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的中心开花是否现实,如果成功国共的结局会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10-11 16:00: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张灵甫如果不死,最终的战争结局会咋样?很多军迷谈起孟良崮战役时,总觉得整编74师右翼的整编83师,增援一直不积极。一些张灵甫的粉...

张灵甫的中心开花是否现实,如果成功国共的结局会怎么样

张灵甫如果不死,最终的战争结局会咋样?

很多军迷谈起孟良崮战役时,总觉得整编74师右翼的整编83师,增援一直不积极。一些张灵甫的“粉丝”们甚至称张遇到了李天霞这个“猪队友”,这直接导致了74师的全军覆没。难道果真如此吗?

历史虽不会假设,但我们可以客观还原分析当时的战事演变情况。李天霞到底增援积极还是不积极呢?如果他全力增援,孟良崮战役的结局会反转吗?

83师师长李天霞

83师增援74师确是不怎么积极,与张灵甫有矛盾是主因。

个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往往会影响到工作、甚至是事业。李天霞与张灵甫分别是黄埔三期、四期生,两人同在74师(军)成长出名。按说李比张资历老,基本上是李每升迁一职,余职便由张来接任。两人关系一直尚可。但就是在最后竞争74师师长时,李天霞输给了张灵甫。两人因此关系变得很一般。这次,孟良崮战役,唱主角的是张灵甫,李天霞肯定有坐视心理。

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李天霞增援显然不够积极,“仅仅派出了第56团的两个营去执行解围任务”。

据6纵战史记载:李天霞“仅以少数部队沿公路向北进行试探性进攻,遭我大朝山、侍郎宅之线的51团侧击后,被迫缩了回去”。这也是李天霞增援不积极的又一个佐证。

83师被我6纵七战七捷时狠揍过,对我有一定忌惮心理。

李天霞的83师仗着是蒋介石的嫡系,全部系美式装备,原本也很骄兵轻狂。但经过苏中战役我七战七捷后,粟裕第一个打的就是李天霞的83师。因此,李天霞对打败过他的粟裕和6纵,多少还是有一定的忌惮心理的。李天霞与我作战比较小心谨慎。

通常来讲,一支部队输给过另一支部队,那么,这支部队在心理上总会有些阴影的。显然李天霞是有这个阴影的。后来的宿北、鲁南、莱芜战役,更使李天霞的这种心理加重。他深知粟裕的厉害,害怕一不小心就被灭掉,这也是83师增援一直不积极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74师师长张灵甫

83师在张灵甫死前两小时,“才把所有部队投入到战斗”。

5月16日下午3时,“整编第74师与83师电台联络中断”。作为职业军人,李天霞本能地预感到张灵甫大事不好;同时他也深知如再不全力出手,他会脱不了干系的,肯定会落得个增援不力,蒋介石绝不会轻饶他的下场。于是,李天霞“终于决定把所有能调集的部队全部投入战斗”。但这时显然为时已晚,根本于事无补。

两个小时后,张灵甫即被死亡。孟良崮战役已然画上休止符。

83师被我6纵、8纵各一部看紧盯死,即使全力增援也徒劳。

粟裕用兵之妙,存乎一心。他在下决心打74师时,把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83师救援可能不积极的因素都充分考虑了进去。但作为用兵大师,粟裕是备足后手的。自始至终,83师一直被我6纵、8纵各一部紧紧的盯死。即使李天霞全力增援,也不可能冲过6纵、8纵为他构筑的铜墙铁壁。更何况,如果83师果真不要命的去增援,后面还有2纵一部再牵制着呢。因此,李天霞决然不敢轻举妄动的。

关于这一点,黄百韬的整编25师便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对74师的增援,黄百韬的25师还算是积极的。25师的战斗力不亚于83师,黄百韬的指挥能力也不亚于李天霞,但在1纵、6纵的阻击下,黄百韬的25师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与74师相隔几公里,但就是不能汇合,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张灵甫部被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李天霞的83师全力增援,依然不会改变张灵甫死亡的命运。孟良崮战役的结局是铁定的,根本不会反转的。——因为他们遇到的是战神粟裕,遇到的是叶飞、陶勇、王必成、王建安、许世友等一干铁血虎将。

按照当时的形势,张灵甫死或者不死,对于战争的结局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张灵甫算是国军中的一员猛将,在孟良崮之战中,他的意图是中心开花,但是因为内部斗争的原因,张灵甫最终没有等到援兵。而且孟良崮的地形也不太适合防守作战,面对我军重兵围困,张灵甫也算是一个插翅难飞的局面了。

其实当时我军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原因很简单。第一就是得民心,从二战开始,决定战争胜利与否的主要因素就是后勤支持和组织度。我军的后勤支持虽然简陋,但是有大量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后勤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不管是解放战争,还是后来的朝鲜战争,动员人民群众为军队组织后勤工作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光荣传统。

第二就是组织度,要知道在当时,大多数军队都是通过拉壮丁的方式来扩充兵员队伍。而我军从建立开始,就一直都是自愿参加。从主观能动性的方面来说,我军就已经占了上风。而且从建军之后,我军一直在推行文化教育,每个军团都设置有教导队,从思想上武装军人。这样的军队组织度是空前的。组织度的具体体现就是令行禁止和死战不退。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如果当时我军能够拥有像样的武器,那么必然会取得摧枯拉朽般的胜利。在解放战争后期,我军装备水平上升之后,也的确印证了这个观点。

最后就是当时的国军贪污腐败严重,从抗战时期就出现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这对于一支部队的士气,是相当大的打击。但是我军始终奉行官兵平等,大家伙吃的都一样。甚至还有伙食费结余,然后平均分给所有人的情况。

最终的战争结局仍然是维持现状。因为他死不死都不会影响最终的结局。
最终的战争结局,也就是他随着国民党一起败退到台湾,因为国民党的失败是无法避免的,这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够决定命运的,就算他不死,他也只能够后退到台湾
张灵甫虽然是国民党杰出将领,但是当时的国民党全党上下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军队同僚之间不团结,内讧,并且人民解放军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即使他不死,也不会改变最终的结局。

当年国民党74师为什么覆灭

孟良崮战役是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以27万人对抗国军约45万人。,三天时间,解放军以少敌多,在国军重兵云集的地区将74师全军覆灭,并且拿下了敌方上将张灵谱首级,宣告胜利。

据了解,国民党74师是当时国民党五大主力军之一,装备美械装备,是甲种装备师,也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不对,但却在这场战役中被全部歼灭,其中到底有什么惊人的真相呢?中国历史网(www.lishi.com)小编这就来为大家揭晓。

孟良崮战役国民党74师全歼真相

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兵力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企图先占领陕北和山东,再占领华北和东北,进而占领全中国。在山东战场,集重兵40余万,由顾祝同坐阵徐州指挥,分别由汤恩伯、王敬久、欧震组成3个机动兵团,沿临沂至泰安一线,齐头北进,企图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于沂蒙山区。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精心布阵,开始与之斗智斗勇。当时,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各部相当集中,为避免在进攻中被分割歼灭,采取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

为了调动国民党军队,迫使其分开,以便在运动战中将其各个击破,在1947年4月初到5月初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粟裕先后制定了5次调动国军的计划,指挥部队时南时北,忽东忽西,诱使其往返行军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极大地消耗、迷惑了国民党军,终于导致第一兵团汤恩伯判断失误,认为陈毅、粟裕在他们强大军队的连续挤压下,已变得惊慌失措,不敢应战。于是,命令所辖各部发动全线进攻,以74师为主要突击力量,由淮阴出涟水,进入鲁南之临沂,担任开路先锋,向蒙阴进攻。为保证74师行动安全,汤恩伯还把黄百韬整编第25师、李天霞整编第83师置其左右,翼护其行。74师很快就占领了郯城、新泰、蒙阴,于5月11日从垛庄占领黄鹿寨、三角山、杨家寨、孟良崮,前锋直指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所在地坦埠。由于国民党军队拟对华东野战军实施中央突破,担当中路主攻的74师态势势必稍形突出,这样就将原来在一条线上齐头并进的整编第25师、整编第83师稍微落在了后面,为华野围歼74师造成了有利战机,但在战役发起前此两翼部队距74师皆不到10公里。

粟裕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情报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战局发展,决定以中央反突破对付国军的中央突破,采取正面反击、两翼楔入、断其退路和阻击各路援军的战法,将74师从国军重兵集团中割裂出来予以围歼。战机难得,稍纵即逝。决定围歼74师是陈、粟在很短时间内定下的决心,5月11日晚摸清74师动向,5月12日中午正式下达了围歼74师的作战命令。

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8纵队楔入整编74师的左右邻结合部位,迂回穿插,抢占芦山,以第6纵队赶至垛庄封闭合围口,断其退路以第4、第9纵队实施正面突击,而以第2、第7、第3、第10纵队分别阻击、箝制莱芜第5军、新泰整编第11师、河阳第7军和整编第48师。此时,第74师师长张灵甫很快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己的计划。

不过,当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74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民党军83师或25师靠近会合,因该师与这两个师都只相距不到10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会那么容易能围歼74师了。更何况,国民党军40余万兵力大都在周边lOO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过来。

因此,在发现粟裕部队对其有合围之动向后,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己。张灵甫幻想让74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10多万大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民党军则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

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民党军,近则只有不到10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一两天的时间。而凭74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在此坚守一两天不成问题。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民党军一围过来,他的74师不但能解围,更能实现“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民党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可见,张之主动被围,目的在于牵制粟裕主力,使外围黄百韬、李天霞等部40余万军队对解放军形成更大的反包围。因为从距离上来看,两天之内,其援军完全可以到达孟良崮。

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这场战役的性质及其意义就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立刻明白了张灵甫“中心开花”的用意,看清了这是个同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决战的绝好时机,他高兴地说“抓住山东共军主力,实为难得之良机,务必奏奇功于一役。”于是,他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解放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伯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华东解放军于孟良崮地区。

从上可见,华东野战军在陈、粟精心指挥下,高度机动,与国民党军“耍龙灯”式周旋,终于创造出包围74师的有利战机。

尽管担当中路主攻的74师态势稍形突出,以至于给华东野战军包围创造了一个机会,但张灵甫在发现粟裕的意图之后,完全可以并且有时间向国民党军25师或83师靠拢而跳出重围,可他却不退反进,主动被围,则是为了打个“中心开花”的大歼灭战,实现围歼华东野战军的目的。

久经战阵的张灵甫或许自大,但决不至于犯下孤军深入的大错。后来粟裕就曾明确指出“张灵甫乃百战名将,怎么能犯那样低级的错误?张的所谓孤军深入,实为深谋远虑的诱攻之策。”“战机不是自然地出现的,而是通过我军的指挥得当,广泛机动,诱使敌人因应而动创造出来的。”

作为当时指挥歼灭74师的主帅,这话说得最明白不过了。在后来的若干文章中,把华东野战军捕捉孟良崮战机,说成是整编第74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既没有反映华东野战军将领的预见和战役决策,也没有反映国民党军的动向和“中心开花”作战意图。上述说法,可能是由于不了解创造和捕捉战机过程的缘故,是从解放军通常采用的传统战法出发来臆想战场情况,这未免是削足适履,而且也把张灵甫想得过于愚蠢。

攻坚战,阻击战,沂蒙战场无处不在血战解放军,王牌军,孟良崮上未见蒋家援军

陈毅、粟裕原想在运动中歼灭74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摆在华东野战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74师,就是被74师粘住,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已很显然,粟裕的华野10余万人虽然围住了张灵甫的74师3万余人,但是自己又被40余万国民党军战略包围。如果攻坚不下,国民党军“中心开花”图谋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严峻战势说明,歼灭74师,绝非易事。要取得战役的胜利,既取决于围歼74师能否迅速解决战斗,又取决于阻援部队能否挡住援军。这就要求,解放军必须在国民党援军到达之前,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歼灭74师。

战斗于5月13日打响,经过14日、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解放军虽攻下了孟良崮主峰一旁的一些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主峰顽守,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孟良崮上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以周边国民党军队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我军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野战军总部与下属纵队一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撤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包围圈。亲临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惟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在这一关键时刻,粟裕果断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74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为躲藏国民党军飞机、坦克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

诚然,74师上山不得地利,孟良崮通体花岗岩,根本无法修造工事,守山士兵都暴露在解放军射界不说,这满山的怪石亦成了攻山者绝好的掩体,使得守山方没有开阔的射界,这是历来守战之大忌。兼之张灵甫的74师,赖以称霸的美式枪械多为水冷式,可孟良崮上多石无水,其火力优势发挥不了。至于那些汽车、重炮、坦克,都带不上山,就更是一堆陈列品。

因此,所谓孟良崮险,对于74师来说,并不是像有人说的什么“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但张灵甫如果想实现“中心开花”,就必须上山,必须主动让其32000人马受解放军围攻,因为他那战术的整个核心要求,就是寄希望于周围40多万国民党军队能够在两天之内围攻过来,这样,不仅能使他的74师轻易解围,更能使国民党军获得一次消灭华东野战军的大捷。因为,按常理推断,近不到10公里,远也就100公里的各路国民党军队,一两天内完全能够到达。因此,张灵甫此役的成功与否,不在于74师上山,主要在于那40多万国民党军两天内会不会开过来。一旦用于反包围的国民党援军不到位,张灵甫本人及其战术便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直到16日下午74师被消灭之时,除了国民党83师师长李天霞在蒋介石严令威迫下,派该师中战斗力最弱的57团象征性地“来援救”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民党军队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两天,周边国民党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就是他守到第三天时,国民党整编第5军被牵制于莱芜;整编11师被阻蒙阴西北;整编65师、整编25师被阻击于曹庄、蛤蟆崮、界牌;第7军、整编第48师被拒于留田、鼻子山。就是近在不到10公里的83师与25师都没有赶到,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74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74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74师上山不占地利,但是面对10余万大军的围攻,还是坚持了近三天。因为按张灵甫原来的设想,只要74师能坚持两天,援军就能到达,“中心开花”的目的就能实现。而74师上山坚持两天的目标完全已经达到。由此可见,张灵甫是否上山关系不到国共双方这场战役的成败,是国民党援军两天多没有开过来,导致74师覆灭,导致张灵甫及其战术的失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74师的覆亡,非因74师上山,也非74师不能战。

把74师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死去的张灵甫身上,这是74师覆灭后,顾祝同、汤恩伯等为推卸责任在国民党军事检讨会上的做法。

援军矛盾重重,作战互不协调,救援无力人民参战支前,军民顽强奋战,共谱凯歌

只要国民党援军能够两天内开到孟良崮,74师就不会亡。很少有人提出异议。那么为什么增援不力?是哪些因素导致援军不能到位呢?

关于这个问题,时任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汝瑰在日记中写道:“余以纯军事立场觉得此次失败十分怪异。盖74师左右翼友军均相距五六公里之遥,何以竟三日之久不能增援?”“各部队如此不协调,战斗力如此之差,除失败而外,当无二路。”在这里,郭汝瑰看到的也只是国民党援军自身的原因。

国民党军队自身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将领之间矛盾重重,作战互不协调,军官们大都把自己所辖的部队看成是升官发财的资本,各部队很难做到休戚相关、同舟共济。83师师长李天霞见张灵甫被围于孟良崮却暗自高兴,不但不救,反而率83师后撤。在蒋、汤的严厉命令下,才派一个连冒充旅部番号,进入沂水西岸佯装支援。后来在蒋介石的严令威迫下,才派出距离74师最近的57团增援,但又亲自打电话暗示该团团长,一旦情况紧急就马上后撤。黄百韬开始对救援74师也不甚热心,经蒋、汤再三催促,才派出部队支援,尽管后来25师不遗余力地执行蒋的命令,尽力支援74师,但那时解放军已完全控制了战略要地天马岭,25师援军被阻,寸步难行。由于多数国民党军官以保存势力为重,各打各的算盘,尽管蒋、汤一再严令增援,各路援军却不能及时赶到孟良崮救援。

国民党援军不能及时增援74师绝不单纯是国民党自身一方面的原因。国民党援军开不过来的另一重要的原因应该从解放军、从解放区人民对此次战役的全力支援方面来找。

与国民党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解放军方面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各参战部队紧密配合、精诚团结。当时4个纵队打援,各阻援部队为堵住国民党军队的增援,不惜一切代价,顽强抗击,浴血奋战,凭借既设的野战工事,打退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冲锋,在74师未被歼灭前,没有让援军靠近孟良崮一步,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攻坚部队和阻援部队密切配合的结果。正如陈毅在孟良崮战役总结会上所说“伟大的歼灭战,离不开主攻和阻击,这往往是歼灭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千千万万解放区人民的无私支援在这其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解放区人民人力、物质的有力支援,使解放军把绝大部分兵员放在作战第一线,既保证了完成阻击各路援军的任务,又使得解放军集中全力在不到三天就歼灭了74师。

当时解放军包括阻援部队在内的9个纵队弹药、给养,主要依靠解放区百姓的支援。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解放区人民开展了空前规模的支前运动,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保证了数十万大军的物资供应。数以万计的大车、小车、担子和担架队川流不息地奢向前线,送物资、救伤员。诸城、滨海、蒙山、沂中、胶南、吴桥等地组织了千百支运粮队、担架队。运粮队的独轮车每车装粮均在200斤以上。人民群众自备干粮,再饿也不动军粮、自备蓑衣、席子,以备遇雨护粮。不论风雨阴晴,不怕敌机扫射,各地运粮队几乎没有完不成任务的。担架队和护理队则出入战场,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在此战役中,有7.6万随军民工,15.4万二线民工,69万临时民工参加支前。人民的支援巩固和加强了解放军在战役中的优势地位,对阻挡国民党各路援军及对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陈毅所说“战争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事实证明,像这样规模巨大、人马众多的战役,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无私援助,要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是不可能的。

其次,除从人力、物资上大力支援外,人民群众还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地方武装在国民党援军所到之处,庄庄放枪,处处埋雷,使国民党军队无落脚之地。人民群众在国民党援军进攻时,空室清野,疏散资财,埋藏粮食,并严密封锁消息,使国民党军队无法得到粮食和情报。战役开始后,鲁中、鲁南、滨海地方武装和游击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阻击援军。鲁中地方武装训练了1000多名爆破能手,组织了60多个爆炸破袭队,带着大批地雷分别在蒙阴、沂水、大汶口、新泰、青州等地配合主力作战鲁南地方武装则向临滋公路出击,并斩断了临郯公路,不仅将鲁中前线国民党军队的大补给线切断两条,而且钳制国民党25师1个旅,64师两个旅,20师1个旅,共4个旅不能增援孟良崮。

可见,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要想阻挡住国民党各路援军的进攻,取得这场战役的完全胜利,是难以想象的。

张灵甫在孟良崮将计就计而布下的“中心开花”战术,并非毫无根据。所以不能实现,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战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张灵甫久经战阵,一向过于自信,认为74师是战无不胜的“精锐部队”,又处于居三岛临下的有利地形,各路援军又比较靠近。但他却忽视了国民党军队自身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忘记了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协调作战的通病,更没有看到共产党的将领们运筹帷幄、解放军战士顽强奋战及其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军队的无私支援。

由此看来,74师的覆灭应该从该师被围和被歼两个方面考察。74师先是被围,继而被歼。被围是华东野战军将领陈、粟运筹帷幄,精心指挥,创造并及时捕捉了战机。但张灵甫在发现粟裕围歼自己的意图之后,完全可以并且有时间向周围国民党军靠拢而跳出重围,可他却不及时突围,反而主动被围,则是幻想打个“中心开花”的大歼灭战,实现国民党军围歼华东野战军的目的。74师被歼,不是因张把军队拉上了山。74师的确在山上坚持了三天,达到了坚守两天的目标,只是由于援军没有在三天之内到位。而国民党军队不到位的主要原因除了自身的某些因素外,还因为解放军阻援部队的顽强奋战和解放区人民的人力、物质、军事上的大力支援。

由此来看,国民党74师被全部歼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74师被围

被围是华东野战军将领陈毅和粟裕对此次战局的精心指挥,并且创造了绝佳的抓捕实际。但张灵甫在发现被围后,却不及时突围,反而主动被围,幻想来个中心开花的大歼灭战,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74师被歼

在孟良崮战役的三天时间里,国军援军并没有准时到位,也是导致74师被围剿的主要原因,也因为解放军战士们得到了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

然而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战俘反水

张灵甫曾经把涟水被俘共军编入74师,这件事情也被蒋介石知道了,亲自制止张灵甫这样做,但被张立即驳回,硬是把他们编入了74师。

多年后,当时负责汤兵团政治保卫、安全情报工作的特务头子毛森回忆说,关键时刻,共军俘虏的反水,是造成74师失败的原因。

网上有说,留在垛庄的辎重兵,正是这些共军俘虏。这些被俘共军有多少?据毛森说是两千,但也有说是六百的。
国民党74师张灵甫所部固然抗日有功,但是屠杀人民的事件同样罄竹难书!74师占领临沂后,立即破坏了抗日英雄罗炳辉将军的陵墓,还挖出他的遗体,用绳子倒挂于树上,刀刺枪砸,毫无人性,并裹胁群众观看。当时居住在临沂东关的渔民卢建功,目睹国民党军队践踏人民功臣的罪恶行径,怒火中烧,他约上村民张德法、朱子霰俩人,冒着被蒋军发现的危险,趁夜把罗炳辉将军的遗体掩埋在沂河岸边,并做了标记。因河水涨潮,冲唰了掩痕迹,使蒋军无法搜到罗炳辉将军的遗体。在解放区沦陷的十三个月中,大汉奸王洪九伙同74师杀害我解放区人民群众16250人。抓壮丁12万余人,抓劳工900余万人次。疯狂制造无人区,烧毁房屋3300余间,许多74师下级官兵不忍将群众烧死在屋内,说道:“我们也是没办法,不烧就会被枪毙!”而担任张灵甫军事顾问、推行“三光政策”的人,正是原日军血债累累的加滕等之和松下一冠2人,此二人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俘获。
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自己这边,怎么玩?
先说天时,当时天气炎热干旱,74师上的是孟良崮,没有水源,当年的重机枪都是水冷的,没有水打都没法打
再说地利,孟良崮是石头山,工事都没法挖;而且芦山山脉阻隔了两翼援军的支持,地域太小,无法安排空投
最后说人和,华野6个纵队,20多万人打2万多人的74师,在装备上还占据优势
外围的部队,7军、48军是桂系,又隔着河,不愿出大力
25师、83师被堵住了,其他部队多在守备状态,无法机动
这样的话,不覆灭就出鬼了
74师为国民党的王牌师,全美式机械化装备,师长为张灵甫。张灵甫自恃高傲,轻易冒进孟良崮,想诱骗粟裕包围它,然后再实施反包围,自己在中心开花。没想到高估自己实力,没等到援军到来,自己反倒被消灭。

张灵浦 简介

张灵甫(1903.08.20~1947.05.16),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于解放战争之孟良崮战役中阵亡,终年45岁。

张灵甫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抗日英雄,又是一位肄业于北大、多才多艺的才子。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书法更是一绝。曾从一本“武陵藏珍”的书中,见到过张灵甫将军1943年常德会战期间题赠部下的“蔡松坡先生遗集”,字体“雄豪婉丽,冲淡清奇”。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儒将。从外形上看:身材挺拔,气宇轩昂,目光犀利,透着军人的果敢、英气、冷峻......
  张灵甫可谓是国军中少有之悍将,抗日功臣!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兰封会战,长沙会战,衢州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上高会战,湘西会战等历次会战,歼敌无数。在万家岭战役中与日寇血战五天五夜,配合主力部队几乎全歼日本一个师团,他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九个纵队加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据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野战军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实施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粟华东野战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野战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野战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野战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野战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自杀?)。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张军长"被拉一把是指望不上的. 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张灵浦

九四七年五月举行的孟良崮战役给了敌人以沉重打击,顿挫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暂时转入守势。
但是,为什么军委于五月二十二日来电指出:“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而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而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面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从电文上看,解放军在孟良崮一定是受了不小的损失的,但具体的损失又是怎样的呢?
陈毅、粟裕,以堂堂27万九个纵队的华北野战军,其实还超出27万,围歼3.2万国军,用了3天才打下来,其中还是张灵浦自杀,要不以剩下的军马,再守1、2天有什么难的。。。难道没听过寡不敌众吗?
国军虽有40余万的外援部队,但基本是乌合之众。。。张灵浦有当年关羽之忠。。。令人可敬。。。
张灵甫将军,可惜啊,一代名将,下场可悲!
作为蒋军名将,不辱使命,宁死不降,军人之威。
请问我们只赞共军将领,为什么不能赞国军将领呢!
可惜的只是他不是共军将领,而因此被人诋毁才能。。。
可惜啊,可惜。。。
张将军戎马一生,与日寇作战从未败过!在孟良崮,一个区区国军中将,单挑共军一个元帅,一员大将,和19员上将!3万人对付共军27万人!真是有霸王之风! 吕布也不过战三英,而张灵甫单挑20多英!壮哉!
不愧是军人的楷模!
抗日英雄张灵浦
张灵浦(1903.08.20~1947.05.16),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于解放战争之孟良崮战役中阵亡,终年45岁。

孟良固战役

当时张灵甫在中间开花的时候。为什么离他最近的是李天霞不是黄伯涛。顾墨三怎么想的。如果黄伯涛离张灵甫最近是不是华野就没有了?全国战场也会根本转变?
孟良崮战役中黄百韬(不是黄伯涛)的二十五师就在七十四师左翼,离七十四师并不远。而且与七十四师一样是担任攻击任务。李天霞的八十三师在七十四师右翼。按照原作战计划三个师应齐头并进,可是出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说起来有点像笑话。七十四师居中按原计划向前一大步到达指定目标,左翼黄百韬迈出半步派出一个旅在七十四师左后方。右翼的李天霞更热闹,只派出一个参谋带领一个连携带电台冒充一个旅在张灵甫的右翼,主力远远的在后方。这使张灵甫产生了错觉,认为左右两翼均有部队。

在接到解放军大规模集结的情报后,三个师作出了不同的表现,左翼黄百韬迅速后撤,暴漏了七十四师左翼,李天霞更利索撤得更远暴漏了七十四师右翼,七十四师成了退潮的礁石,暴漏在解放军面前。张军长(师长)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终于上了孟良崮(对于上孟良崮有很多看法,有人认为是正确的)。不过从张军长的作风看一触即溃的确不是他的风格,按照他的设想,如果黄百韬、李天霞二人如果尽力的话,抓住解放军主力与之决战应该是可行的。可问题出就出在这,李天霞的表现不用多说,整个出工不出力。那黄百韬的表现呢?黄百韬最初也没有积极营救,而是采取了应付公事的办法,只派出一个旅(整编旅)解围,主力不动。而它的正面是华野一纵,华野一纵的任务非常重既要攻坚又要打援,而且主力在攻坚,只有少量刚有地方部队升级而来的部队在打援。如果黄百韬倾力相救,应该能打破一个缺口救出张军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直到后来黄百韬的副师长杨廷宴提醒黄百韬。师座,张师长可是由您指挥,一旦有失您可是要负责任的。黄百韬方大梦初醒,原来在战役之前,张七十四师原与李天霞师在第一纵队,由于二人不和,张灵甫主动提出归黄百韬的第四纵队指挥,其实黄哪能指挥的动呢。可是现在七十四师一旦有失,作为上级的黄百韬却要负责任的(这也是战后黄百韬硬着头皮承担责任的原因)。于是全师出动倾力解救,很快一纵阻援部队就支撑不住了,幸而关键时刻,负责打援的廖政国临时抓了一只原本去攻击孟良崮的兄弟部队,才稳定住战线。黄百韬在七十四师最后覆灭的时刻发力,虽然很卖力但是晚了。不过黄百韬却因此躲过一劫,黄百韬在战后检讨中自曝伤亡一万六,以示自己尽力,躲过了杀头之祸,落了个撤职留任的处分。

如果张灵甫的中心开花成功,我认为全歼华野不可能。粟大将会在七十四师解围后撤出战斗,但华野必定遭受重创,继续向北撤退,士气会受到极大影响。这样华东战场就会极为被动,对全国解放战争会造成一定影响,但不会转变。解放战争初期双方各有胜负,国民党军甚至还占有一定优势。就国军在孟良崮中的表现,不像打仗,如同儿戏,这个打法不败才怪。
孟良崮之后两月,华野就惨败于临朐,只是这段历史没人提罢了
不对。但是张灵甫天真地认为,自己的第74师在孟良崮虽然处于被包围的状态,可以吸引大量共军部队,从而能和友军里外加剂消灭共军,但事与愿违,援军中,仅有胡琏的整编十一师(同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与74师不相上下)突破了数道防线,但也只是接近了孟良崮而已。
将军百战死,
壮士不复归。
至今思灵甫,
独战孟良崮。
不是,解放军会死拼的。

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兵败身亡,儿子说他只是因为服从命令

整编七十四师作为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一兵团先锋部队,攻击华东野战军总部所在地蒙阴坦埠(danbu),却发现被解放军包围了。

这个时候,是听命继续攻击,还是收缩到平原自保,张灵甫的参谋长、旅长争议很大。

58旅旅长卢醒坚决主张继续打,认为擅自放弃锱重撤退,损失巨大无法向上级交代。

校长让他固守待援,“中心开花”,张灵甫选择了听命令。

电影《红日》对这个部分的描绘比较贴近史实。

参谋长按照张灵甫的吩咐给旅长打电话:“下山的路非通不可”,要翻过孟良崮,夺回垛庄。

张灵甫接到电报,抢过电话,命令部队,不下山了。

志得意满的张灵甫对部下说:“委座这个计划是伟大的”。

对于参谋长担心的粮食弹药和水的不足,张灵甫毫不担心地回答:徐州会空投过来的。

他和旅长等部下一致认为,守三天肯定没问题。

张灵甫只是没想到,国民党战功赫赫的“抗日铁军”,苏中苏北攻城掠地的王牌部队,在孟良崮连三天都没守住,全军覆没。

事后蒋介石对他的褒奖之词,主要是说他听命令。

蒋介石在张灵甫追悼大会上写了悼词,让他的代表中将杨参议宣读,说张灵甫奉命退守孟良崮高地,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四面受敌。然而,“ 明知无法达成任务,仍以彻底遵奉命令为职志” ,死守阵地,“不屈”而“自戗”。

孟良崮的“中心开花”是张灵甫给老蒋的建议,主动留下来以自己当诱饵吸引华野主力,还是老蒋闭门造车想出来让张灵送命的“伟大”计划?

张灵甫之子张道宇曾就张灵甫兵败孟良崮说:孟良崮战役计划是由兵团汤司令制定,经陆军顾总司令核准,又被蒋主席批准的,作为军人要听指挥的。

1947年5月16日,国民党军整编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兵败孟良崮,葬身沂蒙山区。彼时,儿子张道宇尚在襁褓。

几十年来,他的儿子一直在探寻父亲死因真相。因为他的身份,他能够接触到很多当年的 历史 真实资料,也见过很多亲历者。

相对来说,尽管他对父亲兵败身死有一定褒义倾向性,但作为当事者后人,他的这个说法,无疑也有一定的权威性。

汤恩伯一兵团制定的作战计划是让张灵甫整编74师中心突破,迅速攻占华东野战军总部所在地坦埠,这一计划是经徐州陆军总司令、南京国防部、老头子蒋主席层层审阅批准的整体作战计划。

这个作战计划,经国防部层层下发。

战役之后汤恩伯一兵团的战斗详报,也明白无误地记录了战役的侦察、发起、过程,也可以说明这个计划。

从这个角度看,整编74师只是尖兵部队。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45万部队里面,也只是汤恩伯第一兵团第四纵队的一部分。

九纵侦察连长齐进虎,深入敌后,抓了个舌头,是整编74师一个送达作战命令的参谋,缴获的文件和口供,也印证了这个作战计划。

大卧底郭汝瑰也抄了一份,让交通员发给我军高层,不过应该对华野并没起多大作用,因为郭汝瑰知道这个计划的时候,那是1947年的5月12日,孟良崮战役已经开打了。

由于路窄难行,张灵甫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发起攻击,其它部队,则更迟缓。

行军途中谍报队从去临沂的老百姓嘴里得知眼前军情不明,有几十万解放军主力,“要吃大亏”,于是向汤恩伯报告,要求收缩防御。

汤恩伯连夜打电话给国防部参谋次长刘斐,要求更改作战计划。

刘斐说,时间太晚,“老头子睡下了”,一口拒绝。

汤恩伯又打给顾祝同。顾总司令告诉汤恩伯,计划是国防部、参谋总部的命令,他无权调整作战方案,还是执行吧。

他们也知道,一线指挥员惯于夸大敌情。

李天霞还说他当面之敌是解放军十三个纵队呢。

于是国防部传回命令:共军该地区无多大兵力,要74师继续攻击前进。

高层不重视,甚至不信任一线的情报,只管下达命令。

一线也很无奈,只能执行命令。

这些命令,均是兵团部以上的。

后来74师俘虏中高级军官的供述,也证明了这一点,并把兵败的大部分原因归咎到了高层情报不明、指挥错误上。

直到5月14日,汤恩伯还传达上峰命令:主席蒋 “迅即攻略沂水”,总司令顾 “攻占莒县”。

汤恩伯也是遵守“老头子”命令的模范,下面有纵队司令,纵队司令下面才是整编师。

到了5月16日,战斗空前激烈,74师伤亡惨重,阵地纷纷丧失,通讯时断时续,指挥混乱,伤病无法转运,已经到了兵败如山倒的地步,74师接到的命令,依然是:坚守!

张师长当然只能遵守命令。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一线指挥官的临机决断不仅决定战役胜负,也决定自身生死。

粟裕发现整编74师孤军深入,左右翼脱离十余公里,存在穿插间隙,大山阻隔,救援困难,主力在手,方便调度,于是和野司首长们紧急磋商,调整方案。陈毅拍板决定“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把攻打桂系部队的命令更改为围歼整编74师。

九纵许世友率部一夜往返70里,六纵司令员王必成部两万多人两天飞奔220里,一纵叶飞带队和张灵甫相距百米同向前行……

张灵甫和副师长蔡仁杰都误认为是友军黄百韬的整编25师。

叶飞命令,大胆穿插,不管他们。

这才是一线指挥员的果敢和担当。

国民党军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很多军官对服从命令的执行程度已经到了教条死板的地步。

张灵甫没有突围出去,这和当年常德保卫战的虎贲部队余程万不一样。

常德保卫战,老蒋在国际 社会 夸下海口,他的部队会与常德共存亡。结果余程万尽管和74军57师的将士们浴血拼杀,“弹尽、援绝、城破”,没有选择坚守阵地战死沙场,而是带着最后的三百多人突围,让日军占领了常德。跟随余程万突围的幸存者只剩下83人,而常德城里还留下三百多伤员,被炫耀武力的日本占领军杀害。

这让老蒋在开罗的巨头们面前和国际 社会 丢了面子。所以,他要对“不听命令”的抗日英雄余程万大开杀戒,若非常德万民求情,手下将官们极力斡旋,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就被老蒋以“不服从命令”的名义枪毙了。

而74军58师师长廖龄奇,也是因为被国民党将领落井下石群起攻之说不服从命令擅离战场。逼得老蒋把廖龄奇也枪毙了。

因祸得福,58师副师长张灵甫成了师长,他能不比别人更明白“老头子”的脾气。

正因为这一点,58师师长张灵甫,升任74军副军长,以少将军衔被老蒋特批进入陆军大学甲级班(中将班),毕业后顺利升职为中将军长,首都警备区司令官。

这可是嫡系中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国民党正规军430万,有几个能比得了呢?

在服从老蒋命令这一点,张灵甫比国民党其它部队将领确实都突出。

不然,老将整天讲“不成功,便成仁”,号召他的黄埔学生,如果兵败,就杀身成仁。

宿北战役的戴之奇,淮海战役的黄百韬,就杀身成仁。

老将还沉痛的夸奖黄百韬:“黄埔不死”。

可惜的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将军里,放下武器投降成了俘虏的一千多人。

这里面,黄埔一期的就有9名,而杂派出身的黄百韬并不是黄埔毕业。

这些不听校长命令的人,活了下来。

听命令的张灵甫死在了孟良崮上。

本文标题: 张灵甫的中心开花是否现实,如果成功国共的结局会怎么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318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九上历史怎么学各位外省人都是怎样看待湖南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