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中国民族开深刻反思的先河,我们意识到了吗

发布时间: 2022-11-25 13:59: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为什么要称鲁迅为中国的“民族魂”?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对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为中国民族开深刻反思的先河,我们意识到了吗

为什么要称鲁迅为中国的“民族魂”?

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对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选集》)
唤醒了当时的人们起来抗争,其实一切都是假的,只不过是为了学习那段历史,鼓励我们之类
应为他是灵魂

写一篇关于鲁迅的精神,给我们有了什么样的影响500字!快

快,急急急!~~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最显著的特点,正在于他对中国的社会心理,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特别是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心理,具有极其深刻、透辟的分析和批判。可以说,敦促中国人从‘瞒和骗’的大泽中猛醒,实现精神的真正解放,是鲁迅终生奋斗的目标!

  1918年,“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见之于公众,带来的就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把四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批判别人,而且反省自己也是“吃人”者中的一员。日本鲁迅学家伊藤虎丸先生曾说:《狂人日记》是从“真的人”的立场出发,“去寻求民族灵魂根柢上的全面觉醒。”

  阿Q的“奴性”和苟活,“看客”们的麻木,华老栓的愚昧以及“我”皮袍下的“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自觉自省的审视,鲁迅不遗余力地呐喊,必须革新中国国民性中种种劣根性,才能真正摆脱落后衰败的民族命运。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还要“慢慢地摸出解剖刀来,反而刺进解剖者的心脏”。从没有哪个作家或思想家,像鲁迅这样如此执著、如此严厉、如此精辟地揭示过中国人的精神弱点,同时也直面和解剖自己的内心。这种精神的启蒙,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最深切的昭示。
  鲁迅的精神品格极具魅力的一点,就是直面矛盾,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自觉担当起推动时代进程的责任和使命,勇敢向前。鲁迅身上同时体现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对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优秀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吸纳古今中外一切对中国有用的东西,善于各美其美,善于美人之美,更善于把这两种美整合,才能创造出既符合时代特色,又富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才能导引中华民族走向自强。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对国家、对民族深厚使命感和赤子情怀,“踏了铁蒺藜向前进”的勇气,“从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路来”的开拓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锲而不舍的顽强“韧性”,激励、影响了一代代人,也成为鲁迅最令人景仰的精神天空。

  鲁迅,看似遥远,却又无处不在。“只要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你就迟早会与鲁迅相遇。”

  “鲁迅不但属于历史的,而且也是属于现在的,更是属于未来的。”如叶圣陶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鲁迅是文艺型的思想家和思想型的文艺家,并且是批判型、激情型、革命型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各种黑暗的深刻解剖与尖锐批判,是鲁迅一生的主要思想工作和主要思想成就;而其中对中国旧道德的批判(主要在其前期),则是鲁迅批判中国社会的黑暗的核心内容。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

鲁迅为什么被称为民族的灵魂

要具体的事例,资料。rn600字以上。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2006-11-02 08:23:46选出
  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於他对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追问,中国鲁迅学界对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有了更为接近鲁迅本身的认识。

  总而言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於奴隶状态,依赖於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於盲目的本能的人。

  悟性,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

  理性,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并不同於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而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但并不同於专门致力於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家,而是倾心於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并不同於茅盾、沈从文那样的侧重描摹社会世态与乡土风俗的文学家,而是集中全力勾勒、提炼中国人精神特徵、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镜子」的文学家。

  「抗拒为奴」思想,是一直延续到当代最重要的价值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放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自己背著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他与黑暗苦斗,为光明苦争,傲视权贵,对「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毫不妥协,骨头最硬;悲天悯人,为被压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呐喊疾呼,心地最善。勇猛、坚韧而悲壮地反抗绝望,苦苦奋斗了一生。

  他深刻的思想与精美的作品使他不仅在中国具有巨大价值,在东亚以至全世界都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日本从竹内好到伊籐虎丸、丸山升等鲁迅学家对鲁迅「抗拒为奴」思想的共鸣就是明证。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

  鲁迅的这种当代价值和意义,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所独享的,而是普世的,是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以至整个人类的人性,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个读鲁迅的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

  鲁迅给我们留下了《野草》、《彷徨》那样的无比完美的文学文本,也给我们传下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那样独辟蹊径的学术经典,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是他对中国人精神以至整个人类的人性的反思和对黑暗的反抗。他的那些无比精美的作品,正是这种反思和反抗的结晶。

  其实,这种反思,不仅对於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对於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也是最为重要、带有根本性的。日本、韩国也是从反思这一点接受鲁迅的,已故的日本鲁迅学家伊籐虎丸先生提出了「个的思想」,认为人只有通过「回心」和「反省」、「看见自己」,才可能「自己成为自己」,达到「个的自觉」。

  古希腊神庙上镌刻著一句话,提醒著后人:「认识你自己!」

  为什麼鲁迅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具有这样重要的价值呢?这就要从哲学上认识反思的意义。
  冯友兰先生用85岁到95岁生命最后十年的心血凝聚而成的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无愧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成果,荟萃了他毕生的思想结晶。在该书第一卷全书绪论第四节「什麼是哲学?」中,这位哲人写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像而思之。

  其实,说到底,人类从诞生、即有了精神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这种追问和反思。先祖们曾在古希腊神庙上镌刻著一句话,提醒著后人:「认识你自己!」法国大思想家蒙田也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鲁迅在北京八道湾11号院创作了反思中国人精神的《阿Q正传》

  一个民族的成长过程,需要逐步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意识的自觉。一个民族的思想家的最主要的使命就是促使本民族正确地认识自己。

  晚清以降,对於中国来说,「认识你自己!」就不仅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而且是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了。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实在是太不认识自己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所指出的:「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然而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於是,精神胜利法就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

  《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上还发表过林损的一首诗,开头两行是:「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已经陷於闭著眼睛求圆满的「瞒和骗」的大泽中不可自拔,精神愈益沦落了!因此,这一时期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大呵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

  而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企盼中国人的精神自觉

  他在青年时代所写的早期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企盼中国人的精神自觉,并就提出这样一段至理名言: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意思就是:首先在於审视自己,也必须了解他人,相互比较周全合宜,才能产生自觉。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青年时代办《新生》杂志失败后,陷入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大寂寞。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看见自己」了,明白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看见自己」,正是认识自己的开始,开拓出了他一生精神历程的正确起点。20世纪初叶,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思想界展开了如何救中国的争论,有人「竞言武事」,有人又「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

  鲁迅则指出这些人不过是「不根本之图」的「辁才小慧之徒」,与之针锋相对,在青年时代就提出了「立人」的理想。他在早期论文《文化偏至论》中提出「根柢在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这就是说如果有了高素质的人,一切都好办,国家自然就会兴盛;倘若人的素质不行,即便有了强大的军队,丰富的物质,有了商业和议会,也是白搭。

  因而,他在《摩罗诗力说》中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企盼中国人的精神自觉。「五四」时期,他抨击中国旧文化,也旨在寻找「真的人」,使人们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在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对中国历史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麼?」的大胆质疑,把四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而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批判别人,而且反省自己也是「吃人」者中的一员。诚如日本鲁迅学家伊籐虎丸先生所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中国人灵魂内面的自我批判,从内部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如果说,任何批判只有以自我批判为媒介才能成为真正的批判,那麼,在这个意义上说,《狂人日记》便为『文学革命』第一次充填了实质性的内容。」鲁迅的工作就是「以《狂人日记》为轴心呈扇状向外展开的」,他从「真的人」的立场出发,去寻求民族灵魂根柢上的全面觉醒,「通过对传统的彻底否定而力图全面恢复民族的个性」。

  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於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号召青年们击溃「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主的「第三样时代」。那麼,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不做奴隶的「真的人」呢?这就需要有人的意识,懂得人的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反省自己,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才可能认识别人,尊重别人,严格地遵守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游戏规则」—民主与法律,实现人的自觉。

  鲁迅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以文学为武器启悟「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学会认识自己与世界
  其实,鲁迅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以文学为武器启悟「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学会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在正确的认识中由「本能的人」、「蒙昧的人」转化为「自觉的人」、「智慧的人」,实现从青年时代就树立起的「立人」理想,实现人的现代化。他最主要的著作《阿Q正传》,就最为集中、最为充分、最为艺术地体现了这一用意。

  阿Q就是一个本能的蒙昧的人,他始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得意时趾高气扬,欺侮弱者;失败时又靠精神胜利法,化失败为胜利,在「瞒和骗」中寻求圆满。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形象表现了人类易於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於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和普遍弱点。堂·吉诃德到临死时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非什麼骑士;阿Q则是直到被押往法场时还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是绝妙的「镜子」,启悟人们认识自己,实现精神的自觉。而阿Q则是中国化的,对於中国人具有特殊的启悟意义。鲁迅从创造阿Q这个精神典型,到后期写阿金这个蒙昧的娘姨形象,都是从根本点上总结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旨在启悟他所挚爱的中华民族从精神幻觉的迷梦中觉醒,让人们从朦胧、昏愦的醉迷中醒悟,挣脱出「瞒和骗的大泽」,敢於正视人生,正视面临的物质实境,「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这恰恰是一种最根本的精神启蒙与哲学启悟。

  2004年访问加拿大时,一位朋友问我,你研究了一辈子鲁迅,能不能用一句简明通俗的话说说鲁迅是谁。我考虑了一下说:鲁迅就是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深刻反思的伟大思想家。他教导「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明白自己是怎麼回事,周围世界是怎麼回事,在这样的世界上自己应该怎麼做,活得明白点儿。由此对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同样会有所启迪。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於奴隶状态,依赖於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於盲目的本能的人。

悟性,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

理性,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并不同於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而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但并不同於专门致力於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家,而是倾心於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并不同於茅盾、沈从文那样的侧重描摹社会世态与乡土风俗的文学家,而是集中全力勾勒、提炼中国人精神特徵、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镜子」的文学家。

「抗拒为奴」思想,是一直延续到当代最重要的价值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放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自己背著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他与黑暗苦斗,为光明苦争,傲视权贵,对「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毫不妥协,骨头最硬;悲天悯人,为被压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呐喊疾呼,心地最善。勇猛、坚韧而悲壮地反抗绝望,苦苦奋斗了一生。

他深刻的思想与精美的作品使他不仅在中国具有巨大价值,在东亚以至全世界都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日本从竹内好到伊籐虎丸、丸山升等鲁迅学家对鲁迅「抗拒为奴」思想的共鸣就是明证。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

鲁迅的这种当代价值和意义,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所独享的,而是普世的,是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以至整个人类的人性,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个读鲁迅的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

鲁迅给我们留下了《野草》、《彷徨》那样的无比完美的文学文本,也给我们传下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那样独辟蹊径的学术经典,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是他对中国人精神以至整个人类的人性的反思和对黑暗的反抗。他的那些无比精美的作品,正是这种反思和反抗的结晶。

其实,这种反思,不仅对於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对於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也是最为重要、带有根本性的。日本、韩国也是从反思这一点接受鲁迅的,已故的日本鲁迅学家伊籐虎丸先生提出了「个的思想」,认为人只有通过「回心」和「反省」、「看见自己」,才可能「自己成为自己」,达到「个的自觉」。

古希腊神庙上镌刻著一句话,提醒著后人:「认识你自己!」

为什麼鲁迅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具有这样重要的价值呢?这就要从哲学上认识反思的意义。
冯友兰先生用85岁到95岁生命最后十年的心血凝聚而成的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无愧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成果,荟萃了他毕生的思想结晶。在该书第一卷全书绪论第四节「什麼是哲学?」中,这位哲人写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像而思之。

其实,说到底,人类从诞生、即有了精神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这种追问和反思。先祖们曾在古希腊神庙上镌刻著一句话,提醒著后人:「认识你自己!」法国大思想家蒙田也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鲁迅在北京八道湾11号院创作了反思中国人精神的《阿Q正传》

一个民族的成长过程,需要逐步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意识的自觉。一个民族的思想家的最主要的使命就是促使本民族正确地认识自己。

晚清以降,对於中国来说,「认识你自己!」就不仅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而且是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了。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实在是太不认识自己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所指出的:「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然而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於是,精神胜利法就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

《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上还发表过林损的一首诗,开头两行是:「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已经陷於闭著眼睛求圆满的「瞒和骗」的大泽中不可自拔,精神愈益沦落了!因此,这一时期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大呵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

而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企盼中国人的精神自觉

他在青年时代所写的早期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企盼中国人的精神自觉,并就提出这样一段至理名言: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意思就是:首先在於审视自己,也必须了解他人,相互比较周全合宜,才能产生自觉。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青年时代办《新生》杂志失败后,陷入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大寂寞。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看见自己」了,明白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看见自己」,正是认识自己的开始,开拓出了他一生精神历程的正确起点。20世纪初叶,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思想界展开了如何救中国的争论,有人「竞言武事」,有人又「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

鲁迅则指出这些人不过是「不根本之图」的「辁才小慧之徒」,与之针锋相对,在青年时代就提出了「立人」的理想。他在早期论文《文化偏至论》中提出「根柢在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这就是说如果有了高素质的人,一切都好办,国家自然就会兴盛;倘若人的素质不行,即便有了强大的军队,丰富的物质,有了商业和议会,也是白搭。

因而,他在《摩罗诗力说》中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企盼中国人的精神自觉。「五四」时期,他抨击中国旧文化,也旨在寻找「真的人」,使人们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在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对中国历史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麼?」的大胆质疑,把四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而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批判别人,而且反省自己也是「吃人」者中的一员。诚如日本鲁迅学家伊籐虎丸先生所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中国人灵魂内面的自我批判,从内部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如果说,任何批判只有以自我批判为媒介才能成为真正的批判,那麼,在这个意义上说,《狂人日记》便为『文学革命』第一次充填了实质性的内容。」鲁迅的工作就是「以《狂人日记》为轴心呈扇状向外展开的」,他从「真的人」的立场出发,去寻求民族灵魂根柢上的全面觉醒,「通过对传统的彻底否定而力图全面恢复民族的个性」。

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於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号召青年们击溃「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主的「第三样时代」。那麼,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不做奴隶的「真的人」呢?这就需要有人的意识,懂得人的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反省自己,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才可能认识别人,尊重别人,严格地遵守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游戏规则」—民主与法律,实现人的自觉。

鲁迅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以文学为武器启悟「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学会认识自己与世界
其实,鲁迅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以文学为武器启悟「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学会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在正确的认识中由「本能的人」、「蒙昧的人」转化为「自觉的人」、「智慧的人」,实现从青年时代就树立起的「立人」理想,实现人的现代化。他最主要的著作《阿Q正传》,就最为集中、最为充分、最为艺术地体现了这一用意。

阿Q就是一个本能的蒙昧的人,他始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得意时趾高气扬,欺侮弱者;失败时又靠精神胜利法,化失败为胜利,在「瞒和骗」中寻求圆满。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形象表现了人类易於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於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和普遍弱点。堂·吉诃德到临死时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非什麼骑士;阿Q则是直到被押往法场时还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是绝妙的「镜子」,启悟人们认识自己,实现精神的自觉。而阿Q则是中国化的,对於中国人具有特殊的启悟意义。鲁迅从创造阿Q这个精神典型,到后期写阿金这个蒙昧的娘姨形象,都是从根本点上总结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旨在启悟他所挚爱的中华民族从精神幻觉的迷梦中觉醒,让人们从朦胧、昏愦的醉迷中醒悟,挣脱出「瞒和骗的大泽」,敢於正视人生,正视面临的物质实境,「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这恰恰是一种最根本的精神启蒙与哲学启悟。

2004年访问加拿大时,一位朋友问我,你研究了一辈子鲁迅,能不能用一句简明通俗的话说说鲁迅是谁。我考虑了一下说:鲁迅就是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深刻反思的伟大思想家。他教导「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明白自己是怎麼回事,周围世界是怎麼回事,在这样的世界上自己应该怎麼做,活得明白点儿。由此对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同样会有所启迪。
http://luxun.chinaspirit.net.cn
笨蛋 书里的资料袋不就有了么 o(∩_∩)o...哈哈 忽忽 o(∩_∩)o...
本文标题: 鲁迅,为中国民族开深刻反思的先河,我们意识到了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49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刘邦这位历史人物传统文化国学类的短视频如何做可以有趣又专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