下“兴也藩镇,亡也藩镇”地渡过150年,直到黄巢起义,引爆了最后的引线。
为什么明末没有像东汉末年一样
虽然每个历史时期有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表现往往也各不相同,但历史在衰亡和兴盛之间互相更替的发展规律却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东汉末年与唐朝末年会那样相似呢?
一个是群雄割据
一个是藩镇割据
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两代末年惊人相似,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属于中国历史,所有事件都发生在中华大地上,所以,他们虽然分属两个朝代,却有着共同的不幸:都是农民起义破坏了统治基础,皇帝成为傀儡,成为了一种摆设工具,从而导致军阀混战。
但他们又是两个朝代,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唐朝的军阀自安史之乱后一直存在,且逐渐增强,黄巢起义使军阀彻底抛开了颜面而大战,皇权彻底沦丧。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皇权依然比较稳固,战后军阀混战靠的是氏族门阀的支持,当时忠君思想还比较浓。
然而,唐朝的氏族门阀已经被黄巢基本击垮,军阀混战只是依靠自己的军队,并且对军队的控制力很低,极易叛变,当时流行收义子,忠君思想基本不复存在。
东汉王朝亡于自身的世家大族,那些军阀一般都有显赫的家世。
唐朝末年的军阀很多都是地痞无赖出身,读书人几乎没有,出身上层的人也是极少。
唐朝的灭亡,黄巢起义起了促进作用,让那些军阀名正言顺的活跃起来。
东汉的农民起义则是彻底毁灭了东汉王朝的活力,催生了一系列军阀。
总之,汉唐末年只所以大乱,主要因为皇权失民心久矣!
东汉亡时还有人大哭大叫,上蹦下跳,想力挽狂澜。
唐朝灭亡,都已知道是早晚的事,比东汉平静得多,个个都专注于自身利益。
可见,东汉和唐代末年表面看很相似,但实际上区别还是蛮大的。
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效仿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唐朝末年的政治生态,和东汉末年的政治生态非常相似。朝廷中宦官与权臣轮番专政,地方上诸侯割据,不听朝廷节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皇帝想利用一种势力,打击另一种势力,恢复皇权的威严。最后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为傀儡。
但是唐朝末年和东汉末年又有些不同。
东汉末年,大家都在争抢皇帝汉献帝,谁都想把汉献帝接到身边来。董卓有这样的想法,曹操有这样的想法,袁绍有这样的想法,刘备也有这样的想法。手中有个皇帝,使可以经常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让其他诸侯在政治上处于被动状态。这就是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过唐朝基本上没怎么出现过这种情况。唐朝的最后几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宗,确实也在诸侯手里换来换去,但是并没有哪个诸侯觉得拥有皇帝是一件幸运的事,并没有利用皇帝来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唐朝地方诸侯藩镇割据,是很早就已经形成气候了。因为唐朝中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地方诸侯因此有了武装力量,后来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命令,对皇帝的诏书也是爱理不理。同时,唐朝的皇帝又多次被宦官自行废立,很多事情都由宦官说了算,皇帝早已没有了权威。也就是说,这样的皇帝,有也可,没有也可,并非是一个了不得的筹码。
东汉末年不一样。东汉末年,虽然豪强地主也很厉害,他们甚至也拥有了自己的军队,但是还没有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最后出现袁绍、曹操、袁术、孙坚、刘备等各路诸侯,是在共同讨伐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虽然事实上是在拥兵自重,但打的旗号都是在拱卫朝廷,谁也不敢擅自称王称帝。袁术抢先称帝,结果遭到诸侯们的一致谴责,最后自食恶果。(反观唐朝,当黄巢起义攻入长安的时候,诸侯们都不来救,唐朝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向沙陀人借兵,这样,沙陀人李克用又卓立为一方诸侯。形成一个新的割据政权。)
(安史之乱)
既然东汉末年诸侯们拥兵的目的,是为了拱卫朝廷。那么,拥有皇帝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且其他诸侯还非常害怕这一招。当时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都的时候,袁绍就害怕从许都来的诏令对自己不利,经常惶恐不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第二,唐朝末年没有出现过一个像东汉末年的曹操那样,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用得非常好的雄才大略的人。
东汉末年,曹操拥有了汉献帝,他也把汉献帝架空,杀了伏皇后、董贵人,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外戚,欺负得汉献帝够呛。但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政治手段一流。他除了剥夺汉献帝的权利外,其他对汉献帝都很好,甚至还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他利用汉献帝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们还不敢小视,不敢不听他的,所以相当有用。
(唐昭宗)
而唐朝末年,拥有过天子的诸侯不少,比如李茂贞、李克用、朱温等等。但是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大眼光,且别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用,就算是有用,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所以最终,唐朝末年的这些诸侯们,只能建立一些短命王朝,并不能像曹操那样,差点儿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第三,唐朝末年的皇帝,并没有那么心甘情愿地给诸侯们挟持。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性格是比较柔弱的。当他的皇后被曹操抓住,准备杀掉的时候,他求汉献帝救他。可是汉献帝却说,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呢。
而唐朝末年的皇帝,尤其是唐昭宗,他并非是一个受人摆布的人。他先是杀掉了专权的宦官杨复恭,接着,试图清理掉地方上拥兵自重的田令孜和李克用。只是力量有限,最后才没有成功,成为傀儡。可以说,他即不会任人摆布,别人摆布他,假借他的名义号令诸侯,也没人相信。
明朝为什么没有出现藩镇割据
其实封建王朝如果不是亡与外患的话,基本都是这个一个过程,先是土地兼并,特权阶层膨胀,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政府入不敷出,然后农民没有活路揭竿而起(或者朝廷发不出兵饷允许地方自筹),朝廷没钱平叛开始把权力下放给地方,然后地方做大架空朝廷,最后王朝灭亡,然后就是乱世诸侯混战,最后再出来个猛人统一全国,然后继续这种循环
现在往回看, 如果明朝顶住了流寇的压力,洪承畴,卢象升,左良玉,孙传庭等等这些地方大员掌握财权兵权,也将不再依赖大明朝廷,最终出现架空朝廷,藩镇割据的局面
明朝时期,实行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三种兵役制度并存,这种特殊的兵制决定了明朝不大可能产生唐末那样的藩镇割据。而明朝的藩王制,除了北方几个边关地区的个别藩王在打仗时期享有高度军事自主权,其他内地藩王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享有一定军事权利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实际的权利,只是在地方上设有一个王府,享有皇亲国戚的荣誉,不愁吃穿。 到了洪武后期,尤其是永乐以后,朱棣鉴于自己造反成功的经验。对藩王们制定了很多苛刻的约束条例,很多藩王只享受作乐,不管朝事, 被称为“贤王” 。藩王并不享有其他军政、民政、和财政权,这些地方也由地方布政使负责,由六部统管,所以不可能出现大量割据的情况。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