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规定的一种文体,明确规定有八...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规定的一种文体,明确规定有八个部分。
八股文的出现,是科举制的鼎盛阶段,也是科举制步入没落阶段。
现在提到八股文,主要是说八股文的各种限制,八股文和前朝科举的不同点就是突出『限制』,有严格的题目、内容、格式限定,绝对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不允许引用程朱理学之外的内容等等。科举不再注重个人见解,绝大多数八股文成为专讲形式、内容空洞的文字游戏。
导致了一大堆读死书的人出现,甚至一生都在研究八股,研究古书一度成风气,真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有不少人看出八股文的弊端,有甚者将八股文与焚书等同而谈,但是形成了一套从教育、科考等完整的体系,涉及的人众多,少数人的反对,无法动摇八股文。
当然,八股文也有合理的成分,写得好的也是个人才,徇私舞弊的机会就少了。
但是对于社会整体读书人的负面影响更严重,弊大于利。学术上的自由创新越来越少,埋没了更多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科举出来的人大多是死读书而不能活用,实际执行能力较差,聪明的要熬十几年。明朝后期,爬上高层的很多人纸上谈兵之辈。
一种趋于标准化的考试方式,其实施的出发点是为了减少腐败的影响。作为考试,八股文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把考试作为唯一的上进途径,人们把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考试技巧上,整个社会不关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总之这些虽然不适合现在,但是依然是我国不可缺少的文化瑰宝,需要一直保存下去!
明知八股文不好,为什么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坚持采用八股文?
在我国历史中,科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担负着为国家选择人才的重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将八股文定为考试的形式,但是由于八股文比较死板,很多人都讨厌八股文,可是这些都不能改变朝廷坚持使用八股文来招揽人才。其实,统治者们也都不是傻子,他们对八股文的弊端也都清楚,他们坚持用八股文,我想也是他们权衡了利弊的结果。我认为在当时用八股取士,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让寒门学子也能通过科举入仕
不论是哪个朝代,寒门学子永远是弱势群体,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实在是太少了。八股文的考试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这几本书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比较普及了。寒门学子们很容易就可以买到这些书籍拿来学习,而且八股将考试范围限定在这几本书里面,也使得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在科举中考中。试想,如果科举换了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科目,那么寒门学子是怎么也比不上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的。
二、便于评判
八股文是比较固定的形式,考官在批改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按照标准给考生评分,如果考试内容比较开放,那么这给考官赋分带来了困难,由于主观原因的存在,对考生也很难做到公平。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就算八股文有这些缺点,明清的统治者还是坚持使用八股文选拔人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也不能只单单看到八股文的缺点。
可能很多人觉得采用八股文选拔较为死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也是讲究一个公平公正。
当时坚持用八股文肯定是利大于弊,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大家就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角逐,让寒门学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否则,如果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那在当时书籍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势必就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富人家可以买大量书籍供孩子学习,而穷人家不仅买不起书,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都买不到书。这样就等于关闭了寒门学子登上天梯的机会。
有人觉得八股文学的内容都空泛无用。但事实上,考八股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天下学子中,挑选出最肯努力的人。至于具体工作方面的能力,等考上以后再慢慢培养也来得及。只要是愿意付出努力、能吃得苦中苦的学子,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无法学会具体工作业务。在这一点上,八股文考试其实和我们今天的高考也很类似。
我们常说“十年磨一剑,一招试英雄”。就犹如现在的高考是几百万考生同聚一堂共同试炼的一场选拔性考试,国家对他的重视性足以显示。而古代采用八股文考试,就是让当时选拔人才的机制更完善,对于考生来说,就更加公平公正统一。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哦
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坚持采用八股文主要是因为八股文在当时契合统治阶级集权的需求,且在全国性的科举考试中统一教学资料、答题方法可以满足科举考试对于公正性的需求,从而择优录取。
一、统治阶级集权的需求:明清两朝科举时的八股文命题范围和答题方式都有统一的标准,考生不可自由发挥,封建统治者画地为牢,将读书人的思维方式禁锢在封建集权统治者的牢笼中,有助于强化封建集权的统治。
二、公正性的需求:采用八股文还因为其格式固定、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在明清时期社会中的普及率高且有明确的考试范围,在大基数读书人中择优录取国家的官员,即在同等考试条件的前提下,择优录取更适合当官的考生。这也是一种大基数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
明清当政者采用八股文选择官员虽然无法选择出善于创新的人才,但是八股文科举选择官员满足了统治者集权的需求,稳定社会状态,且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换门庭。总的来说采用八股文科举考试利大于弊。
什么是八股文,对明清两朝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
一提起八股文,相信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想到的便是诸如“禁锢思想”、“死板僵化”之类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问题在八股文上是确实存在和显而易见的。
然而作为明清两朝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文体,八股文虽在明清时便深受诟病,但却一直未能被废除和替代,这说明八股取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有其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的。
上图_ 明清时期八股文考卷
在就明清时期八股文的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进行分析前,首先需要就什么是八股文和八股文何时产生作一个简要说明。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一般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是全文议论的重点,且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为八股,八股文即由此而得名。科考时,题目由《四书》《五经》中选出,考生代圣人立言,围绕题目按照八股文格式进行写作,除此之外,还要严格遵守字数和声律的要求。一篇好的八股文不仅要立意明确,有逻辑,行文之间还要有气势。
八股文何时产生尚有一定争议。
部分人根据顾炎武《日知录》中“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的记载而认为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成化年间,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简单来说,八股文最早与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取士方式由重诗赋改为重经义有关系。
《明史·选举制》中有“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的记载。由此可知,八股被规定为科考文体是在明太祖时期。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所规定,但在明朝前期,八股文格式并未完全固定,其定型一直到明中期成化、弘治时期方才完成。
上图_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
明清时期便已有很多读书人对八股展开了批判,如顾炎武就认为八股文之危害远过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的徐大椿则更是感叹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八股),烂如泥。”尽管批评很多,但八股却很难被取代或者废除,这是因为八股在明清时期尚还有其存在价值,这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八股文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进而充分发挥了科举制度在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
科举制的重要作用在于将选官用人的权力收归中央,避免门阀产生,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通过科举制,使全国各地的士子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促进了社会流动,有效的维护了大一统局面。然而,要想充分发挥科举制的作用,维护考试公平是一个关键。
试想,如果以诗赋取士,主观性太强,很容易导致唐朝时考生向王公贵族请托的弊病。若考试范围没有限定,则出身寒门和偏远地区的读书人肯定无法与那些出身富裕、处于发达地区的人竞争。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八股文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一是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规定,考官评卷时根据格式和内容可以快速的做出客观评价。二是八股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范围窄,对于寒门士子而言,这些书普及率较高,容易得到,使得参加科举的士子不论贫富,身处何地,都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上图_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二、八股取士之精髓在于使大量可堪造就之才脱颖而出。
在明清历史上,很多读书人因八股取士变成了只会作八股的书呆子,他们只顾埋头四书五经与八股,知识面狭窄,不光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正如《时文叹》中说的,他们往往“辜负光阴,白白孚迷一世。”哪怕“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尽管这种现象存在,但毕竟只是一部分。
八股文死板僵硬,内容空疏,对于治国理政而言没什么帮助,这一点统治者也很是清楚。之所以沿袭不改,是因为八股取士的精髓不在于通过八股文治国安邦,而是通过设定考试难度,从众多应试者中选出可堪造就之才,由国家进行下一步培养。明清时期殿试出榜后,总是选进士入翰林院进行学习培训,使翰林院成为国家养材之处便可说明这一点。
要想作出一篇好八股,应考的读书人不光要把经典熟记于胸,还要有着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这对于作者的才学和能力是一个考验。若能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中取得成功,也很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张居正、王阳明、纪昀、曾国藩等明清两朝名臣不都是通过八股脱颖而出的吗?
上图_ 清代 吴省三抄録《科举考试八股文——毛笔小楷书法》
三、八股文对于士人的价值观有熏陶作用,对士人学力的提升也有帮助。
八股文从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中出题,格式严密,讲究代圣人立言。考生若想作一篇稍微合格的八股,佛家还有道家的思想都是万万不能出现的。这有利于应试士人思想的纯粹,让广大读书士人在埋头于儒家经典和八股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养成忠君爱国的观念,注重气节。
尽管八股文死板僵硬,深受诟病,但若苦心研读,一样可以写出既符合八股格式,内容又富有价值的好文章,达到经世致用的理想境界,如张居正的《生财有大道》一篇。因此,八股文对渴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读书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埋头苦读,提升自己的学识。
八股文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吴敬梓虽屡试不中,但他在《儒林外史》中还是借鲁编修之口谈到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帮助。即“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上图_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因此,综上所述,八股文作为明清两代的重要科考文体,因其有较多弊端而饱受当时的人们和后人们的批判。但八股文在明清几百年间相沿不改,充分说明八股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也有其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