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皇帝被张居正神秘调包,所以,荒淫懒惰的万历皇帝与张居正辅政时期的万历帝,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明朝的皇帝其实大多数都是不错的...
明朝万历皇帝被张居正神秘调包,所以,荒淫懒惰的万历皇帝与张居正辅政时期的万历帝,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一、给万历皇帝翻案的六点理由
万历皇帝朱翊钧生于1563年,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573年明穆宗驾崩时,年仅十岁的朱翊钧以皇太子身份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明神宗。1620年,58岁的朱翊钧因病去世,长达48年的万历时代也就随之划上了休止符。因为明神宗在位的48年只用了“万历”一个年号,故人们通常也称其为万历皇帝。
1、万历绝非昏庸之辈
掰着指头数的话,后人对大明朝万历皇帝的坏印象大约有这么几点:一是所谓清算名相张居正,二是所谓20年不上朝,三是所谓万历皇帝贪好敛财,四是《明史》中所谓的“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一言……如此,也难怪自清朝以来万历皇帝的历史形象一直都不怎么好,在民间的口碑甚至可谓很差劲。
万历皇帝果真如此不堪吗?我看绝非如此。以在下之见,有的史书给万历以这样的描述和评价其实是很有些指鹿为马的蛮横作派的。事实上,万历绝非是昏庸的皇帝,他不仅宽仁有为,也不仅具备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更具备大多数皇帝都欠缺的前瞻性眼光和远大心胸。站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高度上来看,万历皇帝在根本上显然是要强过清王朝的康熙皇帝的。我甚至想:如果康熙可以称为“大帝”,那万历恐怕也该称之为“万历大帝”才对;如果万历与康熙一样生在本朝的中前期,则他的时代恐怕应称之为“万历盛世”才是。
下面我就来破解一下以上所提到的“坏印象”。
2、怎样理解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的以“一条鞭法”为核心的改革,主要的作用是遏抑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打击了豪强权贵等既得利益集团,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化解了大明朝日益明显的统治危机。除了开国时期,明朝二百多年所涌现的无数文臣中,功劳最大、名声最响亮的,除了于谦,应该就是张居正了。张居正无疑是一个值得给予高度肯定的历史人物。
不过张居正功劳虽然很大,但却并非是于谦这样的近于完美的人物。概括起来,张居正的小缺点主要有四:一是好美色(这多少损伤了他的身体);二是多少收受了一些贿金财货(万历派人查抄其家产时得银十万两等就是证明);三是执掌朝政时对万历小皇帝有时过于严苛了(这导致万历在心理上对张居正产生了畏惧和反感);四是不够仁厚,对朝廷中的不同政见者压制、打击太过。如此,前两点也就成了他身后被人攻击的把柄,而后两点则使得好些人怀恨在心以至于成心想报复之(亲政后的万历对张居正似乎也是颇有些意见的)。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两年后对其进行的清算,后人通常把原因归之为万历对张居正的“报复”——在张居正当政的后几年,业已成进入青春期的万历本来就有了天生的逆反心理,而张居正有时对万历的皇帝颜面又关照不够,乃至使万历感到了自身青春的较强压抑、畏缩和皇权的失落,如此,也就难怪亲政后的万历会在许多张居正所得罪过的官员的进言中终于做出了清算张居正的决定。
万历的报复心理或许是有的吧。不过事情似乎也不是那么简单,万历或许是这样看问题的罢——既然张居正先生是为社稷,为百姓当官做事,则地位再高,权力再大,那也应当洁身自好,严格要求自己。功劳是功劳,过失是过失,两者不能混淆。该赏该褒奖的以前都给了,该追究的,现在也不能放过。事实上,张居正在有些事情上也确实是有辫子可揪的。
如此,站在万历的立场上,万历按照法律对张居正的清算尽管有些过了头,但恐怕也不无道理(此后的内阁大臣似乎就不敢再大胆行贿受贿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感激是不用说的,不过他也有理由维护法律的尊严——这大约就是我为万历讲话的理由所在。
万历清算张居正以后,张居正的改革成果依旧还在,晚明的自由与繁华甚至至今还令许多人神往!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为万历的清算感到有些遗憾——因为在张居正之后,似乎就很少有大臣敢于任事、勇担整治国家弊病之大任了。
其实,以张居正当时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即使张居正确有若干过错,又何妨从轻追究或仅仅是象征性地发落一下呢?
同样是清算,后世康熙对鳌拜的清算却是另一种局面。当然,文臣张居正和武将鳌拜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人。
3、二十年不上朝并非不理政事
张居正当政时,少年万历长期接受着良好的皇室的教育,应该说,这使得他具备了做一个好皇帝的素质基础。张居正病逝后,终于得以亲理政务的万历果然是勤勉奋发,英明果断,较有作为。不过,在他亲政的后期,万历皇帝在大臣们的眼里却起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皇上不怎么爱上朝了,他似乎不喜欢每天和大臣们面对面讨论国家大事了,许多象征性的仪式和大典他也不怎么出席了。这样的情形甚至一直延续了20年左右。
于是有人留下了万历皇帝“怠于临朝”、“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之类这样的记载。这样的记载固然是夸张的,不过,事实也确乎就是如此这般。
但如果说万历长期不理朝政那就是冤枉万历了。
后宫中的万历和所有的皇帝一样,自然免不了嬉戏寻欢、饮酒做乐,但万历绝非不理朝政了。他只是对朝九晚五天天准时上班的刻板生活腻歪了,他觉得只要能把事情处理妥当了,又何苦自囿于21世纪工薪阶层天天去单位办公室坐班的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呢?万历皇帝一门心思要成为居家办公之一员,于是他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寝宫,他让太监们把各级官员的奏折和各种门类的文件统统送到自己的寝宫中来。万历不是懒惰,他只是想让自己过得洒脱些,他只是讨厌形式主义的东西。
事实上,万历在长期深居简出的后宫生活中从来也没有忘记做作业,他一如既往地以无比认真的态度对待着自己的功课。可是朝廷里总有些腐儒递上来一些洋洋万言却不知所云的奏折,这使他觉得兴味索然,对这样的折子,他实在懒得搭理,于是“留中不发”。还有些想借骂皇帝博得声誉乃至出名立万的官员,居然在奏折里捕风捉影、肆无忌惮地骂自己贪恋酒色财气,真气煞陛下也。万历皇帝很生气,他觉得这事情的后果应该很严重,冲动的他很想下旨斩杀了这厮!可是万历毕竟是受过优等教育的人,他觉得自己犯不着为这样的小事动气伤肝,他甚至不想辩解什么,因为清者自清!不过,有一回他终于克制不住动怒了,直到把那家伙革职为民心里才算恢复了平静。
公正地说,万历其实是个温和仁厚、很有修养、心胸很大度的皇帝,同时又是个有个性、有脾气、英明果断的皇帝。后来的康熙皇帝也不过如此而已,并没有强过万历一点点。应该说,在万历时代,整个国家的基调都是愉悦的、享受的,全体国民几乎都沉浸在世俗的欢乐之中。万历不想破坏老百姓的好心情,他在心底里是奉“无为而治”为圭皋的。与康雍乾时代的言论禁锢不同的是,大明朝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几乎超过了当今的美国。万历对大臣们激烈、尖刻乃至近于骂街般的言辞都能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从来也没有因为言论过激而杀了谁。万历对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也很理解,他允许他们自由结社,自由探讨国家大事、天下兴亡,他没想要下旨给予禁止,更没想派锦衣卫的密探去清扫他们的兴致。
后世的康熙在勤政方面或许要强过万历,但其时的文字狱却使社会空气紧张异常,不但各种人群的集会结社行为被严厉禁止,就连老百姓在市井街巷间的闲谈也不能不多加小心了。管制若此,也难怪整个清朝都没有人敢上书批评皇帝(骂就更不敢了),也难怪有关满清一朝的文字与图像,泛滥于今人之眼帘的,惟有阿谀与歌颂而已。
总之,不用管他上没上朝,实际上明朝的制度,有他没他,朝廷照样转。这个时期却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的时期之一,很多地方没有地方官,也没人收税,也没有人强制服兵役,百姓自由流动,商业贸易自由发展,南方的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开始初露端倪。
4、皇帝何须敛私财
万历年间,大明朝何其兴旺发达!无论与哪个国家的人做买卖,大明朝总是大赚特赚,瓷器、丝绸、茶叶等等,仅仅这几样东西就使得全世界的白银滚滚地流入中国。为了赚钱,江南的手工业工场发展迅猛,出洋做贸易的私船越来越多,许多工场主、船主大发横财。为了赚钱,各地甚至兴起了开办煤矿、铁矿的热潮!万历皇帝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朝廷的财政收入实在太少,民富国穷的情景似乎总有那么点别扭。万历皇帝思想很活,他脑瓜子一转,建议大臣们针对新出现的经济行为探讨一下征税以增加财政收入的可能性。可是那班内阁大员、六部大员似乎都比较保守、僵化,他们没什么反应,更没什么主意。终于,万历皇帝憋不住自己动手了,他向全国各地派出许多太监,他要求他们去调查各地的工场、矿业,并征收税银以充实国库。
可是,万历没想到许多太监竟然会打着他的旗号四处搜刮、中饱私囊。也难怪收税的政策会触发了民怨。各地的老板们都认为自己的银子不是地里长出来的,而是自己艰苦创业挣来的,他们似乎都因此而反对向皇上和朝廷纳税,他们甚至掀起了激烈的武力化的反对浪潮!这使以爱民如子自诩的万历皇帝感到很尴尬。万历很生气,但他最后还是想通了,他不想硬碰硬地收拾这些人,因为这于社会的和谐不利。不过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的采矿业之类得以正式合法化,并开始了大发展。
有人为这事儿上奏折批评万历贪财。万历很生气,他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严格地说,整个天下都是他万历皇帝的,他有必要贪那点小钱吗?他其实是为政府在弄钱啊。万历感到这个人的批评很奇怪,君臣间简直没法对话。万历知道,时代不同了,自己的观念是与时俱进的,是在不断更新的——可惜高处不胜寒——普天之下,懂得自己的人真是很少啊。
再看许多年以后的清朝,就说所谓的康乾盛世吧,除了水稻和小麦,就还是水稻和小麦,满人入关后的头两百年,岂复有万历年间蓬勃发芽与生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5、没选错皇位继承人
万历之所以不爱上朝,一是因为他向往自由无拘的生活状态;二是因为他的健康情况很糟糕——许多年了,他的身体总是病怏怏的;三是因为他和一大帮大臣们闹翻了。
万历皇帝究竟是为什么而与大臣们在长期地僵持和对立呢?最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因为册立太子的事。万历想立的是自己所宠爱的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可是朝臣们拥戴的却是皇长子朱常洛。为了这个事,万历与大臣们反反复复较量了多少回。可是大臣们始终是振振有辞,而且他们的理由太站得住脚了——本朝太祖早就立下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万历与他们的斗争是尖锐的,持久的。可是这帮大臣实在太厉害了,死活都不同意当今圣上册立朱常洵为太子。这样的拉锯战几经反复,最终是万历做了妥协,于是朱常洛成了太子。
万历闷闷不乐。其实,万历对朱常洵更满意一些。可是他没有办法,只能妥协而已。而这样的斗争实在使万历很受伤,他感到自己和大臣们之间有了隔阂,他不想见到他们,因为他觉得这会使他来气。看起来,万历的不爱上朝与这件事情确实很有关系。
遗憾的是,在万历之后立马登基的39岁正当壮年的朱常洛,才做了一个月的皇帝竟然就紧跟着万历皇帝驾崩了。否则,大明朝就还大有希望啊。
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康熙同样有着痛苦的经验。不过康熙与万历最终的决定都是正确的。万历选择朱常洵接班之所以正确,是因为朱常洛深得群臣拥戴,刚刚登基就显示出了有为明君的风范。康熙选择雍正接班之所以正确,是因为雍正的改革解决了康熙晚年遗留下来的好些弊政,比如整顿吏治等等。如此说来,这两位皇帝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是没有输赢之分的。
6、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朝倾覆于1644年。万历皇帝去世的时间是1620年。
万历去世后的25年时间中,光宗朱常洵在位仅一个月,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17年。期间,熹宗朝有太监魏忠贤专权,崇祯朝有常年的大旱灾,还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明朝之亡,时间上自然是亡于崇祯十七年。可是后人却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果真如此吗?
万历年间,难道真有什么事情埋下了明朝倾覆的种子?
是万历清算了张居正和他的改革?是万历三大征把国库里的钱花光了?还是因为万历朝党争严重涣散了中央权威?抑或是官场风气不正、官员空缺较多以致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运转的效率与机能?
在我看来,即便是这样,如果朱常洵没有早逝,如果后面没有出现魏忠贤专权,或者崇祯年间没有发生那长年的大灾荒(农民起义也就不会爆发),或者崇祯朝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发生那许多次偶然的失误与错误……所有这些情况,只要有一种情形没有发生,则大明朝恐怕都不至于会轰然崩塌。
所以,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恐怕并不特别公正。不过我们也承认,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对社会贫富差距在暗暗加大的趋势似乎并没有及时地察觉乃至下大力气去彻底地遏止之——这终究是一个缺陷。
真正要命的是,之后的坏运气接二连三地都砸在了明朝的江山上。
清朝的灭亡原因或许与康熙关系不大。但谁又能否认,康熙个人虽然喜欢学习、了解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但却仅限于此,他没有打开国门沟通中西,其实多少是要负点责任的。
二、万历杰出的军事才能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曾亲自指挥了三次的大的战事(史称“万历三大征”),并且都取得了胜利。这三次重大的军事胜利,无疑保障了大明朝的疆域完整和国家安全,而万历也由此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下面我们来看看万历是怎样运筹和指挥这三次战事的。
1、平定哱拜之乱
哱拜是是嘉靖年间投降明朝边将的蒙古人,后官至宁夏副总兵。1592年,哱拜伙同他人反叛明朝。明朝总督魏学曾在切断哱拜与河套蒙古骑兵的联系通道的同时,指挥军队包围了宁夏城。
万历皇帝闻报后,乃召群臣商讨大计。结果,兵部尚书石星献了掘黄河水淹灌宁夏城的计策,梦熊御史梅国桢则推荐愿任总兵李成梁前往平叛,甘肃巡抚叶梦熊呢,干脆表达了亲自去讨伐叛贼的心愿。万历对三人的建议都给予了采纳,他命叶梦熊、梅国桢等各率部队出征宁夏。同年6月,叶梦熊、梅国桢、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等几支大军都按时赶到了宁夏城外。明军云集合围之际,总指挥魏学曾却无计破城。
万历皇帝闻讯大怒,他果断地以叶梦熊取代了魏学曾,并直接下令马上引黄河水灌城。8月时,明军击败驰援的蒙古骑兵,9月,明军攻破宁夏南城。不久又以离间计拿下了宁夏大城。至此,哱拜叛乱乃得以平定。明朝的西北边疆由此得以稳定下来。
2、援朝逐倭之战
1592年,丰臣秀吉率20万日军攻入朝鲜。得到求救的消息后,万历当即布署:一,令兵部派遣援军入朝;二,令辽东、山东沿海整顿军备,小心戒备;三,朝鲜国王倘入明境,则安顿之。可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无能,只派了一个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入朝作战,结果史儒战死,随后赶去的祖承训也只有三千兵马,结果也是仅以身逃。
这两仗的大败激怒了万历帝。这一回,他亲自点宋应星、李如松领军出战。明军开始几仗都打得很漂亮,但却在1593年正月遭到了日军的伏击,损失惨重。于是双方议和。万历则敦促朝鲜国王练兵自守。
1596年,丰臣秀吉违约再次侵入朝鲜。1597年正月,明军再次入朝作战,可惜失败。
1598年正月,明军退守平壤南部的王京。这年7月,丰臣秀吉死,日军士气低落。明军于是发动攻击。日军登船撤逃,中朝联军在明将邓子龙、朝将李舜臣的指挥下奋勇杀敌,大败日军于露梁海上。
万历指挥的此一战事,使得日本在之后、甲午海战之前的整整三百年间都没敢再斗胆进犯中国。万历虽然高居帝位,但我们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抗日英雄似也没有什么不妥。
3、西南平定土司之乱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播州世袭的宣慰使杨应龙自1592年起就时叛时降。1599年,贵州巡抚派都指挥使杨国柱率军三千讨伐杨应龙,结果兵败身死。万历于是决定彻底解决播州问题。1600年初,万历在全面布署后,乃征调八支军队合围播州,并命李化龙坐镇重庆主持讨伐全局。结果20余万大军于2月开始分进合攻,刘綎一路更是勇不可当。至6月,明军大破播州杨应龙的老巢,战事至此结束。西南版图由此乃得以保全。
由万历指挥的以上三大战役不难看出,万历皇帝的军事才能是非常之高的,他有勇略,有胆识,知人善任,高瞻远瞩、布署周详,沉着稳健,善于掌控每一次战争的进度和分寸,他对前线将领总是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于指挥不当的将领每每都能在该撤换的时候坚决撤换。尽管明军不一定每战必胜,但万历总能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逐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和掌控权。凡此种种,也就决定了万历皇帝总能在明军巨大的胜利中自信地微笑。
比对起来,康熙与万历的军事才能与武功建树可谓大致相当。
你说万历荒淫、懒惰是吧?还不上朝。
首先要理解“上朝”的职能是什么,就是每天和大臣见一个面,有事讨论,无事散会,有隆重的礼仪成分,没有太多实质意义。比如,嘉靖皇帝长期住在玉熙宫办公,跟在紫禁城听朝会,不都一样?大事他没有不知道的。
万历皇帝是常年不见大臣,主要大事他还是要决策,万历“三大征”,他一样得调度指挥,就是其人个性有些执拗,想听的就听,不爱听的他懒得听。有批评说,万历倦怠,导致朝廷中大量职官无人担任,但是他自己有种说法,觉得要这么多官员也没用,不是不知道缺官,而是他故意的。其实,那些不怎么参与日常政务的皇帝都明白,朝廷制度相对完善,祖宗成法俱在,官员各司其职,国家机器一样能运转正常,其实不用他们每天忙着下命令。反倒是宽松的环境,使得社会出现了活泼开放的局面。
万历是什么皇帝 这个人怎么样?
万历十五年第一章概括万历十五年第一章如何概括
2、万历皇帝在幼年时即被赋予强大的使命,那就是做一位皇帝,作为一个有使命但又幼小的儿童来说,他只有本能的去靠近去依靠能够帮助他顺利执掌皇位的支持者,在张居正严厉又事无巨细的教育下,使得万历皇帝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张居正的信任达到一个顶点,也为若干年后信任的崩塌埋下伏笔。
3、高处不胜寒的处境,用在皇帝身上可说是非常的适用,皇帝是万万人之上,任何人都不敢也不能与之平起平坐,进行心灵的沟通,在任何朝代都是如此,对于一个从幼年、少年至青年就处在社会最高阶层的顶端,他的孤单无人陪伴,不被理解的情感缺失,直接影响到性格方面的欠缺,导致在处理政见的时候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帝王的每一个决策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正是这样性格的帝王在日积月累的每一个日常中埋下定时炸弹,点燃了1587年的导火索。
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提到朱翊钧这个人,不少人第一时间可能就会想到他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也可以称之为“明神宗”。他的知名度在明朝皇帝当中属于前列,这主要是因为在他在位期间,发生了许多辨识度极高的明朝历史大事件。而这些大事件对于明帝国来说,还都是要命的真正的大事件——无一例外都影响了明朝的国运,也因此有人说“明朝是亡于万历”。
那么,这么一个皇帝,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看看这个朱翊钧的一生和他的性格以及那些围绕着他不可不谈的明朝历史大事件吧。
万历皇帝的大臣们中间最有知名度的应该是张居正了,这位张居正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能拥有这么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是明朝的福气。对于日益紧张的帝国财政,善于理财和改革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让明朝的府库变得日益充盈。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改革家的私人品德却未必也如同他的成就那般耀眼,比如说其实私下里他并没有自己所说的那么勤勤恳恳,也并没有那么清廉,张居正曾经打造过远超规格的轿子,也曾经私自接受边疆大将送过来的美人和珠宝。
并且他曾经对着同僚发表过如此的言论——“吾非相也,吾乃摄也!”在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如此言论自然是触犯了所谓的“忠孝节义”,而张居正同时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在对万历皇帝的日常教授当中,张居正经常教授的就应该是所谓的“忠孝节义”、“人伦纲常”等儒家经典。
这对于当时年龄尚小的万历皇帝来说,这样的反差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了。只不过可能那个时候就连万历皇帝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反差带来的不信任的种子其实已经在心里生根发芽了。
这种种子随着万历皇帝的长大越发的长大了,对于曾经敬仰若神明的张居正,万历皇帝的态度变化越来越明显——从一开始的坚决维护,到最后的刻意打压。
这一切的变化,正是万历皇帝的心路历程。在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最后将张家抄没,万历皇帝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
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有人说他本性如此,其实是不准确的,结合后来的一些事件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万历皇帝第一次知道那个肱骨之臣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小心思的时候,从那一刻起,其实张居正的高大形象已经在他心里崩塌,一起瓦解的还有张居正为代表的那一帮文官集团们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怀疑与不信任的阴影,而这种阴影已经成功的刻在了万历皇帝的心里。
万历皇帝此后的许多行为变得十分著名——比如说作为皇帝,却对敛财极其有兴趣。不但到处派遣税官进行收税,还创造出来了臭名远扬的矿税,以至于文武百官没有不议论纷纷的,对于皇帝的这种敛财行为,官员的反弹其实还是很严重的,因为皇帝收的钱并不会充入国库,而都是进入皇帝私自的腰包。
在之后的历史时间里,万历皇帝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推动着自己的敛财大计。不得不承认,在搜刮民财以及中饱私囊上,其精明过人之处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让文武官员诟病不已。
凤阳巡抚李三才,就于万历二十八年六月直言不讳的指出万历皇帝的贪财本质将会给国家带来的危害:
矿税烦兴,万民失业,朝野嚣然,莫知所计...且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皇上欲金银高于北斗,而不使百姓有糠秕升斗之储;皇上欲为子孙千万年之计,而不使百姓有一朝一夕之计。试观往籍,朝廷有如此政令,天下有如此景象,而不乱者哉?昔元政不纲,黩货无厌,群小擅命,故高皇帝奋此一剑而取之,如摧枯拉朽焉。此殷鉴之不远者也。
作为富有四海的皇帝,如此行为的背后其实依然是一种不信任官僚集团的潜在思维,他更信任宦官们和自己的腰包,在他眼里自己其实不是官僚们的皇帝,他更是自己的主人,所以他要尽可能的多捞多占,这明显是一种责任感和理想主义的破灭和缺失。
万历皇帝的后宫也不安分,他很宠爱郑贵妃,但是自己曾经在酒后临幸过一个身份卑贱的宫女,因而长子早早就有了,郑贵妃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太子,但是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皇明祖训》所规定的,这就让群臣犯了难,对于皇帝的无理要求,群臣坚持不退让。这就激怒了万历皇帝,于是他采取了极为消极的对抗态度——罢工。
在贪财的大帽子下,万历皇帝于是又有一个好色的大帽子——由于因为皇储继承者的原因,万历皇帝与群臣赌气,多年不上朝,以此来要写群臣退让,在大臣们看来,这就是沉迷酒色的状况。毕竟万历经常“头晕眼黑,力乏不兴”。
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写的一本奏疏名为《酒色财气四箴疏》,又名《酒色财气疏》,他针对万历身体状况不佳(“头晕眼黑,心满肋涨,饮食少思,寝不成寐,身体尚软”)的情况,上疏批评、劝诫,在他看来,万历皇帝之所以身体不好就是因为酒色财气四个字,如此彻底坐实了万历好色的本质。
但有时候历史的真相还是颇具有戏剧性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之前的明朝皇陵进行了挑选之后,又郭沫若带头选中了万历的定陵进行挖掘,之后确实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尸骨。
经过考古研究发现,其本人确实在活着的时候有严重的腿疾和牙病——按照考古报告显示,万历皇帝本人不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而且半个牙床严重干瘪受损。那如此一来看的话,关于万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说不定还真不是因为好色,而是真正的有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