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至明代中国传入西方的伟大发明包括哪些?根据李约瑟博士的研究结果,从汉代至明代从中国辗转传向西方的中国古代伟大发明包括缫丝、...
从汉代至明代中国传入西方的伟大发明包括哪些?
根据李约瑟博士的研究结果,从汉代至明代从中国辗转传向西方的中国古代伟大发明包括缫丝、纺丝和调丝机(远古发明)、平放织机(也可能是印度的发明)、提花机(商代发明)、铸铁技术(春秋时开始采用)、弩(战国时发明)、石碾(汉代前发明)、水力石碾(汉代发明)、船尾方向舵(汉代出现)、水排(汉代发明)、龙骨水车(汉代发明)、风扇和簸扬车(汉代发明)、纸(汉代发明)、瓷器(汉代出现)、风筝(汉代出现)、独轮车(三国时发明)、马蹄铁掌和马镫(三国至晋代发明)、火药(唐代发明)、雕版和活字印刷术(隋至宋时发明)、活塞风箱(宋代发明)、高效的车马系套方式(宋代发明)、走马灯(宋代发明)、指南针(宋代发明)、游动常平悬吊器(宋代发明)、水密封船舱(宋代发明)、深钻技术、铁索吊桥、高效动力帆、弧形拱桥、竹蜻蜓(明代发明)。
求解:我大明朝的科学和文化各方面是如何跟西方交流的?
他们带来西方文化与先进的技术...
并融入中国风俗,取得上层士大夫好感,中西交流得以开展
雍正即位后,下令禁教,交流逐步减少...
东方:明初的海上贸易
郑和把中国的耕种和开井技术传到外国了吗?
我在做题目遇到了不会的题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积极遣使到亚非各地,促进中外交流。
2、目的:(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3、经过: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历史评价:
1、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2、其规模、航行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早半个世纪;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4、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废止了远洋航行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都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的隐藏目的: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出了宣扬国威,加强联系外,还有一个隐藏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
明朝68岁官员仿制西方利器,为何明朝懂得学习西方文化?
技术不分什么国内国外。
自己不行其实没什么,只要你愿意学习,学会了别人的技术,就等于是你自己的。
15世纪,明军的火器相比明初期有很大进步,有大量轻型火器和大将军炮这种重型火炮。
但是,相比西方的来说,大明的火器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
第一,弹药基本都是前装;第二,金属冶炼水平不高,火炮发射以后炮管很烫,必须等待自然冷却;第三,瞄准设备比较落后,命中率不高;第四,火炮相当笨重,还是因金属冶炼技术不行,所以射程并不远。
这种火器水平,用于对付游牧民族和周边的国家是足够了。
不过,16世纪,大明接触到了澳门葡萄牙人的火器以后,立即进行学习和仿造。
首先是学习了用于舰船上的轻型火炮弗朗机。
弗朗机最大特点是采用类似于今天的弹仓结构,可以连续更换弹仓后发射。同时,葡萄牙人的造炮和冶炼技术也比较先进。
到了嘉靖时期,大明已经大量仿制了弗朗机,成为主力火炮之一,重则1000斤以上,轻则也有一二百斤。
这些佛郎机火炮迅速用于实战,同时装备水军和陆军。佛郎机的重量相对较低,在陆军野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佛郎机属于轻型火炮,射程有限,威力也有限。
大明很快发现西洋还有更强大的火炮,立即不惜代价学习。
这就是最初从西班牙人学习的吕宋炮以及后来威名赫赫的红衣大炮。
在引进红夷大炮之前,大明的火炮主要是大将军炮等。
大将军炮和红衣大炮的基本原理相同,但性能有较大差距。
资料这么写:明朝前期火炮多用铜铸造,中后期出现锻造铁炮,其内膛呈喇叭形,炮管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这些火炮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炮体气体密封差,加速距离短,因此射程太近威力太小。
即便如此,大将军炮仍然具有相当的实战性。在壬辰倭乱中,大将军炮一度给予日军重大打击,日军听到炮声就心惊胆寒。
大明制造了很多红衣大炮,包括数千斤到数万斤。
所有明朝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的火炮,都是非常实用的。
一说野猪皮努尔哈赤就在宁远城外,死于红衣大炮。
更夸张的是,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缴获满清大炮以后,惊讶的发现这些火炮同200年前的红衣大炮没有区别。
对于明朝火炮方面的仿造和学习,西方历史学家评价是很中肯的:明朝兵器学家,很少有盲目自大的保守思想。他们发现西方火炮的优势,就立即学习这些长处,为自己所用。但是,他们也并不是一味崇外,而是尽量学习西方技术加以利用甚至发展,使得火炮越来越先进。
明朝68岁官员林俊。一生有很多机会接触西方利器(也可理解为火器)。
1.林俊的家乡:福建莆田。历史是相承的,郑和下西阳的出发地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查下地图可以知道,两地距离是100多公里。下西洋的结束时间是1433年,以这个时间点加上40年,林俊正是青年才俊,距离家乡这么近的国家活动不可能不知道。宝船上面的火器自然广为人传。
2.1478年,26岁林俊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升任员外郎。嫉恶如仇,对明朝的三大营也了解的。,
3.1488年,36岁,林俊因人推荐升任云南副使。云南是沐王爷的底盘,对沐王爷的三段射击可能有接触。
4.1511年回到莆田,1513年,葡萄牙人(明朝称之佛郎机人)乘船来到中国珠江口沿岸,气势汹汹。珠江道莆田也是100多公里。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牛人,六年中接触和仿造个佛郎机(是锡造的)完全有可能。
总结:人才是主要的,跟年龄关系不大。直敢谏,廉正忠诚,嫉恶如仇,爱才如渴,以礼进退,始终一节。至于说林俊懂得西方文化,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附:1452年生,1519年让仆人送火器江西前线给王阳明,当时67岁。送去的时候,王大哲学家,军事家已经摆平了叛乱,没有用上。但王阳明还是被林俊的义举“感动涕下”,亲自赋诗《书佛郎机遗事》,致仕官员费宏、黄绾,江西按察使唐龙,南京兵部尚书乔宇(知道是一群务实的明朝猛人就可以)等朝野士人也纷纷以佛郎机为题赋诗作文,使得这一武器广为人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