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开创的清末外交是一种怎样的外交?求答案晚清时期,由于西方诸国对中国的侵,略,外交成为清政府政治的重心。自1870年,起,李...
李鸿章开创的清末外交是一种怎样的外交?
求答案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介绍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介绍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 政治 、 军事 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李鸿章为国家的统一安定对农民起义势力进行军事镇压,为国家的富强而主张改革,主张接受西方 文化 科技 ,引进外来科技和先进军工民事。在国外李鸿章主张和谈,对列强绥靖,以换取中国在世界的稳定。
近代末期,李鸿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然而他桎梏于封建帝国的思想,无法摆脱洋务改革的局限性,改革未能达到目的。李鸿章逐渐从洋务运动的强国转为富国,开始构建朝廷的国有民生企业,洋务运动带来的富裕最终只被少数满清贵族所有。
洋务运动带来的新风却让近代中国拥有追赶列强的基石,一部分程度上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促进了未来革命的 成功 。轮船招商局等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加快了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汉阳兵工厂等则成为近代中国武装革命的重要力量。
清政府在世界列强面前任人鱼肉,李鸿章作为外事交流的重臣,为保清朝的稳定,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的渗透因此不断增强。李鸿章临终前签订的《辛丑条约》让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国家陷入混乱。
李鸿章于清政府而言是中兴名臣,于国家民众而言是卖国罪人,于历史时局而言是改革伟人。李鸿章才能卓越,而满清的腐败让他的施展空间大为限制。水浅船大,让人扼腕。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 资本主义 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清朝李鸿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李鸿章的事迹及对其的评价
李鸿章的生平重大事件回顾,关于对李鸿章的评价是怎样的
来源:未知 作者:狂想曲10号编辑 发布时间:2021-11-25 13:04:38
李鸿章的生平重大事件回顾
说起按中国的现代历史,我们回顾一下,有很多的为中国做贡献的领导人,李鸿章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但是不幸的是那时候的中国还是一个弱国,但是尽管如此。李鸿章用尽自己的毕生心血一直在挽救我们的国家。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军功显赫, 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
根据收集的资料,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 多个条约。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 年8 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 年9 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 年5 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 年4 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 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 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 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 月《中俄密约》;1898 年6 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 年9 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涉及到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思想、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其主要事迹可以概括为:
(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实力最强的洋务政治集团——淮系集团唯一的首领。
(二)他是两支近代化军队:淮军、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
(三)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他创办了前三个,并插手福州船政局的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他麾下的淮系集团拥有将领、幕僚(包括洋员和汉员)、官僚三个子系统,人才和实力在晚清同时期各派系集团中首屈一指。
(四)他是历经道、咸、同、光四代的元老重臣;从1862年出任江苏巡抚至1901年逝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整整四十年;他还直接指挥了四场战争:两场内战——“平吴”、“剿捻”,两场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五)他的作为,在中国近代的五大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领域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因此,梁启超先生把他在李鸿章去世后写的《李鸿章传》别名为“中国近四十年来大事记”,认为李鸿章是近代“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李鸿章一生的活动几乎可以看作晚清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军事统帅李鸿章
李鸿章的军事生涯是从办团练起步的,但真正让他在军事领域施展抱负、并成为他整个政治事业基础和支柱的,一是组建淮军;二是创建北洋海军。
洋务领袖李鸿章
作为晚清洋务领袖,李鸿章曾经雄辩地喊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的洋务事业主要也表现在两方面:兴办军事工业和兴办民用工业。
外交家李鸿章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签订过20多项中外条约,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关于对李鸿章的评价是怎样的
对李鸿章这样一个在近代史上影响重大又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他生前死后,乃至一个多世纪的今天,仍然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当时有人用八个字形容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他虽然去世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但仍是百年沉浮,盖棺不能论定。有人认为“他是中国走出近代化的一步的代表性人物(陈旭麓)”;有人认为他是“十九世纪最大的、最有眼光的政治家(蒋廷黻)”;有人认为他是“庸众中的杰士、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袁伟时)”;也有人认为他“替中国留下了专横的军阀,造成了很坏的风气(萧一山)”;而梁启超先生留下的三句名言: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亦可以作为李鸿章一生的写照。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的评价很形象。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旋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一个在我国晚清时期近代化潮流中涌现出来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深沉起伏、得失荣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李鸿章苦苦支撑晚清危局,可为何会被人们骂为千古罪人?
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清政府指定的外交官,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许多不明真相的民众将怒火发泄到李鸿章身上,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强中干的清政府再也无法在西方列强面前维持“天朝上国”的形象。在西方列强看来,此时的清政府徒有其表,内里已经不堪一击。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述让他们对这个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东方国家充满“向往”,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接踵而至。尽管清政府在吃过现代化武器的亏之后曾尝试引进过一些武器列装军队,但小规模的武器并不能对整体战争的胜负产生影响,清政府在和外国列强作对作战时依然是输多胜少。
甚至打赢了也要签丧权辱国的条约,只是打赢了“战争赔款”就会少些,“租借”的地盘也小些。每一次战争结束后都要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就是这样来的,签订这些丧权辱国条约的大臣基本上是李鸿章。因为晚清政府没有几位能担此重任的大臣,李鸿章作为“晚清三杰”之一又是慈禧的亲信,当之无愧地要承担起这样的“重任”。我相信,当时的李鸿章在签订条约时心里也是万分不甘,但国家沦落至此他也无能为力。
满清国力衰弱,根本无法和西方列强正面作战,更不要提将西方列强赶出中国。因此,这些条约的签订“势在必行”,否则战火会进一步蔓延。至于李鸿章,他只是清政府推出来站在台前的木偶,真正的千古罪人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皇室。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