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在北京城市发展历史上有什么作用,北京建城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自金建中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都城以来亦有800余年。千百...
水资源在北京城市发展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一、都城变迁与河湖水系的开发利用
北京是在永定河渡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春秋战国时即是燕国、蓟国都邑,后成为北方重镇;辽代为陪都、金代为中都,元代建设大都,先后开凿金口河和白浮瓮山河,奠定北京水系基础。此后城市凭借水源、水环境而发展,城市的发展又为水源和水环境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了新的条件。
(一)辽、金时期城市河湖及水源 辽代升幽州为陪都,称南京,城垣11.5公里,四周凿有护城河,其水源主要来自莲花河。金代将辽南京城扩建为中都城,将原南京城的南、西、东护城河和洗马沟(莲花河的一段)圈入中都城内,并在皇城内开挖了鱼藻池、建设了同乐园。在新建的周长约18.5公里的城垣外,又挖掘了新的护城壕和闸河。其水源一是莲花池泉水(包括广安门外泉水),二是通过开凿金口河引卢沟水(永定河水,未能成功),三是高梁河水(白莲潭、紫竹院一带泉水这一时期水利的特点是,由于城市水源缺乏,想利用今永定河水源,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具备,开渠引水不易而未能实现。
(二)元大都城市河湖及水源 元代在中都城东北利用白莲潭水系(又称积水潭)建大都城,大都“城方六十里”,在城内开凿了大量水井,开发利用地下水;同时,开发利用地表水。元代对北京城市水系的开发利用,奠定了今日北京水系的基础。当年水利科学家郭守敬所选定的金口引水线路和白浮瓮山河线路与现代人建设的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线路基本吻合这一时期水利之特点是:首先,充分利用了白莲潭水域;其次,水利专家郭守敬采用建溢流堰的办法开凿金口河引用卢沟水,并首次获得成功,前后运用30年,漕运西山木石,为元大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再次,郭守敬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修建白浮瓮山河,引昌平、海淀等地诸泉,为通惠河引来较为充沛的水源,使大都所需大批漕粮、物资,得以直抵北京城,方便了南北物资交流,减少了军民陆挽之劳。
(三)明、清及民国期间北京城区河湖及水系 明代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河湖的变化主要是:1.在将元大都城墙变动的同时,护城河的位置也有所变动。开挖了前三门护城河和南护城河;2.将通惠河的御河段圈进城内,在大通桥北岸开支河,漕船可达朝阳门、东直门。3.将白莲潭加以改造向南扩挖,形成北海、中、南海三处水面。
明初,白浮引水工程湮废,通惠河只剩西湖(瓮山泊)和玉泉山泉水水源
清袭明制,城区河道无大变化。清代定都北京后,诸旗军多驻在清河镇附近。为运军粮供清河一带驻军,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开会清河,起水磨闸,历沙子营,至通州石坝止”开挖了清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对瓮山泊(今昆明湖)进行整修疏浚。据记载,疏浚之后,“浮漕利涉灌田,使涨有受而旱无虞”,“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不仅增加了城区河湖及大运河漕运的水量,且增加了海淀一带稻田的灌溉用水。
京城西山一带,有名泉30多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为汇集西山诸泉水以解决城区特别是昆明湖扩挖后对水的需求,修建两条石槽:一条从香山樱桃沟引水,入四王府广润庙内方池,另一条石槽由碧云寺引水,亦至广润庙内方池,再会合玉泉水,复由池内引而东行,……入静明园。出园后入香山引河(又称东南泄水河或南旱河),注入玉渊潭钓鱼台向东,沿三里河入西护城河
清光绪年间,北京城市工商业日趋发达,原有的土井已不能适应用水需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批准开办京师自来水公司,至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以温榆河为水源的地表水供水厂,平均日供水3300立方米。永定河沿岸也开垦了一些面积不大的农用灌渠,著名的有城龙灌渠和石卢灌渠。
民国期间,城区河湖基本维持清朝状态,仅对大明濠、龙须沟等部分沟渠改造成暗沟。城市地表水只有玉泉水系1立方米每秒的水量。自来水略有发展。从1940年起自来水厂停止使用河水,改用地下水,供水人口由几千人增至60万,仍不足城市人口的1/3用。1943年又凿井9眼,建设安定门水厂,直至1949年北平市解放亦未能通水。
1919年,在石景山地区建成炼铁厂和电灯公司(发电厂),其工业用水分别于三家店附近引永定河水。这是北京现代工业开发利用永定河水的开始。时因永定河上无调蓄工程,引水极不稳定,引水量均较小。
1939年,在宣武门建首座一次公共供水井,日供水能力1800立方米。此后又陆续修建一批供水井,日供水能力达1万立方米以上。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城市河湖及水源 新中国建立后,北京成为祖国的首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市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及水环境建设。1949年,北平市人民政府提出了“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首都建设方针。从1950年开始,在恢复、改造与发展生产的同时,迅速整修了下水道,疏挖了河湖水系,整治了龙须沟等8条大的臭水沟,使城市水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为增大城区河湖水源,这一年还在长河岸边打井10眼,补进长河供城区河湖使用。1953年,在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时,提出了城市实行雨污分流的原则,并按此规划开始了下水道干管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1954年官厅水库建成之后,又于1957年开挖永定河引水渠,将官厅水库拦蓄的永定河水引进城区。从此,有30立方米每秒的永定河水供应城西工业区、城郊农业和城区使用。后经扩建,引水能力达60立方米每秒。1960年密云水库建成后,1960年和1966年,分两期建成了京密引水渠,向城区供水的引水能力又增加了40余立方米每秒。城区总引水能力达70立方米每秒以上。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及这一时期建设的其它灌渠,使郊区的农田灌溉面积达到500余万亩。到80年代中期,由于地表水水源紧缺,大部分灌区改用地下水。
在两大引水渠的基础上,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通过建设补水渠、东水西调等渠道,又进一步实现了官厅水库、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白河堡水库分别拦蓄的永定河水、潮白河水等地表水联合调度,城市地表水供水工程形成网络,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对促进城市发展、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
为解决城市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1949年新生的人民政权,立即着手改造安定门自来水厂,并于当年5月供水。此后,适应城市发展,陆续建设了自来水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和七厂。
1970年后,城市用水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市区地下水又已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只能到远郊的密云、怀柔、顺义三县交界地下水较为丰富地区另辟水源,建设自来水八厂,共打井36眼,总计日供水能力达42.9万立方米。此外,城区还有自备井2000余眼,年开采量3.29亿立方米。
1986年,兴建以密云水库为水源的自来水九厂,至1995年,二期工程完成,日供水能力达100万立方米。
到2000年,市区自来水水厂日供水能力达247万立方米。供水范围东至大郊亭,西至石景山老山居民区,北至清河,南到大红门,年供水量稳定在8亿多立方米,自来水年售水量稳定在7亿多立方米。
到20世纪末,北京市区的供水具备了一定规模,有了一定保证。全市供水紧缺状况虽有缓解,但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水资源先天不足,地表水水厂和配水管网建设滞后,常常造成供水紧张。
彻底解决市区供水紧缺状况,保证北京向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水资源在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水与城市规划和发展
李复兴1 李贵宝2
(1.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2.中国水利学会)
水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根本,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地,更是创造文明的人类得以栖身的居所。水与城市的关系因为水的短缺和污染,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以如此重视。
一、城市的诞生与发展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人类逐水而居,不少城市自然因水而诞生。水在城市诞生过程中,直接影响其风格和布局。水对城市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也是贯彻始终的。
在我国古代,城镇之间的往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内河航运而发展壮大的,特别是沟通全国的大运河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城镇。隋唐时期横贯东西的隋唐大运河,先后孕育了长安、洛阳、汴梁等一批著名的古都,元代以后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则由于沟通了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联系而使之更加繁荣,同时在运河沿线也先后形成了一大批与之息息相关的中小城市,如扬州、淮安、徐州、济宁、聊城、临清、德州、沧州、通州等。可以说,如果那时没有水、没有水运,城市如何发展、如何得以繁荣,难以想象。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更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埃及的文明孕育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岸,而黄河文明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现代城市大都是在古城镇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内外许多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坐落在大江大河附近,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的城市,欧洲的莱茵河经济带,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沿岸等。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水产业、水文化的发展,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其扩张也给城市带来了水问题:缺水、水污染。
有水使城市充满活力,缺水使城市走向衰亡。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的河南开封朱仙镇,在北宋时地处运河转口地带水陆要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盛极一时的水陆码头,而后来运河年久堵塞,水运不畅,商贸渐衰,城市也随之失去活力,成为鲜为人知的荒凉小镇。其他三镇,即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则仍借助水的活力,颇有名气。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样要得益于水及其文化的发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天下,正是因为有了美丽洁净的西湖。相比之下,武汉的东湖,除了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全国首批顶级4A级景区以外,似乎没有让人想到更多,于是就产生了“东湖大,西湖名”这样的评价。东湖除其文化底蕴与西湖相比较差之外,水质恶化、湖面一度被填占、资源丧失等也是困扰东湖发展的原因之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江堰市因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工程而命名和闻名世界。由此看来,一座城市的兴衰与水是息息相关的。拥有健康的水系统并且能够科学配置合理利用水,让水与城市完美地融合,城市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纵观历史,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历来就是人口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就是一个典型。反之,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其人口数量和经济实力均明显不如前者。
二、我国城市水问题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
然而,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城市,由于人口高度密集和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旱涝灾害和水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城市水问题更加突出。
(一)缺水
缺水是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全国约655个城市,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城市。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为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而建设的,这样可解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严重缺水现状。
其实城市调水早就有之,最早的如“引滦入津(天津)”工程。水源短缺制约天津城市的建设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国务院于1981年9月决定兴建引滦入津输水工程,跨流域从300多千米以外引滦河水。1963年,香港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为解决香港水荒问题,中国政府拨专款兴建东深供水工程,1965年3月建成投产。随后,引水调水的工程有“引滦入唐(唐山)”、“引碧入连(大连)”、“引黄济青(青岛)”、“引黄入晋(山西太原、大同等)”、“引江济太(太湖)”、“东北的北水南调(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沿调水线地区部分用水)”、“甘肃引大入秦(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秦王川地区)”等。
还有一种就是水质型缺水城市。如合肥市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巢湖虽然水量丰沛,但水体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特别是西半湖水质全年大部分时间为Ⅴ类或劣Ⅴ类水,2003年合肥市城市生活用水停止从巢湖取水,不得不从上游的响洪甸、佛子岭水库调水。由此可见,对水污染问题、对节水不够重视,结果守在水边没水喝,还得舍近求远取水喝。同样,云南滇池由于水污染,不得不从滇中调水,外流域调水已成为把滇池救活的最根本的措施。
(二)水污染
目前,全国现状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保障城市饮水安全以及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任务非常艰巨。2009年,全国重点城市共监测39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4个,地下水源地153个。监测结果表明,不达标水量为58.8亿吨,占27%。
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水污染事故频发,有些污染已造成恶劣影响。如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哈尔滨全城停水4天。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无法正常饮用,导致了空前的无锡水资源危机,市区断水数日。可见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水污染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
城市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可以概括为:多数城市河道断流,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河道水质恶变,藻类暴发频繁;河道断面不断缩小,各种垃圾沿岸堆积,河道阻断严重,排水功能下降,流动水域变成一团死水;河道整治硬质化,过于人工化,生态景观布局差;城市水面不足,水域受到侵占。
三、水与城市规划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从1978年的17.90%上升到2008年的45.68%;自1978年至2007年,全国设城市总数从216个增加到655个,增长了两倍多;人口城市化率由17.92%增加到44.94%,城镇人口达6.07亿人,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各级各类城市全面发展。其中,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16个增加到286个,增长了近1.5倍,小城市人口从1331万人增长到3760.1万,增长了1.8倍;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从60个增加到232个,增长了2.8倍,人口从1876.8万增加到7410.1万,增长了2.9倍;50万至100万人口这一级别的城市,从27个增加到82个,增长了两倍多,人口从1994.7万增加到5601.5万,增长了1.8倍;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58个,增长了3.5倍,城市人口从2988.3万增加到14830.1万,增长了3.9倍,是增长最快的一类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对环境与生态的危害,以及水质型缺水问题也日益严重地显现出来,给城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对水量、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涉水管水的部门来说是新的重要的挑战。
为此,水利部门提出: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部门提出: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依然是由建设主管部门在主导、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与水资源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衔接协调的不够。而不论城市如何发展,总得以水为先。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城市的生存发展更是要依靠水,城市的景观美化更需要优良的水环境。
(一)城市规划应依水而行,量水而定
大多数城市都是依托良好的水源发展起来的,城市是用水户最集中、用水强度最大、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要求最高的区域,也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区域。而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很少考虑资源的承载力,没有做到以水定规模、量水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以水定城,也就是说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发展都必须量水而定。同时,在规划中必须考虑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再利用。一方面城市在叫喊缺水,而另一方面城市又存在着水的大量浪费。
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水资源承受力的考量,华北地区水资源超采量已超过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水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由于地下水超采,我国现在大概有60余个城市、地区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水漏斗。从东部的上海到西部的乌鲁木齐,从北方的哈尔滨到南方的海口,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存在因超采地下水而形成的地下水位下降,而有松软冲积层分布的平原、盆地、河谷中的城市尤其严重。如苏州50多年来累计的沉降大于60米,沉降区几乎覆盖苏州全市。
城市规划应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其指导思想之一,改革和完善城市规划程序,加强城市规划与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之间的协调,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及可能采取的措施,并将其作为必要内容以一定形式反映出来。在以往工作过程中,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约束作用不强,而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更强调它的服务性,往往是“以需定供”的规划,城市发展的主观性极大地影响了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因此,应以水资源为制约条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
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1年)》在规划初期,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限制。在论证北京适宜的人口规模时,重点论证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下的人口规模,由水务部门完成的《北京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建设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研究》,为确定2021年北京市总人口控制规模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在规划中增加了“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保护与利用”章节,提出了建设先进的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城市建设要量水而行、总量控制、统筹配置的原则,尤其要加强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二)城市规划应依水而谋,量质而划
稳定的来水及其水量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而良好的水环境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代表着城市的品位,体现着城市的特色。水环境是提升人居环境的基础。作为水乡城市,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与水密切相关,枕河而居、择水而栖是水乡市民的首选。因此,开展城市水环境规划也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人居环境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环境规划和建设要力创城市特色,营造城市新亮点,展示城市个性。要体现生态性和亲水性。山无清水不秀,城无水景不美,人类有着天生的亲水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市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向往自然。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城市水环境的景观功能,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充分体现生态和亲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水环境建设的重点。
水环境建设必须融多项功能于一体。城市水环境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多功能性,城市水环境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将城市水利、城建配套、环境保护、文化布局、旅游开发诸多功能统筹布局。除了防洪、蓄水、环保、城市建设的功能外,更要赋予它景观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功能。
城市的规模与布局,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能力,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近年来,不少城市因环境保护规划未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实施,或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从而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致使城市环境建设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水环境保护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安徽省安庆市在水环境建设中重点抓好“五个化”,即文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有关城市学习和借鉴。武汉市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水资源丰富,称得上“因水而居、缘水而兴、以水为荣”。他们把水资源作为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保障城市合理用水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动节水、水环境保护以及滨水景观建设工作,2009年3月被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武汉的汉口江滩,通过防洪工程的加强,滨水景观的营造,使之在洪水季节能够有效防洪,平日则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昔日凌乱不堪、常遭洪水侵袭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武汉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从2002年开始提出了六湖连通,使水景观与城市交融,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与景观。桂林市从1973年到1995年,用了20多年时间重点治污;从1996年到2005年,重点对市区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从2006年到现在,开始全面生态修复的建设。目前,整个桂林市城市湖泊和河流生态修复都是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未来的桂林将是“千峰环野立,三水抱城流”。泰州市水系规划,其中的凤凰河的整治是泰州水文化水景观治理的缩影,通过综合的整治,凤凰河不仅还原了过去一条自然生态河道,而且还充分反映了其是一条人文气息的河流。
总之,城市亲水景观在全国还有许多,它们对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的内涵,提升城市整体品位,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塑造国际大都市形象,无不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各大、中、小城市应结合城市自身的规模、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水平,因地制宜,量力而为;充分发挥水利、艺术、建筑行业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对城市水利工程进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其达到既有水文化的底蕴,又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城市规划应有涉水部门共同参与和协调
水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城市的灵性所在。水对于城市,不仅是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把宝贵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好,是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魅力、繁荣城市经济、改善城市生活的必然选择。
实现人水和谐发展、亲水城市、滨水城市,必须多部门合作、沟通与协调。水资源应统一管理,水质水量要协调,水资源配置工作需要循序渐进。这方面黑龙江省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2009年,黑龙江省全面推进滨水城市规划建设,以水兴城富城丽城,哈尔滨市在国内城市规划建设中首次提出“以水定城”。提出滨水城市规划建设的4个要求,即:
一要抓好滨水城市水资源规划。树立生态理念,注重环境保护;树立文化理念,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树立功能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的多种需求;树立时尚理念,在风格上注重特色,体现大气、灵气、秀气;树立经济理念,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要抓好滨水城市水资源保护。要把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建设与实施国家江河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和黑龙江省“三供两治”等重点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滨水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要把滨水城市防洪堤防建设与景观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堤防安全。
三要抓好滨水城市水资源开发。要注重文化、休闲、贸易、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利用;要大力推进滨水城市旅游开发,加快五大连池、镜泊湖、兴凯湖等滨水旅游区建设。
四要抓好滨水城市水资源管理。加强国家《城乡规划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和执法监督检查,理顺管理体制,共同把水资源管好用好。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不能“越摊越大”,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贪大求洋,劳民伤财地搞“形象工程”,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适度规模,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清醒地认识到调水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解决水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方式。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我们必须寻找第三种方式来解决水的问题,发展低水经济,营造节水社会;以水定城、量水定城。必须树立“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人与水和谐发展的理念。实现城市与水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资源利用的代际原则和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水资源的水质保障与水量保障,水资源总量的宏观控制与用水定额的微观管理,城市供水系统安全与生态系统安全,城市规模的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
参考文献
[1]张忠祥,钱易.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竺士林主编.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张彤.探索城市与水和谐发展之路.北京水务,2007(6)
[4]张显峰.专家建议:城市规划应该量水而定.科技日报,2006-09-12
[5]姜文超,龙腾锐.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2003(7)
[6]毛利胜,周达,周以和.水境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7]杜悦英.专家称北京水资源问题是生态灾难 调水不能长久.中国经济时报,2021-06-10
[8]周生贤.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环境报,2021-02-01
[9]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历史上哪些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亡
威尼斯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十字军进行十字军东征时也曾在这里集结,而且也是13世纪至17世纪末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艺术重镇,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区涵盖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岛屿和邻近一个半岛,更有117条水道纵横交叉。这个咸水潟湖分布在波河与皮亚韦河之间的海岸线。
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宛若默默含情的少女,眼底倾泻着温柔。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
但是,威尼斯满城的石狮却不能阻止城市的陷落。成名于水也困于水的威尼斯城每年有200天被浸泡在水里,而在17世纪初,这一数字只有7天。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持续的降雨使得威尼斯泻湖地区海水涨潮时发生倒灌,游客只能踮起脚尖漫步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许多古老的建筑物的地下基础结构被腐蚀,变得不坚固,造成大批古建筑下沉。2001年,科学家们发现,威尼斯自1727年以来的275年间下沉了67厘米。下沉的原因:除了海平面升高的影响外,也有人为的原因,那就是在近代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岩石层塌陷,整个水城正一点点没入水中。有人甚至预言说,80年后的威尼斯将成为水中城市。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与水是生命
余谋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我们正在走进一个缺水的时代,水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大家关注水的问题,这是自然的。话说:“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亡”。这是完全正确的。亘古以来就是这样。总体说来水并不少,但是,由于分布不平衡,或者气象条件改变,水太多了出现洪灾,水太少了出现旱灾,人们兴建水利工程进行调节,预防或减少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在这里,我们需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生命线”与“水的生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因水“而生”、“而兴”、“而美”,是由于维持和保护了水的生命;因水“而亡”是因为损害和扼杀了水的生命。特别是现代化时代,水问题,就不仅是气象变化导致它太多或太少的问题,而且有向水体排放大量污染物质、水污染造成水生命损害的问题;用水不当,兴建大型水坝或大范围调水,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问题等。水问题成为一个非常复杂,又非常紧迫的问题。我们从水利工程的角度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一、城市水利工程: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的统一
“水利”是一种文化。它作为人类生存手段之一,是为人类利益服务的,主要是通过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兴水之“利”,避水之“害”,实现人类的利益。它在古代就有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提供了经典的范例、成功的经验。
(一)中国都江堰、灵渠和京杭大运河工程
2000多年前,我国兴建都江堰和灵渠水利工程;公元7世纪,隋代兴建京杭大运河工程。这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3个杰出代表。它们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因为它是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的统一。这是水利工程成功的经典案例,体现了我们祖先在处理人与水的关系方面伟大的智慧和才能,为城市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从工程水利的角度,它们是科学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特点,它是无坝引水工程,主体工程有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鱼嘴工程起分水的作用,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外江是岷江主流,流向长江;内江经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兴灌溉之利。飞沙堰的设计,“深淘滩,低作堰”,使多余的水从堰顶溢入外江,避水之害保证成都灌区的安全。宝瓶口把内江的前一段凿成弯道,以“正面取水,侧面排沙”,既取得足够的水量,又避免渠道泥沙淤积。它完美地处理了人与水的关系,已经运行2000多年,至今完好无损,表现了先人高度的聪明才智。
灵渠又称兴安运河,作为水利工程除开凿连接湘江和漓江,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36千米渠道,主要工程的大小天平(水坝),它的不同的长度和走向起到合理分水的作用,作为中国水利史上第一座大坝,被誉为水利工程史上的独特创举。
我国自然河流大都从东到西,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1794千米,建筑100多座水闸、水坝和堤堰,沟通东西走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和许多大小河流,把我国南方的洼淀、湖泊和水系完美地串联起来,既不让高处水流尽和低处水漫流,又确保常年有水,航运流畅贯通,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
第二,从资源水利的角度,它们是伟大的资源开发工程,有重大的经济利益。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大古代水利工程从开发至今已经2000多年,资源利用长盛不衰,的确具有典范意义。都江堰使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四川成为非常富庶的天府之国;京杭大运河既是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又是防洪和灌溉的重要渠道;灵渠作为漕运开发,当时使秦代的中国版图扩大近一倍,至今仍然发挥它的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的重要作用。
第三,从生态水利的角度,它们是完美的生态水利工程,维护了水生命健康。
三大古代水利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结构简单,顺应自然而为之,实现了工程与周围环境完美的有机结合,使工程完全融合于自然环境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它们不仅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创造了更多的生态美。至今它们仍然“活着”,运行良好,承载和延续着华夏文明的伟大智慧,不仅继续创造着巨大的经济财富,而且创造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清代诗人袁枚赞美灵渠风光如画,他说:“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一派如诗如画的景象。今天三大古代水利工程成为重要旅游景点,它们既有美丽壮观的景色,又是人类文化的伟大成果,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在这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们在这里游览欣赏,娱乐休息,乐山乐水,鉴赏美、体验美、享受美,流连忘返,给人以美的愉悦和欢乐的享受。
都江堰、灵渠和京杭大运河三大水利工程,作为古代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统一的典范工程,现在成为我国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至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二)元大都水利工程“名垂宇宙”
1260年忽必烈称帝修建元大都时,水利专家郭守敬提出“水利六事”,首事是建议引玉泉水以通漕运。首先,为了宫苑用水,利用旧有渠道,导玉泉诸水汇高粱河,引入城中,流经宫苑,注入太液池即金水河。1265年,他建议用废弃的金口河解决漕运问题,依据大都城周围水系状况,选择昌平白浮泉作为水源,开挖从白浮泉到瓮山泊,长约60里的引水渠道,名为白浮堰;再从瓮山泊经高粱河,到积水潭(今什刹海),后从东南流出文明门(今崇文门北),东行至通州高丽庄流入白河,与大运河衔接。元世祖忽必烈路过积水潭,见船只蔽水,大悦,赐名“通惠”,即通惠河。通惠河修通后,打通了漕运的“瓶颈”部位,使位于京城中心的积水潭成为水路运输的终点码头,这一带也逐渐成为大都城里最繁华的商业区。古诗云:“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现在它与京密引水工程、永定河引水工程相连,成为京城水环境重要环节。人们纪念郭守敬如对联所示:“太史名垂宇宙,都水功在人间。”[2]
二、正确的水观念是维护城市水生命的先决条件
人类的“水观念”是历史发展的。2006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它的口号是“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关键在于“人与水”的矛盾、“水与经济”的矛盾。解决这样的矛盾需要转变用水观念,确立正确的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管理,实现水安全。
水观念主要之点:水是生命,水又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城市生存离不开水,它作为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生存的自然基础。水观念在城市水文化中有重大意义。我国古代水观念是确立现代水观念的宝贵遗产。
(一)古代水观念:水是万物之源
上述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之所以成为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统一的工程,之所以经历这样长的时间仍然具有生命力,应当说是由于古代水观念的正确性所致,是由于古代水利工程遵循整体论思维、讲求工程与环境的有机统一所致。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母”,并把“水”提高到一种道德高度。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认为,“水”近乎“道”,“道”是万物的根源,它有许多美好的品格,不与万物相争,是最高的善。孔子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相依是道德的对象。管子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管子·水地篇》说:“地者,万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气”,“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他认为,水与土是相互联系统一的。这是我们可以继承的宝贵资产。[3]
(二)超越现代水观念:水是有价值的
现代社会认为,水没有生命,水没有价值,它可以随便开发利用而无需补偿和付费。例如,1987年7月9日,北京经济学界举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问题”的讨论会,70多位经济学家出席。我发言认为,水和土地是自然物质生产过程创造的,它有经济价值的;但多数人认为,土地和水不是劳动产品,它没有价值。会后以中国土地学会文件(1987年第15号)的形式,发了这次会议的简报。“简报”说,多数人认为,“凡经劳动加工的土地才有价值,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土地就没有价值。”“土地本身并不是劳动的产物,因而没有价值。”“在对水资源实行收费时,大家对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取得的供水收取水费没有争议,但未经人类劳动的天然水资源进行收费时,就有人提出质疑。”[4]
现代经济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认为只有劳动产品才有价值,水、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是没有价值的。依据这样的观念,人类发展经济,大举向自然进攻,大肆掠夺、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采用“浪费和滥用”的用水模式,导致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出现严重的水安全问题,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水的性质和水的价值,产生了新的“水观念”和新的“用水模式”。
三、水是生命
水,抽象地说它是无机物,化学式为H2O。具体地说,指江河湖海,它不仅是有机的,而且是有生命的。所有水体都是一种生命共同体:河流是生命,湖泊是生命,海洋是生命。
(一)什么是河流生命
河流是一种天然地表水流。它以一定的基本水量,以及它在固定的河道内,以稳定的、正常的水流动为特征,否则不是河流。但是,基本水量的流动只是河流生命的必要条件,不是它的充足条件。河流作为完整的生命系统,除了基本水量及其流动这一重要因素外,还有其他很重要的方面。①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是生命有机整体,是由水流及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生命系统。这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河流生命整体的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完好生存,这是河流生命的必要条件。如果向河流排放过量污染物质,损害甚至完全毁坏它的自然净化能力,消灭了河中所有生物,根本损害河流环境,那就不再是正常的健康的河流,而成为“死河”。②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由河流源头、湿地、通河湖泊,以及众多不同级别的支流和干流组成,它们组成流动的水网、水系或河系。这是一个完整和生命系统。如果河流源头生态破坏,湿地和湖泊干涸,来水得不到补给;或者,上中游用水过多,河流基本水量在标准线以下,导致河水枯竭或断流,就成为一条不健康的河流。③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的生命系统,包括它的水道系统和流域系统。它们之间有大量的、迅速和丰富的物质生产和能量交换。这也是河流生态结构的重要方面,是河流生命的必要条件。其中河流中的植物系统,流域的植被系统特别是森林,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河流生命运转和生存起着关键作用。河流系统与流域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流域的人工生态系统,如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其他生产系统,它们是与河流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与河流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应该看做是河流生命系统的组成部分。[5]
河流生命以一种生命系统存在。湖泊生命、海洋生命也可以做这样的分析。
(二)河流生命是一个整体
我们以1998年长江水患的评论为例。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全流域大洪水。它对中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造成严重威胁。面对滔滔洪水,长江大堤随时有决口的危险,数千万人民和数千亿社会财产有没顶之灾,百万大军和数千万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血汗和生命,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英勇抵抗,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但是,它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严重的。
洪灾过后,3种报刊约我写文章评论长江洪水。这是不同性质的刊物,要求分别从水、森林和土地的角度,评论1998年的水患。
我认为,虽然长江水患是由于大自然的大气环流,集中、持续长时间暴雨造成的。但是它造成严重损失,又同人的认识和活动密切相关。历来我们依据经典哲学,运用分析性思维,在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中,常常把生命有机整体分割开来,例如,就水论水,水利部修堤筑坝开发水利;就土论土,农业部开发土地种粮;就森林论森林,林业部砍伐森林生产木材。这样,我们是在分割生命的情况下认识三者;而且,是在否定它们的情况下开发它们的价值。例如,以损害水生命健康为代价,兴建水利工程;以水土流失为代价发展农业;以砍伐森林的形式发展林业。我们是在否定水、土和森林的价值,并且是以损害水、土和森林的自然价值为代价发展经济。这样,我们虽然利用了它们,但是并不能保护它们,洪水患泛滥、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发表于《中国评论》的文章说:“长期以来,我们只是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只是从人的利益去对待生命和自然界,用‘斗争哲学’掠夺自然和统治自然。例如水、土和生命,这是地球生命维持系统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但是,按照机械论的分析性思维,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常常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水论水,就土论土,就生命论生命。这样,我们完全从人角度认识了三者,知道它们对人的价值,分别地(由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林业部领导)开发利用它们;而且,常常只是在否定它们(如砍树、用尽水源和土地退化)时,才重视它们的价值。这样,我们利用它们,但并不能保护它们,而绝了再利用它们之路。因为它们是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
“我们年年大兴水利,筑坝固堤。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筑起一道冲不垮的堤防,而且年年水患,愈演愈烈?这恐怕同我们思想的片面性不是没有关系的。或许,我们需要改变对待自然的战略。也就是说,长江水患表现在水,实质在人。我们要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角度去认识和实践。在这里,人与水、土和生命是有机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当人类活动破坏了生命,砍光山坡上的森林,也就破坏了土地,水倾泻到河里,土积蓄在河床上,永远也筑不起冲不垮的堤防。在这里,水是我们的命脉,但是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地的命脉在生命,主要是森林。我们说,土是我们的生命线。但是,只有当我们把土地看成生命共同体,把水、土、生命作为有机统一体时,我们才接近真理。依据这样的认识,根除水患,‘治水先治山,治山先治林’,筑起‘绿色堤防’才是比较可靠的。”
按照生态学观点,水、土、森林,作为地球生命维持系统3个重要因素,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只有当我们把水、土、森林作为有机统一体整体时,我们才能保护这一生命线。为了根除水患,“治水先治山,治山先治林”。这是用生态学观点看待1998年水患所得的一个结论。[6,7]
总之,关于“城市与水”,我们认为,水是城市的生命线,需要确立“水是生命”的观点、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这就是,水是生命体;水的生存是整体性生存:水与土共生,水与山(森林)共生,水与人共生;人类水安全取决于水生命健康;人类活动对水生命健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我们对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生命整体性观点,运用生态系统整体性思维和生态学整体性方法。这样,我们才能达到风调雨顺、江河安澜、山清水秀、城乡繁荣、国泰民安。
参考文献
[1]余谋昌.传播水利工程伦理建设生态文明.水利发展研究,2008(8)
[2]海文.郭守敬与元大都水利工程.水与中国,2009(9~10)
[3]余谋昌.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利发展研究,2006(9)
[4]余谋昌.自然价值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21
[5]余谋昌.生态文明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186~196
[6]余谋昌.大水灾与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评论(香港),1998(10)
[7]余谋昌.大水灾与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土地报,1998-09-03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