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究竟为什么会东渡,他有什么目的?众所周知,玄奘西行,目的是为了学习佛法和取经。那么问题来了,玄奘西行一百年后的鉴真东渡,...
鉴真和尚究竟为什么会东渡,他有什么目的?
众所周知,玄奘西行,目的是为了学习佛法和取经。那么问题来了,玄奘西行一百年后的鉴真东渡,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向日本传播佛法和“输出”文化,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鉴真前五次东渡,均以失败告终。”这句话说来轻巧。实际上,从被日本遣唐使普照和荣睿等人激发东渡的愿望后,鉴真就不断地在尝试。从扬州出海不行,就转战至福州。乃至,海风把他们可怜的船从福州吹到了海南,越走离日本越远。
荣睿因为劳苦而离世,而鉴真最得力、最优秀的弟子祥彦也去世了,就连鉴真自己,也几乎失明。然而,他仍然没有放弃东渡日本的想法。
等鉴真再次回到扬州,重新回到起点,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也就是说,在这10年的时间里,鉴真屡次尝试,终究没有成功,几乎每回都因为海路凶险。船在大海中漂流,能活下来已是万幸。
鉴真在与大自然抗衡的10年里,大约只有苦笑。
到753年,日本派过来的遣唐使已经到了第十批。
等使者藤原清河返航,他的船终于载上了鉴真,正是这趟船,成功到达了日本。
鉴真孜孜不倦地东渡日本,除了本人弘扬佛法的意愿外,与当时唐朝的社会文明也是密切相关的。
当时的唐朝强盛、开放的文明,就像暗夜里的发光体,周围的落后文明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想去发光地看看。
当时,全面落后的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一拨一拨的遣唐使进入中国。天文、地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他们的学习范围之内,当然也包括佛学。
唐朝放开怀抱迎接各国使者,正是反映出他的大国自信和优越感。
史学家普遍认为,佛教层面,中国就是日本的母国。
玄奘西行回国整整100年后,鉴真才开始他的第一次东渡计划。
那个时候,唐朝比100年前更自信。佛教徒也有理由认为自己所在的国家正处在佛学界的中心地位。
大约正是抱着这种佛学无国界以及传教的思想,当日本遣唐使向鉴真发出东渡邀请,鉴真也下了这个决心。
唐朝盛世那种各国“知识分子”云集的气氛,令人想到20世纪初的巴黎,或者现代之美国,宛若“黄金时代”。
生活在繁华都城里自然是优渥的,一旦出行,交通仍然是巨大的问题。
长途旅行,不只艰辛,还意味着需要冒生命危险。所以,在漫长跋涉、九死一生的文化交流中,走出去的总是信仰虔诚、甘愿冒险的僧人。
鉴真最为典型。
哪怕一路都有人庇护,有官员将他奉为神明,钱财船只用品一概不在话下,也曾总是缺少一点“天时”,风浪里漂泊,无法靠岸。
在鉴真无法抵达的10年间,他写了两首诗明志,其中一句结合他后来的凶险旅程来看,不免感慨:
如论惜命短,何得满长祇。
现在我们还存在着一定误区,认为“穷得没饭吃才被送去寺庙当和尚”,但是在唐朝,想成为正式僧人,过程繁复,最终被国家官方认可,至少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鉴真一到日本,就在日本的要求下,对流传在当地的佛经进行了校对。
他双目无法阅读,只靠听人逐字诵读来指出其中的错漏。
除了这些细微工作,鉴真真正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天皇建立起受戒仪式。
在此之前,日本寺庙的宣誓都是僧侣在佛像前“自我认定”,不是由受戒师完成。
换句话说,那时日本的僧侣系统极为混乱,训练、受教、受戒等过程,都没有严格的规范。
鉴真说服了日本天皇,在他初到奈良住的东大寺,设立戒坛。他在这里为几位皇室成员及400多名沙弥受戒。还有原先受过旧戒的80名僧人,也愿意再重新受戒。同时,鉴真还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流传。
自此,日本受戒传律的规则就被鉴真重新建立。
就在设计东大寺戒坛建筑群的过程中,鉴真开始像一位建筑师一样工作。这项才能是鉴真年轻时习得的。
他在国内游学时就对庄严的佛寺建筑艺术十分上心,跟着他的受戒师道岸和尚,鉴真近距离地观察学习了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的监造过程。
不光是看和听,鉴真还有过几次真正的实践经历过程。
建筑,称得上是他多于一般僧人的一个技能点。
所以,当日本天皇将奈良城西一座亲王的旧址赐给鉴真后,他利用这座基址好好地“炫耀”了一把,与弟子及工匠一起设计并建成了如今著名的唐招提寺。
无论是“外部涂丹”,还是“讲堂内部广阔明朗”,复刻的不仅是唐代建筑艺术风格,也试图复刻盛唐的气势。
日本美术史上奈良时代的灿烂,鉴真和尚有着重要的一笔。
鉴真不仅为日本带去了佛经,还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
在佛教、医药、书法等方面,鉴真对于日本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
至德元年(756年,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弟子法荣治愈了圣武天皇的病。
当时,鉴真虽然已经双目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鉴定药物真伪,辨之无误,因此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人称汉方医药始祖。
日本医学史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
除了佛经、佛像和医学,鉴真还带去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行书帖真迹。日本人爱吃的豆腐,也是鉴真一行带去的。
他还向日本传授了绘画、雕塑、印刷、榨糖、缝纫、烹饪等技术,在日本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敬重。
鉴真东渡日本,是继中国移民促进日本由绳纹文化迈入弥生文化后,日本文化的又一次大的飞跃。
至今,日本依然到处可见秦汉、隋唐遗风,特别是建筑、文字和民俗。
鉴真67岁抵达日本,76岁圆寂,被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正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
在文化交流这个理当“双向流通”的定义里,鉴真的东渡,与若干年前的玄奘和义净的“学习”相呼应,为唐朝闭合了“输出”这个环节。
玄奘西行目的是取经,那鉴真东渡是为了什么?
玄奘西行目的是取经,那鉴真东渡是为了什么?鉴真曾和数位高僧六次东渡,历经多重磨难,唯一的目的就是传播文化。
鉴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僧人。他在我国民间游学讲义,四海之内皆有名,人们对为传播我国佛教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位矢志不渝的传教者,还是少年时就已跟随父亲出家为僧。鉴真早年期间,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沙弥时,就非常谦虚,寻访各地高僧。他为了信仰游历我国各地,曾在洛阳,长安等地停留数日。在此期间,潜心研究佛学,不停地向佛门前辈们请教。鉴真博览群书,除了佛学方面的一流成就,他还在医学,书画等领域成就不菲。
从他六次漂洋过海东渡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非常有毅力的人。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有限,人们知识程度的匮乏,再加之遥远的路途舟车劳顿,海上环境又及其恶劣,因此鉴真前几次东渡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够圆满结束。有时是因为客观原因不得不返航,有时是因为身体原因所迫。曾由于医学条件的匮乏,鉴真竟被耽误到双目失明的如此严重之地,但无论现实条件如何艰苦,鉴真从未有过半分退缩,实在令人为之动容!
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来请鉴真前去讲学,从使者们身上鉴真看到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的渴望以及敬仰。这也是鉴真为何历经数次磨难也要远渡讲学的原因之一。日本人对鉴真一直保有很高的评价。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原因、过程、贡献、精神?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高僧鉴真: 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玄奘西行是因为他发现各种佛学流派中所存在的对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后,遂产生了前往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求取真经”、以探求佛学本来面目的想法.
影响:玄奘西行走通了张骞当年没有走通的路,带回了前人不曾带回的印度佛典,扩大了中国和丝绸之路的影响,延伸了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功能方面所覆盖的范围.创立学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翻译佛经,传播学说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
鉴真东渡的是弘化佛法,传律授戒
玄奘西行是因为他发现各种佛学流派中所存在的对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后,遂产生了前往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求取真经”、以探求佛学本来面目的想法.
影响:玄奘西行走通了张骞当年没有走通的路,带回了前人不曾带回的印度佛典,扩大了中国和丝绸之路的影响,延伸了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功能方面所覆盖的范围.创立学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翻译佛经,传播学说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
精神上都是体现了,艰苦奋斗,矢志不逾
二者都促进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唐朝的鉴真大师为什么要六次东渡?
鉴真为什么如此执着的多次东渡,是什么促使着他?鉴真在日本被称为“律宗之祖”、“文化之父”,鉴真六次东渡的故事也被载入史册。
鉴真东渡可以被称为偷渡,因为并未经过官方的批准。然而,鉴真执着于此,最终获得了成功。将中国的建筑、茶叶、医药等文化精粹传到日本。
如果再过上几百年、一千多年,当看到倭寇频繁骚乱中国百姓,当看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鉴真是否会为自己的东渡行为感到自责:前有达摩,后有玄奘,而他鉴真也要影响世界。为了一己私利,将中国文化作为名利交换,贻害万年。
说实话,鉴真的六次东渡行为,并不顺畅。前五次均以失败告终,唯有最后一次,才苟且去了日本,在日本活了十年。
第一次东渡,鉴真被举报为勾结海盗,被官府拘禁。当然很快又被释放,日本僧人被遣返回国。
第二次东渡,鉴真一行遭遇大风大浪,飘至舟山群岛,后被人救出。
第三次东渡,越州僧人为挽留鉴真,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想要引诱其去日本,日本僧人荣睿被抓,东渡失败。
第四次东渡,被当地政府拦截,遣返回扬州。
第五次东渡,东海遭遇大风,在海上漂流很长时间,鉴真被吹到了海南三亚。
本着“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的誓言,即使鉴真日后眼睛瞎了,仍然坚持东渡,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鉴真也终于实现了名利双收,永世流芳的愿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