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南京后的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皇帝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
攻下南京后的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皇帝
其一,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他起兵就是为了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清朝,保卫明教。他的个人追求就是做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其二,曾国藩即使想当皇帝,时势也不允许他这么做。当时清政府虽衰落,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拥有一支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而且湘军攻陷天京后,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最关键的一条,湘军起兵是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一旦曾国藩称帝,很可能湘军要成为众矢之的。再说,也没有所谓“友邦”的帮助,曾国藩称帝未必能得到国际承认。
其三,曾国藩真称帝的话,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各地又要出现割据的局面,天下统一的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因而从客观上说,曾国藩拒不称帝也是一件好事。
曾国潘为何不敢自立为王?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到了王朝后期,佣兵自重的将领,大多数会选择造反,自立为王。曾国潘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他创办的湘军,在打败太平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曾国潘的湘军,打不打得赢还是两回事。在湘军强盛时期,据说有50多万之众,他垫一垫脚,清朝就会抖三抖。为何曾国潘最后没有取代病入膏肓的清朝,自立为王。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他呢?
古代都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而兵权就是体现。一个国家有了强大的军队,那么掌握这军队的领导人一定是有能力去争夺皇位,所以成功的皇帝一般是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但是,在清朝,有这样一位大臣,手上掌握有50万的大军,但是皇帝却一点也不害怕他造反,这人就是曾国藩。
不管换作是谁,手上有这么多的兵,都会想要做皇帝的吧,曾国藩也不例外,他也想做皇帝啊,然而自己虽然有很多兵,但是却有两个人让他不得不忌惮,一个是左宗棠,还有一个是李鸿章。说起这左宗棠,能够做官还得感谢曾国藩,在治压太平军的时候,是曾国藩推荐左宗棠去的。之后,曾国藩的实力越来越强,慈禧害怕曾国藩有谋反之心,重用左宗棠。之后,左宗棠创立楚军,职位也渐渐的和曾国藩齐平,所以两人的实力是非常相像的,不分上下。
如果曾国藩想要造反的话,左宗棠这里就是非常大的一关,很难抗衡。另外一个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原来是曾国藩的弟子,在曾国藩的手下做事情,但是有志向的人怎么可能会愿意屈居人下呢,所以李鸿章也想往上爬。后来李鸿章创办淮军,自己领兵,这淮军也不是说在人数上多么的有优势,但是他们胜在武器,他们的士兵都配有枪炮,这可不是曾国藩能够抗衡的,在这些枪炮面前,人力就显得很苍白了吧。
所以说,有这样两座大山在面前压着,想要造反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别说什么情义之类的话,在利益面前,师徒之情和恩情又有什么呢?所以李鸿章和左宗棠是肯定不会帮助曾国藩的。
在曾国潘打败太平军以后,打到南京,那时候正是自己起兵的最佳时机,他肯定也考虑过这件事情,他的部下都劝说曾国潘反,效仿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曾国潘拒绝了。再说造反名不正言不顺,如何成功。还加上湘军内部分成两派,矛盾不断,就算造反,人心不齐,是打不赢的,所以曾国潘选择妥协,说了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来表达自己对清政府的忠心,在史上留下美名。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为什么手里有着五十万湘军的曾国藩没有自立为王,是什么让他那么恐惧?
拥有大量兵权的曾国藩为什么不敢自立为王?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手握大权的将军们都会起兵造反,自立为王,但也不是所有的将军都会这样做,比如说清朝末年的曾国藩。他手下有着非常多的精兵强将,而且他在朝廷和民间的评价都比较好。我觉得他为什么没有选择称帝,这跟他的竞争对手有关系。第一个人是左宗棠,第二个人是李鸿章,这两位官员在中国历史中也是赫赫有名。
慈禧能够把持朝政这么多年,可见她的政治手腕也是相当的厉害。慈禧知道曾国藩是一个相当有实力的人,所以她不会让这个人掌握太多的权力。如果有一天曾国藩有了别的心思,那就没有人能够治住他了。我们都知道三角形非常的稳定,慈禧就很好地利用了三角形这个原理。慈禧利用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个人来制衡曾国藩。
因为三个人都是非常能干的官员,如果曾国藩想要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另外两个人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而且左宗棠本人野心比较大,他是一个比较骄傲的人,更不会甘心地位在曾国藩之下。如果曾国藩有什么小动作的话,也得考虑这两个人答不答应。
这对于压制曾国藩其实是有很大作用的。其实他们三个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关键是他们对于国家都非常的忠心。但是人心不好猜测,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制衡的话,搞不好曾国藩真的会靠自己手里的部队拼个你死我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