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什么是“无违”

发布时间: 2023-02-09 14:01: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十一章)子曰:三年无...

为什么“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什么是“无违”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十一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第二十章)(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三年都不改变父亲定的规则,可以说是孝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里有两章,内容重复,只是《学而》篇中的那一章多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这十个字。意思是说,在家长制宗法社会,一切事务完全由做家长的父亲全权处理,儿子无权独立行动,所以,看一个人,父在,只能观其志;父亲去世,儿子才有独立的人格,可以考察他的行动了。“道”在《论语》中用了60次,其中14次作动词(说道)和名词(道路)使用,44次都作术语使用,有道德、学术主张、办事的原则方法等含义,在政治上有路线、政策、方略等含义。在这个地方,当然是作术语用的。“三年”即多年,指一个较长的时期。对这句话,历代许许多多注家有不同的解释和疑问。

讲不通的关键所在,在于是什么“道”,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有人解释说,这个“道”指正确的思想、原则和方法。那么,宋代的人就曾提出质疑:既是正确的、合理的,继续执行就是了,又何必要改呢?(这里有问号)如果这个“道”是错误的、不合理的,那又何必三年再改?(这里有问号)孔子主张“过,则勿惮改”(《学而》第八章),应该改正越快越好。还有人解释这里的“道”字指的是相沿已久的“老规矩”。这“老规矩”又当改不当改呢?(这里有问号)所以,还是讲不清楚。

今人李泽厚《论语今读》有个解释较前人进了一大步。他说:“所谓‘不改’,是承续父业,不轻易改动,这是氏族传统的要求,即使改作,也得慢慢来,所以要‘三年’即多年后才动。……保持本氏族的生存经验的重要性,才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一传统的真正原因,这才是关键所在。”照这个思路来理解,孔子这句话的原意是传统经验不是不能改,“三年无改”云云,是说慢慢改,有一个过程,不是错了不能改。

我所以谈这个问题,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需要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制定新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这个时侯出现了“凡是派”。“凡是派”掌握了中央和地方的一部分领导权,他们说:凡是毛主席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照办,凡是经过毛主席批准的、指示的、决定的事情都不要改。那么,“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大跃进”、“人民公社”都是毛泽东决定的,要不要继续下去?(这里有问号)反右派运动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出现偏差造成几百万冤假错案,要不要平反?(这里有问号)“凡是派”的回答很简单:凡是毛主席定的,都不要改。难怪邓小平、胡耀邦拍案而起,当面质问“凡是派”:毛主席办错了的,你也继续错?(这里有问号)毛主席说过“有错必纠”,你怎么不照办?(这里有问号)毛主席说过“错误改正得越快越彻底越好”,你听不听?(这里有问号)毛泽东是伟人,有他的丰功伟绩,但他是人,不是神,他也犯过错误,尤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对那些经过实践经验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必须坚决地迅速地抛弃和改正,决不能“三年无改”,更不能搞“两个凡是”。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实践检验真理”的全民大讨论,结果是“凡是派”下台,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孔子为什么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之前问过这个问题,又麻烦大家了。请问,假如父亲死了,母亲是否应该改嫁,孔子怎么说?不管“三年”是指多年还是三年,如果孔子支持,那还叫无改于父之道吗?
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传》曰:何以期也?贵终也。
继父同居者。《传》曰:何以期也?传曰:夫死,妻稚,子幼。子无大功之亲,与之适人,而所适者亦无大功之亲;所适者以其货财为之筑宫庙,岁时使之祀焉;妻不敢与焉。若是,则继父之道也,同居则服齐衰期,异居则服齐衰三月也。必尝同居,然后为异居;未尝同居,则不为异居。
——《仪礼·丧服》

圣人缘情制礼,丧礼之制,亲亲之道,全因孟子所谓“不忍之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因为“子为父斩衰三年。”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礼记·三年问》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礼记·杂记下》
从母之改嫁与无改父道并无关系。
@@@@@@@@@@@@@@@@@@@@@@@@@@@@@@@@@@@@@
父卒,继母改嫁,如果跟随她,就为她服孝一年,来酬报她的恩情。《传》曰:“为何要一年?贵终其恩。
为同居的继父服孝一年?《传》曰:为何服孝一年?传曰:夫死,妻子年幼。1、子没有在大功之内的亲属(有钱一块儿花人亲属)。2、随母嫁人後,所嫁者也没有大功以内的亲属。(也就是无子)3、所嫁者用自己的钱财为他建造祭祀自己祖宗的宗庙,每年到时候让他祭祀。妻子不参与祭祀。如果满足这三个条件就是符合继父之道。同居就服齐衰一年,异居就服齐衰三月。当然一定是曾经同居後来由於不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比如又生一子)才叫异居。未曾满足三个条件,即使住在继父家也不能称作同居,也就没有异居的说法。
——《仪礼·丧服》
为何要三年之丧呢?回答说:”根据人的情感来制定礼仪。用这样来表明亲属间的差等,来别亲疏贵贱,这是不能损益的,因此说是不可改变之道。创伤疼痛越厉害的时间越长。三年是根据情感来制定礼仪,以此来抒发他们极大的哀痛之情。三年之丧服斩衰,拄苴杖,日常生活在茅草屋里,吃粥,睡草席枕土块,以此来表示他们非常哀痛的情感。三年之丧,二十五个月结束,但是哀痛之情没有结束,对死者的思慕没有忘记,但是斩衰之服从这里脱掉,那不是送死复生都有节制嘛。——《礼记·三年问》
君子不强迫他人不要服丧。也不能被强迫。——《礼记·杂记下》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本文标题: 为什么“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什么是“无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31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请问元朝和蒙古帝国什么关系为什么人们没有普遍认为荆轲刺秦这些间谍刺客行为是不择手段、卑鄙无耻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