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最早是褒义词吗?在现代汉语中“衣冠禽兽”是一个贬义词。这个词很少施于人,只有那些道德沦丧、行为无耻之徒,才可能被斥为“衣...
衣冠禽兽最早是褒义词吗?
“衣冠禽兽”来源于明朝官吏的服饰制度。“衣”,穿衣,指官吏所穿的袍服。“冠”,戴帽,指官吏所戴的官帽。“禽兽”指各级官吏官服“补子”上绣织的各类动物图案。
所谓“补子”,即以规定尺寸的锦缎,用金线或彩丝绣上禽兽样的纹饰图案,缝缀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部位,以表明官阶,分别贵贱。据清代张廷玉等所撰《明史·舆服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时人称这种有补子的官服为“禽兽衣冠”,并用“衣冠禽兽”指代朝廷的文武官员。所以,穿“禽兽”袍服,享荣华富贵,是当时大多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故清人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云:“读书入学莫徘徊,可以升官又发财;禽兽衣冠天下遍,人人都向此中来。”
时至明朝中后期,乌烟瘴气的宦官政治彻底颠覆了“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导致文官爱钱,武将怕死;大小官吏飞扬跋扈、贪赃枉法、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而贫穷善良的黎民百姓无处伸冤,只好直接诟骂那些道德败坏、为非作歹的官吏为“衣冠禽兽”。百姓口中的“衣冠禽兽”,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一样卑劣的大小官吏。自此,这一富含褒义的代称渐渐演变成一个贬义词。如明末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 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盗贼)。”
清朝沿用明代服饰,也有补子,但“衣冠禽兽”的褒义已荡然无存,完全变成了贬义词。如李汝珍《镜花缘》:“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衣冠禽兽”词义的演变,也是词语由褒变贬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衣冠禽兽 是褒义还是贬义?
成语“衣冠禽兽”最初指什么?
衣冠禽兽源于什么?该词一直都是褒义词吗?
衣冠禽兽的来源是明代官员的服饰,因为服饰上的各种装饰动物,所以有了这个成语衣冠禽兽,在当时是特指这些官员,并不是骂人的意思。在古代衣冠禽兽是褒义词,是对当官的一种别称,并且因为古代的衣服有严格的限制,百姓的衣服上基本上没有装饰,所以衣冠禽兽也是一种当官的称呼。但是在现代是一个骂人的成语,主要是对一些人品不好的人的讽刺。
明代的官员身上的服饰上面都有各种动物的装饰,文官的衣服上一般是禽类动物,比如鹤,鸡等动物,而武官的身上一般是兽类动物,比如老虎,豹子等动物,所以成为衣冠禽兽。在官员上朝的时候还要称呼满堂衣冠禽兽,这是一种别称和雅称,因为只要官员才有衣冠禽兽的资格。在明代,由于各种政策的严格制定,所有人的穿着,打扮都是有特定的规矩的,比如各个工作职业都穿什么衣服,什么发型,甚至系什么腰带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衣冠禽兽是一个对官员的别称。
在现代,因为衣着打扮自由,基本上想穿什么衣服都可以,所以很多的人都是自由打扮,而衣冠禽兽这个成语的价值就消失了,因为官员的穿着基本上已经远离了品级制度的规定,没有衣着的等级了,所以衣冠禽兽的作用就没有了,所以现在衣冠禽兽就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了。
一般对一个人形容衣冠禽兽,现在都是指的这个人很坏,虽然是穿的人的衣服,但是却是一个连禽兽都不如东西,所以形容这个人的人品很差,并且是个会恶人,一个连禽兽都不如的人。所以现在衣冠禽兽一般是作为贬义词来使用,而不再是一个别称,更不是对官员的雅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