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士兵主要吃的干粮是哪些食物

发布时间: 2022-10-22 22:00: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士兵打仗携带什么口粮?一直来都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足可见在战争当中,粮草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的高。我们...

中国古代的士兵主要吃的干粮是哪些食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士兵打仗携带什么口粮?

一直来都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足可见在战争当中,粮草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的高。

我们现代的军队伙食都已经比较好了,平时训练有相当科学的配比的大锅饭,战时有高科技含量的压缩饼干。

但是在古代的军队里面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科技和生产力水平都达不到,那他们的伙食自然也是很差的。作为要上战场打仗的士兵最起码得吃饱饭才能打仗,不吃饱饭就等于拖着身体上去送死。

古代士兵的口粮按照我们现在来看是极度不均衡的,但是也是也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主食为主的,像蔬菜、水果、肉蛋等等大部分情况下几乎都是没有的,但是偶尔还是要补充一下振奋士兵士气的。我们来看一下古代的士兵们到底吃的是什么?

早期农业不发达,渔猎为主

在中国早期的时候,农业并不发达,仅有的那一点点的粮食都是供给达官贵族等有钱、有地位的人食用,连一般的百姓都见不到粮食,更别说支撑庞大的军队口粮了。所以早期的古代军队打仗和游牧民族差不多,就是打到哪儿就抢夺哪里的资源。

但是军队又不是一直在打仗,所以在非战时和战时的空隙军队的士兵们要自给自足,种粮食肯定是来不及的,打渔和打猎就是最好的粮食补充,甚至是早期的军队主要的口粮来源。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军队都还是过着渔猎为生的生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大型的渔猎活动,一般打猎为主,因为打渔有地域局限性。

相传周武王举行一次打猎最多可以猎杀到上万头的鹿,肯定还有一些野猪、兔子等等。那个时候自然资源丰富,靠着这种方法一来很容易捕获猎物,二来猎物数量也多。

靠着这种军备口粮的补给,早期的华夏先民不断的向南方进发,开拓出了大片的疆土,向东直达海边,向南可达长江。

随着疆域、人口的增长,军队人口和战争的规模以及频率也在增加,自然捕猎已经满足不了军队的口粮消耗了。经过了夏商周三代半牧半农的社会发展,在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基本步入农业社会。

农业兴起之后以小米为主

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有一句话叫“小米加步枪”,这个小米就是“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口粮。

在中国完全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小米因为其耐寒等特性成为了北方最主要的农作物,也成为了军队最主要的口粮。

秦朝能一统六国,其中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小米的产量大、库存多,粮多兵壮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除了小米垄断了粮食地位,小米成为军队主食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耐储存,《宋史》中有“仓赡军粟陈腐不可”的文字记载。

小米可以保存九年、十年甚至更久,而大米只能保存五年,对于古代战线长而车马慢的现状,粮食耐储存是很重要的特性。

军队的粮食口感和味道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最主要的要能充饥、耐储存、方便加工、方便携带等,所以古代军队食物相当的简单,能吃就行。

在唐朝以前,军队的主要食物就是粥——小米粥。因为生产力落后,口粮不足,所以粥就是在缺粮的情况下最能果腹的食物,而且没有铁锅也就没有炒菜,只有陶器可以煮饭吃。

士兵会将小米粥煮的稠一点,介于米饭和稀饭之间,然后会加上一点蔬菜或者随便采摘点野菜加进去,煮成稠菜粥。士兵们还会摘一些野果子、各种豆子,条件好的时候会有腊肉加在粥里面改善伙食。

因为粮食缺乏所以浪费粮食后果很严重,隋朝法律规定,盗取边关军粮一升就会被判处死刑,斩首后还会波及家人。

士兵丢弃糟蹋粮食的也是斩首,处罚力度相当的严重。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士兵糟蹋粮食,因为都吃不饱,各朝各代对于军粮的分配多少也都有明确的规定。

秦军规定作战士兵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站岗的早晚三分之一斗。汉军规定士兵月粮二石九斗三升,盐三升。

小麦在很晚的时候才取代小米的位置成为军队主要粮食,主要还是因为北方小麦大范围出现(古代北方小麦和小米不冲突,一年两季一季小麦一季小米)。

前面说了军粮好吃好看都不重要,方便很重要,所以古代士兵虽然后来有了面粉,但是并不能吃到面疙瘩、面糊糊这些,也吃不到发面,因为发面太费事了,甚至面粉出现后都不用做饭了。

所以古代士兵后来的主食从小米粥变成了烧饼或者烙饼而非馒头,被称为“干粮”。

唐宋时期的时候烧饼开始出现在军粮当中,士兵背着一点烧饼就可以出门作战了,饿了直接拿来吃,可以减少补给的压力,也可以减少携带的东西。与烧饼配套的得有茶、酒和水,不然干巴巴的难以下咽。

宋朝的时候有些士兵就背着一块大饼、一块酱饼和一块盐块就可以出发作战了,这其中“锅盔”是特别有名的行军干粮。

明朝的时候军队发明了一种带孔的圆饼,有点类似甜甜圈,用绳子串一串方便携带。到了明朝大米也有大量的进入军队口粮之中,因为经济重心早已经南移,大米产量高种植面积也广。

为了方便还是将大米做成米饭然后再运往前线,吃的时候就干米饭泡水吃。

虽然后来出现了面和米进入军队口粮当中,但是小米的地位一直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没太大变化。

直到清朝的《皇朝经世文续编》还有记载:“古之饷军以粟”。

所以古代社会小米一直都是最主要的军粮。

还有就是蒙古军队的口粮更加的简单就是风干牛肉,他们可以把一整头牛风干到极其干的地步,用牛膀胱装起来背着走。

搭配上奶和酒一起食用,这种军备干粮应该是古代能量、营养比例最高的食物了,一人背一头牛可以吃好久。

蒙古军队还会将风干牛肉研磨成粉末,这样可以进一步节约空间,水泡可食。

他们的军粮可是中原军队的士兵可望而不可即的,这也是蒙古人作战凶猛的原因之一,因为军粮又扛饿,能量又足,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

古人也很早就认识到矿物质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古代有俗语“三天不喝咸菜汤,觉得两脚晃当当。”

最主要的补充就是食盐,所以以盐为主的咸菜和酱菜是中国古代士兵最主要的副食。

酱菜和咸菜既含有大量的盐分,又可以调味使得难以下咽的干粮容易吃下去,还便于储存,是军队最好的辅菜了。

早在唐朝以前吃小米菜粥的时候就会将咸菜或者酱菜加进去,还可能会有腊肉(情况极其的少)。到了后来唐朝军粮出现烧饼,酱菜和咸菜则更加的重要了,基本上成为和干粮一样地位的军粮,一般配合运输、携带。

前面说了部分朝代的军粮分配,其实不完全,汉代的时候的军粮分配每两石的粮食会配备两斗的酱,这是绑定的。

在明朝的时候有圈圈饼还有泡饭,士兵们会将豆豉掺杂大量的食盐捣碎成为泥巴状,然后用手团成饼状晒干。每次吃饭的时候掰开一小点点就可以当做菜来使用了,因为很咸所以很下饭还有独特的酱香味。

虽然中国人进入了农业社会摆脱了游牧和渔猎,但是不代表士兵们都是死的,有机会的时候他们依然还是会出去打猎和打渔。从前面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军粮当中基本上没有禽肉蛋奶,所以捕猎在古代的军队当中相当的普遍。

军粮当中除了有粮食、酱还有盐,那你难道不会发问“我打仗带盐干嘛?又不能直接吃?不是有酱吗?”。这里的盐就是用来打猎过后腌制咸鱼、咸肉的。

不仅仅是禽肉蛋奶,蔬菜水果也基本没有,因为没办法长途运输,所以采集蔬菜、水果、蘑菇什么的士兵们也会干,反正身在贫瘠之地缺食少粮的不放过任何可以加餐的机会。

总结

从古代的士兵的伙食,可以看出来古代的士兵非常的惨,粮食基本上都是最差的还不管饱,基本上每顿只能吃干粮配大酱混个半饱。如果想要改善伙食,就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出去打猎、打渔和采集瓜果蔬菜。

古代各军队的作战力和军队的军粮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成正比,秦朝粮食充足军队作战能力强,南宋后期拖欠边关军粮军队作战能力弱,还有就是蒙古人打仗凶猛。

所以在古代边关战士都是最伟大的,干着最多的事情吃着最差的东西,很多时候甚至都没有饭吃。

在古代士兵们打仗的时候会带一些干粮,就是一些干馍之类的东西,比较其他的东西,保存的时间长一点,而且可以直接吃。
古代行军打仗一般都是随身携带大饼,或者一些粗粮,因为这些干粮容易保存而且扛饿。
他们携带的口粮都是用小麦粉以及一些面粉做成的粗饼 ,这种饼比较耐饿。

两千年的美味,打仗必备的干粮是什么美食?

两千年前的美味打仗必备的干粮,就是我们所说的锅盔。当时秦兵在作战的时候,他们的干粮就是锅盔,锅盔是当时部队里面最常吃的干粮,也是士兵们最喜欢吃的干粮。
我们知道古代部队行军打仗粮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粮草的补给,那么这支部队就不能好好的打仗。士兵们都饿着肚子是打不赢了胜仗的。所以干粮的选择非常的重要,我们古代的智慧先祖就发明了锅盔这样一种方便携带适合储存并且味道好吃的锅盔作为打仗的干粮。

锅盔的好处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并且锅盔做的非常的大,可以背在身上。所以锅盔的由来就是因为他就像士兵身上穿的第二件盔甲。在关键的时候锅盔还可以保护士兵的生命,有时候会有飞箭到锅盔上,而不是直接射到他们的身上。

锅盔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厚的大饼。锅盔的做法也非常的简单,将面活好之后摊成大饼的形状放在一个锅面上进行烘烤,必须要小火慢慢的烘焙,直到它的水分基本散发干净。所以锅盔非常的干燥,易于储存,并且烘干了水分以后的锅盔还比较的坚硬,可以用来抵挡敌人的进攻,所以真是又能吃又能保命的好工具。锅盔在秦军行军打仗的时候,为秦军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

首先就是每个锅盔都有五6斤重,每个人一天发一个就可以啦。并且他们会把锅盔背在背上,用来抵挡敌人的进攻,在搏斗的时候也能发挥到很大的作用。所以说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锅盔现在一直被我们所保留下来,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传统美食,在北方的朋友家里很多人都会做这种美食,嗯,我觉得好像这是我们应该保留下去的美味。

我们现在的生活安定美满,但是在古代经常发生战乱,而且动辄就一年两载,那古代打仗必备的干粮基本是这三种食物。

第一种食物:小米。其实古代从军打仗的人是没办法吃到像家里那么好的饭菜的,毕竟在外面很多事情都不方便,那么在唐朝时期很多打仗的人都会吃小米来补充能量,毕竟当时的锅还没有发明出来,人们用的都是陶器,用来熬粥是最合适不过的,而且在夏商周的时候,那些行军打仗的人为了让粥里面有些味道,自己会采摘一些野菜,到时候由伙夫放到粥里面一起炖煮。而且当时带小米其实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在唐朝以前我国的军事中心基本都在北方,所以军粮也会采取就近原则,再加上小米保存的时间比较长,不容易坏掉,所以这是最佳选择。

第二种食物:大饼或馒头。到了宋朝和明朝的时候,打仗的军队基本会带着这些干粮了,毕竟将士们都是大老爷们,光靠喝粥也不能补充足够的体力,而且当时没办法对面粉进行精细的加工,所以当时的干粮都是死面。在古代的骑兵部队对抗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时候就自身携带杂饼和大酱,这样吃起来还有一点味道,也不至于饿到自己。到明朝的时候,基本大饼就直接烤成酥脆状,在中间穿一个小孔直接用绳子串起来,这样就能挂到自己身上了。

第三种食物:风干牛肉干。其实这个主要是游牧民族的军粮,因为他们那里从古至今都是畜牧业比较发达,所以他们会把牛肉烹饪好,直接做成牛肉干,而且风干的牛肉干里面含有的蛋白是普通牛肉的好几倍,所以在古代二十斤左右的牛肉干能吃好几个月。

这种美食名字叫锅盔,古代行军打仗基本上都带它,因为这玩意干燥,方便储存,携带方便,最重要的是锅盔这种美食,好吃不容易坏。

01、锅盔的起源

锅盔的起源得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时候纣王统治天下,纣王没事闲的跟群臣聊天,聊得兴起有大臣开始说西伯侯姬昌的坏话,具体说了啥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反正最终纣王命人把西伯侯姬昌抓进牢里,关了起来。吉人自有天相,姬昌顺利逃出牢狱,回到老家就开始整顿军务,练个三五七日之后,准备举兵讨伐纣王。

西岐与朝歌相距甚远,长距离作战粮草补给不弄好,这讨伐工作没办法做,西伯侯姬昌想了想,于是用小麦磨成面,做成大饼子,这玩意就是后来的锅盔。由于锅盔够坚硬,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来当盾牌使用,西伯侯的后人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为了纪念周文王发明锅盔,所以管锅盔叫做文王锅盔。

02、秦朝锅盔

等到了秦国时期,锅盔越做大,也越来越厚,老秦人管这玩意儿叫做墩饼。秦国的军队,但凡对外开战都要带这种粮食,墩饼这东西一般吃半个就管饱儿,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当作盾牌使用,当然不止军人要用,普通老百姓也会用墩饼当作干粮,那时候不像现在市场物品丰富,人们出门在外有口吃的就谢天谢地了。

03、现今的锅盔

现代锅盔出自唐朝时期,相较于以前的锅盔要小很多,稍微比巴掌大点儿,当然也有的地方做那种大锅盔,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一样,这也说明我国地大物博。锅盔这东西一般陕西人吃的比较多,例如羊肉泡馍,这个馍就是锅盔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锅盔的吃法和制作方法越来越丰富,总之一句话,对于锅盔的吃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打仗必备的干粮是锅盔。其是一种烙烤出的干面饼,原材料来自盛产小麦的八百里秦川。最大特点是存放时间久,十天半个月不变质,吃起来麦香扑鼻。十分适合远行当干粮携带。
这个食物就是锅盔,主要就是用小麦粉制成的,这种锅盔做出来很硬,但是不容易变质,带上10天半半个月都不会发霉,所以在打仗的时候才会带上这种锅盔。

古代行军打仗吃的是什么,都有哪些军粮呢?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又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那么在古代行军作战到底吃的是什么呢,主要有哪些军粮呢?

排在头一位的,当属小米,又叫粟,古称“稷”。我国很早就种植粟了,在半坡遗址中就有发现粟。不知道大家看到小米,能联想到什么样的食物样式呢?是小米粥吗。

其实最早军粮做法实际就是煮粥,他们用的炊具也不是我们影视剧里常看到的大铁锅,而是陶器。

一般会加入各种蔬菜,豆类等,条件差一点就是野菜野果,当然好一点的话还会有肉。另外那个时候的粥是非常浓稠的,或者说做的比较干。

我国种水稻也很早啊,为什么不吃大米呢?其实这还是和生产力有关系,由于当时的生产条件的限制,再加上隋唐以前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这些都让吃大米成为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要知道一种粮食有可能成为军粮,它的前提必须是多。还有一点就是比起大米,小米能够保存的时间更长。

汉以后,人们开始吃面,做汤饼,面疙瘩这些,类似于烧饼这样的干粮还是很少的。唐宋以后,烧饼成为战时军粮。

比如宋朝出征前,会下令城中制作干粮,如麻饼等,按量给茶、水等给士兵。行军时,士兵则背负糜饼、杂饼、皱饭、盐和酱。明朝军队还发明了穿孔烧饼,行军作战时背上一串,还有泡饭腊肉等。

另外,除了自己带的,还有自己去找的。那就是田猎,军队会去打猎,捕杀一些野味以充作军粮。当然,一些极端情况下,草根树皮甚至是人也是可以用来做军粮的。

古代没有罐头压缩食品,那行军打仗都吃什么?

很多看古装剧的人都不难发现的是粮草,对于一个军队来说,有多么的重要,所以要想保证粮食的充足,一定要备好更多的粮食,很多行军打仗的人会携带一些干粮,这样的食物容易保存,而且还非常的耐饿,用一个大袋子装起来就可以,唯一的缺点就是携带不太方便,所谓的干粮,就是我们现在吃的一些馒头,或者是一些用谷物贴的东西,这样的军粮装起来,在吃的过程中也更加的方便。


行军打仗都吃什么?

《梦溪笔谈》里说得很清楚:

“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

这里面说,古代行军打仗,士兵自己携带五日的干粮,然后配备的民夫一个人背六斗米。由此可见,士兵主要吃两种东西,一种是自己携带的干粮,一种是大米。大米大家都知道,那干粮有哪些品种呢?其实各个时代的干粮都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

《诗经大雅公刘》中有:

“笃公刘,匪居匪康。廼埸廼疆,廼积廼仓;廼裹糇粮,于橐于囊”。

这里所说的“糇”,是把蒸好的饭曝晒成干饭,装在行囊里,用作行军打仗的干粮。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干粮就有晒干的饭,这饭就包括古时说的五谷了。

汉代时候干粮的种类主要是谷、粟、糜为主,制作方法和春秋战国时代也是相近的。


宋朝时候的干粮有用米的,做法是:“取米一石,净淘炊熟,晒干,然后再蒸再晒,如此反复十次,得到二斗干粮。”,此外还有盐卤、豆豉晒干的饼等调料。

明朝时期,北方小麦种植普及,以明成祖被征为例,就发令 “各军沿途炒面……每军关与小麦三斗”,可见干粮已经包含了炒面,当时甚至还有配方流传:

“二两白盐四两姜,五斤炒面二茴香”。

清代也有记载说 “……断水三日,虽有炒面作粮,亦不能下咽”,可见清朝干粮也有炒面。

清朝的时候,出兵塞外,塞外黄沙漫天,又极度缺水,条件非常艰苦,军粮中就有了牛羊肉制成的肉干,还有果脯和茶叶。

但是炒面一直居于古代军粮的霸主地位,无法撼动。因此在古代作战的时候,士兵们并不害怕打仗,怕的是还没打就半路饿死了。

干粮的历史。

在古时候,所谓的干粮,实际上就是馒头和大饼,馒头和大饼是很晚才成为军粮的,因为面粉的加工比较困难,而且古时候的人们也不会发酵技术,所以那时候人们做成的干粮全都是死面。宋明两朝的军队就比较喜欢吃大饼,大饼是汉朝时期才出现的,只是汉朝军队并没有将大饼作为军粮。

一直到唐宋时期,大饼才慢慢成为军粮。


唐朝时期,为了对抗突厥、回纥等西北游牧民族,就建立了一支特殊的骑兵部队,而为了减少后勤运输,这支骑兵部队就携带干粮和其他一些食物长途奔袭,万里转战。

宋朝军队征战时,士兵们往往背负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大酱行军。

发展到明朝,大饼的吃法就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压缩饼干。当时,明朝士兵为了便于山区林地作战,就将圆饼用炭火烤灸,烤至酥脆咸香后,在圆饼的中间戳一个小孔,然后用绳子串起来,士兵携带起来就很方便。


古代的干粮怎么制作?

《武经总要》专门记载了几种制干食的方法:

一是用米一石,淘净蒸煮后过滤去掉米汤,然后曝晒,晒干后风去灰尘,再用蒸笼或蒸屉蒸,蒸熟再晒,晒干又蒸,往返十遍,可得干粮二石;

二是取米一合(中国古计量单位,约0.15公斤,十合为一升),在煮食前,先以热水浸泡,等浸泡透之后,再晒干煮熟,晾干后备用,一人可吃50天;

在干粮用尽,又无接济的情况下,杀军畜、采野果,装备中凡用皮革制作的,也可取下煮食。书中还介绍,靠山野营,采摘松皮10斤,与米五合共煮,等到煮烂,每半斤能吃一天。

当然了,要说条件好,北方游牧民族的士兵条件都挺不错,通常来讲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中原地区的时候是不带干粮的,一路烧杀抢掠就够吃的,当然有时候为了长期作战,也会带上一群的牛羊,以牛羊肉为食物,现吃现杀,在现在看来,他们吃着烤全羊,烤全牛打仗,感觉似乎是“美滋滋”啊。


总结:这些呢,都是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士兵们吃的东西,当没有粮草的时候,士兵们就惨了,树皮、野草,这些都能作为食物,战马有时候也难逃厄运,最甚者,以同类为食,实在残忍,我们不提。

在古代没有罐头食品。军队在行军打仗时都吃干粮或者腌制的肉,也会埋锅造饭
吃干粮,比如饼之类的面食。因为这样的食物易于保存,饱腹感强。在行军打仗中很是适用。
行军打仗吃干粮,因为只有干粮能够让军队去拥有比较多的补给,而且也能吃。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的士兵主要吃的干粮是哪些食物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374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隋唐以前的世家大族真的那么不堪吗你身边有没有做小姐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