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后问斩关于这个问题,有什么史书或者法律类参考数目,请介绍给我,在下不胜感激!1.关于秋后问斩,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
关于秋后问斩
关于这个问题,有什么史书或者法律类参考数目,请介绍给我,在下不胜感激!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
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2.关于午时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3.关于午时三刻处斩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另外有一说,古代迷信思想比较严重.午时三刻,正是阳气最盛之时,在此时处死的犯人,连鬼都做不了.
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就有了经济收入。而在这一年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农民常在一些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而时经常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帐。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 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秋冬行刑”是汉代确立的死刑制度,但也不是绝对的。除“决不待时”者外(如重罪十条),一般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必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秋冬行刑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审”制度亦溯源于此。
主要是考虑到被统治者主要是农民在秋冬两个季节没有劳作任务,比较轻闲,这个时候行刑更能起到教育、警世作用。
古代是“引理入法”,往往“儒家经典”会被引入法条,儒家经典认为,春秋为万物萧瑟的季节,所以有权收回生命;而春夏为万物生长的季节,所以杀人有悖天理。早在汉朝就有了“春秋决狱”的传统,当然考虑到到农业生产。
古代死刑中,为何讲究秋后问斩,又为何定午时三刻的时间?
古时候规定将犯人进行秋后处斩,然后在处斩的时候要要求在午时三刻执行,这其中包含一定的迷信。
一、定在秋后处斩的原因。
在古代的时候,人文科学技术还很落后,出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人们对常常归结于原因是世上有牛鬼蛇神,人文世上还存在着一个掌握万事万物的还有支配任命命运的造物主,所以古代的人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要符合天意,如果不符合天意就会引来造物主的惩罚,比如干旱、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行为都是他们认为这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惩罚。
所以那时候的人认为不仅立官、立制度等行为不能违背天意,而且刑罚,处决犯人也要符合天意。他们认为春季夏季是万事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个季节不应该有杀戮,而秋季是肃杀蛰藏的季节,适合处决犯人,认为这是符合自然规律和宇宙的秩序。
因此从汉代起就有法治规定,将犯人进行在秋季进行处斩,到后来的唐朝清朝也都是这样规定的,所以这就是秋后处斩的原因。
二、定在午时三刻行刑的原因。
古代人认为一天之中太阳正盛的时间是在午时三刻,午时三刻也差不多是现在的中午十二点,这个时候人的影子是最短的,古代人迷信认为正午阳气很足,这时候斩杀范人,可以利用中午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当然这是古代迷信的行为。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午一般人都精神比较疲惫,犯人也是昏昏欲睡的精神状态,选择在这个时候行刑,犯人人头落地的时候不会太痛苦,因此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死囚犯为什么秋后问斩,还必须午时三刻?
为什么要选秋天处诀死囚呢?“午时三刻”,这个时间点有何深刻意义?中午,向来都是非常热的时候。而在古代,午时三刻,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斩首的好时候。
古代划分时间,并不是按我们现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计算的,而是分为十二个小时,一个小时又分8刻,每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分钟。古代时候的午时三刻,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左右,是一天中温度最高也是为特别炎热的时候。在以前的阴阳家们看来,午时三刻便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斩首又是一件阴气极重的事情。他们非常相信阴阳五行,所以古代人们都觉得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刻。
行刑的人是怕犯人死后会鬼魂不散,来纠缠杀他们的刽子手,闹得不得安宁,所以想用正午的阳气来镇压鬼魂的阴气,因为鬼魂害怕太阳,这样才可以保证自己的平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午时三刻处斩的犯人,会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所以,对那些有极大罪行的犯人来说,把行刑时间选在午时三刻是最合适的时间。当时的午时三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午十二点钟,这个时候是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特别的热选在这个时候,主要想让犯人晒得意识不清醒,昏昏沉沉在这种情况下行刑,可以减轻犯人行刑时的痛苦。
古人对于行刑时间是非常严格的,除了午时三刻,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词,就是秋后问斩。在古人看来,春夏是所有植物都生长的季节,秋天和冬天是万物消失的的季节,选在秋季问斩,比较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就有了秋后问斩还必须要选中午时分的说法了。
一、秋后问斩原因:
古代司法工作者认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人的生死应合于自然。秋天草枯叶落,处决罪犯才合天地萧杀之时。于是,秋冬时节处决罪大恶极的犯人,成为从古到今的传统,渐渐在法律条文上形成春天定罪,秋天问斩的制度。
二、午时三刻原因:
1、民间普遍认为在午时三刻阳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而处死犯人被认为是一件“阴事”。时间选午时三刻有利于旺盛的阳气冲淡阴气,驱赶邪僻之事。
2、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午时三刻的盛阳之气能使鬼魂魂飞魄散,选择此时行刑,是人们意欲借最盛的阳气消灭罪大恶极的凶徒及他们的魂魄,让他们“做鬼也不得”。
扩展资料
一、刑法发展:
我国刑法成文法典源于夏朝的“禹刑”,以后各代均有刑律。据甲骨文记载,商代不但有了刑法,而且有了司法结构,设置了监狱,使用了刑具,并有了专门的司法人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后问斩―午时三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