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是什么?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即一种海生的贝壳。贝是以“朋”为单位,一朋就是一申,后来由于交换的发展,天然海贝来源不足,人们...
度量衡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即一种海生的贝壳。贝是以“朋”为单位,一朋就是一申,后来由于交换的发展,天然海贝来源不足,人们开始使用仿翻的石贝、骨贝。继而用铜来铸造,造的样子也模仿贝,叫傲钢贝。铜贝当然不能再以朋为单位,而以“乎”为单位。“乎”是重量单位,因为铜贝是金属货币。
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传说在黄帝时代已发明了以干支记日、月,继而尧命舜、禹二人参照日、月、星辰定历法。舜前往东方进行巡视,在部落联盟议事,商讨把四时之气节、日之大小、日之甲乙、度量衡的齐同、乐律声音的高低都统一起来。禹开始治理水患,划分九州,“身为度,称以出”,以人体为基准建立度量衡标准。
虽然上述小故事都是后人传说,却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自然哲学观念。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立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又将诏书加刻在量器的底部。一件量器所刻铭文,向后人讲述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几乎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历史功绩。秦权、秦量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据粗略统计,出土地域囊括了被统一的每一个诸侯国旧地,数量多达百余件。这些都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决心和雄才大略。
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历代流传下来的度量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还是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今天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就是有力的物证。
古人认识到“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用“燥故炭轻,湿故炭重”的原理测量湿度。在掌握度量衡技术方面,对自然规律有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计量技术,在历代史籍中都有辑录。研究者根据文献记载,对照所能见到的器物,考释其铭文,测量其实际数值,模拟、复现其计量功能,使尘封的古老科技重现光彩。
中华悠久的文明史流传下来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许多与计量有关的器物和文字资料,记录和讲述了一个个生动而有价值的故事。如考古学家曾统计过,在100多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天平、砝码,它们是用来称量可切割的黄金货币的。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们不断进行计量测试实践活动,在认识自然、改造自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度量衡文物。在中国灿烂的古代科学文明中,谱写下光辉的一页。
现代常见的度量衡
古代的度量衡分别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度、量、衡”分别是什么意思?度是计量长短,
量是计量容积,
衡是计量轻重.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度——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