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并非泛泛之辈,为何看不懂夷陵战役中陆逊的计谋?马良并不是泛泛之辈,但是却没有看懂夷陵之战里面陆逊的计谋。这一来是因为马良虽然...
马良并非泛泛之辈,为何看不懂夷陵战役中陆逊的计谋?
马良并不是泛泛之辈,但是却没有看懂夷陵之战里面陆逊的计谋。这一来是因为马良虽然厉害,但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会犯错,就会有失误,还有就是其实马良当时已经预感不妙,但是刘备根本不听马良的建议。
在《三国演义》里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意思就是说,马良家里弟兄五个就属马良最厉害,马良是在刘备得荆州以后,开始跟随刘备的,后来又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马良在蜀汉政权里可是很有威望的,而且还和诸葛亮的关系匪浅,由此可见,马良并非泛泛之辈,但是为什么在夷陵之战的时候没有看懂陆逊的计谋呢,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马良虽然厉害,但也是人,也有失误的时候。关羽死了以后,刘备异常的悲愤,不顾所有人的阻挠,坚持要倾尽全国之力去讨伐东吴,东吴的孙权知道刘备要攻打他们的时候,也派出了使者,想要求和,但是刘备这个时候已经被仇恨蒙蔽,坚持要去讨伐东吴,夺回荆州。战争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顺利的,刘备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看到刘备的气势,孙权也是害怕了,派出了陆逊,陆逊是个读书人,但对军事的造诣也很不错,再看刘备方面,几场胜战下来,气焰更高,俗话说“骄兵必败”,而马良也不是神仙,不可能料事如神,他也想不到陆逊竟然会用火攻。
第二,马良曾经提醒过刘备,但是刘备不听。根据《三国》里的描述,其实马良提前就和刘备说过,让刘备防着点陆逊,这个人虽然说是个书生,但是很有谋略,之前袭击荆州就是他的手笔。但是刘备根本不听,还说他害了我二弟关羽,我一定要亲手捉拿他为二弟报仇。后来马良又为刘备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局势,但是刘备却只当马良是胆小,而且刘备也不相信陆逊会有什么阴谋诡计。
第三,刘备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马良的话对刘备根本无济于事。由此看来,其实马良是有不好的预感的,所以提前与刘备商议,但是这时候的刘备根本就不听马良的建议,这才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夷陵之战中,刘备带过去不少文臣谋士,其中最为出色的应该就是马良了。毕竟被誉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他可是荆州人士中的翘楚,在刘备阵营中也是中流砥柱,诸葛亮更是对他称赞有加。
刘备称帝后,马良被任命为侍中,很明显今后就是要让他接诸葛亮的班。毫无疑问,马良绝非泛泛之辈,他的能力和谋略,都是极为上乘的。
但可惜的是,即便马良再怎么优秀,他在夷陵之战中也没能识破陆逊的计谋。最终导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不仅刘备兵败夷陵,就连马良他自己,都战死在乱军之中。
那么被视为诸葛亮接班人的马良,为什么没有看懂陆逊的计谋呢?
首先要知道的是,这场夷陵之战,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争,刘备获胜的可能性一开始就十分渺茫。
在这场战争中,孙权投入的兵力,大概在6万人左右。
《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除此之外,在《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中,又有这么一个记载:
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
也就是说,陆逊的5万人再加上步骘的1万人,孙权在这场战争中共投入了6万人。
而刘备所投入的兵力,大概在5万人左右。
《魏书》中记载:
黄初三年正月癸亥,孙权上书魏文帝曹丕:“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要”。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
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
也就是说,刘备率领的部队,再加上五溪蛮的部队,也就5万人左右的兵力。
但尴尬的是,这5万人并不能全部用来对付孙权,因为刘备还得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在江北,去防范曹魏。
这在《三国志▪黄权传》中也有记载:
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
也就是说,刘备最终能用来参与夷陵之战的兵力,也就4万人。
四万对六万,兵力上刘备就处于劣势,刘备的夷陵战败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马良为什么没能看出陆逊的计谋,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当时,刘备联营数百里,是十分无奈,也是最合适的战略部署了。
从秭归到夷陵的这数百里,中间是长江,两边是群山环绕,刘备的数万大军在这狭长的地带里就只能联营数百里。而陆逊就只需要守住夷陵城,刘备就无法再前进半步。
一时间无法拿下夷陵城,除非撤退,不然就只能在这狭长的地带里驻扎下来。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联营数百里便是无奈之举,能想到这一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更何况马良在军事上的造诣,只能说是一般。
马良颇有才华,尤其是在处理政务和外交上十分的优秀。但他没怎么接触过军事,排兵布阵并不是他所擅长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也难怪马良无法识破陆逊的计谋。
夷陵之战又被称为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对东吴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比较成功的防御战役,同时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当中的最后一场。
这场战役是由刘备挥兵发起攻打东吴孙权的号角,在孙权求和不成之后,不得不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最终在陆逊的坚持下,成功在夷陵一带打败了蜀汉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从而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据说在夷陵之战中,陆逊依靠分析得出的军情后退诱敌,等到蜀汉的军队过来的时候,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巧妙地利用了火攻击溃了此时已是疲惫之师的蜀军,最终依靠五万吴军一举击败了来势汹汹的蜀军。由于其担心曹魏趁着蜀吴交战的时候浑水摸鱼、袭击自家后方就主动撤兵,停止追击溃逃的蜀军。同年九月曹魏果然过来攻吴,此时的陆逊早有准备,才使得魏军无功而返。
很多人都很好奇刘备手下的谋士众多,除了诸葛亮之外马良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并非所谓泛泛之辈,为何没有在夷陵战役中看懂陆逊的计谋?这其实跟刘备本人有很大的关系,他当初“以怒兴师”犯了兵家大忌。在作战指导时因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崎岖山道之中时面对吴军的顽强抵抗,没有调整好作战部署,反而采取了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断送了整个军队。
其实根据《三国》里的描述,马良曾经感觉到不对劲,提前提醒过刘备要小心点陆逊,毕竟当初袭击荆州就是出自他的计谋,不可小觑。只不过当时的刘备根本听不进去。毕竟当时好兄弟关羽被吴国害死后,刘备就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建议,更也不顾众人的反对直接向东吴发起进攻。
马良自从刘备得荆州以后,就一直开始跟随刘备了。只不过开始的时候一直跟关羽一起镇守荆州,等到关羽去世后又重新回到刘备身边,在蜀汉政权里有着很高的威望。或许在没跟吴国打的时候,刘备还把马良的话放在心里。可惜的是,刘备跟吴军打过几场仗之后,发现吴军是那么不堪一击。几场胜仗打下来之后就难免有些得意忘形,根本不将陆逊放在眼中,认为他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已。根本没有将马良的话放在心里,听多了之后反而认为马良是一个胆小之人,更也不相信陆逊会有什么阴谋诡计能难倒他,最后在自己骄傲自大的情况下自食恶果。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之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
夷陵之战是刘备在夺取益州、汉中等地之后,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争,结果以刘备惨败失败而告终。在这一场战争中,刘备一开始非常顺利地攻破了东吴的数座城池,已经深入攻打到东吴的腹地。作为东吴的主公,孙权自然也是着急到火烧眉毛了,这时陆逊站了出来,决定带领东吴冲出重围。就在最后时机,陆逊发现了刘备阵营的破绽,一瞬之间将战争局势反转。
刘备也是一时之间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只能仓皇而逃,所有的军队就好像一窝鸟,被打散一般到处逃窜。陆逊也是一直追杀着刘备,不肯停下脚步。而最后陆逊却没有再乘胜追击,是因为诸葛亮和赵云的及时营救。陆逊落入了诸葛亮的陷阱,赵云的人马火力也非常的凶猛,陆逊所带的一支人马并非是其对手,所以就打道回府。
这一场战争,刘备真的是败的彻底。同时也打消了其一切自傲的资本。陆逊非常聪明,有勇有谋,他带领军队找到一个非常好防守的阵地,而刘备想要继续攻打陆逊的部队,就必须潜伏在难以落脚的高山地带,在这个地带非常不好施展实力。所以久久攻打不下来,刘备甚至动用了辱骂这么一个政策,陆逊也还是按兵不动,就想等着刘备主动出击。
刘备的军队在此消磨了数月也还是攻打不下来,于是刘备就让军队撤离到后方的森林当中暂做休整,将停留在水面上的船只也全部拉拢到陆地上来。这样一个计策对于当时的局面是非常的危险,曹操都看到了刘备的破绽,陆逊更是一举出击,将刘备隐藏在密林中的部队,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其实陆逊不再紧紧咬着刘备不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吴还是需要依靠蜀汉的力量来维持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否则很有可能就会惹火上身。
历史人物作文800字 伯言火计破蜀胆
历史人物作文800字 伯言火计破蜀胆
三国时期,正值乱世,乱世出英雄,也出政治家、军事家。乱世中若想称霸一方,不仅仅靠武艺,还要会带兵。这就要让军事家出马了。江浙一带三国时属吴,吴王孙权手下出过好几位有名的军事家: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撇开前几位不论,光来看陆逊,他又是怎么用兵,大败蜀军的?
陆伯言这个人,前半辈子用关羽的话来说就是个书呆子,而后半辈子能成为史书中这样有名的一位军事家,大部分原因此他打赢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联营,陆逊可谓用兵如神。他看得清局势,沉的住气,能忍。面对蜀军的步步紧逼,吴军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陆逊却破天荒地下了一个命令:撤退。陆逊此时还未声名远扬,要说什么大功绩也只能是配合吕蒙大败关羽,在军中的威信也远远不及那些大将。那些将领一听撤退两字哪能服气,还不得直跳脚?打都没打就撤退,一撤退就完了,军心动摇,士兵都不想打了,这仗还会胜吗?陆逊却说无妨,我有办法让蜀军想打也打不动。将领还是不服,你一个书呆子能想出什么妙计。然而陆逊还真有办法,吴军一退,蜀军自然要追,你蜀军锐气正旺,我干嘛要撞这个枪口上?追个几百里山路,磨光你的锐气,蜀军疲于奔波,哪里还有力气打仗?
陆逊能胜胜在看得透人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的用兵也是如此。陆逊他知道,刘备这个人狡猾得很,不能不防,我吴军未战先退,他定起疑心,必然使诈,此时出兵,正中他下怀。于是他又发挥了他冷静的性格,亮出孙权给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这下好,将士们自然满腹怨言,但又不敢抗令,只能乖乖不动。陆逊不急,刘备倒急了,急什么?急不能骗过陆逊。双方局势僵持不下,刘备无奈,只好撤走山中八千伏兵。这心理战打得可好啊,刘备完败!将士们的误会消除了,可谓是一箭双雕。
陆逊这人,做事也谨慎。终于等到了主动出击的时机了,这下总可以打了吧!但陆逊说不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不可过急。将士问那怎么办,这次可不能等了。陆逊说先攻一营吧,攻一联营,好,打吧,一打,败了。将士又问那又怎么做,陆逊说我有办法了,这一仗暴露了他们的弱点。果然,联营七百里,用计最好便是火烧,大火一放,一下就烧了个精光,蜀军大败,军中上下都夸陆逊用兵如神。
这一仗,不仅灭了蜀军威风,还解了孙桓之围,可谓是场军事家间的恶斗。胜者陆逊,也因此而名垂千古。
被吹的神乎其神的陆逊到底有多厉害?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常常认为,陆逊代替吕蒙坐镇荆州时,还是一位年少书生。其实只要我们简单看一下陆逊的简历就能知道,陆逊绝不年少,更不是一介书生。
陆逊生于公元183年,只比诸葛亮小两岁。更重要的是,陆逊21岁就出仕了。在此后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干着文职工作。
后来,陆逊率军平定了一场多年反复的割据叛乱,自此开始转入武职。官拜定威校尉,而且拥有一个支两千多人的私人武装。
公元217年刘备刚刚入川,陆逊34岁,他平定了一场更大的割据叛乱,收编了大量的叛军。从此,他的私人武装数量更加庞大。
公元219年关羽威震华夏,陆逊36岁,代替吕蒙出任大都督。此时的陆逊,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大都督,因为吕蒙躲在幕后谋划荆州。
公元221年刘备东征,陆逊38岁,正式全权指挥主力兵团作战。
陆逊的履历,显然比任何一个豪门子弟都要完整。因为他21岁出仕,先干文职,后干武职。所有的升迁,都有实打实的功劳支撑。
而此时绝大多数的豪门子弟,都是坐在家中高谈阔论,等积累了足够高的名望,才会出山做事。而且他们一出山,就一定要在前排就坐,否则都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比如,刘备让庞统和蒋琬从县级干起,这两个人都是一副要撂挑子的样子。周瑜充当孙策主要助手时,不过24岁;鲁肃充当孙权的主要助手时,不过27岁;诸葛亮充当刘备主要助手时也只有27岁;而陆逊独当一面时,却已经38岁了。
以陆逊的家族背景,以陆逊的才能,21岁出仕,36岁才走进大众视线(代替吕蒙坐镇荆州),38岁才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相比诸葛亮和周瑜等人,不但大器晚成,而且履历也太完整了许多。
再来对比一下陆逊和吕蒙:陆逊主持夷陵之战时38岁,吕蒙接替鲁肃工作时也是38岁。
陆逊是标准的豪门出身;吕蒙从哪个角度看也算不上豪门出身。吕蒙38岁时坐到军界一把手的位置上,没有人说吕蒙年少;陆逊38岁坐在军界一把手的位置上,人们为什么要说陆逊年少呢?
吴中四大家族——顾陆朱张。其中的陆,就是陆逊所在的家族。更令人惊讶地是:陆逊在12岁时,就已经成为了陆氏家族的少掌门人。
陆氏家族掌门人陆康死于公元195年。那一年,陆康的儿子只有8岁。所以,大家让12岁的陆逊,当了陆氏家族的少掌门。仅凭陆逊这层身份,大家都要竖着大拇指说一个“服”字。可陆逊21岁出仕,用了17年时间才取得与鲁肃和吕蒙相当的地位,真是一件咄咄怪事。
因为汉末三国时代是一个二代有理、豪门有理的时代。以陆逊这种背景,仕途居然如此缓慢,换个人没准早就撂挑子了。因为这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丢不起这种人。
而且,陆逊并不只是陆氏家族少掌门人,他更是孙策的女婿。陆氏家族与顾氏家族更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顾雍的老婆是陆绩的姐姐,陆逊的连襟是顾邵。
可就是陆逊这样显赫的背景和成长史,在他成为大都督之后,依然有许多人不服陆逊,为什么呢?
陆逊等人的崛起,意味着孙权排挤元老派。与其说是不服陆逊,还不如说是不服孙权。
在孙权执政初期,孙氏集团的核心是孙坚元老和孙策元老的天下。他们是以孙贲兄弟(孙权大伯一系)和孙皎兄弟(孙权三叔一系)为代表的孙氏旁支;以程普、黄盖和韩当为代表的孙坚旧部;以张昭、周瑜、张綋和虞翻为代表的豪门士族。
所以在初期的孙氏集团,孙权也只是一个盟主。如果不是周瑜和张昭等重量级人物抬轿子,孙权当时连台面也撑不下来。如果孙权不能培养出与元老派相抗衡的势力,孙权就只能做一个盟主;如果孙权不能把元老派排挤到边缘,孙权就永远无法称帝。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