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干什么用的?起初用以搔痒,于汉朝时传入中国后,“爪仗”((梵语名为阿那律)作为佛教徒随身装备之一,在中国流行开来,许多佛像...
如意是干什么用的?
起初用以搔痒,于汉朝时传入中国后,“爪仗”((梵语名为阿那律)作为佛教徒随身装备之一,在中国流行开来,许多佛像都手持如意,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唐朝以后,如意的使用功能逐渐消失,装饰功能增强,成为工艺品。
如意大致可分为三种,直柄式如意,造型线条简单,是为天官如意。顶端造型形似灵芝的,即为灵芝如意。而以玉器、翡翠、珊瑚、玛瑙、碧玺、象牙等名贵宝石,镶嵌在珍贵的紫檀红木,或者铜鎏金上的,则称为三镶式如意。
一柄经典的如意,由细长的手柄和云纹头部组成。早在中国东周年间,便已有如意的雏形。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孙权曾发掘出秦始皇使用过的一柄白玉如意。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物远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在清朝时,已成为宫廷的珍宝之一。它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衔结一长柄而来。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当时人们用它来搔手顾不到的痒处,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较为特殊的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
如意的样式
如意样式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现在经常见到的经典样式有三种,天官式如意、灵芝式如意和三镶式如意。
1、天官式如意:天官式如意就是直柄式如意,线条简单,但是高贵而威严。
2、灵芝式如意:这种如意的造型跟灵芝一样。这九鼎如意都是灵芝式如意。
3、三镶式如意:就是用玉器、玛瑙、碧玺、珊瑚、象牙、翡翠等名贵宝石镶嵌在珍贵的紫檀红木或者铜鎏金上,我们称为三镶式如意。
古代的”如意”是做什么用的??
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如意又名握君、执友,它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笏或称手版,民间又称朝板,大臣朝见君主时,持笏于双手,可记事其上,以备遗忘;搔杖,又叫做“不求人”,以搔杖搔痒,可如人意,如意由此得名。
宋代以来,如意的作用起了变化,已由实用器向陈设器过渡,并和吉祥图案联系起来。到了明清两代,社会上盛行说吉利话的习俗,如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制作如意的材料有金银、瓷器、各色玉石器和竹木器等。
如意的穗带上常常系着一个玉件头,有时琢两个柿子,有时琢一只羊。汉字有许多同音字,将自然界的生物和日常语言中的同音吉祥字互相结合,就成了一种有趣的语言艺术。
如“柿”和“事”同音,两个柿,便是“事事”,附在如意上,就合成“事事如意”;“羊”通“祥”,如意上的羊,就是表示吉祥如意。
扩展资料
艺术价值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
现今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意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有很多描写外貌的句子。例如,关于贾宝玉的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段有很多人的外貌描写。有探春、迎春、惜春、王熙凤、黛玉等等。
故宫展出160件套如意,如意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
如意在古代作用广泛,作用一、在民间可以作为搔痒的工具,类似于现代的痒痒挠之类;作用二、朝板,古时候大臣朝见君王时手持;作用三、作为吉祥饰物。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古到今,国人都对一些有着吉祥寓意的物品非常钟爱,这次在故宫博物院中展示出来的如意就是古人非常喜爱的一种饰物。
紫禁城里过大年,吉祥如意两相欢。2月10日新春佳节之际,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推出了新年首展“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这次展览对外展示了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158件(套)造型材质各异的如意,吸引了很多游客一炮眼福。
故宫博物院内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此次特别甄选出了160套有代表性的如意展出,分为了玉石如意、竹木如意、金属如意、九九如意和其他材质等五个单元,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如意丰富优美的材质造型和精湛的工艺。
如意又名握君、执友,最初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笏也称手板,在民间又称朝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双手持笏,可以将要事记于其上,目的是不被遗忘。
而搔杖,在民间常被称作“不求人”,用搔杖搔痒,可如人意,而如意也是由此而得名。
自宋代以来,如意的作用慢慢发生了变化,慢慢由一种实用器物向陈设器物进行过渡,并和一些吉祥图案联系起来。
发展到明清两代就形成了如意的鼎盛时期,如意的材料也涉及金银、瓷器、玉石和竹木等多种材质。
如意的穗带上常常会系着一个玉件头,有时会刻上两个柿子,“柿”与“事”谐音,为“事事如意”,有时会雕琢一只羊,“羊”与“祥”相近,寓意为“吉祥如意”,这也代表了我国古时候一种有趣的谐音艺术。
如意在清朝时期备受推崇,广泛运用于宫廷中成为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每逢宫廷佳宴、帝后寿诞或重要的皇室活动,大臣和王宫贵胄多会选择如意为庆贺礼品。
而在平时,帝后赏赐或朝堂重臣或是与外国互通礼品,也会时常使用如意。
古代的”如意”是做什么用的
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和尚讲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如意是干什么用的?
如意是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
《裨史类编》中载:“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意”。也就是说,那时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
出处
如意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这时的如意,既保留了原始“骚杖”的功能,又成为权贵手中时常把玩的信物。
唐朝房玄龄所编纂的《晋书》中记载:孙权曾得到一柄如意,“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意思是:孙权手里老拿个如意,一喝多了酒就拿着如意连比划带唱,同时用如意当鼓槌敲打痰盂,结果把痰盂边都敲豁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