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不惜联清围剿张献忠,为何对其四养子封王拜将?向敬之,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在先秦,知名纵横家苏代(苏秦的族...
南明不惜联清围剿张献忠,为何对其四养子封王拜将?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早在先秦,知名纵横家苏代(苏秦的族弟)以此民间传说,越过易水,劝止赵惠文王不要发兵攻打燕国,让别国趁机得了好处。
这个典故,被记载在《战国策》中,并作为一个经典警示流传了下来。
一千八百多年过去,没读过几天书的枭雄张献忠知道这个道理,要联明抗清,然读了一辈子书的南明皇帝和大学士尚书却嗤之以鼻。
张献忠这只老鹬,被南明那只小蚌死死地咬住了。
清军占领京师后,张献忠一路向西,入主四川,建立大西国,制定新年号。
1645年夏,流亡江南的南明福王弘光政权,被清朝豫亲王多铎的大军灭亡。朱由崧被押解赴京处死。而在此前后,张献忠在迎战前明诸多将领和李自成大将的分路围攻下,打出了抗清的旗帜。
南明政府不理会,不以清占北京、诛杀福王为耻,反而想到了联清剿“寇”。
他们制定引狼入室的政策,一同去咬杀族群同胞。
永历帝朱由榔任命川陕总督樊一蘅,为户、兵二部尚书,加太子太傅;以崇祯初年大学士王应熊,为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开府遵义,总督川、湖、云、贵军务,节制楚、郧、贵、广各路明军。
樊、王的主要任务,就是南明军事国策:坚决剿灭张献忠,配合清军对张作战。
清定西大将军何洛会来攻,听命南明的前明军队和地方武装,对张献忠不断袭扰。
顺治三年初,清肃亲王豪格拜靖远大将军,和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迅速攻占汉中,全力向张献忠扑来。
为了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放弃成都,分兵四路,各率兵十余万向陕西进发。临行前,他将妻妾全部杀掉,就连最小的儿子也杀了。他对养子孙可望说:“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王源鲁《小腆纪叙》)他这样做,也是防止南明军偷袭后方。
南明军借机进攻,攻城略地,屡败张部,使张献忠在举力抗清时,又得分兵抗明。
2
何洛会兵围四川,却不敢冒进:一是大顺军袭扰不断,一是大西军骁勇顽抗。何洛会给张献忠送去了顺治帝、多尔衮的招降书,说他起义反抗,“皆明朝之事”,新朝表示谅解,希望他审时度势,“率众来归,自当优加擢叙,世世子孙,永享富贵”。(《清世祖实录》)
利诱先行,恩威并施。
草莽张献忠,很有民族气节,任其把空头支票开得如何堂皇、兵阵气势做得怎样煊赫,就是一句话:既来之,则打之。
你越得声情并茂,他越发斗志昂扬。
张献忠坚拒不理,何洛会不得入川。返京后的何洛会将张献忠说得如何如何恐怖,让多尔衮定下了要坑害政敌侄儿、肃亲王豪格的一条毒计。
豪格为皇太极长子,战功卓著,在太宗未立储、无嫡子的情势下,得两黄旗支持,是最有希望接班的候选人。实力强大的多尔衮,也想做皇帝。这一对亲叔侄,成为了当时清朝最大的对手。
多尔衮擅权专政,豪格坚决抵制。
张献忠的不降,为多尔衮除掉豪格提供了最佳机遇。
多尔衮激将豪格立下军令状。
豪格想建奇功,震慑多尔衮。
由于张部大将刘进忠叛变,清军以刘为向导,进入川北。清军护军统领鳌拜等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对张献忠发起突袭。
张献忠没有防备,还以为其他义军打来。刘进忠为清将指点说:“此八大王也。”清将急发暗箭射杀,张献忠中的,年仅四十岁。
清军找到他的尸体后,斩下头颅,挂到成都城头示众。
一代枭雄,就这样死了。
死得壮烈。
手下的出卖,南明的夹击,都是英雄祭的一把利剑。
3
张献忠北上抗清前,对孙可望说:“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他是否对反明后悔不好说,但他期望和嘱托四个养子、名将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率军与南明联合,共同抗击清军。
清人所修《明史》,称张献忠“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而这位被丑化为嗜杀为乐的农民英雄,却知道对境内百姓蠲免三年租赋,不许乱招兵,不许乱审案,不许乱娶妻,知道在强大清兵的丰厚利诱面前,坚守民族底线。
仅凭这一点,要比明末南明朝廷那些饱读儒家经典的重臣勋贵,要崇高伟大得多。
南明政权却始终将他视为“流寇”。
因为他不该称帝。
南明政权偏安江南,拥有最富的财赋、不少的军队、优秀的人才,却使少数清军与多数降军组成的合作军势如破竹。那些自许书生报国的士大夫官员,想着自我小利,舍得民族大义,而让清高的气节,远不及董小宛、柳如是之类的青楼女子和张献忠、李定国一辈的底层民众。
紫禁城和大明朝被清军占领后,流亡江南的朱明宗室组建小政权,如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历时十八年,干的都是怎样争夺正统、排除异己。
自家人尚且如此上演血色的闹剧,那又怎容不得张献忠这样的草莽裂地称帝?
彻底亡国,唯有流血。
外侵未歇,内斗不止。
他们逼死张皇帝后,却留下了张献忠的四大金刚,即大西国的平东王孙可望、抚南王刘文秀、安西王李定国、定北王艾能奇。
他们愿意对孙可望们封王拜将,因为他们只是他们眼中伪政权的封王,不是罪魁祸首。张献忠为南明抗清,送去了主要大将和最强兵力。他们转战在西南各省,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康熙初年。
李定国把抗清的大旗扛到了最后一刻。刘文秀死前遗表上写的是如何抗清。艾能奇死于联明抗清途中来自国人的暗箭。
只可惜他们的新老大孙可望,以武力挟持永历朝廷,谋封秦王,阴谋篡位,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并与兄弟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因部将倒戈而不敌李定国,转向清军投降,得封义王。
于国无义,于主无义,于弟无义,王爵曰义,实为笑话。
孙可望的义王,很快落了个兔死狗烹。
顺治朝著名的“乌头宰相”魏裔介,弹劾他“始以张献忠养子荼毒蜀楚,神人共愤。继而称兵犯顺,逆我颜行。迨众叛亲离,计无复之,方率数百疲敝之卒,亡命来归”(《皇清名臣奏议汇编》初集卷十一《特纠陈请之非疏》)。
无义之人不可用之,更不可任之。孙可望的所谓义,契合了张献忠的“不义”谶语,归结是为了权力。
权力是祸心迷情的诱惑。
权力也是丧身辱节的祭品。
悍将刘文秀打得清军溃不成军,最后是怎么被反杀的?
当时南明政权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边儿就丢掉了大部分的明朝疆土。而在这之后他们就开始了反击助战,一直到永利六年的时候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时他们收复了云南,贵州半个广西。在这里开始招兵买马,形成自己的视力,从而向北进军,一直打到了长江以北。可以说已经做到了跟清朝分庭抗礼的地步,但是因为内部斗争比较混乱,所以最后南明政权还是失败告终。
在当时刘文秀正式跟吴三桂对线,吴三桂这个人我们都清楚,虽然多次背叛,但是其能力还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得到清军的重用。吴三桂对于刘文秀的评价很高,说这辈子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强的敌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时候,刘文秀挥兵北上,他的作战成绩甚至比当时的李定国还要好,当时吴三桂面对他的进攻节节败退,甚至把四川除了保宁以外的地盘全部都给丢失。
在当时刘文秀跟吴三桂的对线中已经处于全面的压制,可以分自自然其他的线路。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刘文秀在最后兵败身死,因为当时他想要拿下保宁。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四川境内只剩下南明的政权,但是因为当时南明政权其实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不管是在管理还是在全线作战上都有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当时他们的粮草出现了短缺。俺屋山鬼切可以从云南源源不断地得到补给,所以才会稳扎稳打的,一直跟刘文秀对垒。
微笑,我在这场保宁战争争夺战中失败,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行,一是因为当时他的手下良秀不齐,整个部队里边儿鱼龙混杂。再加上军饷和粮草补给不上,所以产生了很多厌言,而吴三桂又利用保宁易守难攻的优势一直拖着刘文秀。直到吴三桂等来了救援,然后才在之后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如果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能打败满清吗?
这个问题我来答!如果孙可望、李定国和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那么,南明军队是一定能够打败清军,恢复汉室江山的!
设想一下:
孙可望坐镇云南、贵州,派大将白文选、冯双礼攻取湖广,而后北上,收复河南、山东;
刘文秀再入四川,联合夔东十三家反清武装,消灭四川清军,继而攻汉中,取西安;
李定国率部入广西,联合郑成功,一个从西往东打,一个从东往西打,合围汉奸尚可喜、耿继茂的两万多清军之后,占领广东、福建,随后进攻江西、安徽,进而攻取整个江南,以江南的财力物力为支撑,与清廷逐鹿中原。
如此一来,天下必定是义师群起,各地响应;民族大义所在,投降清廷的官兵见大势所趋,必然会纷纷反正,阵前倒戈,回过头去,痛击满清八旗兵的。
南明抗清只所以最终失败,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满清八旗兵如何天下无敌,其实南明的兵力始终强于清军;只是因为自南明开始建立,一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足以号召天下反清武装,统一行动,互相配合作战;所以才导致各地的南明势力各自为战,互不相助,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了。
(孙可望剧照)
其实,从孙可望掌控永历朝廷大权、整肃了朝廷内政、统一政令及军令之后,在那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仅仅只是以大西军余部为主的南明军队在1652年发起的大反击,就横扫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打得清军闻风丧胆,清廷一度有了放弃西南七省的打算。
大西军对清军发动大规模反击以来,清军在各地的兵力严重不足。
在四川,吴三桂、李国翰率清军困守保宁孤城,意欲逃往汉中。只是明军主帅刘文秀一心要全歼四川清军,把保宁围了个水泄不通,使得吴三桂只能作困兽之斗。
在广东,汉奸尚可喜、耿继茂两藩兵力只有两万余人。慑于李定国桂林大捷、逼死汉奸孔有德的兵威,尚可喜把广东各地兵力收缩,全部撤入广州。他们一面拼命向清廷求援,一面惶惶不可终日,唯恐李定国前来攻击广州。
在湖广一带,孙可望、白文选横扫清军各部,逼得清廷派出了守卫北京地区的正牌八旗兵,由努尔哈赤的孙子、敬谨亲王尼堪亲自带队,前往湖南支援。
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尼堪在衡阳一役被李定国斩杀在战场上了。
而清廷派去经略江南的大汉奸洪承畴,更是可怜。他手下只有投降清廷的明军改编过来的一万多兵力。要应对江南的抗清武装,那真是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啊。洪承畴只能利用过去在明朝时积累的人脉关系,大肆招降纳叛,勉强押住了阵脚。
南明悍将刘文秀已包围吴三桂的关宁军,为啥被杀?
在偏安江南的弘光朝廷被灭以后,到永历建政的短短一年之间,明朝几乎丢掉了整个东南地区,在此倾覆之际,之后更是颠沛流离,几乎被灭国,直到大西军率军归明,永历朝廷才开始稳住了阵脚,逐渐对趋向西南的清军发起反击。在永历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最大规模的反击战,莫过于永历六年的桂湘川大反击。
在这场大反击中,明军以云南、贵州、半个广西两个半省,向北、东两个方向大举反攻,就明朝官军、旧西军、旧顺军皆参与在内,收复广西、四川、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大片地区,大有将清军赶到长江以北的气势,光复江山的气势。
永历朝廷在永历六年固然战绩大丰收,东线李定国,先是在桂林逼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之后又在湖南阵斩宗室敬谨亲王尼堪,一时风光无二,但北线刘文秀的北线明军为何在一开始打的清军溃不成军的情况下,最后却饮恨保宁?
上图_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
北上战略
彼时,与济国公刘文秀对线的将领,正是大名鼎鼎的清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在一生中,易主无数,打过清军,打过闯军,也打过明军,且对各军都有过不错的战绩。作为刘文秀的对手,他曾言:“此生未遇刘文秀如此之劲敌”,不管是在当时或是后世,这个评价也是对刘文秀的能力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刘文秀刚开始北上的时候,他的进展甚至好过东线的李定国,在刘文秀的攻势下,吴三桂在四川连连败退,把四川除了保宁以外的地盘迅速丢光。
叙州、重庆之战中,刘文秀收割下了吴军诸多人头,又俘杀在吴军中地位超然的白含贞,吴三桂、李国翰等人退守保宁并考虑跑路陕西,入川没多久,刘文秀军已经全面压制吴军并包围保宁。
上图_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后世史学家对刘文秀在保宁之战中战略上的选择多有贬损,认为他在保宁战役中太过急躁,但如果我们抛开上帝视角,站在当时刘文秀的立场,会发现他的选择也是合理的。开战之前,刘文秀在叙州、重庆等地重创关宁军,一路高歌猛进,很难不让人宜将剩勇追穷寇。
而且,当时在孙可望主持桂川湘大反击之前,全国抗清形势陷入了弘光覆灭来的低谷,在金声桓、李成栋举兵相继失败之后,两广复失,明军在清军面前像待宰的羔羊一样不断溃败,永历政权几乎被灭,也就是注入大西军的新鲜血液后才算勉强稳定下来。在此时刘文秀太需要以一场从未有过的歼灭战鼓舞人心。
区别于后来三藩时期吴三桂部将王屏藩的保宁战役。彼时入川的吴军并没有刘文秀所率明军所面临的诸如兵员、粮秣等诸多问题,西南地区作为吴三桂的老巢,数十年的经营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而且四川至西北方向作为三藩吴军的重要攻击方向,在战略上,王屏藩不需要那么急切的去寻求决战,最重要的是,他的对手也远没有刘文秀的对手难缠。
上图_ (永历七年)1653年南明与清的形势图
保宁的地形因素,也是刘文秀选择迅速决战的重要原因,明代保宁府府治北面一路通汉中,三面环水,且南面地势相对平缓,适合作为据点向外扩张,进攻选择优于防守。
就地形而言,清方若据保宁,吴三桂则可随时威胁四川,即便是出于日后经营四川考虑,保宁府当时也急需拿下。再者,保宁一役也极有可能是松锦之战以来明军最有可能击溃甚至全歼清军精锐的战役,一举扭转长期被动挨打的形势,达到“力恢陕豫”的目的。
而全歼清军大部队这件事,即便是阵杀了清方第一位宗王敬谨亲王尼堪的李定国也没能做到。
不难发现,刘文秀的选择其实也并没有那么不堪,相反,基于战略考虑还颇为高明,那么这场鲜为人知的战役刘文秀输掉的原因,一是刘文秀的临场指挥能力着实略逊吴三桂,再则就是他的运气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了。
上图_ 清时期期四川地图
兵源劣势
刘文秀受命北上时,跟随他一同作战的,是旧明军系统的张光萃、张先壁等一干将领,在这次大反击行动中,这支明军部队的组成明显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而且将领之间也是派系林立,互不服气。
北上的明军中,有孙可望种田后新应征的西南兵,有原来的大西兵,也有明朝的旧官军,这无疑增加了刘文秀在北伐中调度军队、协同作战的难度,后来在保宁之战中,刘文秀也尝试过收拢败军稳住阵脚,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而吴三桂的军队相对来说组成更单纯,基本上属于当时从辽东随吴三桂入关的明朝旧关宁军。这样一来,相比于刘文秀的军队,关宁军调度和命令也自然更加统一,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临时调动军队难度上大大降低,这一方面的优势,增加了吴三桂取胜的筹码。
北上入川的大军中,战力最强毋庸置疑是刘文秀一直带着的原西军,这支部伍里的原明军虽然算不上战五渣,不过要指望战力多强也是不可能的。
明朝原先布置在西南的精锐部队,在一次次援辽、剿寇的作战中早已丧失殆尽的,剩下的军队战斗力都很一般,张先壁、张先轸兄弟的这支明军旧部在保宁之战中没有转进如风,已经算得上旧明军的清流部队了,但在刘文秀入川的军队中,却拖了后腿,这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上图_ 关宁铁骑
临阵博弈
保宁之战开打之前,明济国公刘文秀开始了搜山检海抓三桂,碰上吴三桂仓皇失措的表现,刘文秀膨胀了,自认为徐达再世,遇春复生,对部将王复臣聚集优势兵力的建议相当不屑一顾,在他眼里,吴三桂和关宁军早已是半个身子进了棺材。
这方面以刘文秀的战略来看,他并不算做错,比起保宁的城池,他更需要的吴军的覆灭。而他犯下的最大的错误,是不合适的兵力部署。
基于刘文秀的战略目的,他先是在保宁府治周围的重要据点一一占领,命令部队造桥,让战力强的主力渡过嘉陵江,然后以张先壁等依据地势摆阵,并派遣张先壁的弟弟张先轸背水守浮桥。
刘文秀的部署下,没有聚集优势兵力,则是为了歼灭而非驱赶,是从北面西面南面合围吴三桂,再分兵断其逃往汉中之归路,才能将关宁军逼做瓮中之鳖。
上图_ 长江的六大支流分别是嘉陵江、乌江、岷江、湘江、汉江和赣江。
为了合围吴三桂,将战斗力并不强悍的军队拉长阵线、背水结阵,这是极其致命的错误。兵仙韩信的背水一战,并不是人人可以效仿,韩信战前的态势是在劣势情况下求生之战,刘文秀军中显然没有这种危机。
况且,即便在那种情况下,韩信仍然以战力较强的军队居后作为缓冲,这一点刘文秀并没有做到。在当时,刘文秀的布置,应该是对吴三桂胆量和关宁军战斗力的低估。
在四面辽歌的情况下,眼光毒辣的吴三桂没有选择继续当一只乌龟死守,而是根据明军兵力较为分散的实际情况,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迅速决策,根据保宁地势较高的特点居高临下主动寻求薄弱环节包围的突破,誓要突围。
既然如此,刘文秀军中战斗力较弱的张先壁军就成为了吴三桂的首选。首先张先壁的军阵拉得太长,极好的给了吴三桂突破的机会,是时,吴三桂率军直冲张先壁军阵,张先壁军接触不久后就开始溃败,且形成倒卷珠帘之势不断冲击明军本阵。
上图_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
此时另一支清军抓住机会向张先轸部冲击,张先轸部本来就是战力不强还在地势较低背靠江水,在受冲击前后慌不择路将浮桥砍断,明军将士军马被赶入江水中,霎时间形势倒转。
这么一来指挥系统和未渡河的大军彻底割裂,被分割击败已是定局。此时白文选的援军即使到达,做的也不过是无用功。
在这场战役中,刘文秀的失败带有一定的运气因素,刘文秀战时固然自大,但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将领派系林立等等原因很大因素上制约了他临场的发挥,刘文秀的战略考虑并没有错,只是过于理想化,而南明混乱的政局并没有给他提供相对理想的作战条件,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作为“流贼”出身的将领,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刘文秀也从来没有想过背叛国家,到了他的弥留之际,他也对永历皇帝说了一番让人十分感动和怅然的话:“臣有窖金一十六万,可以充饷。”
南明弘光朝廷被清军灭亡之后,永历朝廷偏居西南边陲,一度形势岌岌可危,可是在了接受失败的大西军,重新梳理了军队之后,实力显著增强,从而开始几年的对满清军队的正面对抗,永历六年,东线的李定国率军在桂林逼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然后在湖南阵斩宗室敬谨亲王尼堪。
但镇守北线的刘文秀在占据先头优势的情势下,先胜后败,最后败给了吴三桂的关宁军,最终,饮恨保宁。
原因是什么呢?大概又如下几点:
1.南明军队构成复杂,内部矛盾纷争,导致战斗力不强。刘文秀的北线军队虽然人数不少,但是其主力大都是出自旧明军系统。可以说鱼龙混杂,内部派系林立,相互倾轧在执行命令方面做不到令行禁止。
除了旧明军系统的士兵,刘文秀的北线军队军队中还包裹了大西兵,当曾经的对手因为形势所迫走到一起之后,并不能完全弥合曾经的矛盾,这就加深了刘文秀的北线军队的内部矛盾,导致军队的执行效率大大降低。
严格的来说,虽然号称是一只军队,但是也就比乌合之众强那么一点而已。
而他的对手,吴三桂的主力部队仍然是当时从辽东起兵的精锐关宁军为主体,战斗力强悍,在此消彼长的情形之下,刘文秀的北线军队在最根本的实力对比上已经是处于劣势的,如果能够取胜那自然是一场能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如果失败,那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2.刘文秀的指挥才能不及吴三桂,吴三桂抓住战场时机。从历史复盘的角度来看,刘文秀最大的失误就是保宁之战开打之前,没有采取部将王复臣聚集优势兵力三面合围吴三桂的策略。
当然,刘文秀力主的歼灭战也不一定是错的,只是在优劣对比的情形之下,可能合围胜算的概率会更大。
反观吴三桂率领的关宁军在优势尽失的前提下,并没有选择一味地死守,而是主动出击,根据明军兵力部署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下,根据保宁地区地势较高的特点,居高临下主动寻求刘文秀北线军队力量薄弱环节进行突围。
最典型的就是张先壁的部队,张先壁的战线拉得太长,给了吴三桂集中优势突破的机会,事后也证明,吴三桂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在击败了张先壁的部队之后,就像是推到了一块多米诺骨牌,整个刘文秀军队的溃败也从一个点慢慢辐射到了整个面,最终演变成了整个北线军队的溃败。
本文插图取自公开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一片石之战后,吴三桂为清廷做了哪些贡献
【剿灭李自成】
顺治二年,李自成扼守西安,吴三桂奉命奉命同阿济格剿灭李自成。由于清军兵力的绝对优势,再加上李自成对当前敌我态势的错误估计,李自成败逃。于是吴三桂在西安斩杀大量大顺军后,继续追击李自成。最后逼得李自成走投无路,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北村民杀害。
【干戈不止】
顺治五年,吴三桂与摩尔根、李国翰镇守汉中。顺治六年,自立为王的明朝宗室朱森滏进攻阶州,被吴三桂击败。同时,王永强发动叛乱,吴三桂赶去平叛,并将王永强诛杀。
【进剿南明】
顺治八年,明桂王朱由榔在南宁称帝,且张献忠残部归降南明,且势力日盛。于是,清政府便派吴三桂前去攻打,南明将领刘文秀守成都,待吴三桂进攻成都时,刘文秀弃城而逃。吴三桂遂进城修整,但刘文秀又杀了回来,将吴三桂包围,后因刘文秀轻敌,遂侥幸击败。后朱由榔败逃缅甸后,吴三桂奉命进入贵州。
【最后的叹息】
吴三桂进入贵州后,马不停蹄,追往云南擒杀永历帝。但因为兵娇将傲,中了李定国的埋伏,双方大战于磨盘山,次役清兵与吴三桂所部虽然伤亡惨重,但却耗尽了南明的精锐部队。而后吴三桂出兵缅甸,缢死永历帝。大明王朝的残余势力至此被肃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