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国民党军队条件那么艰苦,是什么让那么多人咬牙坚持了下来

发布时间: 2023-01-26 12:01: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那些想放弃又咬牙坚持下去的人,他们都是如何做到的?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可以发现总是会有人能够咬着牙坚持下来。不管中间是有多么困难...

当年国民党军队条件那么艰苦,是什么让那么多人咬牙坚持了下来

那些想放弃又咬牙坚持下去的人,他们都是如何做到的?

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可以发现总是会有人能够咬着牙坚持下来。不管中间是有多么困难,不管这个过程是有多么的曲折。而往往能够咬着牙坚持下来的人,都会取得成功。那么那些想要放弃但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人,他们都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认为是一个强大的信念。一个强大的信念能够支撑他们坚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使做成功这件事情是非常困难,非常曲折的,但是凭借着他们内心强大的信念,他们就能够咬着牙坚持下来。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能够咬牙坚持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品质,就是都有着强大的信念。这种信念往往支撑着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种类型的人一般都能够取得成功,无论做任何事情他们都能够成功。很多人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当中,有可能会被这个过程当中的一些困难打倒。可能他们就是没有一个强大的信念吧。毕竟强大的信念是一个精神支撑。有了这个精神支撑,才会拥有动力。

我认为能够咬牙坚持下去的人还有一个基本的品质就是对梦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是拥有强大的毅力的。他们愿意去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去舍弃一些东西。他们对于他们的梦想和目标和目标有着非常执着的追求。这种梦想和目标能够指明他们的方向。能够让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会迷失自己。同时他们还拥有着强大的毅力,他们会甘愿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舍弃很多东西,所以才会克服追求梦想和目标上面的一切阻碍,所以他们才能够咬牙坚持下去,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能够学会坚持,这个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高度自律的人,肯定会成功!然而,很多人知道了通往成功的捷径,却未必能够保持自律,坚持到底!正是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了差别!正是因为如此,人有了优秀的人和不优秀的人之分!在我看来在人生奋斗的旅途上,大家都不愿意吃苦受累,都想轻松的生活!然而,人生哪有那么多轻松的生活呢!想要成功就要百分百的努力,再加上百分百的自律!

介于此,很多人纵然很累很疲惫,他们也选择了咬牙坚持!大家应该都知道二十一天习惯定律!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事情,不要多想,先坚持二十一天!只要坚持了二十一天,养成了好的习惯,一切就进入了既定的“轨道”。所以,那些曾经想放弃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去,是因为他们先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给自己定了小目标之后,他们才在达成了目标之后,信心百倍,继续向下一个目标出发!

人生规划

成功的人,除了高度自律,除了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之外,他们都善于人生规划,都善于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如此这般,你想和优秀的人靠齐,不妨学习他们把人生化整为零的做法!只要你把人生化整为零,你就会突然的发现,原来人生走起来可以这样的脚踏实地,可以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可以这样的让自己倍感自信,勇往直前。

鼓励

人一定要自信,一定要及时的鼓励自己!奋斗的路上难免会有诸多的不如意!唯有及时的鼓励自己,唯有及时的减压!才能让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甘之如饴!人唯有尝到了甜头才能砥砺前行,这是人性!所以,想要成功,不要忘了奖励自己!

那些想放弃又咬牙坚持下去的人,都有一样的特质,那就是拎得清!

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毅力做到的,因为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努力的,所以我觉得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毅力做到的。
这些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毅力以及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斗争做到的,可以说这些人真的是非常让人敬佩。
他们是比较纠结的,放弃会觉得功亏一篑,坚持下去会觉得非常的亏本。

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英雄故事简介: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下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这时,她尚未满15周岁。

扩展资料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中农家庭。

1945年1月,刘胡兰参加西社夺粮战斗,同革命者扛粮装车。

1945年10月,刘胡兰背着家人只身到汾河贯家堡村,参加了妇女解放培训班,被选为小组长,潜心学习。在当地召开的反霸群众大会上,登台发言,揭露并痛斥恶霸地主和封建习俗残害人民的罪行,受到区里表扬。

结业回村后,担任村妇救会秘书,组织妇女办冬学,帮助烈军属解决困难,支前和慰问部队等。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

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次日拂晓,国民党却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

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国民党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胁迫她出场坦白。审讯中,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土地。刘胡兰百般不从,从容就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胡兰

1、参与革命:1945年10月,刘胡兰背着家人只身到汾河贯家堡村,参加了妇女解放培训班,被选为小组长,潜心学习。担任村妇救会秘书,组织妇女办冬学,帮助烈军属解决困难,支前和慰问部队等。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

2、镇压反动村长: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3、照顾伤员:1946年12月,为保存实力,中共八地委决定平川地区大部份干部转移上山。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十二团三营连长王本固负伤,她将王本固隐蔽在一户军属家,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钱给他买药治伤,并精心护理直至痊愈返队。

4、追求自主的爱情与婚姻:刘胡兰生前两次订婚,一次恋爱,以及一次冥婚。1946年初,双方家长作主,将刘胡兰与邻村男青年陈德邻订亲。不过当事人都主张自由恋爱,于是商定各自回家劝说父母解除婚约。同年又有人上门提亲。当时的刘胡兰已打定主意,追求自主的恋爱和婚姻。

5、英勇就义:1947年1月11日夜,国民党却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审讯中,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土地。刘胡兰百般不从,从容就义。

扩展资料: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别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

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胡兰

刘胡兰只活了15岁,但她却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打小起,贫苦出身的她就爱憎分明,早在抗战时期,10岁的刘胡兰就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

因为表现突出,她14岁就当上了区妇女干事,还被中国共产党吸收为预备党员吗,为了革命的需要,党派刘胡兰回云周西村领导工作。其间,刘胡兰曾配合武工队员,将该地大恶霸石佩怀处死,赢得了老百姓交口称赞,也惹怒了反动派。为了报复,反动派率军突袭云周西村。上级命令刘胡兰转移,但是,为了帮助更多群众和党员转移,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

反动派抓到刘胡兰后,实施了种种威逼利诱,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反动派把刘胡兰带到了铡刀面前,当着她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杀了。

刘胡兰却异常镇静,怒喝道:“我咋个死法?”在反动派说出“一个样”后,刘胡兰大义凛然地说了声“怕死不当共产党员”便来到铡刀旁,毫不畏惧地躺在铡刀下。就这样,年仅15岁的刘胡兰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扩展资料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胡兰

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其转移。次日拂晓,敌人突然包围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之后。

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敌人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且胁迫她出场“自白”。审讯中,敌人千方百计诱使其供出同党,并且相许给她一块土地。她坚定不移地回答道:“不知道”,“给我个金人也不要”!

接着又以死相逼,她昂首挺胸、义正辞严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连长恼羞成怒,指使叛徒把石三槐、石六儿、张年成、石世辉、刘树山和71岁的陈树荣,用铡刀杀害。敌连长问她:“怕不怕?”她坚定地回答:“死也不投降!”

她镇定自若地问:“怎个死法?”敌连长狂叫:“一个样!”并命令机枪对准群众:“把这些人全扫光。”她斩钉截铁地喊道:“不许残害群众!”从容不迫走近铡刀,英勇就义,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扩展资料: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在于她从儿童团起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且看到了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给贫苦农民带来的根本利益。

她为了捍卫本阶级的利益,她既不贪财,又不怕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在刑场上,她大声喊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当时,国军曾从群众中拉出几个人去打刘胡兰。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当时恰恰又是中共中央刚刚从延安撤退的8天之后,毛泽东正决定离开陕北以游击方式同国民军周旋。

在此紧要的关头,全党的领袖在指挥全国战局的百忙中,为一个年轻的女党员写下这样的文字,正有着激励全党和全体解放区人民去英勇奋斗以赢得战争胜利的寓意。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别名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 著名的革命先烈,抗日游击队队员。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

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 ,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小英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胡兰

刘胡兰生长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在反动的封建军阀阎锡山统治的黑暗年代,恶霸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刘胡兰的心灵里从小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决定实施报复行动,大举进袭文水一带。为保存实力,中共八地委决定平川地区大部份干部转移上山。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

十二团三营连长王本固负伤,她将王本固隐蔽在一户军属家,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钱给他买药治伤,并精心护理直至痊愈返队。12月,敌人频繁出击云周西村,并捕走地下工作人员石三槐等,形势日险。

家人劝其撤退但她仍坚持等上级通知。将日本军队的武器收缴。但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小青的部队奔向了解放战争的战场。刘胡兰带领着妇救会的姐妹们送慰问品,救护转移伤员,积极支援前线。

回到村里,她听到支部书记石德辉和几十个乡亲被反动派抓起来的消息后,勇敢地参加了营救行动,把他们救了出来。但是,在转移的途中,刘胡兰不幸被捕。蒋匪军和地主吕善卿对刘胡兰严刑逼供,刘胡兰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最终,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

扩展资料: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别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

刘胡兰14岁时被破格推举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组织参与当地妇女革命工作。

1946年6月,刘胡兰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活动。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1946年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

194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胡兰

林彪准备攻打四平,黄克诚大唱反调,毛主席:敢讲真话的人

在黄克诚将军的晚年,他深受慢性支气管炎的折磨,这是他年轻时候的就有的老毛病,由于革命战争中,条件十分艰苦,他这病一直都没有彻底治愈,最后,发展成了肺心病,随时都可能危及他的生命,到了1985年底,他又被查出了癌症,这让他的身体雪上加霜。

但是,黄克诚将军仍然以他顽强的生命力,使病情数次好转,但是终归是年纪大了,他没有挺过去,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黄克诚将军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但是在不多的清醒时间里,他还会经常出现幻觉,会突然说起过去战场上的情景,或者突然说自己要去总司令那里汇报情况!

这位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了中国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脑海里仍然是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仍然是那让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黄克诚将军从来都不怕死亡,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经常拒绝治疗,他说自己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不用在我身上浪费钱财,把那些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

他是多么无私,多么高尚,他心里只有人民,只有战友。他从来不为自己考虑,他考虑的从来都是党和人民。

黄克诚将军是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黄克诚战功无数,出生入死,但是与其他的共和国将帅相比,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敢于讲真话,敢于建言。

别人的官是越做越大,黄克诚的官却是越做越小,数次起落,还经常有打了胜仗却被降职的事情出现。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 黄克诚有九次上言表明观点 , 却被上级认为是右倾主义而不断降职,甚至有一次因为没配合肃反委员会的工作,而被险些杀头。

人生起起伏伏,有点像坐海盗船,但黄克诚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相信革命的初心和对党的忠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甚至还写下了一首七律:

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近黄克诚大将,看看他当年那些仗义执言,坚持真理的光辉事迹,领略一下他的大将本色!

黄克诚是湖南人,1902年10月1日,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家里就不富裕,在亲友们的帮助下,黄克诚念了八年的私塾,1820年,他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开始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慢慢走上革命道路。随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四处征战。

1928年,黄克诚在湖南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农运工作之后,参加了湘南起义,起义军占领了永兴县城,黄克诚担任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和参谋长。

同年,蒋介石调集了六个师,打算从南方和北方同时向湘南起义部队发动攻击。当时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湘南地区的省委和特委,竟然提出了一个“奇思妙想”: 烧房子和粮食!他们以为只要把房子烧光了,把粮食烧光了,国民军队来了,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待不下去,就得走,湘南起义部队就能安全留下来。

他们倒是没想想: “ 你把房子烧光了,粮食烧光了,人家是待不住,那你拿什么待?你把百姓的粮食和房子都烧了,百姓能喜欢你,支持你的工作?”

当时得到上级指示后,在永兴县工作的黄克诚表示强烈反对,县衙门的房子可以烧,但是街道和商店怎么能烧?老百姓的房子怎么可以烧?粮食更是烧不得。我们一旦这样做了,就算国民党军队最后撤离了,老百姓也会失去对红军的信任的。缺少了老百姓的信任,红军的部队如何在湘南立足?

可是,就在黄克诚找到上级县委书记表示反对时,县委书记反而指责黄克诚, 说他这是右倾主义,还强调说,烧房子和街道是党组织的决定,必须坚决执行命令,如果黄克诚不执行命令,就要对他进行严肃处分。

黄克诚实在没办法了,他可以不执行上级的命令,但是不可以对抗组织的决定。于是他就开始了烧房子的行动,不过,黄克诚在这个行动中却 “ 阳奉阴违 ” , 他只烧了县衙门的房子、个别庙宇和宗教祠堂,而街道旁的大部分商铺和百姓的商店,硬是一个也没有动,全都保留了下来。

为此,永兴县委还特意召开会议, 严厉批评黄克诚的右倾主义倾向 ,并要求他对此作出检讨,黄克诚表示自己没有错,拒绝写检讨。就这样一个“死命”批评,一个“死活”不写检讨,黄克诚的县委委员职务就被撤了。

我们来看看后续的发展 :受到上级湘南省委和特委指挥的并不只有永兴县,还有其他彬县,耒阳等地的县委委员等相关人员严格执行了上级派下来的指令,不仅烧毁了县衙门的房子,还烧了宗庙祠堂,老百姓的商铺和老百姓的房子,甚至有的人把老百姓家的屯粮都烧干净了。

他们当时觉得,自己做得非常好,不过,这件事被地主、恶霸借题发挥,在地主、恶霸们的煽动下,老百姓们因心中不满,对县委书记夏明震等人痛下狠手,“报仇雪恨”。

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和革命群众就这样牺牲了,还是牺牲在老百姓手里,但也不能怪老百姓啊!这些事件传开后,根据上级的指示,永兴县才停止执行这种政策。

俗话说,民以食为先,民以“住”为本 。红军把老百姓的粮食和房子都烧了,这还能让老百姓支持红军的工作吗?虽然是上级的命令, 黄克诚却敢于直接向上级提出质疑,体现了他一直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始终顾全大局,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但是他的发言却被上级认为是右倾机会主义,黄克诚还因此被撤了职。 真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啊!

后来,黄克诚跟随朱德等人上了井冈山 ,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的一个团长。1930年,黄克诚又被派到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这支部队是彭德怀领导的, 也正是这个时候,黄克诚才和彭德怀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黄克诚在这里先后担任过不同级别的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在数次战斗中表现十分出色。

在赣州战役的时候,彭德怀与黄克诚加强了交流,虽然在针对赣州战役是否该打的这个问题,双方曾经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丝毫不影响彭德怀和黄克诚友谊的逐渐加深。

1931年的冬天是第二次打AB团时,其实早在几年前中共苏区第一次打AB团时, 黄克诚就因为错杀一位革命同志而后悔至今,一直难以忘怀。

黄克诚认为 , 肃反委员会的做法十分偏激,甚至有可能因为个人恩怨而把不相干的好干部给牵涉进去 。所以,黄克诚一直是表面支持肃反委员会的工作,私下里一直抵制肃反委员会的抓人行动。

当时,黄克诚担任红三师的政治委员一职。他接收到了一份由肃反委员会派人给他的一份抓人名单,黄克诚一看这份名单,心想 “巧了,这上面的人他都认识,开玩笑,要是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对革命持反对意见的人,那整个红军队伍就没有几个是真心真意干革命的人了。”

黄克诚就像没收到这份抓捕名单一样,依旧没有执行肃反委员会的命令。但是肃反委员会权力非常大,也不是他一个红三师的小小政治委员就能抗衡的。所以,红三师有一批干部还是依旧被肃反委员会带走了。

后来,黄克诚就想: “ 就算我不去抓人,肃反委员会也会下来抓人,与其等他们下来抓人,还不如我先把这些名单上的人藏起来,让委员会的人下来,找不到人,时间一久,他们也就忘了 。”

就这样,在黄克诚手里抓捕名单上的人,听了黄克诚的建议,除了要打仗的时候,在连队里呆着,其他时候都找地方躲了起来。

这个办法的确有效,一开始肃反委员会要下来抓人,拿着名单问黄克诚, 黄克诚装作不知情,说自己不知道这些人,你要知道你自己去找好了。肃反委员会的人来了好几次,都没有找到名单上的这些人,只能怏怏而归。

就这样,时间久了,名单上的人还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战斗结束后他们也不躲了,这一不躲就出问题了,肃反委员会的人非常机警,感觉就像是明朝的锦衣卫。这几个干部又被肃反委员会逮住、抓去杀了。

黄克诚得知消息后心痛万分,不仅愤怒地质问肃反委员,会为什么滥杀无辜,还和肃反委员会的人员大吵了一架。 这肃反委员会的人,难道不要面子吗?就这样,黄克诚就被肃反委员会指认为是AB团分子,不仅撤销了他的第三师政治委员的职务,还准备把他抓起来处死。

幸亏当时彭德怀从瑞金回来,得知了肃反委员会抓了自己红三师的政治委员黄克诚,连忙跑到肃反委员会那儿要人,还质问肃反委员会的人,要他们交出黄克诚是AB团的证据。这肃反委员会哪能拿出证据来呀,只好随便给他安了一个罪名,说他是右倾机会主义。

彭德怀一听,反驳道: “ 黄克诚要真是右倾机会主义的人,应该予以批评,怎么能随随便便抓来就想杀了呢?便是肃反委员会也没有这个权利。 ” 肃反委员会的人没话说了,只能放了黄克诚,并恢复了他原先红三师政治委员的职务。

而这件事,彭德怀从来没有对黄克诚说过,黄克诚也是后来被人告知了才晓得,彭德怀原来对自己做出过这么大的保护。

因为自己在肃反中曾经错杀了同志,犯过一次错误,决不能让自己再犯一次错误了,此时的黄克诚面对权力极大的肃反委员会,没有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依旧敢 “阳奉阴违”,甚至还给抓捕名单上的人出招,让他们躲起来,充分体现了黄克诚为同志着想,从不轻易相信所谓的简单事实的品质。

而彭德怀与黄克诚之间的相互关怀,更是在关键时刻救了黄克诚一命,他们才是真正的可以托付生死的革命友谊。

1932年,黄克诚刚恢复师政委的职务,又继续反对临时中央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多次批评和处分,但是黄克诚就是这样的性格,只要事情做得不对,不管是谁,我都要把想法提出来,不管自己受不受批评和处分。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黄克诚作为部队的前锋,勇猛杀敌,浴血奋战,掩护中央和军委渡过湘江。 但是,因为他不断向上级反映意见,又几次受到降职处分;真是青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建议中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为人民军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他还积极进行根据地建设,以根据地为依托,发动人民群众,粉碎国民党和日寇的多次“扫荡”,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矛盾开始升级,和国民党争夺东北这个战略要地成为当务之急。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自己向中央发了一封电报,电报的题目是《关于目前局势和战略方针的建议》, 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当时,毛泽东正在心中谋划东北问题,正巧,黄克诚的电报来了,与毛泽东所想,不谋而合,毛泽东对黄克诚的表现十分惊喜。

毛泽东对黄克诚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他以前只是知道黄克诚这个人,没有当面打过交道,早在1935年11月,中国工农革命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的时候,黄克诚因为激烈地反对以严酷的手段整顿纪律,职务被一撸到底。

这事被毛泽东知道了,他就专门找了彭雪枫,了解黄克诚的情况,听了彭雪枫反映的黄克诚的情况, 毛泽东说:“ 黄克诚这个人,优点很突出,但缺点也突出,是个敢讲真话的人。”

后来,毛泽东对黄克诚还做了一个评价:“ 上自中央,下到支部,有意见他都要讲。他有些意见讲得不错。”

这次,黄克诚又及时地提出了自己关于出兵东北的建议,毛泽东非常重视,毛泽东回电表示:“完全同意。”

后来,毛泽东命令黄克诚率领三万余人挺进东北,黄克诚没有辜负党中央的嘱托,历尽艰险,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顺利抵达锦州附近地区,完成了挺进东北的任务。

毛泽东以前只是认为 , 黄克诚是个敢于讲真话的人,但是经过这次事件,毛泽东对黄克诚有了新的认识,黄克诚具有成熟的战略家的眼光,他不光会低头打仗,还会抬头看路,而且加上还勇于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更是难能可贵。

新四军的军长陈毅 ,曾经评价黄克诚:“ 在进军东北这个重大问题上,你们的黄师长早就给中央发了电报,建议要派十万人出关,建立战略根据地。你们别看他眼睛近视,但那副近视眼镜可厉害了,是千里眼,看得远哩! ”

1946年2月14日,苏联军队开始顺利从四平撤出, 一种紧张的气氛就在东北弥漫开来。共产党和国民党同时盯上了东北。收到上级指示,由东北民主联军和地方党组织共同组织进行攻击,决定攻占四平,史称四平解放战争。

2月17日中午战斗结束,东北民主联军在歼灭了3000多名伪军和不少政府官员的同时,还活捉了当时的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瀚东,保安司令张凯等重要人物。

也正是这场战役,使得国民党的官员恼羞成怒,因为国民党本来想从苏联手中和平接收东北,结果却被共产党抢先了。

别说国民党的这些官员,就连蒋介石都大动肝火,他火速向已经到达东北的新一军,新六军,第13军,第52军,第71军以及第94军一部,总共六个军,多达24万人的军长发电报: 要求从东面,南面,北面三路展开扇形攻击,向辽阳,营口,抚顺,铁岭,鞍山,海城,开原,昌图等地发起进攻,尤其还强调了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重镇四平。

国民党凭借着24万人的数量优势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在十天内先后攻陷了辽阳,抚顺,铁岭,鞍山,海城,开原,昌图等地,20多万大军步步紧逼四平,四平即将不太平了。

本来国民党军队的六个军是兵分三路攻打四平的, 林彪在征求黄克诚意见时,黄克诚表示 , 要选这三路当中最弱的那一路,歼灭其一部分的有生力量。 听取了黄克诚建议的林彪集中兵力选择了陈明仁的第二十一军,成功将陈明仁的第二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给歼灭了。

就这样,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对四平的分路进攻被击退了。当时国民党高层大怒,而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将领却得意洋洋。

可是没高兴几天,他们却得到了另一个消息,敌人将不分轻重,不分侧面和正面,不惜火力全力攻打四平。不仅如此,蒋介石又调集来了两个军参与这次攻打四平的战役。所以林彪,黄克诚等人这次要面对的不是前面的六个军,而是八个军,压力陡增。

毛泽东当时认为 , 虽然共产党刚刚进入东北,兵力少,根基不稳 , 但是,这次四平保卫战只要打好了,也许苏联会提供给我们军事装备援助 ;为此,毛泽东还特意选了林彪来负责指挥这场四平保卫战,而黄克诚还不知情。

当黄克诚得知林彪打算尽全力抵抗国民党的军队,进行四平保卫战的消息时,大吃一惊: “ 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装备上来说,我们都敌不过国民党军队,如果非要打这次四平保卫战,那么刚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就会元气大伤,伤亡惨重,家底太薄了,实在是经不起这样的消耗战”。

即便后面真的争取到了苏联的军事援助,他们又能帮多少呢?这始终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战斗,依靠外来的军事力量,还不如最终靠自己,这场战役不打才是最好的。

确定了自己最终想法的黄克诚,接连几次从白城子发电报给林彪 , 建议可以适当地攻击一下敌人,但不能和国民党军队硬拼,可惜林彪既没有回他的电报,也没有撤兵。

随着东北民主联军部队的伤亡数量增加,胜利的天平向国民党那边倾斜的时候,黄克诚更是心急如焚,又几次发电报给林彪,要求停止战斗,马上从四平撤兵, 这与林彪的策略大唱反调。

但林彪真的不知道这场战役真的撑不下去了,应该立即撤兵的重要性吗?林彪也是经过了大小无数个战役,在战争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将军。 但是林彪不能下撤军这个决定,因为这是毛泽东亲自指示,要求坚守四平。如果在没有毛泽东主席的撤军指令下,私自撤兵的话,林彪会被严厉责罚。

但是不了解坚守四平是毛泽东亲自下令的黄克诚急得不行,于是就在5月12日直接向中央发电报,针对这次四平保卫战和东北战略局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四平是很重要 , 但是长期打下去,我军消耗甚大,不利于整个东北战局的兼顾,请求立即从四平撤兵。” 但是无论是中央军委还是毛泽东主席,都没有给黄克诚回电。

直到5月19日,毛泽东主席才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林彪发电报 ,表示如果不能在此守四平,可以撤兵,把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从4月18日到5月18日,长达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共产党军队共伤亡8000余人,国民党军队伤亡一万余人,如果单从伤亡数量上来看,肯定是国民党损失大,但从全盘考虑,是共产党损失大。

因为从整体战局和整体军事实力上来看,国民党都超过共产党,在一个四平投入并损伤如此多的兵力,实在是不智之举。

后来,1959年的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和黄克诚吃饭 ,谈到当年保卫四平的时候,黄克诚直言当年就不该打四平保卫战,刚开始国民党军队向四平推进时,我们可以打他一下,给国民党军队搓搓锐气,但是,在国民党军队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军,打算重力围攻四平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

在毛泽东表示,固守四平是自己决定的时候,黄克诚没改变自己的想法,依旧表示: “即便是你决定的也是错的。”毛泽东没承认自己对四平保卫战的过失,表示管它是对还是错,让后人评说吧!

四平位于四长铁路,四洮铁路和四梅铁路的交叉点上,可谓是进出东南西北满的咽喉要道。更夸张一点,说谁有了四平,谁就能控制住整个东北的交通。蒋介石这次集中了六个军的兵力,其中的新一军是参加过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的军队,新六军也是国民党的王牌军队,训练有素,攻击力强,装备精锐。

但是反观东北民主联军,装备落后,兵力远不如国民党军,更擅长游击战而非攻坚战或固守战。如此悬殊的差距,黄克诚看得一清二楚,几次三番向上级汇报,可惜始终没有得到答复,尽管如此,他还是拼尽全力死死保卫四平。

可见在没有得到上级后退指示的情况下,即便他自己有后撤的想法,他依旧不会这么做,这是一个真正把上级命令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的人。 在了解这是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后,黄克诚依旧认理不认人,不肯认输,敢于和上级领导争辩,提出批评意见,是个不屈不挠,不折不弯的君子。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同志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东北战场的全局出发,面对一次又一次上司做出的、但是自己认为不合理的决定时,黄克诚没有畏惧领导、没有放弃,他不仅仅是口头提出了建议,还从行动上付诸实践, 例如,给同志支招躲避肃反委员会的人、多次给林彪、中央军委发电报等。

建国以后,黄克诚先后出任党和国家重要的领导职务,他还三次被毛泽东钦点接管天津、接管湖南事务,他还提出了“ 党委集体领导首长分工负责制 ”,甚至还直接领导了两弹基地试验场地的选址和初步建设工作。

黄克诚一生获得许多荣誉,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黄 克诚一辈子敢说真话,只做实事,不愧为我国的十大将军之一,正如杨尚昆在黄克诚追悼会上说的那样,黄克诚不居功,不擅权,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革命先烈的故事 速度 500字的

  李混子,1924年4月出生于新乐县北李家庄村,1937年9月参加抗日儿童团。1938年春,担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指导员,研究自制武器,捉特务、打汉奸、站岗、放哨。同年12月,被村党支部破格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参加县里爆破训练班,回村后担任北李家
  庄村爆破组长,带领民兵利用自己研制的地雷炸电杆、毁路基、破坏敌人的交通设施,创造了无数惊人的战绩。1943年初冬,他开始研究炸日军火车的大威力地雷,并很快用新研制的地雷炸毁一列日军的火车,炸死7名日军。之后,根据敌情变化,又发明了姻缘雷,压簧抛线雷,硫酸雷,进时雷,压发雷等多种形式的地雷。1945年8月,出席冀中第七军分区召开的爆炸事迹展览会,以在对日反攻作战中炸毁敌火车头3个、车皮19节、炸死炸伤日军73名的战绩被评为爆炸英雄。1946年7月,驻新乐的国民党军一个团向北李家庄进犯,企图“活捉李混子”。他指挥民兵埋设地雷1000多个。敌人还没进村,地雷就开始发威。敌人好不容易进了村,子母雷、连环雷、一字长蛇雷、挂雷、滚雷、飞雷等一齐开花,炸得敌人晕头转向。他和民兵又乘机利用地道、围墙寻机打击敌人,敌人扔下30多具尸体狼狈而逃。在4个多月的自卫反击战中,李混子爆炸组创造了炸毁敌火车头7个,车皮30多节,炸死敌人150余名,桥梁若干的辉煌战绩。被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授予“边区爆炸英雄”称号。

  1946年12月8日,李混子带领民兵布雷时因大风刮起棉袍挂住雷线,不幸被炸成重伤,次日牺牲,年仅22岁。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他13岁时就曾掩护过八路军干部,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年少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
  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
  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又立大功一次。至牺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
  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董存瑞带领的班被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称号。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为铭记“舍身炸碉堡”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牺牲精神,1948年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决定,并经中央军委批准,隆化中学更名为存瑞中学。

  刘胡兰祭

  刘家有女,胡兰是名。

  云周西村,投身革命。

  少年即入党,巾帼建奇功。

  叛徒嘴脸恶,阎匪铡刀凶。

  烈士信念坚,不为名利动。

  视死竟如归,坚贞兼英勇。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担任茨榆坨村儿童团长。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尤其是东北各线进军更是神速,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12月18日,解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在小伙伴们的推选下当上了村儿童团长。
  1948年春天,驻辽中一带的我人民解放军,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陆续开往前线。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带进行骚扰。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更加成熟起来。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谎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门。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唉呀?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抽一阵皮鞭。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以为荣策年纪小,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哪去了?”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敌人咆哮着:“来人,夹他手指头!”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荣策用尽全力反抗着。一会儿工夫,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敌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谢荣策,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着又是一阵皮鞭落在荣策身上。残暴的国民党骑兵团长见荣策不怯硬,便耍起软招。当天晚上,狡诈的副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笑脸,拍着荣策的肩膀说:“受苦了吧?小小的年纪应该放聪明点,干嘛要跟共产党跑呢?”荣策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就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死也不向你们投降。”
  3月12日早晨,敌副官假惺惺地要请荣策吃饭,被荣策严词拒绝了。但敌人没有死心,晚上,他们把荣策带到团部,荣策虽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他仍坚强地挺着腰板走。一进屋,那个副官假献殷勤,对荣策说:“请坐!请坐!”荣策理也不理,怒目环视四周。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来到荣策面前,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这个小孩长得确实不错啊,这样吧,我看你年纪小,又聪明能干,以后就给我当个勤务兵吧。”荣策满腔怒火,他猛地闯到尚其悦跟前说:“呸!我是共产党儿童团长,死也不给国民党干事。你这个团长当不多久了!等我们大部队回来抓到你,我还要审讯你呢!”尚其悦的脸刷地变了,凶相毕露地尖叫着:“好厉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吗?”荣策正言厉色地回答:“为什么不想活?是你们不让我活!”尚其悦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地对士兵下令道:“把这个穷人头拉出去,枪毙!”
  3月13日早晨,荣策见到了荣环哥说:“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诉我妈妈,不要难过,革命是胜利的。”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月13日,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

  小宣传员——石宝芹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周银海,1933年生,江苏靖江侯河乡幸福村人。家境贫困,主要靠父母种地主的租田糊口,生活朝不保夕。幼小的周银海不得不帮大人干活,有时挖点野菜充饥。
  1940年新四军东进,周银海的家乡获得解放,从而使他有机会入学读书,接受革命教育。1943年,乡里成立农抗会和儿童团,周银海高兴地报了名,成为一名儿童团员。从此,他白天上课,晚上到村头、路口站岗放哨,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一天傍晚,周银海扛着红缨枪在路口站岗,突然村外来了一人。此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腋下夹着一只小布包,像是教书先生。周银海想:“怎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于是便举起红缨枪,拦住来人要路条。那人见此情况,连忙掏出路条给周银海看。这时,乡农抗会吴会长正好路过此地,一看来人是县委的陈部长,两人不禁哈哈大笑。陈部长见周银海办事认真,表扬了他,并鼓励他好好学习,跟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从此,周银海在儿童团干得更出色了,不久当上了儿童团团长。此后,他经常带领儿童团员在村里唱歌、上操,在路口站岗、放哨,还多次配合民兵破路拆桥,常常受到区乡干部和村民的赞扬。
  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在周银海的家乡展开。那里有8家大地主,都是远近闻名的吸血鬼,剥削农民心狠手毒。运动中,周银海带着儿童团员,配合民兵监视地主的行动。在一次斗争地主的大会上,他领着儿童团不时高呼口号,使斗争大会开得十分热烈。这年冬天,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国民党军队对靖江实行重点“清剿”。因为靖江是苏中解放区南部的“门户”,侯河区是靖江县的老解放区,迎祥乡又是靖江的土改实验乡,所以国民党反动派决心要将这里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斩尽杀绝。
  1947年1月18日清晨,国民党整编第四师对侯河地区进行“扫荡”。周银海发现敌情后,立即通知正在准提庵小学开会的乡干部,要他们迅速转移。为了掩护这些乡干部撤退,周银海挺身而出,将敌人引开,自己却英勇被捕。
  敌人将周银海押进团部,逼他供出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坚定地说:“我不知道!”。敌营长命令士兵把周银海按倒跪在地上,一边压杠子,一边要周银海说出谁是共产党,直至把周银海压昏过去。敌人又舀来一盆冷水泼向周银海。周银海透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打死我,我还是不知道!”敌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银海绑在凳上,脚后跟下塞进一块块大砖,上到四块,他又一次晕厥过去。从上午直到深夜,敌人还在对这个钢铁般的少年不断用刑。在敌人的酷刑下,周银海一次次昏迷过去,但是始终没有屈服。。
  第二天,敌人将全村乡亲集合在晒场上,把周银海带到人群面前,要他当场指认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环视四周,大声喊:“乡亲们,解放军一定会打败反动派!”敌人见无计可施,就放出狼犬,将周银海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咬下来……周银海始终没有屈服。敌人一无所获,就将周银海拖到晒场枪杀。刚满14周岁的周银海壮烈牺牲!
  解放后,靖江文教科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儿童团长周银海》一文,以他的光辉事迹教育全县青少年。

  赵一曼的故事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记得评最佳答案!!!!!
赵一曼的故事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今天,我怀着澎湃的心情读了《革命先烈的故事》这本书,书里的那些为了抗日救国而牺牲自己的战士们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刘胡兰了,她面对敌人的威胁却临危不惧,始终都没有向敌人透露半点对党不利的信息。最终她为党和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虽然已经离去了,可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在天堂里为革命加油。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多么坚强的一位女子,在敌人威胁面前的不屈不挠,更突出了她对党的信任和对敌人的仇恨,就连毛主席都被她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亲笔为她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碑文。
敌人可以摧残我们的肉身,但却不能打倒我们的爱国热情,更不能打倒我们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中国人民更显出了他们铮铮铁汉的本色!在敌人面前,有无数的中国人倒下了,但他们都还活着,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那些侵略我们中国的日本兵,他们的结局必然是失败,他们必然会遗臭万年。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打不垮的!
双人滑
w
w

ws

w
黄继光:在家乡当民兵时,黄继光就曾机智勇敢地抓获过一名逃亡地主,轰动全村。他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杀敌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讯员工作,还经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员。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他突然奋力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黄继光扑向敌人枪口时的姿势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黄继光从小家境贫寒,从来没有去照过一次相。牺牲后虽有人拍照过遗体,形象却十分惨烈且面容难辨。在宣传英雄事迹的时候,因找不到一张可用的照片,只好用一幅舍身堵枪眼的素描画来代替。
战后,当时的目击黄继光英勇事迹的战士大都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只有135团6连连长万福来重伤后活了下来。他在医院听到报上说黄继光仅仅被追授“二级英雄”,曾上书陈情。志愿军总部遂撤销了黄继光“二级英雄”,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我军至今仅有杨根思和黄继光获得过这一级别的荣誉。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还请邓芳芝到中南海自己家中做客,表示了对英雄的敬意。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他13岁时就曾掩护过八路军干部,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年少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
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
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又立大功一次。至牺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
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董存瑞带领的班被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称号。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为铭记“舍身炸碉堡”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牺牲精神,1948年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决定,并经中央军委批准,隆化中学更名为存瑞中学。

一、
徐雪云烈士(1924-1952),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孟良固、淮海和解放上海等战役。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平时工作中,徐雪云同志认真负责,在柳上里战斗中,荣立三等功;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带领战士们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美帝国侵略的进攻。战斗即将结束时,徐雪云同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英年二十八岁。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给徐雪云代立喜报。
二、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下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这时,她尚未满15周岁。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专稿,报道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刘胡兰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不久,毛泽东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57年1月12日,在刘胡兰烈士遇害10周年时,毛泽东主席又重新为刘胡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以缅怀这位女英雄。

中越战争时期,越南特种部队袭击过一个我军的野战医院,以非常残酷的手段杀害了所有的伤员和医生,从此,中越特种部队之间的对抗就开始了.出于对决死的心理,我军特种部队官兵每人都有一个光荣弹,就是自杀用的.所以,在这个时期,很少有越共俘虏中国特种兵,由于中国部队官兵出手太重,每次出手均是一招令敌人毙命,而且军事素质高的战士,往往徒手便可轻易干掉三个,当时前线的越军谈中国特种兵而色变,狠透也怕透了我特种兵,所以一旦成了俘虏基本上就就义了.到最后越南人扛不住了,竟然向我方建议停止特种部队之间的对抗.
向英雄致敬!你的血不会白流!!
踏着烈士的鲜血,奋勇杀敌!!!
这名特种兵在被捕前还刺死了一个越南哨兵.
向英雄敬礼!
他是河北人,是被炮弹震昏才被俘虏的

他在行刑前誓死不下跪!!!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战争中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12人当中,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就有4人,他们是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孙占元;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功臣和英雄集体。

赵一曼的故事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邱少云的英雄事迹350字左右350字左右

十月十一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等到第二天傍晚发起战斗,以便突然地去消灭敌人。
  天黑以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他们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伪装得像山坡上的草一样,凉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显不出一点儿痕迹。他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枪眼里伸出来的敌人机枪筒和了望孔缩头缩脑向外张望的面孔,有时,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清楚地听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第二天十一点钟的时候,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并且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要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但是,邱少云深切的懂得,要是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就不能完成。我军阵地上的指挥员看到潜伏地冒起了烟火,连忙命令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这时候,邱少云还是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火焰已经延烧到了他的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拚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继续在燃烧着,烧烂了邱少云的皮肤。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然后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李士虎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说完,他又痛苦地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
  烈火烧了二十多分钟,直到邱少云牺牲后,烈火才熄灭了。
  我读了之后被她的意志力,为祖国、为整体、为胜利而忍受了肉体的苦痛,以至到最后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使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这种无私的精神。她舍身为国,即使牺牲了也不害怕,只是咬牙坚持。被烈火灼烧身躯那是多么痛苦啊。而她却能坚持住,他的心里有一种意志力,为了祖国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真是应了谁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长大以后也要像他这样做能为祖国做出奉献的人,现在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祖国做出奉献吧,做好每件小事,就是向理想又跨近了一步。
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邱少云的战友讲述被历史遗漏的细节
在所有关于英雄邱少云的文章中,都没有提到担任邱少云所在的3班副班长、所在的1排排长的曾纪有,而他恰是与邱少云最“亲密”的人。
  初春时节,在南宁市长堽路的烈士陵园,担任该园顾问已离休多年的曾纪有接受了记者采访,谈起了那段与邱少云共同战斗的岁月。作为邱少云的排长,他的回忆与公开报刊媒体所说的邱少云却有些不同。
  出国之前的邱少云
  邱少云不爱说话
  我记得邱少云的老家在简阳
  曾纪有是广西兴安县人,今年已是78岁的老人。
  1946年9月,刚结婚不久的曾纪有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从此离开故里,转战南北。1949年4月在与解放军作战时,已是国民党军队排长的曾纪有率12名士兵投诚,从此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随着解放大军节节胜利,曾纪有所在的10军一路南下、西进,到达四川。四川解放后,驻扎在简阳县(今简阳市)的部队(29师87团3营9连)改为简阳县大队,负责在简阳剿匪,曾纪有在这支部队里担任9连1排3班副班长。
  “1950年3月的一天,我从医院看病回来,”曾纪有向记者回忆说,“连队的一名干部将三个小伙子领到我面前说,部队招了一批新兵,这三个分到你班里。其中一个就是邱少云。邱少云那时18岁,他说是简阳县养马河山茶村人。他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一脸肉疙瘩,人长得很结实,但不爱说话,在班会上有时要点他的名才发言说几句。”
  新兵入伍要参加培训,沉默寡言的邱少云表现不算很积极;在参加劳动时还有些自私,拿着一把好铁锹就不愿跟其他人换,有一次因跟一名老兵争铁锹,竟打了起来。见此情况,作为副班长的曾纪有要拉他一把,就将他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经常给他开“小灶”,谈心。渐渐地,邱少云纪律性有了很大好转。
  一段时间培训后,邱少云便参加了剿匪斗争,曾纪有把他带在自己身边。5月的一天,曾纪有领导工作组外出执行任务,途经山茶村时,发现村旁有一座奇怪的屋子,屋顶一半是瓦一半是草,屋前一位中年妇女拉着一名10多岁的男孩站着。曾纪有心生怀疑,问邱少云:“这房子怎么这么怪,会不会是土匪的观察哨?”邱少云有些不好意思地答,“这是我的家。”曾纪有有些惊讶,说:“是嘛,那妇女是谁?男孩又是谁?”“是我妈和我弟。”“你爸呢?”“我爸已死了。”“想不想回家看看?”曾纪有问,邱少云答‘想’,但曾纪有没答应他,因为剿匪时期,不宜暴露家人目标。曾纪有看到邱少云眼里溢满了泪水,他也只有在心里叹一声气。
  当年10月,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第10军改为志愿军第15军,师以下编号不变,从简阳开进朝鲜参战。此时曾纪有改任1排排长。
  采访曾老之前,记者收集了不少有关邱少云英雄事迹的文章,记者注意到,曾老的回忆与这些文章有很大差异。“很多文章说邱少云是重庆市铜梁县关溅乡(今少云镇)人,他怎么是四川简阳人?而且邱少云纪念馆也是建在铜梁县。”记者问。
  “这我就不知道了,多年来我也几次寻找过这个谜。”曾老说。
  亲眼目睹邱少云壮烈牺牲
  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他一动不动
  当时曾纪有是阵地最高指挥官
  进入朝鲜后,部队加强了训练力度和思想教育力度,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邱少云进步很快,他对武器特别有悟性,部队装备的苏式武器如转盘冲锋枪、爆破筒、莫洛托夫手雷,他一摸就会,成为了一名标兵。
  1952年10月,志愿军决定打响上甘岭战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而要取得战役胜利,必须炸掉敌军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要炸掉康平桥,又必须先拿下391高地。391高地半山腰敌军布下了一个加强营,不仅火力强大,还构筑了坚固的地下碉堡,强攻是不可能的。指挥部决定派一支部队秘密潜入敌军后沿的半山腰,埋伏24小时,一旦进攻时间到,迅速抢占391高地。曾纪有所在的一排担起了这个重任。
  10月23日下午6时,我军向敌军阵地猛烈发射炮弹,趁敌军慌乱之机,1排52名官兵(本为48人,上级临时增加4名医护及话务人员)浑身插满芦草匍匐前进,三小时后,部队静悄悄地进入预定地点,我军炮弹也停止了。
  “这次行动特别重要,上级对我们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进入阵地后,我们只能脸埋在地上,双手趴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地待命。因为我们只距离敌人阵地30米左右,稍发出点声响,弄出点动静,就可能被发现。即使敌人发现了我们中的哪个,谁也不能有任何动静,更不能反击。”
  50多年过去了,但曾老对那场战斗记忆犹新。“那天,刚下完一场雪,万物萧瑟,大地一片寂静。也许是太沉静了,敌人反觉得不安,怀疑我军搞什么名堂,可是又不敢出来巡逻,就不时地对周围地带进行骚扰。先从碉堡里打出十几发烟雾弹和毒气弹,我们戴上口罩,敌人没弄着我们,反呛着了自己,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们咳嗽、骂娘声。下午2时左右,敌人又向周围打出数百发炮弹,其中不少落在了我们的潜伏区,一些人受伤了,也有人阵亡了,但我们还是纹丝不动。”
  “邱少云不是你们牺牲的第一个战士?”记者问。
  “不是。”曾老接着说,“约下午4时,敌人又打出来数十发燃烧弹,其中有4发落在了我们埋伏区,顿时火熊熊燃烧起来。其中一发正落在了邱少云身边,火很快烧着了他身上的草。我就埋伏在他身后5米的右方,看得清清楚楚。我心提到了嗓子口,因为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在第3排,离敌军铁丝网只5米左右,他只要稍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就失败。但是英勇的邱少云同志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烧。我看到他的手指深深地抓进土里,想着他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里想:邱少云,你是最坚强的战士!我当时心里说不出有多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战士生命垂危,却不能救他,可是军令如山,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动。现在想起来,我的心仍在颤抖。战斗中免不了牺牲,如果是一枪过来,中弹身亡,让人还好受点,可邱少云是被大火活活地吞噬生命啊。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多钟头,我眼睁睁地看着邱少云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慢慢变成一具焦体,心里难受得像刀在剜。”
  “有些文章上说邱少云身边有一条水沟,他若滚进沟里就能活命。是这样吗?”
  “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在半山腰,哪来水沟,有水沟,在那寒冬也没有水。”
  “有文章说,当时有些士兵为救邱少云,向连长程子英请示打响战斗……”
  “这是不可能的,当时阵地上最高指挥官就是我。我们的任务就是埋伏待命,谁也不准乱动,话也不能说一句。”
  战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下午5时40分,我军向敌人阵地发起了猛烈地炮击。将1排前方的阵地轰炸5分钟后,轰炸转移了,1排在炮火转移的5分钟内迅速占领了391高地主峰。因为5分钟后炮火将轰炸他们潜伏的地方,以断敌人增援之路。在敌人的几次“骚扰”中,1排出现了严重伤亡,但战士们斗志高昂,冒着枪林弹雨冲了上去。占领主峰后,曾纪有向空中发射了三颗传达胜利的信号弹。突然一个暗堡里射来一排子弹,曾纪有中弹倒下了……
  “很多文章里说,当时你们有一个营500多人潜伏到敌方前沿阵上,怎么才52人?”记者问。
  “那是错误的,就52个,也不是潜伏到敌方前沿,而是后山腰。”曾老拿出笔,给记者画了一张当时的地形图。“这项任务极为秘密,不可能派那么多人去。我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师部单线直接和我联系,除了我和师部领导,谁也不知这项任务。当时师部还派了一名干部来协助我,可惜还没进潜伏地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伤撤下了。”
邱少云的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1931年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市铜梁县)。13岁那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年3月25日,邱少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跨过了鸭绿江。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敌军。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三千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我军较大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要使几百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而不能有一个暴露目标。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行前,邱少云下了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十多名身披伪装茅草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
11日清晨,三九一高地上敌方那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不暴露我军潜伏秘密,观察所里的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用炮火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次日中午,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他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身。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一动不动,像一块巨石。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黄昏来临,出击的时间到了。战友们怀着满腔仇恨,高呼着为战友报仇的口号,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冲运河。才过了二十分钟,敌人全部被消灭,三九一高地上飘扬起胜利的旗帜。
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在邱少云潜伏的位置上,看见他用双手在地上抠出的深深的土坑……
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牺牲。
40多年来,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人们却不知道,这样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却差点成了无名英雄。
次日中午时分,敌人向潜伏区打来几发燃烧弹,烈火烧着邱少云的衣服、鞋袜,直至烧遍他的全身,可他至死都是一动不动。
牺牲时,他年仅26岁。
战斗结束后,连队给邱少云报请了三等功,此事似乎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据邱少云生前战友林炳远后来回忆说,那次战斗半个月后进行战斗总结,他和邱少云的指导员王明世一同到师里去汇报。当时,一位组织部门的干事要求王指导员举个具体的人或事来谈谈。
王指导员于是提到了邱少云。并说,在执行任务前进行战前动员时,战士们很激昂,纷纷表了态,可邱少云却闷不吭声,因此连里对他很不放心。于是我找邱少云谈心,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他也向我表了态:就是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也不暴露目标,暴露目标就是革命的罪人。
第二天,他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在申请书中他表示:为了战斗胜利,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可不曾料到,第二天他便牺牲了,真的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那位干事听了王明世的介绍,非常感动地说:这样的英雄行为,太感人了,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
于是,29师政治部立即上报邱少云特等功的报告,报请志愿军司令部批准。
报告引起了志愿军司令部领导的重视。
起初,个别领导认为:邱少云不过是战时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三等功就可以了。但更多的同志认为他严守纪律,为了整体牺牲自我的精神难能可贵。
后来,意见终于统一了,少数服从多数。
1952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为特等功臣。
同年底,一位名叫郑大藩的随军记者就邱少云的死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燃烧弹落在什么地方?是打中头部死亡还是一点一点烧死的?二是他身边有无水沟?谁看见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
后来,邱少云的战友李元兴回忆说:“燃烧弹打在邱少云前方两米左右,燃烧液溅到了他的身上,是一寸一寸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五米左右,亲眼见到大火一点一点把邱少云活活烧死。”
李元兴和其他战友还证明,邱少云右面3米处有一条小水沟,如果邱少云愿意,只需侧向滚即可活命。
面对这些证明材料和见证人的描述,记者郑大藩感动了,他含着眼泪奋笔疾书。
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了他那篇著名长篇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此文一出,随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1953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邱云少“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
十月十一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等到第二天傍晚发起战斗,以便突然地去消灭敌人。
天黑以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他们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伪装得像山坡上的草一样,凉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显不出一点儿痕迹。他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枪眼里伸出来的敌人机枪筒和了望孔缩头缩脑向外张望的面孔,有时,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清楚地听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第二天十一点钟的时候,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并且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要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但是,邱少云深切的懂得,要是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就不能完成。我军阵地上的指挥员看到潜伏地冒起了烟火,连忙命令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这时候,邱少云还是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火焰已经延烧到了他的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拚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继续在燃烧着,烧烂了邱少云的皮肤。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然后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李士虎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说完,他又痛苦地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
烈火烧了二十多分钟,直到邱少云牺牲后,烈火才熄灭了。
邱少云被火烧死的×45
邱少云被火烧死的!
可以上网搜
本文标题: 当年国民党军队条件那么艰苦,是什么让那么多人咬牙坚持了下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93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突然火了是种什么感觉为什么冻死的羊不能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