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行为莽撞,为何能入选武庙“七十二名将”呢?有何特殊原因?武庙“七十二名将”是宋人在唐朝的“六十四名将”基础上做增添评选出来的...
张飞行为莽撞,为何能入选武庙“七十二名将”呢?有何特殊原因?
武庙“七十二名将”是宋人在唐朝的“六十四名将”基础上做增添评选出来的,拥有卓越功勋的将领,将他们评选出来,并且一一按排名分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褒奖有功的军事将领,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教化和使国家稳定的作用,那张飞行为莽撞,身上又没有卓越的功勋,他为何能入选“武庙七十二名将”呢?其主要原因如下,张飞虽然为人莽撞,但性格耿直,十分忠义,对刘备忠心耿耿、张飞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历史人物,符合宋朝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张飞勇猛,且身上有赫赫战功,具备入选武庙七十二名将的资格。
一提到张飞,我们便不由得会想到一个满脸络腮胡,说话糙里糙气的大莽汉,事实上张飞也是这么一个人,但他虽然脾气暴躁,行事莽撞,可为人却是十分忠义、忠心耿耿。从在桃园与刘备、关羽结为异性兄弟之后,他就一直常伴刘备身边,与其一同南征北战,从未有过二心,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人物。
除了这些,张飞战胜严颜并将他俘虏之后,被严颜的气节所感动,心中顿生大义,将严颜释放,也成就了三国中的一段佳话,如此之人必然会受到统治者的喜欢,因此他自然能入选宋朝的武庙七十二名将。
张飞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历史人物,符合宋朝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而宋朝的武庙选择标准之一就是为人要忠厚,因为这样才能起到教化百姓,号召所有人都站起来保卫国家,忠于朝廷,恰好,从张飞一路跟随刘备、关羽两人征战的历程来看,他非常的讲义气,纵使刘备前期手中没有什么兵马,几次三番寄人篱下,受人白眼,张飞都没有任何怨言,一直伴随他白手起家,建立蜀汉政权。
他的事迹对于十分看重儒家思想的宋朝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也符合宋朝宋明理学倡导的忠君、爱国主流思想,因此,出于这个角度来说,将张飞选入武庙七十二将中,常年进行祭祀和供奉,有利于教化宋朝的臣民。
张飞勇猛,且身上有赫赫战功,具备入选武庙七十二名将的资格作为蜀汉政权中比较拔尖的武将,张飞勇猛、且身上立有赫赫战功,具备入选武庙七十二名将的资格。他拒水断桥,将手中丈八蛇矛一横,嗔目怒吼,就让敌皆无敢靠近,这里尽显张飞身上之勇猛。与张郃交战时,他只率万余人,利用狭窄的山道与之交战,从中斩断张郃军队,让他首尾不能自顾,又可以看出张飞身上的谋略。回顾三国中张飞四处征战的一生,他参与过赤壁之战、长板之战、荆州之战、成都之战,定军山之战等等,且每一场战役他都独挡一面,立下不小的功劳。
总之,宋朝于三国而言是后世,他评选武庙七十二名将是为了教化万民,张飞能入选自然是满足宋朝统治者的要求。
“文宣王庙”简称“文庙”是从何时开始,有什么相关记载可以佐证? 注意,本问题关键是需要拿出史籍记载。
1.唐朝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从时间上,文庙就比武庙早了几十年。
2.唐宋文、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准,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武庙也如同文庙祭祀体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这句话我是在武庙的百度百科中看到的,说明唐宋时是尊文庙的。
3.从明末开始,关羽成为武庙的主神,与孔子的文庙并祀。尤其是清朝,因为对儒家不是很尊崇,更加尊崇关羽,认为关羽仁义忠勇。所以那时武庙更加流行,这点也影响至今吧。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希望大家一起探讨。
1.孔子谥号
)“褒成宣尼公”是孔子获得的最早的一个谥号, 也是孔子谥“宣”之始。
「汉书」记载, 平帝时王莽秉政, 封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 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典出:
班固. 汉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P351)
2.)唐代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
玄宗时(685-762),以孔子“虽代有褒称, 而未为崇峻, 不副于实”, 又追谥为“文宣王” ,
此为孔子“王”爵之始。
典出:
刘昫等. 旧唐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P920)
2.祭孔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孔子辞世后的第二年,其后人立旧宅为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岁时祭祀,“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其祭祀环境和规格大体同于民间礼俗。
2).汉高祖刘邦曾以“太牢祀孔”,是帝王祭孔的开端
3).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阙里庙制、庙祀才开始升格。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
二.武
唐肃宗(711—762),上元元年(760年),封姜尚为武成王,与孔子之文宣王相对。
典出:
① 《旧唐书·本纪第十》:“追封周太公望为武成王,依文宣王例置庙。”
② 《新唐书·本纪第六》:“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
宋太祖先后将韩信、关羽、张飞等22名历代名武将请出武庙,他为何如此讨厌武将?
宋太祖看到武庙所绘的名将中竟然有杀降的白起,命令将他移出武庙。武将出身的宋太祖怎么会不知道白起自建武庙起就是“武庙十哲”之一呢?他的这一次行动是有备而来。皇帝的行动,自然需要聪明的大臣来配合。
大臣高锡很适时地上书,说武庙七十二将中的王僧辩“以不令终,恐非全德”,也不该配享武庙。
高锡这个人,很有才华,从后汉到后周再到北宋,很机灵。不过他官声不假,多受贿贪渎,诬陷构陷。宋取代后周时,他“弃官归京师”,后来走了宰相范质的门路才重新在宋为官。宋太祖给出配享武庙的标准是:功业终始无瑕者。
这个判定标准是重道德,而非军功。他要选善始善终,从一而终,道德无污点的武将。这其实是用要求文人的标准来要求武将的。按照宋太祖的标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名将将被移出武庙。很快张昭、高锡等人就拿出了方案。
退魏吴起、齐孙膑、赵廉颇、汉韩信、彭越、周亚夫、后汉段纪明、魏邓艾、晋陶侃、蜀关羽、张飞、晋杜元凯、北齐慕容绍宗、梁王僧辩、陈吴明彻、隋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二十二人。
加上宋太祖钦定移出的白起,武庙七十二将要换掉二十三人,无疑是大换血。因为功业不是“始终无瑕”。吴起则非命楚国,孙膑实刑余之人,廉颇奔亡而为虏,韩信、彭越悉菹醢而受诛,亚夫则死于狱吏,关羽则为仇国所禽,张飞则遭帐下所害……
国家不设武成王庙,而随着关羽、岳飞崇拜在民间越来越盛,关帝庙、岳飞庙也渐渐取代了武成王庙,成为了新的武庙。就如武庙本身,随着时代的变化,主祭的对象从最初的姜太公变为岳飞、关羽。
武庙十哲还是武庙七十二将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十哲或七十二将的具体人选都有不同看法,这本是正常现象。一个时代要塑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或者道德导向。在宋初,宋太祖需要把武将塑造成始终忠心、仁义的武将。这其实是用塑造文人的那一套东西来要求武将。
这个判定标准是重道德,而非军功。他要选善始善终,从一而终,道德无污点的武将。这其实是用要求文人的标准来要求武将的。按照宋太祖的标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名将将被移出武庙。很快张昭、高锡等人就拿出了方案。
诸葛亮凭什么配享文武庙?是徒有虚名,还是实至名归?
在中国 历史 长河中,涌现了大批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他们犹如天空中璀璨的明星,推动着中国 历史 的前进。 为了纪念他们对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后人建了两座庙将他们供奉其中,一座是主供姜太公的武庙,另一座就是主祭孔圣人的文庙 。
历代文臣武将们都想在有生之年能功成名就,死后也能名垂青史,完成 “赢得生前身后名” 的完美结局,倘若有人死后能幸运地进入文、武庙,则足以证明其某一方面的 历史 功绩是非同凡响的,这也是无上的荣耀!
但 历史 上,能在身后进入文庙或武庙的屈指可数, 入者都是一个时代彪炳千秋的著名 历史 人物 。但能同时进入文、武二庙, 历史 上仅两人而已,一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另一人是就是被称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了。
关于杜预,大家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比诸葛亮还早进入文、武二庙的低调牛人! 历史 上仅此二人》。比诸葛亮还早进入文、武二庙的低调牛人! 历史 上仅此二人
对于诸葛亮能进入文、武庙,很多人不理解,说 诸葛亮文没有著经立典,武没有战功卓著,凭什么配享文武庙? 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能同时配享文武庙!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至圣庙,是尊崇和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 。文庙主祭孔子,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
诸葛亮是在 雍正二年被推选入的文庙 ,开始是将诸葛亮列在东庑,乾隆十年改为西庑,位列第四十五位,称为先儒。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就极力推崇将诸葛亮、范仲淹等列入文庙。
古代遵循圣人之道,就是要 “阐明圣学,传授道统”,这是传统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特质。 但传授道统既有著经立典、载之文章,又有著之事功、付诸实行。所谓立功立德立言,是为三不朽。也就是说, 要么立言,要么立行,显然诸葛亮属于于后者。对内修身齐家,对外治世安邦,可以说,在这两点上诸葛亮是儒家思想活化身,是实践儒家思想之大成者 。
后来在咸丰元年,徐继畲(shē)等上书推崇将宋代名将李纲也列入文庙是,也是以此为由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入选文庙的的标准中, 道德文章与经济世功是并重的 。
更何况, 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文学成就也是得到历代文学大师所推崇的。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 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准,主祭姜太公,同时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
诸葛亮在武庙建立之初,就被选进了十哲行列。
有的人认为诸葛亮没什么战功,五次北伐几乎是无功而返。 但在诸葛亮接手蜀国时,其国力已经被夷陵之战几近消耗殆尽,相比其他名将如白起、韩信、李靖等身后的豪华团队来说,诸葛亮背后其实就是个烂摊子,可谓内忧外患。外部北有强魏,东与吴决裂;内部汉嘉太守黄元造反,随后南中大暴乱。
诸葛亮接手后,内平叛乱,东联东吴,南擒孟获,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军队建设,励精图治,使蜀国实力上升,但相比魏国,还是显得弱小。而且蜀国地理环境独特,易守难攻,想打出去,走的都是栈道,后勤得不到保障,不适合进取,加上后来司马懿还采取“龟守”的防御战术,蜀国根本耗不起。从某种程度上说,诸葛亮也是被司马懿拖死的。所以战功上,诸葛亮略显不足。
但就像文庙一样,武庙也有两个评选标准。一个是战役战功,另一个就是战略、治军思想了。显然诸葛亮属于后者。
同时,这也是武庙选将的标准,而首要标准则是战略、治军思想了。
能真正体现诸葛亮对古代军事思想的贡献和 历史 地位的是 《武经总要》中的《阵法》篇对阵法源流的阐述:
也就是“八阵法”,起源于黄帝,到了春秋时期,孙武将其发扬光大;战国时期,得其精髓的是吴起;而两汉之后,首推诸葛亮,他在“八阵法”的基础上,结合道家思想,经兵法推演,创设“八阵图”,使古代八阵达到顶峰。所以,讲到古代行军布阵的军事思想,诸葛亮是绕不开的巨人!仅凭这一点,诸葛亮入选武庙也是实至名归,根本不需要什么战功来衬托了,更别说还有谋略上的隆中对,可谓孤篇横绝,英雄之大略,将帅之弘规。
何为十哲?《说文解字》中释义:哲,知也。释言:智也。 所以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进入十哲。若光凭战功,王翦、卫青、霍去病等战神,都可以排在亚生张良前头去了。
诸葛亮能同时进入文、武庙,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姜维的评价是:“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 ”。个人认为,此评价放在《三国演义》里用来 评价诸葛亮更适合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