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日本和德国为什么串通一气?二战时,日本和德国一唱一和并肩作战,可谓是生死与共一条船上的亲密盟友。在一战时,德国和日本还是冤...
历史上日本和德国为什么串通一气?
二战时,日本和德国一唱一和并肩作战,可谓是生死与共一条船上的亲密盟友。在一战时,德国和日本还是冤家,曾打的热火朝天分个你死我活。那时日本还曾夺取德国占领的我国青岛及他国太平洋上诸多岛屿,一并还抓获德国大量俘虏。一战是敌手,二战是盟友,日本为何做出如此大的改变?
我国有句古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放在国与国之间一样受用。尽管德国和日本在一战时还针锋相对,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使他们在二战时最终走在了一起。日本本就是野心勃勃,望统一世界为大计,总想着有一天将这个不现实的梦想实现。而实际情况是,日本一直被美国等诸多西方列强打压着,这致使日本强烈的不满,越来越想突破苏美英对其的打压、操控。
在1931年日本在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轻而易举的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这让日本尝到对外扩张的好处,更加激化了日本的野心,促使日本走向对外扩张的这条不归路。日本陆军同英美协作与苏联展开北上的作战,而海军方面与苏联和解,同欧美展开作战。在这种动荡的情形下,日本急需一个战略合作伙伴,以做好抵御苏美英其中任何一国的准备。
二战时期,世界格局已经有了雏形,有着挑战苏美英想法的,还要打破旧时的社会体系的只有德国和意大利,德国和意大利相比有着雄厚的军事实力,自然是成为日本盟友的不二之选。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也因此受到了世界的孤立,日本急切需要德国这种能帮他打破这种困境的盟友。在后续德国和日本的合作中,德国不久就在欧洲展开世界大战,差点一口气拿下苏英法,日本在欧洲战况的刺激下,开始向美国珍珠港展开袭击,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和日本成为盟友
其次、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一东一西,相互牵制苏联和欧美,减轻双方的战略压力
最后、双方政治形态也是一样的啦,都是军国主义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的关系?
1,胶东半岛问题:一战中,日本在战争末期趁着德国无暇东顾,出兵占领了胶州湾,而后又以战胜国的身份签订了《凡尔赛合约》。希特勒执政后首先就是要打破凡尔赛合约的枷锁,所以胶州湾的归属问题一定会让德国人心怀不满。但一战战败德国丢失的海外殖民地非常多,但二战开始后,德国对这些远离本土的殖民地好像毫无兴趣,一心发展临近的版图,可以说这个问题两国在结成轴心国时,一定以某种方式达成了和解,因此不会如我们想象的严重。
2,对苏作战问题:二战前,日本基本上确立了以东三省和山东为基地,并基本控制了华北和中原地区的战略态势,在中国有了稳固的基础。但在接下来的战略方向上有了两种完全不同意见,一派是海军主张的南下,一派是陆军主张的北上,同时也是对未来两个主要战略对手美国,苏联的选择。现在看来,德国在38~40年间一定是陆军北上战略的幕后支持人之一,因为这会大量吸引苏军主力到西伯利亚,从而削弱西欧的苏军防御为闪击苏联创造机会,并在两线作战中拖垮苏联。日军在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突然筹得大量战争资金或许就是德国暗中支持的佐证。这也是为什么北上战略可以迅速得以实施的原因之一,但迫于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关东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损失惨重,并收效甚微,碰壁的军部终于下定决心支持海军的南进战略。诺门坎战役结束后苏军主力又迅速回防,刚好赶上了德国对波兰的闪击。虽然在二战期间,关东军始终在苏蒙边境制造摩擦,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相信德国对于这样一个出兵不出力的盟友颇有微词,否侧以关东军的数十万的兵力,可以吸引苏军的很大精力,大大缓解德国在苏联战场的压力。不至于日后两国都被打入万丈深渊了。
二战中德国,意大利,日本是怎样联合起来的?
其它国家为什么不加入?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
有其它国家加入,主要有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罗马尼亚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权)
保加利亚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变后被轴心国瓜分占领)
克罗地亚 1941年6月15日加入(乌斯塔沙傀儡政权)
二战中的“轴心国”德、意、日,为何能凑在了一起?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为达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德意日法西斯通过缔结一系列政治、军事协定。构建了轴心同盟,共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个法西斯国家之所以能走向联合,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跟它们一战后的经历十分有关系。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平仅存2O年。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这就是“20年的休战”,小约瑟夫·奈则称之为“一次幕间休息”。两人的言外之意都是:两次世界大战似乎就是一次大战的两个不同阶段罢了。
实际上,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基本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来维持,而德国是对凡尔赛体系最不满的国家之一。无论是在政治、经挤,还是在军备上,德国都受《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德国人觉得,该和约对他们十分不公平:我们有什么罪啊?大家都是帝国主义,我们不就是打了败仗吗?下次我们打赢就行了。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陆军元帅福煦看到《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后,仰天长叹:“这不是停战,而是二十年休战。”可见,这也是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是,自希特勒“掌控”德国后,就将最终目标设定为:夺取世界霸权,换得“生存空间”,而最后、最根本的手段则是发动战争。只是一战后德国的经济一团糟,没有经济支撑的军事也如同海市蜃楼。希特勒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实施其称霸世界的计划。
1936年,希特勒仅以四个旅的兵力“挺进”莱茵非军事区,这是其第一次军事冒险获得了成功。要知道,当时旁边就驻扎着兵力不一下一百万的法军,以及周围都是其“领导”的协约小国。希特勒真的是在拿老本做赌注,但是他赌赢了,因为那一百多万的法军没有抵抗。事后他心有余悸地说:“进军莱茵区后四十八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因为我们当时所拥有的那点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微抵抗一下,也是完全办不到的。”自此,德国加速大规模扩军备战。
不过,希特勒内心也很清楚:要取得胜利,德国唯有在临战准备上先发制人。于是,他趁战胜国正处于分裂状态,利用了西方国家同社会主义苏联的矛盾,发动“闪击战”,顺利进军莱茵区,“攻占”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走廊以及但泽。
当然,西方列强的“绥靖政策”也大大鼓励了希特勒。原本,德国陆军根本没有准备于1939年发动战争。因为当时仅波、法两国就有183个师的兵力,而德国仅有98个师,其中36个师还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也就是还没有编制。希特勒敢于发动战争,正源于其赌徒思想,而“绥靖政策”就是其救命稻草。正如在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三军高级将领的讲话中,提及:(绥靖政策)经过两三年将会消失。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不发动战争,将来英法与苏联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到那时,德国将腹背受敌。于是,希特勒提前冒险发动战争。
还有日本,尽管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对它不利,但是它在“华盛顿体系”中也获利很多,如获得了西太平洋上的海上霸权。只是,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分子还是对此强烈不满。因此,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后不久,日本就通过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等侵华行径。
当这一切对西方列强的根本利益没有造成威胁时,英法美等国也采取“绥靖政策”,一旦其利益受损,就开始干预日本的军事行动。
这让日本国内的军国分子更加“义愤填膺”,他们认为美国利用“华盛顿体系”不断施压日本,如拆散“英日联盟”,限制日本海军舰艇吨位,利用“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牵制日本独霸中国……
于是,日本于1933年3月27日退出了国联,次年宣布废除海军军备条约,1936年1月15日宣布退出海军裁军会议……成为首个公开反对华盛顿体系的国家。
不过,就在日本准备“玉石俱焚”地实现目标时,它突然发觉自己已经四面楚歌了。害怕孤立的日本,恰逢德国向它伸出了“橄榄枝”。
与德国、日本相比,意大利法西斯的形成要早得多,当时墨索里尼十分渴望恢复大罗马帝国。于是,随着德、日“轴心国”同盟的形成,意大利迅速靠拢这个组织。1936年10月,德国与意大利签订《柏林协定》,承诺在重要国际问题上相互合作并采取共同方针。墨索里尼称该协定标志着:“新的时代己经开始”,“罗马和柏林的垂直线……是一个轴心,可以在这个轴心周围团结所有愿意进行合作和维护和平的欧洲国家。”
不过,尽管是“法西斯”的缔造国,但其实际上就是个跟班的。因为,这场战争完全是他一个人想发动的战争,完全是为了个人的梦想,况且他又无法说服全意大利人跟他一起“玩”,因此这注定是一场梦。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
三个法西斯国家能够加入联盟的原因仍然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与他们战后的经历息息相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