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大舅哥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关羽?武圣关羽大意失荆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驻守荆州的部将叛变,使关羽既无法回援解荆州之危,又没有...
刘备的大舅哥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关羽?
武圣关羽大意失荆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驻守荆州的部将叛变,使关羽既无法回援解荆州之危,又没有安身之地,只能束手就擒。而在背叛关羽的这些人中,有一个人身份是极为特殊的,那就是刘备的大舅哥糜芳。
糜芳与刘备可谓共患难。刘备最为穷困之时,糜家散尽家财自助刘备,而曹操后来也曾封糜芳为彭城相,而糜芳与他的兄长糜竺一样,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是继续跟随刘备。如果说刘备与关羽亲如手足,那么关羽和糜芳不仅仅是老相识,而且也沾亲带故呢。那么,这么铁的关系和背景,糜芳又怎么会背叛呢?
一般来说,主要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是关羽看不起糜芳,言语行为方面自然会对他有些轻慢。
二是驻扎在公安的将军士仁已经投降,糜芳孤立无援。
三是糜芳是个软骨头。
这些理由都有一定道理,但却未必是糜芳决定背叛的主要原因。试想,糜芳随刘备出生入死,显然早就置生死于度外,而他能舍去官位、财富去追随刘备,唯一的解释就是为了更大的理想。这种人又怎么会轻易因为危险而背叛呢?至于和关羽关系的不好,想来二人也不是第一天认识了,就算关系不好也不至于因为这种问题就反水了,而糜芳效忠的是刘备,又不是关羽,所以不会因为个人关系而左右国家大事。
那么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呢?最主要的关系还是因为刘备!
刘备对于糜氏兄弟的任用,始终是放在不轻不重的位置。给予糜竺最高的官爵,但却始终没给与他实权。《三国志》对糜竺的评价是“雍容大方,敦厚文雅。但不擅长谋略。”对于糜竺的这种安排或许说得通,但是对于糜芳的安排或许就有些奇怪了。
相比于其兄,糜芳要有才能的多,至少是一位合格的将军。这一点从他投降吴国后的经历可以看出。《三国志》记载“权令将军贺齐督糜芳、刘邵等袭蕲春”,这一战吴国取得了胜利。令人尴尬的却是,这时糜芳在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作战记录。作为降将,孙权不但没有猜忌糜芳,反而继续任用他,还委以军队,命其征讨敌国,若非糜芳有将军之才,孙权又何以冒此风险呢?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一定才华的将领,追随刘备20多年,却没有任何征战记录。
唯一能解释这一点的,或许就是糜芳的外戚身份。刘备自诩为汉室后裔,显然也会注意汉朝的一些弊病。汉朝400年历史,每一次危机似乎都离不开外戚的兴风作浪,这一点刘备自然知晓,所以对于既有外戚这一尊贵身份,又在实际上是自己恩人的糜家处处提防。所以并不重用他们。
作为糜家族长,糜竺或许在跟随刘备多年后,已经看透了刘备的心思,也看淡了当初的理想。而糜芳似乎并不死心,要钱财,糜家早就富可敌国;要官爵,自己最后在蜀国做的太守之职,也不比20多年前在曹操那里得到的“彭城相”之职大多少,而自己打算建功立业的抱负却一直没实现。
于是,趁着吕蒙偷袭荆州的机会,糜芳也就索性投降了,换个去处再为梦想拼搏一下吧!
麋芳是刘备的大舅子,为啥要背叛关羽?
马忠引傅士仁、糜芳于江渚屯扎。当夜三更,军士皆哭声不止……(麋芳)遂与傅士仁商议曰:“军心变动,我二人性命难保。今蜀主所恨者马忠耳;何不杀了他,将首级去献蜀主,告称:我等不得已而降吴,今知御驾前来,特地诣营请罪。”仁曰:“不可。去必有祸。”芳曰:“蜀主宽仁厚德:目今阿斗太子是我外甥,彼但念我国戚之情,必不肯加害。”二人计较已定,先备了马。三更时分,入帐刺杀马忠,将首级割了,二人带数十骑,径投猇亭而来。
次日,到御营中来见先主,献上马忠首级,哭告于前曰:“臣等实无反心;被吕蒙诡计,称言关公已亡,赚开城门,臣等不得已而降。今闻圣驾前来,特杀此贼。以雪陛下之恨。伏乞陛下恕臣等之罪。”先主大怒曰:“朕自离成都许多时,你两个如何不来请罪?今日势危,故来巧言,欲全性命!朕若饶你,至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关公乎!”言讫,令关兴在御营中,设关公灵位。先主亲捧马忠首级,诣前祭祀。又令关兴将糜芳、傅士仁剥去衣服,跪于灵前,亲自用刀剐之,以祭关公。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东吴将士士气低落,有人甚至提出杀掉麋芳和傅士仁向刘备投降。麋芳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连忙与傅士仁商议。最终,两人杀死马忠并前往刘备军中投降。原本麋芳、傅士仁以为刘备会因此绕过自己的性命,谁知刘备对于二人当年投降东吴导致关羽被杀之事耿耿于怀,下令将麋芳和傅士仁处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口中的“九泉之下”, 意为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魏书·阳平王传》中的“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泉之下,实深重恨。”
小说中提到的麋芳和傅士仁杀死马忠投降刘备即被刘备所杀的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按照《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无论是马忠、麋芳还是傅士仁都并未在夷陵之战中被杀。《三国志·吴主传》载:“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麋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宗。”这场战斗发生在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也就是夷陵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由此可见麋芳在夷陵之战期间既没有投降蜀汉,更没有因此而被杀。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麋芳背叛关羽投降东吴的确是历史的真实。《三国志·关羽传》载:“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在《三国志·杨戏传》中,也有“(麋芳)与羽有隙,叛迎孙权”的说法。
说到麋芳这位叛将,其身份非常特殊。他不仅是刘备集团的元老,还是刘备的大舅子。早在刘备担任徐州牧期间,麋芳便与哥哥麋竺一起投靠了刘备,从此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从他当时担任的南郡太守一职来看,他显然也是刘备集团的一位重要人物。
麋芳为何会在关羽远征樊城、荆州守备空虚的情况下背叛刘备投降东吴呢?上面引用的《三国志·关羽传》中的记载表明,关羽原本就看不起麋芳,又因军粮和物资供应责备麋芳,甚至放出战斗结束后将处理麋芳之语,令麋芳非常恐惧,担心日后会被关羽借机除掉。吕蒙正是发现了关羽与麋芳之间的巨大矛盾,因此才对麋芳进行利诱,麋芳这才投降了东吴。说到底,荆州之失与关羽被杀,都是同僚关系不睦所致。像麋芳这样的元老都会背叛,可见关羽处理同僚关系的能力是多么的不堪了。
刘备的大舅哥为何会背叛呢?
《三国演义》中,刘备一共有两个大舅哥,分别是糜竺与糜芳。糜竺对刘备一直忠心耿耿,后来背叛的是糜芳。糜芳刚开始时,并无叛变的迹象,是刘备的大舅哥,也没叛变的道理。然而,吕蒙奇袭荆州时,南郡太守糜芳被傅士仁劝降,一同投降了东吴。此举的直接后果就是关羽败走麦城,孤立无援,最后于临沮被马忠所擒,身首异处。那么跟随刘备二十多年的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刘皇叔呢?下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得出这四个原因。
其一,糜芳和关羽的关系欠佳。虽然糜芳是刘备的大舅哥,却并不如关羽和刘备亲近。想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这份交情,不是亲情,胜过亲情。糜芳是刘备的大舅哥不假,毕竟没有和刘备有那一段过命的交情。
关羽仗着是蜀汉集团的二把手,刘备的二弟,藐视才能欠佳之人,看不上凭借裙带关系上位的糜芳。久而久之,关羽和糜芳的关系越来越差。平时还看不出有啥问题,关键时刻,如东吴吕蒙大军压境,好朋友傅士仁劝降,糜芳再想到自己同关羽的紧张关系,就产生了叛变的想法。
其二,关羽在北伐前,糜芳、傅士仁作为先锋,饮酒失火将军器粮草尽皆烧毁。这次事故,造成诸多损失,关羽本欲将糜芳、傅士仁二人斩首,费诗以“未曾出师,先斩大将不利”为由,劝阻关羽暂且饶恕这两人。糜芳和傅士仁才保住小命。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关羽将糜芳和傅士仁各打四十大板,免去先锋印,让其分别守卫南郡和公安。糜芳和傅士仁心怀仇恨,为后来叛变埋下了种子。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乃唤武士各杖四十,摘去先锋印绶,罚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
其三,糜芳无法供给关羽前方粮草,怕秋后算账。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后,声威大震。此时,他围困樊城日久,粮草匮乏,便派遣催粮官,前往公安和南郡催促。然而,吕蒙白衣渡江,已经奇袭荆州,招降傅士仁。仅凭南郡,糜芳筹措不了“白米十万石”。他即使筹措到足够的粮草,也无法保证将其安全送到前线。这时,糜芳即使守住了南郡,面临的也是关羽的斥责,起码没有完成押送粮草任务。古代打战,靠的就是后勤,如果关羽这次北伐失败,第一个处理的就是糜芳和傅士仁。糜芳和傅士仁还有可能被关羽当做这次战役失败的替罪羊所斩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