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征高句丽前后,知道扶余人和日本人是同民族同文化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2-15 04:01: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隋唐和高句丽有什么仇怨,隋唐为何要不遗余力消灭高句丽?高句丽不断对隋唐挑起战乱,想独霸整个东亚,所以隋唐在高句丽势力还没有强大之...

隋唐征高句丽前后,知道扶余人和日本人是同民族同文化吗,为什么

隋唐和高句丽有什么仇怨,隋唐为何要不遗余力消灭高句丽?

高句丽不断对隋唐挑起战乱,想独霸整个东亚,所以隋唐在高句丽势力还没有强大之前,要不遗余力消灭高句丽。

高句丽以前是一个东北的小族,源于东夷,传说是扶余人的近亲。这个民族常年生活于群山的山脚,都以耕田为业,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常年寒冷的天气导致收成并不怎么乐观,这大概也是高句丽人民勤俭节约的习惯来由吧。但是高句丽民族却喜欢修宫室,是非常有个性的民族。但是高句丽生产跟不上消费,于是也就造成高句丽人的好勇争斗的性格,通过征伐逐渐将周边收纳。

后来由于汉朝做大做强了,高句丽便只能暂时信服于汉朝,但实际上并没有放过汉朝的辽东等地区,仍然存在坏心。等到了后期,他们的实力也在慢慢加强,还是有一定的反叛心理。他们也开始多次攻打汉朝的边缘地区,但汉朝和高句丽也没有在表面上不和。有些时候,高句丽还帮汉朝出兵打仗。但到了东汉末年,汉室慢慢实力不行,高句丽便趁机作乱,开始独立建国。再加上其他国家对汉朝的连续攻击,高句丽更是猖狂不已。

凭借强大的国力,高句丽屡次挑衅中原王朝对东北亚的权威,一时间也非常强大。一旦中原天下有乱了,高句丽便抓住机会来进攻。隋唐王朝一开始便深知高句丽的威胁之大,于是立即消灭了高句丽。

因为隋唐认为高句丽对于后世是个很大的隐患。
因为这是高句丽不断对隋唐挑起战乱,所以隋唐这才不遗余力的消灭掉。
不是隋唐,是隋朝,隋炀帝曾经三次东征高句丽,都无功而返。
我觉得是因为高句丽不断对隋唐挑起战乱。。。

如果古代扶余人和高句丽人属于中原正统的话会怎样?

要是扶余人和高句丽人真入驻中原!那慢慢的就会被同化掉!比如鲜卑族,契丹族,沙陀族!扶余人和高句丽人还没有这几个族人口多那!慢慢的就会同化掉的!汉族人口密度大,人口众多!文化传承悠久,加上扶余人和高句丽人本民族文化不够悠久不严密!同化是迟早的事!
所谓的正统,其实是政治和军事的胜利者。
在商朝时期,商是正统。周趁着商朝对外征战的时候偷袭商,商灭。周成为正统。
周朝在王子朝之乱后,失去了礼器和典籍。衰弱下来。诸侯国招揽诸子百家强国对抗,秦朝最终胜出,成为正统。
秦朝的耕战制度被秦二氏破坏,秦朝覆灭不可避免,民间厌倦贵族之间的征战,选择了刘邦。汉朝成为正统。
扶余人和高句丽人在商朝时期就属于北胡和东夷的范畴。没有自己的文明没有自己的科技。到了周朝时期,是商朝遗民的范畴。到了战国后期,是韩国遗民。到了汉朝直接成为汉四郡。
每次都是战败者,每次都是政治和军事的失败者。怎么可能成为中原正统?这个假设根本不可能成立。
这些人英勇善战,就不会有被西方列强欺负的事情发生。
那就是现在被挤到旁系去了。其实中原正统根本没有嫡系,大家都是靠争赢了这块土地那我就是正统。
会种中原正统成为一家人。

隋唐为何要远征高句丽?两国有何恩怨?

隋炀帝曾在2年间三征高句丽,而且三次隋炀帝全是亲自出征,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不过隋炀帝第一次东征,因为战略失误最后惨被而归;第二次又因为杨玄感叛变从而退兵;第三次同样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效。到了唐朝,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对高句丽发动远征,最后成功灭掉高句丽、百济。为什么隋唐都要不遗余力消灭高句丽呢?两国之间到底是有怎样的恩怨?下面就来了解下吧。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自高句丽诞生之日起,中原王朝就不断的大规模进攻高句丽。隋朝隋文帝开始,包括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位皇帝先后率大军攻伐高句丽。那么,隋唐时期为何要不遗余力消灭高句丽?

高句丽是满洲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从公元前37年建国到公元668年灭亡,持续时间长达705年。而中原集中一统的封建王朝,一般到200多年就算不错了,可以说高句丽的历史悠久,国基稳固。

从历史上,朝鲜早期是没把渤海国视为其国历史,但高句丽一直是被视为其国历史,并命名为朝鲜的三国时期。中国早期的讲世界史,讲朝鲜史时候也会讲这个朝鲜的三国时期。但近代,因为担心韩国对满洲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又开始把高句丽说是与朝鲜没有血缘关系,并把高句丽说成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

如果从中原王朝把周围都看做藩属国,那所谓藩属国都可以说是地方政权。但这些地方政权不仅根本不听中原王朝的,而且还经常来骚扰中原王朝。

要问隋唐为什么拼了老命也要打高句丽?而且隋朝就是因为拼了命地打,结果给自己拼死的。这唐朝还不长记性,接着还要打?

这高句丽,虽主要建国在满洲地区,但跟其他在此起家的北方民族不同,基本没有大举进入中原,最多只是军事骚扰中原王朝的边境。既然现在说高句丽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怎么还分出边境了?也许应该是内部边境吗?通过几次和中原王朝正面冲突,也说明高句丽的军事力量不够强大,还达不到其他北方民族那样强盛。

中原王朝在隋唐之前,就跟高句丽交手几次。最早先说曹魏的时候,以前中原王朝在辽东地区有一些据点,而且出现过一段时间公孙氏军阀政权,高句丽协助曹魏把公孙氏政权消灭。其后曹魏忙于与南方交战,这边也就没什么兵力。于是高句丽来侵占了曹魏在辽东土地。等曹魏结束南方战争后,腾出手,就派大军来剿灭高句丽。具体一打,就知道还是很难打的,打了很多苦战,甚至魏国的大将王欣也死于高句丽之手。但高句丽的军事实力还是弱于魏国,最后魏国攻下高句丽都城。

但以前我写的文章就分析过,中原王朝不具备长期占领满洲蒙古的条件,军需根不上,也无法长期驻军及派人员治理,更大原因在清朝人口暴涨之前,也没有中原人愿意移民那里。所以魏国最后撤军。另外就是慕容鲜卑也多次与高句丽交手,也曾攻下高句丽首都。

如果把魏国和慕容鲜卑都算在中原王朝范围,这就是隋唐之前就打过高句丽。

魏国和慕容鲜卑以及隋唐这四个政权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统治者都有鲜卑血统。但曹操那时,满族没入关,还没大气候。我认为曹操可能是鲜卑人后裔,虽鲜卑后来才打进中原,但那时候已经有一定实力,其中一些人可能迁移到中原居住,迁移来的鲜卑人可能就包括曹操祖先。最后因为鲜卑人很大一部分融入满族,故才认为曹操可能是满族人。慕容鲜卑就不用说了,那是百分百如假包换的鲜卑。

隋唐两朝皇室的母系是来自鲜卑,也是没有争论的。有争论的只是他们父系是否是来自鲜卑,现在研究李世民祖上有鲜卑姓氏大野氏。而且其祖先经历基本是和鲜卑人经历一致的。现在考证文章很多,而且网上很容易找到。有兴趣可以查看。

打过高句丽的四个朝代有一共性就是皇室的鲜卑血统,所以他们对满洲地区土地有感情,这或许是他们打高句丽一大原因。

而其他原因,基本就是表面的,也可以说双方直接冲突原因,那就是一边高句丽要想继续扩大领土,经常骚扰中原王朝边疆地区。另一方面,就是这些中原王朝当时是比较稳定时期,有中央财力来支持打。但经过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付出很大代价,隋朝就是因对高句丽战争,不仅军事上大败,死伤甚众,还闹得国内财力紧张,引起农民起义。李世民对高句丽战争基本也是如此,没得一点便宜,而且死伤很多。

根据一些专家研究推测,连李世民都可能受伤,才不得不草草收兵。最后到唐高宗的时候之所以能灭高句丽,完全是因为高句丽的内乱。但结局对中原王朝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中原王朝没能控制原高句丽地区,最后还是撤出。真正的收益者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的土地大多被新罗所占。

一:就是高句丽不安分老是想要搞事情。从隋朝政权建立开始高句丽就一直与大隋作对是想尽办法的扰乱人家边境。当初杨广代替北周建立隋朝时,高句丽就一直支持北周残余势力对抗隋,还联合突厥,契丹掺入中原内战之中搞得大隋很是恼火。后来隋的政权逐渐稳固,高句丽见势头不对又假意向隋称臣,但是它同时又向中原的另一个政权陈交税纳贡连表面功夫都不做足。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隋和陈之间的关系自然水深火热,又怎能容许高句丽这样两头摇摆。何况在隋和南陈对峙的过程中,高句丽一边向隋称臣一边又联合突厥、契丹和南陈想方设法地攻击隋。后来隋统一中原后仍然不断挑起战事。杨坚在征讨高句丽檄文里说的是:这高句丽既然向我大隋称臣,背地里又联合突厥、契丹不断地让我边境实在不枉为人臣如今我朝出兵讨伐也是为了长远打算不能放着不管啊,如今是必定要把它拿下来保这天下太平。可见隋对不安分的高句丽也是十分忌惮,怕它控制了突厥契丹等势力任由它发展,以后一定是个大患。

其实后来唐取代隋其中也多多少少有高句丽的推波助澜,到了唐的政权建立后,政事金济空前繁荣。朝鲜三国各有各的打算,其中新罗投称大唐这也算是大唐的一部分了,而这时高句丽和百济又一起打新罗,这摆明就是向大唐挑衅试问哪个当权能忍受这种行为。而且在这期间还对唐太宗李世明的警告置若罔闻,这简直就是在作死的边缘不断地试探啊,而且一边试探还一边讨巧卖乖。

二:就是高句丽确实有实力。它与突厥契丹等游牧政权经济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稳定的农业发展,制度也相对完善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相对的国库也就更加充足。游牧政权会受天灾人祸的影响而若有稳定的农业发展就不同了,大兴农业国有剩余,长此以往国库充盈对任何一个当权者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若它真的心甘情愿的臣服也就罢了,可是它偏是不安生。

若是放任不管,任其壮大到时再一统朝鲜对中原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或许能够颠覆中原朝政也未可知呀,这种例子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宋不就是被金取代的吗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何况它的政权稳定,军队战斗力充足。在与朝鲜三国三足鼎立相互牵制的时期都有余力去与隋唐对抗,恐怕隋唐也早就将它视为异己了哪能容忍它日益壮大啊。

三:就是领土问题,这个问题放在今天也是一个让人重视的问题。这其实同时也是一个关乎大国尊严的问题,同样的高句丽也是这个问题。辽东一带早就被视为中原领土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分封地,也让它们自己发展但前提是一定得承认自己是中原的一部分还得老老实实的。而高句丽却不但没有臣服之心也没有安安分分夹着尾巴,反而明目张胆的与隋唐对抗扰其边境。这显然是一次又一次地摸了老虎的屁股。再者说,从古至今但凡是有关领土问题,一向的态度就是寸土必争。历史东征西讨的事件也不少,更何况是早就被纳入版图的地域呢。我自己的地方当然是要拿回来的,而且是我想什么时候拿就什么时候拿。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江南。江南是中原最富饶的地方,盛产粮食被誉为是天下的粮仓。历朝历代没有哪一个君王是不重视江南的,而高句丽长期以来对江南虎视眈眈。这种关乎天下民生大计的事情,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一但江南受到高句丽的扰乱那天下必定打乱,到那时全国的百姓吃饭都是个问题,到时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肯定会导致朝政不稳,要是到那时在发兵去打高句丽,那一定是必输无疑!为什么呢?因为那时无论百姓还是朝中大臣都是人心惶惶,那还有那份士气去战场厮杀?况且真的到了那时军队又没有足够粮草供给就再奈何不了高句丽。虽说高句丽没有太大的动作,但是自己的在意的宝贝哪能任由他人虎视眈眈,更何况这个人是帝王。

高句丽真的是朝鲜的前身吗?还是另外一个民族?

高句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其中有朝鲜人,韩国人,也有汉人,扶余人等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单民族国家。事实上,东北地区前前后后出国很多国家,如东胡,乌桓等国,事实上鲜卑也是从东北发起的,所以东北早期国家比较多。虽然我这里说是国家,但是他们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体制,更相似部落,毕竟当时东北的生产力比较弱,主要还是依靠狩猎过日子,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差,所以相对困难一点。高句丽是高朱蒙建立的国家,具体地点在辽宁省桓仁县。

高朱蒙建立的高句丽,这一点大家都没有任何意见,因为史料可以查证,关键的问题在于高朱蒙到底是啥来历,这就出现了很大分歧。因为高朱蒙的身份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属性,所以各方主要争论的问题,就集中在高朱蒙的身份上了。高朱蒙身份说法比较多,一种说法他是扶余人(其实扶余人到底属于哪个族群,也是各说各话,啥样的结论都有,各不相同。关键的问题在于东北地区前前后后国家不少,但是有文字全权记载的不多,这就为各说各话打下了基础),也就是地地道道的东北本土人。不过,无论如何各说各话,他都是多民族国家,这一点十分确定。

高句丽的故事其实比较多,他定都吉林省通化市下面的县级市集安市之后,基本没有挪位,再次定都400年,这说明这个国家的政治相对稳定,同时首都更适合发展,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区,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大汉朝之后,高句丽逐渐强大,虽然曹操和鲜卑都干过高句丽,但是都没有将其铲平。多年以后,高句丽逐渐发展起来,最鼎盛时期,基本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虽然也有游牧民族挑战高句丽的权威,但是基本都被高句丽给消灭了。一直到大隋朝,高句丽终于迎来了一波三连击,隋炀帝为了挑战高句丽,致使上百万人丧生,结果大隋朝灭亡,同时高句丽受到重创。大唐朝建立之后,又开始了一波波冲锋,最终高句丽灭亡。

总之,高句丽是多民族国家,并非单一民族,曾经也是东北地区霸主,鼎盛时期更是天不怕地不怕,属于北方强国,结果被隋唐接连的冲锋消灭,从此以后,东北基本没有实力强劲的大国了。不过,只要东北兴起,就会选择入关,如大辽、大金、大清都是如此,绝对不在东北地区自己混,都选择入关争夺利益,毕竟种地要比游牧,狩猎来的更容易一些,起码他更有保障,粮食更容易保存,而游牧、狩猎一旦碰到天灾,那就只能是等死了。

我觉得有一部分是朝鲜的前身,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 ,所以是朝鲜和中国共有的
没有关系,高句丽和高丽没有半点关系 ,要说高句丽跟韩国的关系只能说高句丽战败后有少部分族人迁到高丽的地盘上,但大多数被归纳到我们东北这边,归汉了,高丽主要由新罗人和其他小族(不含高丽人,当时高句丽人和新罗其他几族关系不好,敌对势力而且人员稀少)后面高丽想要占领扩大地盘和人口,起了一个和高句丽相似的名字叫高丽,希望能像高句丽的前身一样盛大繁华,可惜高句丽和高丽并不一样,高句丽在当时已经井井有条,高丽的前身(新罗人)则干不过高句丽,偷鸡摸狗的事情不要太多最后来了个两面三刀,让我国去攻打高句丽,越打越激烈时高丽想背后插一刀,最后的结果是我国情况并不好,几经周折但还是拿下了高句丽,高丽见势不妙赶紧称臣,后面还给自己起了封号为高丽,狼子野心一看就是惦记着他的老敌人高句丽的地盘和族人,这并不能说明有少部分高句丽人在韩国韩国就是高句丽的前身,这是悖论的,高句丽和高丽(韩国)不是一家的,这是我的回答。
不是的,高句丽其实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跟朝鲜没有任何关系,它曾经属于中国,位于西藏新疆等一些地区。
不是朝鲜前身,因为高句丽不仅仅是朝鲜这一个地区,还包括部分东北地区和韩国,其中生活的民族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之后还吸收了一些汉人和古朝鲜的移民者,他并不是另外的民族

隋炀帝明明打赢了高句丽,为何还是失去了江山?

高句丽政权是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当时已经立国六百余年,占据了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当时,朝鲜半岛西南部由同为扶余人建立的百济政权统治,而百济政权和日本列岛的大和政权同样关系密切,彼此言语互通。

绵延至今的日本菊花王朝皇室,便极可能是由来自朝鲜半岛的“渡来人”,跨海征服了当地土著“绳文人”,与之融合同化的产物。现代语言学家通过高句丽政权遗存的汉字注音文献,判断高句丽语和现代朝鲜语完全不同,反而和日语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也进一步佐证了这点。


换言之,当时的东北亚地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同种族、同语言的“扶余共同体”,包涵了关系密切的高句丽、百济和日本三个国家。现代朝鲜民族的祖先三韩人,要么在百济国为上层扶余人所统治,要么局促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国,被扶余人建立的三个政权全部包围。

这个以高句丽政权为首的“扶余共同体”,从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击败的慕容氏后燕政权、灭亡冯氏北燕政权起,已经占据了中国辽东地区二百余年,以农耕为主业,依山修筑无数易守难攻的城池,可说是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该国常备军至少不低于三十万,中国东北的众多古民族,如女真人的先祖靺鞨人,同样长期成为高句丽的臣属,受其征发差遣。(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甚至认为,高句丽总动员兵力高达六十万人)


因此,高句丽绝不是如后世的李氏朝鲜那般的孱弱政权,而正类似于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国、建州部的满清那样,是中原王朝在东北方向的强大威胁。因此,当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也势必要将铲除、摧毁这样的巨大威胁,提上帝国优先日程,而绝不仅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只为收复辽东地区这一汉晋旧疆。

公元598年,高句丽军万余人,试探性进攻隋朝辽西地区,被隋军挫败。隋文帝杨坚当即下令发兵三十万,水陆两路浩浩荡荡,加以反击,岂知隋军陆路出临榆关(山海关),军中突然爆发疫病;海路攻向平壤,又遭遇风暴,船多覆没,尚未与敌国开战,士卒已经多死于路途。

然而,隋朝面对挑衅的坚决和铁血,已经令刚即位不久的高句丽国王高元大为惶恐,他当即遣使请和,请求罢兵。

此时,隋朝正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国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亚洲争霸战争,刚好也正是和达头可汗、都蓝可汗一决胜败的关键时刻。为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杨坚暂且同意了高句丽的请和。

终隋文帝杨坚之世,他始终将北方的突厥汗国视为头号强敌,隋军将士连年出塞,深入沙漠数百里,不断施加武力打击,同时更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不断分化利诱,挑拨离间其酋帅。突厥人几乎连战连败,覆军折将不可胜计,累积杀伤、俘虏、投降多达数十万骑,终于不得不向隋朝称臣请和,突厥可汗伏地拜首:「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大隋王朝也成为公认的亚洲第一强国。

到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他西征青海,压制西域,又调兵遣将,定交趾、灭林邑、取琉球,平契丹,为了完成隋文帝杨坚的未竟之志,彻底解除帝国在东北方向的威胁,是为因此,征讨高句丽之役,已是势在必行。

时所说的,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便是三征高句丽失败。隋军与其说是输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是明明已奋勇杀敌,几次将敌方打得几近亡国,却输在杨广的荒唐决策和虚荣心上;才会屡中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贻误宝贵战机。

三十万隋朝府军精兵九军尽陷,仅奔还二千七百骑,如此巨大的损失几乎打断了帝国军队的脊梁,才让野心家们嗅的机会,纷纷起兵至天下大乱,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唐太宗李世民击平四方群雄,登基称帝后,连续攻灭东突厥、高昌、薛延陀等国,加冕“天可汗”令大唐王朝重新成为东亚霸主。甚至连开创吐蕃帝国的一代雄主松臧干布,在松州之战失利后,也不得不向唐朝臣服,受封为大唐的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

“天可汗”孤峰绝立,拔剑四顾,此刻唯有东北方向的高句丽,这个拥兵三数十万、多次击败前朝的劲敌,或许堪为对手。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战,亲率兵马不过十万,却在野战连连以少胜多,斩杀高句丽军4万余人,俘虏其兵士10万人,获牛马各5万匹,并俘虏其民户6万、人口16万,降其大将二人,裨将及酋帅子弟3500余人,而唐军损失微乎其微,只因为顿兵安市城这座坚城下,天气渐转严寒,这才暂且撤军。


李世民回国后总结教训,发展海军,水陆并进,持续骚扰,令高句丽国疲于应付,元气大伤。

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继续多次出兵东征,唐军名将程名振、薛仁贵、苏定方等连续大败高句丽军,多次取得斩俘逾万的大胜。最终,公元668年,年过古稀的开国老将军,英国公李勣挂帅出征,历时两年,一举功成,将高句丽国犁庭扫穴,完成了李世民、同时也可说是杨坚杨广的未竟之志。

在此前的公元660年,唐将苏定方已攻灭百济国,公元663年,唐将刘仁轨又全歼日本海军,焚烧敌舰四百余艘,并剿灭百济复国势力。日本惧怕唐军渡海登陆,仓皇请降,向唐朝臣服。同气连枝的“扶余三国”“共同体”也至此终结。

高句丽灭亡后,其国民一部分被唐朝内迁,为汉人同化,一部分和之前臣属他们的粟末靺鞨人合流,后来在唐玄宗时期建立了渤海国政权,并重新占据了原属高句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一小部分南迁,成为三韩人建立的新罗国的臣民。

后来新罗国崩溃,三韩人王氏王族建立的王氏高丽政权,占据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高丽”二字也同样取自之之前被唐朝攻灭的“高句丽”政权,并自称为其继承国,然而,和历史上真正的中国东北古民族建立的高句丽政权,已经关系不大了,只是三韩人的自说自话罢了。

为了维护领土主权,驳斥韩人谬论,我国从本世纪起,开始推进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其中对古朝鲜史(箕子朝鲜、卫氏朝鲜)、高句丽和渤海史研究都是重点,并得出结论:



【高句丽属于中国古代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与朝鲜的王氏高丽政权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高句丽的主体部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其分支可能融入当前的朝鲜民族。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高句丽与当前的朝鲜民族,与朝鲜和韩国均没有必然的关系。】

东北边疆工程彻底拨乱反正,纠正了此前持续一千余年,封建史学家在我国东北古代政权沿革上的错误,澄清了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和扶余、渤海等政权一样,同属于我国古代东北边疆政权,和三韩人后裔的朝韩两国没有必然关系,还历史以真实本来面目,有力抵制了韩人的狼子野心。

因为他打高句丽丧失了许多的军队,以及大将耗费了许多的钱财,引起了陇西集团的不满。所以最终他就被赶下台了,丧失了江山
因为隋炀帝好大喜功,不仅远征高句丽,而且还大修土木,例如洛阳城以及京杭运河等,导致百姓反抗。
因为连续三次攻打高句丽,使得隋朝的百姓民不聊生,最终丢失了民心,所以隋朝最后丢失了江山。
本文标题: 隋唐征高句丽前后,知道扶余人和日本人是同民族同文化吗,为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51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象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动物习性建国以来出现过那些新的歇后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