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晋及宋齐梁陈出现层出不穷的内乱

发布时间: 2023-02-23 11:00: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魏晋南北朝有多乱魏晋南北朝,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从公元222年孙权称王至589年隋灭陈朝,共计367年。这期间只有西晋维...

为什么两晋及宋齐梁陈出现层出不穷的内乱

魏晋南北朝有多乱

魏晋南北朝,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从公元222年孙权称王至589年隋灭陈朝,共计367年。这期间只有西晋维持了短短几十年的大一统局面,其余便是割据混战时代。

从时间轴来看,魏晋南北朝阶段是一个分裂时间长,政权迭代快,且长期持续战乱的大历史阶段。这段历史的“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乱是“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的源头是“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起初社会稳定,形势大好。

但是,司马炎之后的晋惠帝司马衷却是个无能的人,“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就是出自于他。偏偏司马衷有个不安分的皇后贾南风,野心极大。贾南风想要独掌大权,便在各藩王之间纵横捭阖,最终引起各藩王互相攻伐,酿成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后期,成都王司马颖派部下匈奴人刘渊向北方的匈奴借兵,想要大干一番。不料,刘渊看到西晋国力空虚,便自立为“汉王”,定国号为“汉”,成了五胡十六国的第一国。自此,“五胡十六国”便拉开了序幕。

公元317年,刘渊灭西晋。晋政权东迁至南京,史称东晋。随后的时期,中国北方便陷入战乱之中,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粉墨登场,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其中有十六个实力相对强大,所以又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互相攻伐,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这样的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统一了中国北方,从此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第二乱是东晋内部之乱。晋朝政权东迁之后,通过一系列手段尤其是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站稳了脚跟。与北方混乱不堪的局面相比,东晋称得上是相对安定。但是,随后而来的是内部矛盾的突出。晋室东迁,掌控政权的依然是北方士族。但是,南方士族在本地经营日久,双方不断发生冲突。

斗争的结果自然掌握国家机器的北方士族取得胜利。但北方士族要在江南站稳脚跟,仍然需要和南方士族合作。一方面,他们扶持顾、陆、朱、张等南方大族。

另一方面,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郡,集中安置南下的北方人,避免与南方土著势力爆发冲突。这一时期,随着局面的稳定,士族生活日益腐化堕落。在此背景下,南方寒族武将逐渐崛起,逐渐掌控了军队实权。

第三乱是南朝之乱。南朝是指东晋灭亡后,存续于中国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随着东晋政权的日益没落,武将刘裕崛起。

公元420年,刘裕灭晋,建立宋朝,史称“刘宋”。刘裕称得上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他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公元479年,南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起兵反叛,灭掉刘宋,建立齐朝。

齐的历史轨迹与刘宋如出一辙,老子创业,子孙败家。公元502年,雍州刺史萧衍攻入建康,结束了齐政权,建立了梁朝。萧衍即梁武帝。

粱武帝初期还算励精图治,但是到了后来,便开始笃信佛教,乱理朝政。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曾四次撂下摊子出家为僧。他出家不要紧,却苦了一班大臣。

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众大臣无奈,只能大家凑钱给寺庙,把皇帝给赎回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发生了“侯景之乱”,萧衍被幽禁,最终活活饿死。

公元557年,通过讨伐侯景成长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立了陈朝。相比起南朝前三个朝代,陈朝算是比较清明的一个政权。

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虽然昏庸了一点,但也没犯什么大的恶行。在陈朝统治期间,南方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力也得到恢复。

然而,陈叔宝时运不济,此时的北方已经结束了动乱,杨坚的隋政权一统北方,国力强盛,已经将统一中国摆上了议事日程。公元589年,隋朝大军南下,俘虏陈叔宝,灭陈朝,魏晋南北朝时代正式走入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从公元222年孙权称王至589年隋灭陈朝,共计367年。这期间只有西晋维持了短短几十年的大一统局面,其余便是割据混战时代。
从时间轴来看,魏晋南北朝阶段是一个分裂时间长,政权迭代快,且长期持续战乱的大历史阶段。这段历史的“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乱是“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的源头是“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起初社会稳定,形势大好。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但是,司马炎之后的晋惠帝司马衷却是个无能的人,“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就是出自于他。偏偏司马衷有个不安分的皇后贾南风,野心极大。贾南风想要独掌大权,便在各藩王之间纵横捭阖,最终引起各藩王互相攻伐,酿成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后期,成都王司马颖派部下匈奴人刘渊向北方的匈奴借兵,想要大干一番。不料,刘渊看到西晋国力空虚,便自立为“汉王”,定国号为“汉”,成了五胡十六国的第一国。自此,“五胡十六国”便拉开了序幕。

公元317年,刘渊灭西晋。晋政权东迁至南京,史称东晋。随后的时期,中国北方便陷入战乱之中,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粉墨登场,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其中有十六个实力相对强大,所以又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互相攻伐,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这样的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统一了中国北方,从此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第二乱是东晋内部之乱。晋朝政权东迁之后,通过一系列手段尤其是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站稳了脚跟。与北方混乱不堪的局面相比,东晋称得上是相对安定。但是,随后而来的是内部矛盾的突出。晋室东迁,掌控政权的依然是北方士族。但是,南方士族在本地经营日久,双方不断发生冲突。
斗争的结果自然掌握国家机器的北方士族取得胜利。但北方士族要在江南站稳脚跟,仍然需要和南方士族合作。一方面,他们扶持顾、陆、朱、张等南方大族。

另一方面,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郡,集中安置南下的北方人,避免与南方土著势力爆发冲突。这一时期,随着局面的稳定,士族生活日益腐化堕落。在此背景下,南方寒族武将逐渐崛起,逐渐掌控了军队实权。
第三乱是南朝之乱。南朝是指东晋灭亡后,存续于中国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随着东晋政权的日益没落,武将刘裕崛起。

公元420年,刘裕灭晋,建立宋朝,史称“刘宋”。刘裕称得上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他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公元479年,南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起兵反叛,灭掉刘宋,建立齐朝。
齐的历史轨迹与刘宋如出一辙,老子创业,子孙败家。公元502年,雍州刺史萧衍攻入建康,结束了齐政权,建立了梁朝。萧衍即梁武帝。

粱武帝初期还算励精图治,但是到了后来,便开始笃信佛教,乱理朝政。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曾四次撂下摊子出家为僧。他出家不要紧,却苦了一班大臣。
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众大臣无奈,只能大家凑钱给寺庙,把皇帝给赎回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发生了“侯景之乱”,萧衍被幽禁,最终活活饿死。

公元557年,通过讨伐侯景成长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立了陈朝。相比起南朝前三个朝代,陈朝算是比较清明的一个政权。
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虽然昏庸了一点,但也没犯什么大的恶行。在陈朝统治期间,南方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力也得到恢复。

然而,陈叔宝时运不济,此时的北方已经结束了动乱,杨坚的隋政权一统北方,国力强盛,已经将统一中国摆上了议事日程。公元589年,隋朝大军南下,俘虏陈叔宝,灭陈朝,魏晋南北朝时代正式走入历史舞台。
从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开始,到589年隋灭南朝陈、统一全国结束,其间约300年。

这300年,又可分为两段,把约前150年看做「两晋十六国时期」,后150年看做「南北朝时期」。

这两个150年,为简化记忆,又各分为3段,每段50年,分别视为「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前期」「中期」「后期」,这样就是六段,以各阶段重要的政权,依次记为「赵晋」「秦晋」「魏宋」「魏齐」「魏梁」「周陈」,每阶段的前一个字表示当时最重要的北方政权,后一个字表示当时最重要的南方政权。如果分别看北方或南方,则为「赵秦魏魏魏周」「晋晋宋齐梁陈」,这能帮助我们回想当时政权的变迁。

一、赵晋(两晋十六国第一阶段,第一个五十年)

国家:前后赵,西东晋

人物:司马衷贾南风、八王、李特李雄、刘渊石勒、王导王敦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280年,三国归晋,司马炎成为全天下的统治者。但只过了十年,司马炎就死了。以「何不食肉糜」著称的傻子司马衷成了新皇帝,皇后是又矮又丑的贾南风,她与杨太后有矛盾,就发动政变,灭了杨家,之后,又杀死了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

十年后,贾南风与太子矛盾激化,废黜并杀害了太子。赵王司马伦在心腹孙秀的怂恿下起兵,杀死贾南风,掌握了权力。张华、淮南王司马允、潘岳、石崇先后被杀,绿珠跳楼。在司马伦称帝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齐王司马冏、常山王司马乂起兵讨伐他,司马伦被迫自杀。但这几个王又互相攻杀,司马乂杀了司马冏,司马颙又杀了司马乂,在之后的乱局中,司马颖、司马颙也先后被杀,傻子皇帝司马衷被毒死。至此「八王之乱」结束,七个王(亮玮伦冏乂颖颙)死于非命,司马越成了「胜利者」。

但天下已经乱了。李特在蜀中起兵,他在与镇压军的作战中战死,李雄等继承者继续奋战,建立了成国。慕容廆建立了前燕。刘渊在山西起兵,建立了「汉国」,自称是刘邦、刘秀、刘备的继承者,他死后,他的继承者刘聪、大将石勒攻灭了西晋。第二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建立了东晋,他在王导、王敦的辅佐下,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汉国皇帝刘曜改国号为「赵」,早已尾大不掉的石勒也在张宾的辅佐下独立建了「赵国」,这就是史书上的「前赵」和「后赵」。石勒连续攻伐,占据了山西、河南、河北的大片地区。最后,后赵攻灭了前赵,石勒称帝,这时后赵已拥有了北方大部分的土地。

在东晋,王敦不满于受到抑制,在荆州起兵直指建康。在建康的王导顿时陷入困境,周顗说服了皇帝救了王导,王导却不知道这一点。王敦攻克建康后,杀死了周顗,王导并未为他求情,事后王导才知道周顗救过他,哀叹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但王敦没有废帝,只是夺回了权力,继续做权臣,在后来有人起兵反他的战争过程中,他病死了。

二、秦晋(两晋十六国第二阶段,第二个五十年)

国家:前秦,前燕,东晋

人物:冉闵,苻坚王猛,慕容垂

王敦死后,东晋的内乱继续了一段时间,后来桓温成了荆州的重臣,他举兵西进,灭掉了李家的「成汉」。这时北方后赵的石勒早已去世,继任的石虎很残暴,使国内陷入混乱,在石虎病死之后,就陷入了内战,北方大乱,后赵灭亡。冉闵屠杀了几十万胡人、羯人,建立了「冉魏」,但两年后就死于前燕慕容儁之手。苻健在关中建立了前秦。

桓温趁北方大乱的时机,兴师北伐,打到了关中,但他并未攻击长安,而是退出关中,占领了洛阳,但后来洛阳又被前燕攻克。桓温北上伐前燕,被慕容垂击败。桓温想用北伐捞取政治资本,以取代晋帝,但没有成功,就病死了。

这段时期,主要的强国是西北的前秦、东北的前燕、南方的东晋。前燕陷入了内乱,慕容垂叛投前秦。这时前秦的皇帝是苻坚,他在王猛的辅佐下,完善了国家的统治。苻坚命王猛东进,攻灭了前燕。之后又攻灭了前凉,北方统一。

三、魏宋(两晋十六国第三阶段,第三个五十年)
国家:北魏,后燕,东晋,刘宋
人物:谢安谢玄,拓跋珪,拓跋焘,刘裕
在前秦统一北方的时候,王猛已经死了。苻坚忘记了王猛「不要攻晋」的忠告,兴兵南下,意图灭晋。当时东晋掌权的重臣是谢安,他用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将,在淝水以弱胜强,大破前秦军。苻坚狼狈逃跑,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一代枭雄的霸业,就此成为了泡影。
北方又分裂了。慕容垂脱离苻坚,建立了后燕。姚苌杀死苻坚,建立了后秦。谢安趁北方混乱的机会,派刘牢之北伐,打到河北,被后燕击败。
拓跋珪在北方建立了北魏,后燕慕容垂派儿子慕容宝讨伐他,在参合陂大败,慕容垂愤恨而死,后燕的好时候过去了。拓跋珪攻后燕,攻占了山西、河北的地盘。
东晋的局势在谢安过世之后又陷入混乱。桓玄、孙恩各起叛军。北府军刘牢之本来是镇压叛乱的重将,后来却朝三暮四,众叛亲离,自杀身死。这时孙恩也兵败自杀。桓玄便逼皇帝禅让,建立「楚国」,自己做起皇帝来。刘牢之的老部下刘裕在京口起兵,攻灭了桓玄。
刘裕掌权之后,进行北伐,攻灭了南燕,之后再次北伐,入关中,攻灭后秦。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在听说留镇建康的刘穆之病故之后,刘裕匆匆回兵,关中被赫连勃勃的夏国所得。
刘裕篡夺皇位,建立了刘宋,东晋就此灭亡,南朝开始了。

四、魏齐(南北朝第一阶段,第四个五十年)

国家:北魏,刘宋,萧齐

人物:刘义隆,萧道成,萧衍

刘裕只做了两年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刘义隆在后来的政变中被当做傀儡扶上皇位,他却能隐忍韬晦,后来杀掉了权臣。后来,刘义隆又杀了檀道济,留下了著名的「坏汝万里长城」的话。

北魏在拓跋焘的带领下,攻灭了夏、柔然及北方的诸国,统一了北方。十六国时期结束,北朝开始了。

在南北朝时期,格局不像东晋十六国时期那样混乱,都是南朝一个国家,北朝一个或两个国家的局面。第一个时期,就是北朝的北魏与南朝的刘宋的对峙。刘义隆派兵北上,拓跋焘率兵南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不分输赢,双方都元气大伤。

后来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杀害,刘宋皇室就陷入混乱,直到这个五十年的最后,萧道成篡位,建立了齐国,历史上叫做「萧齐」,刘宋灭亡了。

五、魏梁(南北朝第二阶段,第五个五十年)
国家:北魏,萧梁
人物:拓跋宏,萧衍,尔朱荣
北方,「文明冯太后」以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做了二十几年实际上的皇帝,推行「均田制」等制度,政绩很好。她死之后,孝文帝拓跋宏终于掌握了实权,他继承祖母的意志,进行改革,并迁都洛阳。他要求穿汉服、说汉话,并把鲜卑姓改为汉姓,他自己的名字也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南方,萧齐的最后一个皇帝「东昏侯」萧宝卷昏庸无道,在他害死了萧懿之后,萧懿的弟弟萧衍起兵攻克建康,杀死萧宝卷,建立「梁」国,史称「萧梁」,南齐仅仅存在了二十几年就灭亡了。
北魏和南梁在钟离展开大战,北魏的将领是元英、杨大眼,南梁的将领是曹景宗、韦睿。这战梁军打赢了。但之后的战争里双方互有胜负。
北魏爆发了六镇起义,北方战乱不断,后来胡太后毒死皇帝立小皇帝,尔朱荣即发兵到洛阳,杀死胡太后和小皇帝,拥元子攸即位,但实际权力在尔朱荣手里。葛荣在北方称帝,兵势强大,尔朱荣兴兵讨伐葛荣,以寡击众,大破之。
趁北方混乱的时机,萧衍派陈庆之送元颢进洛阳,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军,横行北方,留下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因为史书上的记载过于惊人,以至于读者普遍视为不实)和「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传说。最终陈庆之不敌尔朱荣的大军,撤回南方。尔朱荣却在后来的一次觐见中被皇帝亲自率人砍杀。尔朱兆发兵洛阳,尔朱荣的老部下高欢趁机脱离了尔朱氏。

六、周陈(南北朝第三阶段,第六个五十年)

国家: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陈、隋

人物:高欢、宇文泰、陈霸先、杨坚

高欢起兵打败尔朱氏,成为了洛阳实际的掌权者,皇帝惧怕他,就逃向关中投奔了宇文泰。高欢于是另立了一个皇帝。从此北魏一分为二,成为东魏、西魏,实际权力分别在高欢和宇文泰的手里。

东西魏一直互相攻打,高欢的东魏实力强,采取攻势,但几次进攻都被宇文泰的西魏防御住。东魏大将窦泰、高敖曹先后阵亡。此后双方对峙,战事不断,高欢、宇文泰都亲历险境。

在几番进攻都被挡住之后,高欢病死,他没能统一北方,他的继承者个个荒唐,内乱不断,东西对峙的局面,就渐渐从东强西弱,变成东弱西强。

在上个五十年的后半、这个五十年的前半,南朝一直处于萧衍的统治之下,他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统治时间很长的皇帝。但到在尔朱荣和高欢手下效力过的大将侯景来降,「五十年来,江表无事」的日子就到头了。侯景其人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但萧衍接纳他也诚意不足,还想把他献出去,于是侯景造反,攻克建康,大肆掠夺后撤走。萧衍在气恨中病死。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掌控权力,诸王起兵讨伐侯景,王僧辩、陈霸先兵抵建康,侯景乘船逃跑,被手下杀死。

萧绎成为了南梁的皇帝,但他不愿迁往建康,而是定都江陵。萧纪也在成都称帝。这两人在讨伐侯景时就勾心斗角,至此正式对立。西魏宇文泰趁机兴兵入蜀,兵抵成都,萧纪却还在东进讨伐江陵萧绎。西魏占据了蜀地,萧氏两兄弟的鹬蚌相争,以萧纪兵败身死告终。

但萧绎也不是胜利者,不久,西魏兵出长安,攻陷江陵。萧绎知大限将至,反而迁怒于藏书,一把大火,烧掉十几万卷书籍。许多珍贵的书籍从此失传。

平定侯景叛乱有功的陈霸先起兵攻打建康,杀死了另一位功臣王僧辩,掌握了权力,之后经过一系列战争,巩固了自己的地位,逼皇帝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了「南陈」。

东魏和西魏的皇帝本来就是傀儡,权力在高欢家族和宇文泰家族手中,他们分别称帝,北齐代替了东魏,北周代替了西魏。北齐高氏统治混乱,国势不如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有能力的皇帝,他兴兵东出,灭掉了北齐,使北方重新统一。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中文名
魏晋南北朝
外文名
Wei,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别名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间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精品荐读

揭开魏晋南北朝的神秘面纱
作者:印客美学
快速
导航
南北两立

魏晋文化

政权疆域

词汇内涵

五胡十六国

南朝结局

经济特点

经济制度

文化特点

文化成就

服饰变化

都城变迁

园林艺术
三国两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安定地方,州牧拥有地方控制权。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势力派州牧举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备于隔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1]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
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2] 。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
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
主要是政局整个南北都很乱,北方的五胡乱华,算是周边民族对中原民族的一次血泪兼容的大融合,结果弄出了五胡十六国,比如天龙八部的慕容复那就北朝鲜卑女真的皇室后代。南方就是南渡氏族和南方士族的爱恨纠缠,南方看不起北方被人打的祖坟老家都保不住,北方看不起南方一帮蛮子没文化,交替有宋齐梁陈4个王朝。

讲不清道不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到底有多混乱?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司马懿的长孙司马睿於建康称帝,东晋王朝正式建立,在王导的辅助下,拉拢了江南的土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日渐强大起来。五胡乱华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背一遍都嫌麻烦,何况亲身经历?今天讨论的是这之后的一段历史,五胡乱华部分就不赘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朝代更迭为什么这么频繁,形成半独立之地方割据势力。他们和晋廷中央发生摩擦时便与之对立。因而,东晋时期始终存在着地方镇将与中央政权间的博弈、战争。



而大部分地区处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匈奴、鲜卑、氐族、羌族、羯族等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二十余个不同的外来政权相互倾轧,整个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历史环境,刘宋末年出身于布衣素族的萧道成于文帝时即从军经武,474年他平定了刘休范的叛乱官至南衮州刺史,479年他羽翼丰满就废宋顺帝,建立南齐。

宋齐梁陈,无不由大臣篡位而来。北朝自北魏孝文帝南迁及强制汉化的政策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分裂,河阴之变则彻底摧毁了北魏皇室的根基,不久便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即使到今天,欧洲一些国家还保留着皇室,虽然皇室已不掌握实权,但他们依然是国家的象征,尤其是英国的皇室,他不仅代表着英国,士族门阀势力壮大。经过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之后,各士族大家实力在南方朝堂进一步壮大,如王与马共天下便是明证,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门阀妥协决定。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被认为是一代明主,他打击地方豪族势力,试图使皇朝的财政正规化,从寒门中选拔官员,整理全国户籍,这一切使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

挺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一个政权刚建立没多久,可能就会被另一个政权所取代。
自古以来政权的更迭就一直非常的混乱。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的明显。
很混乱,乱到要不得不用脑子背下来,根本就记不清,即使是历史专业的人,被仔细问道这段历史的时候,基本都不知道。
特别的混乱,那个时期社会动荡,人民内心不安。王朝的建立与覆灭的次数就像草木一样多。

两晋南北朝时战乱连绵,人民苦不堪命,为何还能有巨大的文明成就??

注意:文明成就的标志——杰出人物基本上出自东晋、刘宋、南齐、梁、陈的中华正溯。

范泰(355-428) 南朝宋大臣、学者。字伯伦,顺阳人,范晔之父。撰有《古今善言》二十九篇,文集二十卷,皆佚。

寇谦之(365-338) 北魏道教徒,字辅真,上谷昌平人。鼓吹儒道合流,被称为“新天师道”。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科学家。东海郯人,精通天算之术,曾推算出圆周率为3.1428;坚持观察天象四十年,制成《元嘉历》,废除平朔,改用定朔。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元嘉间奉诏注《三国志》,注文内容超出原书数倍,开注史新例。

颜延之(384-456) 南朝宋文学家。字延年,琅琊临沂人。文词显于当世,与谢灵运齐名。原集已散佚,今存《颜光禄集》系明人辑本。

谢灵运(385-433) 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人。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原集已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檀道济(?-436) 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人。官至征南大将军、司空。遭忌被杀。

刁雍(390-484) 北魏官吏。字淑和,渤海饶安人。尚文好武,著有诗、赋、论、颂、杂文百余篇。笃信佛教,著《教诫》二十余篇。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学者。字伯恭,渤海蓨人。好学,常担笈负书,千里就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前后历五帝,身居要职五十余年。有《左氏解》、《公羊释》及《算术》三卷。皆佚,明人辑有《高令公集》。

范晔(398-445) 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小字塼,顺阳人。博涉经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后汉书》纪传九十篇,附以“论”、“赞”。梁刘昭补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并为作注,北宋时合刊行世。

刘义庆(403-444) 南朝宋大臣、文学家。京口人。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袭封临川王。著有《世说新语》八卷。梁刘孝标曾为注解,今本系北宋晏殊整理。

崔浩(?-450) 北魏大臣。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人。关东著名士族崔宏之子。曾注释五经,制定《五寅元历》。以三朝元老受封为东郡公。

鲍照(405-466) 南朝宋诗人。字明远,东海人。曾为临海王子顼前军参军,在凉州为乱军所杀。所作乐府诗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行路难》十八首。有《鲍参军集》。

臧绪荣(415-488) 南朝齐史学家。东莞莒人。自号被褐先生。屡征不仕,潜心著述,成《晋书》一百卷,为唐初官修《晋书》之主要依据。

祖冲之(429-500) 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遒人。博学多才,尤擅历数,首次把圆周率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余年。撰《缀术》六卷,唐朝国学定为数学课本。制定《大明历》,并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多种机械。精通音乐,涉猎儒道典籍,著《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均早佚。

沈约(441-513) 南朝梁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后以触怒受谴,忧郁而卒。首创“四声”之说,与谢朓等人开创“永明体”,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书》一百卷。另有《晋书》、《齐纪》、《四声谱》等,均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孔稚珪(447-501) 南朝齐官吏、诗人。《南史》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博学好诗文,嗜酒,辄饮七八斗。不乐世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其文工丽诙谐,诗以《白马篇》较著名。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孔詹事集》。
范缜(约450-约510) 南朝齐梁间思想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人。曾任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尚书左丞等职。发展汉魏以来朴素唯物论观点,于天监六年发表著名的《神灭论》,否定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迷信说教。后坐徙广州,起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于官。

范云(451-503) 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阴人。范缜从弟。八岁能诗,兼善属文,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书右仆射,封霄城县侯。卒于任,诏赠侍中、卫将军。原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诗四十余首,以《巫山高》、《别诗》较为有名。

陶弘景(452或456-536) 南朝齐梁间道教徒、医药学家。字通明,丹杨秣陵人。萧梁时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时有“山中宰相”之称。撰有《真诰》二十卷,被目为道教经典。兼通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风角星算、文学书法。撰《本草经集注》,录药物七百多种。另有《肘后百一方》等,多散佚。

萧子良(460-494) 南朝齐宗室大臣。字云英,南兰陵人。齐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曾于建康广集才学之士,抄五经百家,编成《四部要略》。后为太孙萧昭业所忌,忧惧病死。有《南齐竟陵王集》。

任昉(460-508) 南朝梁大臣、学者。字彦升,乐安博昌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以善作表、奏、书、记著称,当世王公表奏、朝廷文诰多出其手。与沈约并称“沈诗任笔”。藏书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为三大藏书家。著有文集三十四卷并《地记》、《杂传》近四百卷,均佚。明人辑有《任彦升集》。

谢朓(464-499) 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世称“小谢”,以别于谢灵运。竟陵八友之一。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书礼部郎,后为徐孝嗣构陷,下狱死。所著诗文甚多,其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

丘迟(464-508) 南朝梁官吏、文学家。字希范,吴兴乌程人。八岁能文。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丘司空集》,《与陈伯之书》为其代表作。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学者。以字行。东海郯人。少好学,六岁能文。曾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遍览群书,学识渊博,兼擅书法。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

刘勰(约465-约532或约470-约539)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彦和,东莞莒人。曾任太末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寻卒。所撰《文心雕龙》五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主张文学作品既应有“风骨”,也要有“文采”。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水文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人。少好学,博览奇书。历任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孝昌三年为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所撰《水经注》四十卷,详记水道千余条,旁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对历史地理学有重要贡献。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

王融(467-493) 南朝齐文学家。字元长,琅邪临沂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太子舍人、秘书丞、宁朔将军等,奉武帝命作《曲水诗序》,文藻富丽,为当世称诵。精通声律,与沈约共创“永明体”。后因宫廷斗争死于狱中。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集有《王宁朔集》。

钟嵘(469-518) 南朝齐梁间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颖川长社人。所撰《诗品》,品评汉魏以来一百二十多位诗人的作品,为五言古诗作了总结。书中颇多独到见解,如反对堆砌典故、推敲声律、单纯追求形式的倾向,对诗歌创作有积极意义。

陆厥(472-499) 南朝齐诗人。字韩卿,吴郡吴人。好属诗文,五言诗体裁尤为新奇。因父被杀悲恸而死。其文以《与沈约书》较有名。原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诗十余首,散见于《文选》及《乐府诗集》。

崔鸿 北魏史学家,字彦鸾,东清河鄃人。曾修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所撰《十六国春秋》一百卷,附序例、年表二卷,颇具史料价值。北宋时散佚,清人有《十六国春秋辑补》。

贾思勰 北魏农学家。撰《齐民要术》十卷九十二篇,综合整理农艺科学文献和汉以来北方农业生产实际经验,分农艺(包括精耕、轮作、育种、绿肥、土壤改良等)、园艺、畜牧、渔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制造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学著作。《杂说》部分系后人所补。

阮孝绪(479-536) 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陈留尉氏人。所撰《七录》,仿《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广弘明集》尚保存五十五部序目。

王筠(481-549) 南朝梁文学家。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七岁能文,十六岁作《芍药赋》。官至太子詹事。以博学善文名重当世。沈约誉之为“当今王粲”。原有集一百卷,已佚。明人辑有《王詹事集》。

萧子云(487-549)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乔,南兰陵人,齐高帝孙,萧子范弟,十二岁封新浦县侯。官至侍中、国子监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侯景之乱时饿死于显云寺。兼通文史,擅长书法。有《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另有文集十九卷,皆佚。《晋书》存辑本一卷,诗文散见于《文苑英华》和《广弘明集》。

萧子显(489-537) 南朝齐宗室,史学家。字景阳,南兰陵人。萧道成之孙。历任建康令、中书郎、临川内史、吏部尚书、侍中等。后卒于吴兴太守任。致力史籍撰著,有《后汉书》一百卷,《齐书》(今称《南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代记》五卷等。唯《齐书》尚存,为二十四史之一。

杨炫之 东魏官吏、文学家。或作阳炫之、羊炫之,北平人。曾任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博学能文,兼通佛教经典。所撰《洛阳伽蓝记》五卷,记载北魏时洛阳佛寺园林兴衰梗概,旁及当地人物、风俗、地理及传闻掌故。

苏绰(498-546) 西魏大臣。字令绰,武功人。博览群书,尤擅算术。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为宇文泰草拟《六条诏书》,命百官诵习。草成《大诰》,痛遣西晋以来浮华文风。晚年,奉命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萧统(501-531) 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辑《文选》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后病死,谥昭明太子。原集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祖暅之 南朝齐梁间数学家。一作祖暅,字景烁。范阳遒人。祖冲之之子。少传家学,精治《大明历》,并于天监九年正式颁行。首次得出计算球体积的正确公式,先于欧洲约一千年。制成铜日圭、漏壶等精密观测仪器。子祖皓亦传家学,长于历算。

萧纲(503-551) 南朝梁皇帝。549-551年在位。字世缵,小字六通。南兰陵人。武帝第三子。癖爱诗文,提倡淫艳“宫体诗”,风靡一时。大宝二年为侯景所杀。原集已佚,明人辑有《梁简文帝集》。

魏收(506或505-572) 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天保二年奉敕编撰《魏书》,至五年,成一百三十卷。修撰中曾有酬恩报怨及受贿行为,致有“秽史”之称。宋初残缺,现存本经宋人补校。

萧绎(508-554) 南朝梁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人。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后于江陵即位。承圣三年兵败被杀,死前将公私典籍七万余卷付之一炬。谥元帝。后人辑有《梁元帝集》。

庾信(513-581) 北周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与父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廷,擅写绮丽诗人,世称“徐庾体”。诗文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枯树赋》、《咏怀廿七首》等,形成苍劲悲凉的独特风格。原集已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顾野王(519-581) 南朝梁陈时训诂学家、史学家。字希冯,吴郡吴人。七岁能读《五经》,九岁能文,十二岁随父至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及长,遍读经史,于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陈文帝时主修梁史。有《玉篇》三十卷,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另有《舆地志》、《符瑞图》、《通史要略》、《国史纪传》(《陈史》)等,均佚。

江总(519-594) 南朝陈大臣、诗人。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历仕梁、陈、隋三朝。陈后主时任尚书令,世称“江令”。为官不理政务,日与后主游宴后庭,互作淫艳之作,时人称之“狎客”。入隋,为上开府。能属文,尤擅五、七言诗,多为色情之作,部分七言初具格律。原有集三十二卷,已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綦毋怀文 北齐冶炼家。又作綦母怀文。官至信州刺史。讲求道术。总结北方冶炼经验,以生熟铁相浇,用牲畜溺脂浴淬,制成“宿铁刀”,锋利无比。这种“灌钢”技术,隋唐之际仍沿用。

颜之推(531-?) 北齐文学家。字介,琅琊临沂人。撰有《颜氏家训》二十篇,以儒学教训弟子。书中所记,堪为正史之补。

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家。

主要是“五胡乱华”时,晋人衣冠南渡,优秀人才尽集江南,形成有如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辈出英才、诺贝尔奖得主的效应。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 - 589 年 ) :本阶段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发展为士族。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发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妨碍着国家统一。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民族关系:本阶段出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分裂的局面。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化:尽管本阶段政局混乱,但我国的科技文化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超越秦汉,有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如数学、农学等,其成就即使与后代“治世”相比也毫不逊色,为我国封建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点、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其仍是封建制度上升时期。
二点、战争推动科技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点、进入南北朝后,南方政局稍安,江南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应该说当时的佛教成就最大```
晋`南北朝`唐佛教最盛```
有记载```
当时百姓苦不堪言```
纷纷出家```
而和尚当时是很吃香的```
唐武则天曾只为一尊佛镀金粉就花费了几十万两```
宗教也纳入文明之列```
融合造就新生力量
本文标题: 为什么两晋及宋齐梁陈出现层出不穷的内乱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69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明清士绅的消极作用有哪些名字不好听,却很美的植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