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炎午

发布时间: 2023-02-10 14:01: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初中古诗词鉴赏!急!!!快啊!!!我们那个BT老师要的,哼!!rn要10首古诗词鉴赏。rn就是考试时的古诗词鉴赏题目,需要原题和...

如何评价王炎午

初中古诗词鉴赏!急!!!

快啊!!!我们那个BT老师要的,哼!!rn要10首古诗词鉴赏。rn就是考试时的古诗词鉴赏题目,需要原题和匹配的答案。rn快点发来,我认为好的还可以加分。rn快点哦,我急用。
  1.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2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春 望

  杜甫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 。

  ② 。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

  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

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周礼》郑玄注称:“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诔也就成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同时《礼记·曾子问》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给它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印。最早的诔,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认为“士之有诔,自此始也”。但只有记事,而无诔辞。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

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抒情特征。因诔辞必经宣读,其中“呜呼哀哉”的呼号语,就被以后哀祭文所广泛套用。

两汉之间,扬雄的《元后诔》、杜笃的《大司马吴公诔》、傅毅的《明帝诔》、张衡的《司空陈公诔》、蔡邕的《济北相崔君夫人诔》、卢植的《郦文胜诔》等诔辞先后出现,盛极一时。其体例大致为:“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暖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也就是前列小传,记叙死者生平,表示颂扬之意;后写四言诔辞,称誉死者荣耀,寄托哀悼之思。前者为散体,后者为韵体,从而开两千多年来哀祭文韵散结合之先例。与此同时,由辞赋派生出来的哀辞、吊文,由颂神式祝辞衍生出来的散体哀祭文也相继出现。哀、吊两体从文辞上说,要求“情主于伤痛,而辞穷乎爱惜”。(刘勰《文心雕龙·哀吊》)。一般都前有序言,后有韵语,与诔辞近似。所不同的是早期哀辞“率以施于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如曹植的《金瓠哀辞》,悼念他十九岁天折的女儿:

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无愆。去父母之怀抱,灭微骸于粪土。

哀痛伤悼之情,溢于言表。吊文则内容广泛,为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如贾谊的《吊屈原文》: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风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葺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以屈原自喻,借悲悼屈原面抒发自己受贬冷落的愤懑之情。此外,还有班婕妤的《自悼赋》,吊影自怜,哀顽凄艳,为后来自祭文的滥觞;杜笃的《吊比干文》,仅“敬申吊于比干,寄长怀于尺牍”两个偶句,可算是古代挽联的最初形式了。至于哀悼性的散体祭文,首推汉光武帝的《临吊侯霸诏》:

惟霸积善清洁,视事九年,汉家旧制,丞相拜日,封为列侯。朕以军师暴露,功臣未封,缘忠臣之义,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终。呜呼哀哉!

此为政府文牍。见于私人文翰的,则有曹操的《祭桥公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贻己疾,旧怀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此为正式以“祭文”命名的开始,内容专以悼念死者为主,且追述“临时戏笑之言”,收尾又使用“尚飨”一词。这种写法,打破了以往常规,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使用,而成为后代祭文的基本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思想解放,文学观念加强,哀祭文除为王公贵族歌功颂德之外,也出现了一些悼念骨肉、悲痛身世的至情文字,大大增强了这一文体的抒情气息。这一时期的名篇,诔辞有曹植的《王仲宣诔》、阮籍的《孔子诔》、潘岳的《马�督诔》、颜延之的《陶征士诔》等;哀辞有上述曹植的《金瓠哀辞》以及陆机的《吴大司马陆公少女哀辞》等;吊文有祢衡的《吊张衡文》、王粲的《吊夷齐文》、李充的《吊嵇中散文》、陆机的《吊魏武帝文》;祭文有王珣的《祭徐聘士文》、陶潜的《自祭文》、王僧达的《祭颜光禄文》、孔稚圭的《祭外兄张长史文》、刘令娴的《祭夫徐悱文》等;还有用辞赋体写的哀悼文,如曹植的《慰子赋》、潘岳的《悼亡赋》、江淹的《伤爱子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在这些各体具备的作品中,与前代相比,亦有所不同。其表现在内容上的,因本期战争迭起,叛篡频见,统治者在夺得权位后,多思正名以自固,故出现了以政府文告形式书写的哀策文。如曹丕的《武帝哀策文》、王珣的《孝武帝哀策文》等,实为古“诔”与哀辞的混合体。而一般知识分子,则感时伤世,或托古喻今,对人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如陆机的《吊魏武帝文》:

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知慧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柔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

祭吊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人物,本可慷慨陈词,而本文却低回想象,怅然系之,涂上一层迷惘旁徨的伤感色彩。而表现在形式上的,由于本期骈体垄断文坛,一切文牍书翰,风行骈四俪六。如梁萧纲的《祭战亡者文》:

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元勋,苏逢漏网。校尉沾荣,属国蒙奖。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自没,讵辨名传。

可见当时连祭文也骈偶化了。同时祭文的格式也进一步趋于完备。如东晋殷允的《祭徐孺子文》开始为:“惟太元六年龙集荒落冬十月哉生魄,试守豫章太守殷君谨遣左右某甲奉清芗合,一簋单羞,再拜奠汉故聘士豫章徐先生。”具体点明时间、职务、主祭人、祭品以及死者,从此就成为祭典开场白的定格。

唐宋时期,古文运动兴起,骈体形式渐微,散体文字时新。只是由于赋体、骈体接近于诗歌,尚有利于表达感情,所以哀祭文除散体之外,仍有采取赋体、骈体的。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其内容与体例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一是本期谥法简化,谥议废除,正如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的:“古之诔本为定谥,而今之诔惟以寓哀,则不必问其谥之有无,而皆可知之。至于贵贱长幼之节,亦不复论矣。”同时也不再局限于四言,而逐步向骚体、长短句过渡。如韩愈悼念欧阳詹、柳宗元悼念吕温的文章,既称“诔辞”又称“哀辞”,可见二者基本上已经合流。到了北宋,“南丰(曾巩)、东坡(苏轼)诸老所作,则总谓之哀辞焉”(明吴讷《文章辨体》),哀辞终于取代了诔辞的地位。虽然以后在清代小说《红楼梦》里还出现《芙蓉女儿诔》,那不过是作者袭用旧称的游戏之作,已非古诔的原貌了。其二是吊文范围也逐步扩大,它不仅可以凭吊死者,而且可以凭吊可悲的事物,如唐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其三是祭文名称进一步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运用。此外还出现告、哭、悼、葬、奠、酹、悲等别称。如李商隐的《奠小侄女寄寄文》、柳识的《许先生颍阳祠庭献酹文》、富弼的《哭尹舍人文》、陈亮的《告祖考文》等。至于韩愈的《祭鳄鱼文》、白居易的《祭庐山文》、苏轼的《祭城隍神文》,是古代祭神遗风的流传,不应属于哀祭文之列。

唐宋八大家及其他名家的哀祭佳什,篇帙纷陈,美不胜收。其中以散体称誉于世的,有陈子昂的《祭韦府君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白居易的《祭浮梁大兄文》、李商隐的《重祭外舅司徒公文》、苏轼的《祭欧阳文忠公文》等,而又首推《祭十二郎文》,此文在内容和写作上均不依旧法。不写十二郎个人事迹,只写早年的困苦家境,成年后的暌违远隔,末尾写噩耗传来时的悲痛哀绝: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易其有极!

真乃字字血泪,哀哀感人,曾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以韵文称誉于世的,有王绩的《祭杜康文》、张说的《祭元十郎文》、李翱的《祭韩侍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苏辙的《祭亡兄端明文》等。而又首推《祭石曼卿文》为代表作,此文首先慨叹死者声名之不朽,继悲死者墓道之凄凉,然后追忆过去交往之真挚;从应该忘情达观立论,却以终不能忘情作结,文笔突兀,音节抑扬,写出了作者的无限哀思,亦被誉为千古绝唱。特别是“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两语,常被后代祭文所引用。南宋末期,民族矛盾尖锐。王炎午于文天祥被元兵所俘时写的散体《生祭文》,与文殉国后写的韵体《望祭文》,感情壮烈,语言精湛,亦属祭文中的杰作。

当然,从写作风格来对比,唐宋祭文还是各具特色的。唐文以情胜,宋文则以理胜。因唐代碑碣墓志,大量涌现,有关死者升降起居之迹,歌功颂德之词,已被此等谀文所囊括,祭文所写,多属哀挽之语,更显得情真意切。如前述的《祭十二郎文》,固然洋洋千言,一往情深,就是韩的另一短章《祭房君文》,亦复如是:

维年月日,愈谨遣吏皇甫悦以酒肉之馈,展祭于五官蜀客之柩前:呜呼!君乃至于此,吾复何言?若有鬼神,吾未死,无以妻子为念!呜呼!君其能闻此言否?尚飨!

全文仅六十余字,写来却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宋代的祭文,则由于受到宋诗议论化的影响,也蒙上了一层议论的轻纱。如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的起笔: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复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该文本系长篇韵体祭文,却不作缠绵往复语,而从议论入题,称道欧阳修的生平为人,气势豪健,在当时诸文家所作祭文中,也被评居首位。至于李易安的《祭赵湖州文》:“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则深刻地概述了对其夫赵明诚的悼念,名为祭文,却偶句双起,对仗工稳,则与宋代已经定型的挽联处于边缘状态了。

元明清三代,为我国哀祭文写作的持续阶段。虽创新之作不多,但在继承上却成绩斐著。其中以散体著称的,有王守仁的《瘗旅文》、归有光的《祭外姑文》、钟惺的《告亡儿肆夏文》、刘大櫆的《祭舅氏文》、袁枚的《祭妹文》、吴汝纶的《祭李文忠公文》,以及鸦片战争时期《浙江府厅县生祭黄冕文》等。如《祭外姑文》:

癸巳之岁,秋冬之交,忽遘危疾,气息掇掇。犹日念母,扶而归宁。疾既大作,又扶以东。沿流二十四里,如不能至。十月庚子,将绝之夕,问侍者日:“二鼓矣。”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通过已故妻子临死思母细节的描述,以悼念今日岳母故世、子女已先期早殇的惨痛,高度表现了哀祭文的文学特征。又如《祭妹文》: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文中絮絮忆往,簌簌泪下,骨肉情深,肝肠寸断,曾被语文课本多次选读。其中以韵体(或骈体)著称的,有徐渭的《祭少保胡公文》、黄宗羲的《张待轩先生哀辞》、严绳孙的《祭纳兰性德文》、曹寅的《祭郭汝霖先生文》、汪中的《哀盐船文》、梅曾亮的《祭陈石士先生文》等。如《哀盐船文》:

呜呼哀哉!且夫众生乘化,是云天常。妻孥环之,气绝寝床。以死卫上,用登明堂。离而不惩,祀为国殇。兹也无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横?游魂不归,居人心绝。麦饭壶浆,临江呜咽。

此中写盐船失火,众多客商死于非命的惨状,哀啭凄厉,寄寓了作者无限的同情与伤感,因而也素称名篇。

总之,古代的哀祭文从诔辞开始,经过哀辞、吊文和祭文的沿革,一直发展到现代白话文的悼词、悼念文章、唁电等,清楚地显示了我国哀祭文体伴随着社会演变而向前延续和发展的轨迹。看来现有的悼词将与挽诗、挽联鼎足而三,驰骋风行于哀祭文坛,长期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文天祥被俘后,他的手下劝他早点自尽,这究竟是为何?

文天祥是南宋人,二十岁考入进士,当时是宋理宗在位,南宋偏安于江南淮河以南。元军不断袭扰宋朝,大宋王朝岌岌可危,文天祥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

招纳天下英雄,聚集民众,入卫京师
德祐元年,元军进攻宋朝,长江上游告急,皇上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招纳天下英雄,首先他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路英雄纷纷响应,很快召集民众一万人,文天祥迅速上报朝廷,皇上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

      朋友劝他说:“乌合之众,如何能抵抗元军。”文天祥说:“我知道我的情况,国家培育臣民三百多         年,现在国家有难,我不自量力,愿以以身殉国,唤起更多仁人志士保卫国家”。

   2.五岭坡被俘,保持气节,拒不投降

      至元十五年(1278),文天祥讨伐潮州盗贼陈懿, 陈懿勾结元兵,为其引路逼攻潮阳,元军突然出现在         五坡岭,当时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来不及反应,躲在路边的荒草中,被俘获,       情急之下吞下龙脑,准备自尽,未起作用。

      被押至潮阳,见了元军统帅解决不跪拜,元军统帅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让文天祥写信劝说招降张世         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能叫别人背叛父母吗 ?不可为。”

      但是元军统帅并不死心,多次劝说文天祥写信,于是文天祥写下了后来著名的诗《过零丁洋》这首诗的       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文天祥拒不投降,誓死如归的精神。

  于1283年,被元军杀害,当时年仅四十七岁。

1126年四月,金朝大军占领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其中包含赵构生母韦太后)与朝臣等几千人押解北上,仅仅建立100年的北宋轰然倒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民族英雄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就讲一下其中的一位:抗元名臣文天祥。

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在《宋史》中用了17个字来描述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这样的待遇是其他人没有的,可见文天祥确实是大帅哥一枚。而且文天祥于1256年考中进士第一(当时他20岁),纵观历史,也只有唐朝的莫宣卿(17岁考中状元)可以与之相比。然而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人却生在宋朝这个纷乱的年代,导致文天祥的才华难以发挥便陷入战乱,而文天祥的不屈精神也给了宋朝人民极大的希望。

谈起文天祥,又不得不提起文天祥的一位谋臣—王炎午。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蒙古深知如果文天祥能够被劝降,那南宋就彻底失去抗争的能力了。王炎午也懂这个道理:文丞相一旦投降,那大宋可就真的完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劝他早点自尽,这样还有可能唤起宋朝子民的斗志。于是,王炎午开始到处宣传自己的这套理论,甚至还有很多人信以为真,王炎午亲自写了《生祭文丞相文》。

文天祥也听说了这件事,不过文天祥并没有立刻自尽,而是一直到了大都,并和元朝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抗争。也许从被捕的那一刻起,文天祥就早已决定自己死也不会投降,但可悲的是,那些所谓的“爱国志士”却还在怀疑文天祥是不是会投降。直到文天祥于1283年死后,王炎午才放下心来,可是文天祥的死并没有激起宋朝人民的血性,反而宋朝人民已经坦然接受了元朝子民这么一个身份。人民都开始从心底里接受了元朝,那么宋朝也算是真正的灭亡了。

文天祥的爱国之心已经到了极致,即便身处蒙古,也无时无刻不在与元朝朝廷抗争,坚决不做元朝官。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可贵的是,即便部下王炎午写书请求(在今天看来甚至算是道德绑架)文天祥自尽,文天祥也冷静的按自己的想法与元朝抗争,而不是直接自尽或者一怒之下投降元朝,这些冷静的行为更加为我们塑造了文天祥着一位抗元名臣的形象。

最后,我们用文天祥自己的话来评价他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因为当时文天祥非常的厉害,如果文天祥被俘之后投降,那么宋朝就真正的没有抵抗的力气了,所以他的手下劝起早点自尽,防止国人泄气。
因为这些部下深知文天祥的气节,他们担心文天祥会被敌人折磨,为了减少他的痛苦,于是劝他自尽。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对元朝统治者不抱任何希望了,文天祥被俘后,除了投降,元朝统治者是不会放走他的。

如何继承和发扬文天祥的人格力量和诗歌精神 1000字左右 谢谢各位啦

读宋末历史,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天祥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与他齐名的“宋末三杰”的另两位,远比陆秀夫、张世杰有名得多?陆秀夫、张世杰一直陪伴在小皇帝身边同生共死,一个是背着小皇帝跳海自尽,一个是力战至死,不屈而坠海。他们的悲壮程度也许还在文天祥之上,但是影响远不如文天祥,这是为什么?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236年6月6日(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诞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富川。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即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从他几次改名字来看,他就是以宋室兴亡为己任的。文天祥的先辈是地地道道的庶民,所以文天祥一再说自己是“起身白屋”。祖辈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乡间被称为“君子长者”。
文天祥就学于吉州白鹭书院,欧阳守道是白鹭书院的山长(即校长),以德行、学问知名于州县。其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反对空谈、有益时用的学风对文天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宋瑞”就成为天祥的字。是年文天祥21岁。
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围鄂州(今湖北武昌),朝野震动。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兵锋。文天祥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恶贯满盈,应斩首。文天祥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元救国。理宗不纳,朝政日坏。
景定元年(1260年),迁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不就。改命为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的闲差,是年文天祥25岁。
景定四年(1263年),皇帝重新起用奸佞董宋臣,文天祥被贬到瑞州任职(今江西高安县),瑞州曾遭蒙古兵蹂躏,城垣屋宇被毁。文天祥履任后,尽力安抚百姓,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复过来,瑞州百废俱兴。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崩。权臣贾似道拥立太子为帝(即度宗),进一步操纵朝政。1270年,弹劾贾似道得罪,被免去了所有职务。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起用文天祥为湖南提刑。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他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赣州遂安。不一年,元军大举南侵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崩。贾似道抑长立幼,扶立4岁宋恭帝。九月,元军20万人由元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投降。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王朝兵败如山倒。元军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皇后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号召勤王。但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起兵勤王。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诏痛哭,即发榜文,征募义勇,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毁家纾难。在极短时间内组成勤王师达3万人以上。
当时,有友人曾对文天祥说:“现在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
文天祥起兵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
10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2000兵增援常州。文天祥从大局出发,派义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3000人归张全节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当三位将领与元军苦战时,张全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文天祥请斩张全,却遭到丞相陈宜中反对。文天祥对朝中赏罚不明感到十分愤慨。
元军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主和、主战两派意见分歧,各行其是。文天祥、张世杰主战,两人联名奏请朝廷背城一战,危中求安。丞相陈宜中却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抗元。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朝廷乱作一团。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元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竟被伯颜无理拘留。太皇太后终于向元朝投降。
文天祥被拘禁,但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朝京师大都(今北京)。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计划逃走。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元军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走动,元军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12人逃去。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 (江苏省地图)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半信半疑,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骗到城外赶走。从真州出来,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过元军控制的地界,到达扬州城下。城上守军盘查严密,形势紧张。文天祥无法预料。这时,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到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去,文天祥决定离开扬州,寻找二王(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行在。
从扬州到高邮,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12人只剩下6个。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6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苏南通),但沿路不但元军出没,还有强盗抢劫,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虽多次与敌人遭遇,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到达通州。这一段九死一生的经历,文天祥写成了著名的《指南录后序》。真所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元,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年)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南归,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宋室。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一时声势颇盛。
德祐二年十月,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失利,南剑州失陷,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急忙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小朝廷从此在海上流亡。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景炎二年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惨败,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文天祥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元军先锋张弘正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坚拒写招降书,并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以明志。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厓山战役后,文天祥被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宋朝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元朝政府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大都。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也是历代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就义。是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祥。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文天祥殉难后,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经参加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纵观文天祥经历,我想,文天祥的人格力量的根源可以找到了。首先是文天祥无比忠诚,即使在宋亡之后,长期囚禁时还是无比忠诚。长期禁受住威胁利诱的冲击,这是非常人所及的。其次是文天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他勤王,他出兵江西,都是知其必败而作的努力。他不放弃最后的机会。其实在他苏北逃亡的路上已经表明了他永不放弃的精神。再有就是他的感人的诗文,传递了他的精神。文天祥已经成为正气的象征。
我们还是重温一下文天祥的《正气歌》吧,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泪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
可以拿文天祥的某首诗来借题发挥。我提供一篇拙作给你做参考资料。乙之十◎ 文山先生【南海】诗解(言孝第二)

○小子幼时,家大人恒课以文山先生【南海】诗。每诵,辄不欢累日,且训之曰,“尔小子其志之哉!此古之伤心人也。”○并及吾祖、宗、家世。○家大人以【南海】授余之十年,余始居虔。○夫虔,先生起家地也,余今竟居之。桃,吾所生也,而先生七百年前过之。○吾人与先生之因缘真殊胜不可思议也!○复思维之,先人迁淮、文山系北,或江湖憔悴,或庙堂旰宵,虽行止不一,然心事仿佛,范文正公曰:“进则持坚正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此之谓耶?○乃益力【南海】诗,作【诗解】录此。我族人不以寻章摘句之儒目我,则幸甚矣!

○【南海】诗曰:“(一迭)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二迭)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三迭)男子千年志,吾生末有涯。”○是篇八句,揆以文意,厘为三迭。一迭惨之极,二迭恸之极,三迭壮之极。○全诗起首一羯字。羯,犬羊也,异族也。文山所深悲恸吊者,非惟本国之亡,非惟本朝之亡,是哀正统之亡也。昔人有云:“崖山之後,是无中国。”白香山【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著眼一“汉”字,亦以斯意。或曰羯来者,朅(读如箧)来也,往来之谓也。斯义虽则先贤诗作有徵,予所不取也。
○一迭语意云何?南海处天涯海角、极远极边之地、乃些山滴水之区。而朝廷局促此间,国运危如一线,感时伤事,忠臣志士已自心惊。今羯人亦复至此,然则国事犹堪问乎?昔日裏,龙驭两宫,貔貅万灶。羯人既到,後事如何?人死如麻,烟尘满地。君在何方?将在哪厢?不复见矣!莫能知兮!厓岭之月空悬,海门之秋虚悲。腥浪激兮,我心裂矣;飙风扬兮,吾鬓霜矣!天下非吾人之天下,即风雷亦不为吾人之助矣!设若厓山之舟不覆,五岭之马不犃,鹿属谁手,未可知也!
○二迭语意云何?家国云亡,前途莫测。山复山兮,水复水兮,复至云停水止之处,少驻舟马,细思量之,此山此水,皆非复我有也。国既不存,家复可守乎?妻子或亡或虏,幼弟改事新朝!予一人,状元宰相而为孤臣,是真无国也;膏粱纨絝而为孽子,是真无家也。无国则无所称忠,无家则无所称孝。无忠无孝,何以自立於天地间?追首前尘,恸何极也!
○三迭语意云何?恸则恸矣,然心未死也。吾生而为人身、为男子、为大宋状元宰相、为孽子孤臣,皇宋三百年养士深恩未报!岂可云亡!而将此兴亡邦国之大任推肩於他人哉!吾人虽死,必有能承志继起之人也!身可陨也,家可灭也,国可破也,天下可亡也,然此天地间之浩然正气不可以已。亦以此百战不殆、屡踬复兴之浩然正气在,吾人无子是亦有子,无家亦必有家,无国亦必有国。
○存古夏氏【大哀赋】曰:“国亡家破,军败身全,招魂而湘江有泪,从军而蜀国无弦。哀哉欲绝,已矣何言!”○小子超曰:“哀则哀矣,绝则未必。文山万古,厥以斯义。是奇男子、真大丈夫。”
培养爱国情操,树立人生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江苏海门历史名人有哪些?

1.海门县的历史名人

清代中叶以后,海门文化受江南吴文化的影响而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

明清两代,海门曾涌现出崔桐、周家禄等文史学家,程源、张光鉴、李潜昭、丁有煜、李芳梅等近10位书画家,尤以有“外八怪”之称有丁有煜为代表。近代涌现出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琵琶演奏家沈肇洲等。

至当代,海门更是人文荟萃,涌现出书画家王个簃,文学评论家陈辽、林非、翻译家、文学家卞之琳,中国古典文学家陆侃如,音乐家龙飞等。海门民间文化传统底蕴深厚,从江南传入的吴歌逐步演变为具有海门地方特色的海门山歌,并于建国后发展为新兴的地方剧种――海门山歌。

通东民歌在海门北部十分盛行,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如跳财神、跑五方、跳判等。清末,诞生了海门第一个京剧戏班――张洪福班,评弹演唱遍于城乡。

以沈肇洲为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瀛洲琵琶流派,并于1920年灌制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张琵琶曲唱片。建国后,海门曾建过越剧团、评弹团、京剧团、杂技团,产生过广泛影响。

2.海门有哪些名人 (6个)

1、张謇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卞之琳 卞[biàn]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3、沈肇州 沈肇州(1858.2.25―1929.3.18)乃江苏海门沈源泰宅第三代“二房”沈国柱长子,别名聆音散人,名其昌,字肇州,号绍周,为清庠生。是位琶琵大师、近代音乐家。

早年向琴师黄秀亭学琵琶,由于新型学校在中国兴起,重视提倡国乐,沈投身其中,先后任南通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国立河海工程大学的国乐教师。 4、龙飞 龙飞原是 *** 著名作曲家,也是军区歌舞团创作编导主任。

他曾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也担任江苏音乐家协会的领导 ,由于其创作艺术成就斐然,他不仅被评定为国家一级作曲,同时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陆天明 陆天明,1943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83年,创作个人首部电视剧剧本《华罗庚》。1984年,出版中篇小说集《啊,野麻花》。

1992年,担任剧情电影《走出地平线》的编剧。1995年,担任反腐剧《苍天在上》的编剧。

6、王个簃 王个簃[yí](1897年10月20日—1988年12月18日),原名能贤,后改名贤,字启之,号个簃,以号行。斋名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之堂”等。

祖籍江苏省海门市。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卞之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肇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天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个簃。

3.江苏海门的近代名人

海门的名人: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沈肇洲(1857-1929),南派琵琶演奏大师。季方(1890-1987),前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

王个簃(1897-1988),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林非(1931-),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散文学会会长。

陈辽(1931-),海门籍著名文艺理论家。陆侃如(1903-1978),现代著名文学史专家、教育家。

卞之琳(1910-2000),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龙飞(1926~2004),作曲家。

4.海门在历史上有哪些响当当的名人和大事件

张謇,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 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美前总统罗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

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5.江苏海门历史

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南通市兴仁镇)。

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门县隶属苏南行署区南通区(1953年为江苏省南通区,1955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专区,1971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地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地区撤销改设地级南通市,海门县隶于江苏省南通市。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属于南通市代管,海门市人民 *** 驻海门街道。

6.江苏历史上有什么名人

著名的实业家张謇、文学家陶弘景、画家与文学家郑板桥、文学家归有光、思想家顾炎武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3]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

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

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

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60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卒于南京,年六十六。

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7.海门莲花峰的历史

海门莲花峰也有摩崖石刻群,其中有宋代至清代、民国及现代的几十处石刻,较为著名的有“终南”二字石刻,相传为南宋丞相文天祥剑刻。

史料记载,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兵抗元,驻兵海门,到海门莲花峰眺望帝舟,但见茫茫大海、无边无际,以为此是中国最南地方了,故刻石“终南”。民间传说此二字为文天祥剑刻,此说史无考证,但据《潮阳县志》记载,此二字“为宋末丞相文天祥题刻”。

另一大石上有楷书“古莲花峰”石刻,“莲花峰”系文天祥命名并题刻于石(见清乾隆《潮州府志》),又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参将吴本汉于‘莲花峰’崖刻上加一‘古’字,伪称其子‘随父上任七龄吴皋所书’。”故民间传说“古莲花峰”之“古”字为七龄童补书并非事实。

还有许多名人石刻,其中有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的草书“虎”字、书法家于右任和刘海粟等的题字等。现代作家老舍也在这里题诗曰:“遥怜信国此峰头,水黑云寒望帝舟;今日红旗明碧海,神州儿女竞风流。”

8.求海门详尽历史

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

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南通县兴仁镇)。

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苏省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门县隶属苏北政区南通区(1953年为江苏省南通区,1955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专区,1971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地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南通地区撤销,海门县隶于江苏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隶于江苏省南通市,市人民 *** 驻海门镇。

9.江苏海门的近代名人

沈肇洲(1857-1929),南派琵琶演奏大师。

朱开敏 (1868-1960)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主教、教育家、慈善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爱国者。

季方(1890-1987),前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

王个簃(1897-1988),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

林非(1931-),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散文学会会长。

陈辽(1931-),海门籍著名文艺理论家。

陆侃如(1903-1978),现代著名文学史专家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王炎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34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动物死后,你有遇到不可思议的事吗如今传统艺术逐渐没落了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