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矿业或矿税的发展与演变.,明代的矿税。明代矿税,也称坑冶之课,包括金、银、铜、铁、铅、汞、朱砂、青绿(矿质颜料),等矿产物质...
明朝矿业或矿税的发展与演变
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何20年不理朝政?
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也不能说就是平庸之辈。毕竟他执政期间,亲自布置完成了万历三大征。万历皇帝是何时起不上朝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可是,其间从万历皇帝主持朝政十四年至此后的二十年里,却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作为一个帝王,上朝理政是分内之事,为什么万历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呢?
普遍说法认为,万历是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而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16岁的时候,太后、大臣们便给他选择王氏和刘氏作为皇后、昭妃,然而叛逆的万历根本不喜欢这样强加的婚姻,更不喜欢皇后和昭妃,于是对这两个妻子十分冷淡。
万历20岁时,偶然临幸一王姓宫女,后得长子朱常洛。在当时,正宫皇后没有生出嫡长子的情况下,按惯例朱常洛应该立为太子。可是后来,万历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红颜知己,一生最爱的女人郑贵妃。郑氏本是一个宫女,因容貌秀美,机智聪明,深得皇帝的喜爱,很快被封为贵妃。
两人相互封为知己,朝夕相伴,简直一刻也不能分离。四年后,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爱屋及乌,对刚出生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宠爱,直接将郑贵妃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此同时想将朱常洵立为太子。
万历这一想法遭到群臣的反对,大家认为废长立幼是不合宗法礼制的,为了社稷,坚持要立皇长子为太子。群臣的反对令万历招架不迭,只好极力镇压。于是把户科给事姜应麟等强烈反对的大臣都贬了官、问了罪。后来慈圣太后知道了便对其进行质问。
于是万历就将册立太子的事推迟,采取“拖”的方法。为立太子的事情,万历和他的全体朝臣相对抗,谁也压服不了谁。这让万历大伤脑筋,也大为恼火。后来万历采取不理朝政的方法,同他的大臣们消极对抗。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怕自己一旦殡天,朝纲大乱,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于是不得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结束了。这只是对万历皇帝20年不理朝政的一个猜测,真正的原因只有万里自己最清楚。只不过历史已过,这一事情不知何时才会真相大白。
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但是万历皇帝在位时期衰败的明王朝也在这个时期走向活泼和开放,明朝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在此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例如利玛窦就觐见过万历帝,开始西学东渐,整个社会也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个性解放的精神。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
就在朱翊钧宗晏处深宫,“万事不理”,导致从内廷到外廷闹得不可开交之际,辽东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向明军发动进攻,辽东战争爆发。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日,后金政权正式建国,终于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自此明朝辽东的形
势也随之每况愈下。尤其是经过东征援朝战争和矿税使高淮乱辽以后,辽东边防空虚,军民困甚,供应艰难,加上明神宗用人不当,明军屡屡败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丧师九万,败局遂成。辽东战争每年约需银四百余万两,[38] 朱翊钧为了应付这笔庞大的军费,自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开始。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投入反对明朝的革命洪流。朱翊钧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三月,朱翊钧因长期酒色无节,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终于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在弘德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终年五十八岁。二十二日发丧,二十三日颁布遗诏,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九月初十日尊谥号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十月初三日,安葬于定陵。
矿税在万历年间为何会使不同派系一致对外?
所谓“矿税”,自明初起就存在。但在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把“开矿”和“榷税”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矿税,并派遣太监采矿和收税。
说起明末的官场,那真是乌烟瘴气一团糟。可令人惊讶的是:当万历皇帝决定收矿税之后,整个大明帝国的官僚们团结了起来。
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或齐楚浙党,他们纷纷放弃了彼此间的成见,打破了党争的界限,众志成城地反对万历皇帝收矿税。
很多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总会觉得天都塌了:不是说正邪不两立吗?为什么明末这些党派居然团结起来了?
所谓的正邪不两立,其实只是利益点不一致;一旦利益点一致,那么所谓正邪也会联手合作的。比如说矿税一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万历皇帝得了重病,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于是告诉首辅沈一贯,一定要好好辅佐太子,并下令立刻停止征收矿税,让太监拟旨交给沈一贯。沈一贯拿着圣旨出来,所有官僚都很开心。
迨三十年二月,皇太子婚礼甫成,帝忽有疾。一贯叩头起居讫,帝曰:“先生前。朕病日笃矣,享国已久,何憾。佳儿佳妇付与先生,惟辅之为贤君。矿税事,朕因殿工未竣,权宜采取,今可与江南织造、江西陶器俱止勿行,所遣内监皆令还京。法司释久系罪囚,建言得罪诸臣咸复其官,给事中、御史即如所请补用。朕见先生止此矣。”——《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但等到第二天,万历皇帝的身体有所好转,于是立刻命令太监急召沈一贯,命他交还圣旨。换言之,万历皇帝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危险了,想赖账。
翼日,帝疾,廖悔之。中使二十辈至阁中取前谕,言矿税不可罢,释囚、录直臣惟卿所裁。——《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沈一贯急了,并不打算交还这道圣旨。但万历皇帝就是不放弃,传令太监前后一共来了十几波。有的太监跪在沈一贯面前磕头,头都磕破了,只求沈一贯赶快交还圣旨。沈一贯逐渐顶不住了,只好无奈地交还圣旨。
一贯欲不予,中使辄搏颡几流血,一贯惶遽缴入。——《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此时此刻,还有一位好汉在宫中和皇帝硬顶,他的名字叫田义。面对万历皇帝的出尔反尔,田义据理力争:“君无戏言,你怎么能说改就改呢?”气得万历皇帝要拔剑砍死田义,但田义毫不畏惧。
当帝欲追还成命,司礼太监田义力争。帝怒,欲手刃之。——《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正当田义打算继续据理力争的时候,发现传令太监已经带着圣旨回来了。无奈之下,田义只要磕头赔罪,此事算暂时揭过。
义言愈力,而中使已持一贯所缴前谕至。——《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几天之后,田义见到了沈一贯,当场痛骂他:“你只要再多坚持一会,矿税就撤销了。此次行动功亏一篑,全是因为你这个软蛋!”
后义见一贯唾曰:“相公稍持之,矿税撤矣,何怯也!”——《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如果不带感情色彩,单看这个故事,大多数人一定会对田义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好男儿!”可实际上,田义并不是什么好男儿,他是司礼太监。换言之,阉人一个。
你说这事儿邪性不邪性?沈一贯是浙党重要人物,田义这个阉人却积极帮沈一贯打气。最后事不可为,田义破口大骂,沈一贯也不敢还嘴,这和大家心目中的明末官场不太一样啊!
事实上,不止是田义和沈一贯反对征收矿税,整个大明从中央到地方,不计其数的人反对征收矿税。有没有人赞成征收矿税呢?史书没写,估计只有几个万历皇帝的亲随赞同。
这段历史,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大明帝国的官员们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许多太监也是有良知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团结一致。
这段历史的症结就在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什么背景下,会发生这种事情呢?答曰:在利益相同的背景下。
在我看来,所谓的矿税误国误民,只是谎言千遍成真理的典范。想要弄清楚矿税的真实面目,就应该抛弃这些政治宣传的内容,用一种更符合常理和情理的方法来解读。
比如说,在矿税背后,官僚集团和大宦官们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与矿税又有哪些利益冲突呢?
这世间有一种经济,名曰“黑色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政府无法掌控的经济。简言之,就是违法行为的非法收入。
所有的“黑色经济”,都有一个共同点:利益巨大,不用挂牌照也不用交税。
可是所谓的不用交税,只是说不用交税给政府,却一定要交税给相关保护伞,否则“黑色经济”就该改名为“独食经济”,有什么资格继续存在呢?
“黑色经济”和潜规则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相关执法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同流合污,更容易获得官场的认可。如果相关执法者从严从重对其进行打击,必然会受到排挤和打压。
更严重的是,如果相关执法者敢较真,大家都会怀疑他的动机:你是不是不愿意把好处分润给大家,想自己独吞,所以才摆出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
潜规则也是规则,如果相关执法者真要这么做事,那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和拦路抢劫有什么区别呢?
万历皇帝收个矿税,为什么会惹得天怒人怨呢?就是这个道理。
在小农社会中,政府并不会鼓励人们开矿,反而会对此加以各种限制。原因很简单,矿井通常都离市区较远,且需要大多数人长期聚居在当地(比如说安源煤矿)。
大批人长期聚居在偏远地区,意味着政府的管理成本会增加。在小农社会那种交通和媒介都相对落后的环境中,如果出现了大量的安源煤矿,很容易让政府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中。
可问题是:开矿意味着巨大的利益。政府不让做,总会有人偷偷地做。就好像花街柳巷,在大多数朝代都属于违法犯罪,或者只能官营。但在任何时代,都有人半公开地去做。
如果官僚默许花街柳巷半公开存在,或许还要承担一定道德风险。可如果官僚默许开矿半公开存在,却不必承担道德风险。因为拿到台面上说:开矿可以利国利民,也有利于地方财政的发展,解决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民生。
反而是政府限制开矿的理由不太容易说出口,总不能说,我不让开矿是担心你们聚众造反。在这种背景下,开矿比所有黑色产业更红火,也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明朝,矿税监是怎么回事?
反矿税监斗争,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起,明神宗即派出许多宦官充当矿监、税监,在全国各大城市以征商开矿为名,大肆掠取民间金银。他们往往以开矿为名,强占土地,毁民房,或巧立商税名目,横征暴敛。因而城市居民开展了多次的反矿税监的斗争。
1599-1600年,湖广人民反对宦官陈奉的斗争,是各地人民反矿税监斗争的先声。1601年,苏州机工葛贤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反对税监孙隆的斗争,是全国各地市民反矿税监斗争的高潮。此外,有山东临清人民反矿税监马堂的斗争、江西景德镇陶工反税监潘相的斗争、北京西山煤窑窑工反太监王朝的斗争、云南人民反矿税监杨荣的斗争,以及广东、福建、陕西等地。
明朝后期许多城市爆发的反矿税监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群众已经成为一支反抗封建统治的力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