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除了韩信还有哪些人背水一战过,结果如何最早的是春秋时的城濮之战然后三国时的官渡之战都赢了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韩信背水一战...
历史上除了韩信还有哪些人背水一战过 结果如何
然后三国时的官渡之战
都赢了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刘邦出关与项羽争天下,韩信受命东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进击赵国。韩信率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驻扎,又选轻骑二千人,手持红旗,隐蔽山后观察赵军。吩咐他们如果赵军出营,就乘虚入其营垒,拔掉赵军旗,换上红旗。布置完之后,韩信便率万人先行,背靠大河布下军阵。第二天天一亮,韩信就命令进攻井陉口。赵军出营迎战,双方激战许久,韩信军假装败退,弃旗丢鼓,退入营垒之中。赵将陈余见到这个情景,遂以全军进攻韩信军。韩信军背后是河,无路可退,全都拼死战斗,勇猛拼杀。就在这个时候,事先埋伏在山后的汉军乘虚进入了赵军营垒,拔掉赵旗,将2000面汉军红旗插上。赵军见不能战胜汉军,便想退回营寨,却见营寨已被汉军占领,全都惊慌不知所措。汉军前后夹击,赵军大败。事后,有人问韩信:「按照兵法,应该背山面水布阵,您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得了胜利,这是为甚么?」韩信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法的一个原则。我所率的兵,大多没经过严格的训练,只有将他们放在死地,他们才能人自为战,拼死争杀,如果把他们放在生地,他们都会逃走,怎能打胜仗呢?」
而同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后世很多人效法韩信“背水一战”从而成就了极多的失败战例,有名的“马谡失街亭”,马谡这家伙放弃镇守咽喉要道,却跑上山去驻防,本来想的就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被围,断水断粮,勉强跑回去了还被诸葛亮砍了,可见同样的战法也要看统帅能力的高低。
背水一战解释: 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破釜沉舟的是项羽
背水一战历史人物是谁
中国历史上能用背水一战这种计谋取胜的,只有秦汉时期的韩信能够做到取胜,在后世的朝代中,敢用背水一战迎敌的将领都不多见,更别说用背水一战取胜了。
背水一战,简单地说就是背靠水源,正面迎敌,使用这种计谋是没有退路的,虽然目的是激发自己一方将士必死的奋战之心,只有击败敌人,才能生存下来,如果击不败敌人,那么自己一方不是被被敌人击败,就是被敌人赶到河中淹死,换句话说,背水一战是一个险计,取胜的难度大。
所以说,背水一战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伤了自己,那么韩信为何能用背水一战这种计谋取胜,这是巧合,还是韩信的运气实在太好?
韩信兵棋推演
一、双方军队数量
韩信攻赵之战,其实是把自己的军队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河边列阵的1万汉军。
第二部分是埋伏在井陉山上的2000名汉军轻骑兵。
第三部分是韩信率领的主力汉军,人数约有2万,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营地。
人数唯一不确定的就是韩信的主力数量是多少,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数字,只说了数万,除去河边布阵的1万人和埋伏在山上的2000轻骑外,韩信的主力应该至少有2万人,当然这是估计,韩信的人数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就算2万人吧。
赵军的人数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说法是号称20万人,按照当时战争的习惯和司马迁的笔法来说,号称的人数往往是虚构的,比如司马迁写刘邦与项羽的军队时,就分别写出了实数和对外号称数量,当时刘邦只有10万,就号称20万,这里赵军号称20万,那么实数只有10万人,同时以赵国的实力来看,也只有10万兵力的实力。
韩信
也就是说背水一战(也叫井陉之战)大概率是韩信以3万人对战赵国陈馀的10万人,1:3的比例,韩信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
《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二、计谋
韩信所用的“背水一战”远远不止四个字能说得清的,这当中包括了太多的细节,既有史书中记载的细节,更有你我不知道的细节,背水一战只是表面所能看到的计谋,韩信能够取胜,还包括一系列的计中计,包括:诱敌深入、背水激励、拔旗易帜、两面夹击。
韩信以劣势兵力反而分兵三路,绝对是一招险棋,如果赵国同样兵分两路,强力进攻韩信的两路公开军队,隔开韩信的主力与河边列阵的1万军队汇合,韩信这场仗都难以取胜,可是陈馀并没有,而是在井陉口等待韩信主力交战。
赵军主帅 陈馀
1、诱敌深入之计
韩信和张耳是汉军的主帅和副帅,韩信为了让陈馀上当,不惜把自己和张耳当成诱饵,韩信本人与张耳亲自率领汉军主力攻打赵军,然后韩信败退,与河边列阵的一万汉军汇合,并且一路上丢弃各种财物和辎重,让赵国陈馀相信汉军是真的败了,从赵国主帅陈馀的角度来看,汉军的主帅是张耳和韩信,只要韩信和张耳在眼前,理论上陈馀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河边的汉军身上,事实上陈馀也是这么做的。
韩信只有把自己当成诱饵,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赵军,不仅仅是吸引赵军抢夺汉军财物,要知道赵军中如果谁能攻破汉军,杀了韩信或者张耳,那就是天大的功劳,可以一战封侯,所以汉军才会倾巢出动,财物再重要,对赵军来说,也没有韩信和张耳的首级重要,这也是韩信能够引诱陈馀上当的主要原因。
《史记淮阴侯列传》: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井陉之战(背水一战)
2、背水激励之计
当韩信的主力与河边的汉军汇合后,背后是河水,前面是敌人,对于士兵来说,唯一的希望就是顶住赵军的进攻,然后寄希望于山上埋伏的2000轻骑兵,韩信与张耳为所有士兵作出表率,主帅都在这里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能不拼命吗?不拼命就是死,不被敌人砍死,也被河水淹死,这一招比用督战队强多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士兵潜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就看你如何激发了,韩信显然做到了,即使不能打败敌军,只要守住了河边的阵地也是胜利。
3、拔旗易帜之计
当赵军全部被河边的汉军和韩信、张耳吸引时,2000轻骑迅速寻找机会冲入空虚的赵军营地,韩信这招同样是险招,如果赵军营地有部分驻军的话,2000轻骑就没这么容易拿下赵军营地,可惜陈馀失算了,营地居然空虚,迅速被2000轻骑拿下。
4、两面夹击之计
两面夹击其实是一个心理战,赵军如果能稳住阵脚,并不会全军覆没,或者大败,营地被占让赵军士卒心理上大为震动,等于自己被汉军端了老巢,以为自己一方的将领都被俘虏,要知道前方士卒在打仗时,后方营地是指挥作战的将领驻守的,还包括一些文职人员和后勤人员,这些人如果被汉军俘虏,那对赵军士兵来说,绝对是绝望的心情,很自然地产生慌乱情绪,一慌乱就败逃,一败逃就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胜负。
井陉之战
战场上的胜负,很多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导致的,只要士兵产生慌乱,那是极难阻止的了,要知道十万大军的指挥本来就是一件系统的工程,只要一小撮士兵乱了,就会像传染病一样传遍整个军队,军官根本无法阻止,这就叫兵败如山倒,一旦乱了,军队数量再多也是失败。
三、情报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知道韩信的情报工作做得好,但历史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原本李左车给陈馀建议派出一支军队攻击韩信的后方及运输队,陈馀拒绝了,然后这个情报被韩信知道了,请问韩信是怎么知道敌方这种秘密情报的?李左车是赵国高级将领,陈馀是赵国主帅,这种赵国最高机密的情报,韩信都知道,原因是什么?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陈馀军中有奸细向韩信报告了情报,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张耳,因为张耳当过相当长时间的赵国丞相,曾经多年与陈馀共事,对赵国的了解都不比陈馀少多少,张耳在赵国多年,肯定有亲信或者对赵国某些将领很熟悉,通过派人做情报工作,或金钱收买,或私下情感联络,收买了赵国高级将领才能得到这个情报。
否则,韩信怎么可能得到陈馀没有接受李左耳这种最高机密的情报?当时又没有窃听器,只能靠人传人,韩信的派出的情报人员能潜入陈馀的军帐偷听吗?不可能,这只能是赵军内部出了奸细。
李左车
四、对手
在冷兵器时代,想要了解一个人,尤其是战场上的对手,只能根据这个人的以往战绩来判断,韩信想要打败陈馀,肯定也是多方面打听陈馀,韩信手中有一张王牌,就是张耳,张耳与陈馀是莫逆之交,两个人原本是关系非常好的,因为巨鹿之战闹翻了,张耳怪陈馀没有来救自己,陈馀当时兵微势单,也不敢救 ,否则就是自己战死,所以两人闹翻了。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所有来自陈馀的情报,基本上都是张耳提供给韩信的,对于对手陈馀的情况,韩信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包括陈馀的性格、能力、行事风格,张耳全部告诉了韩信,韩信原本就注重分析对手,现在又有张耳提供了这么详细的情况,所以韩信对陈馀很有把握,但是反过来,陈馀则是完全不了解韩信,韩信到这个时候也只是刚刚攻破了魏国,陈馀知道的就这么多。
韩信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韩信做到了,可陈馀完全不了解韩信,落入了韩信一系列的计谋当中,可以这么说,井陉之战的一系列计谋就是韩信量身为陈馀定做的,正是因为对陈馀的足够了解,所以韩信敢用险招,敢用背水一战,敢以劣势兵力分兵迎战,敢以自身作诱饵,并最终取得胜利。
同时,陈馀这个对手并不强,也是韩信最终能取胜的原因之一,如果李左车是主帅, 那么韩信将无法取胜,这就是对比,所以韩信能取胜,其实还是有一点点运气成分在内的,当然运气比例很小。除此之外,陈馀也犯了一系列的错误,比如轻敌,面对韩信在河边布阵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何如此?再比如情报工作极差,连韩信的2000伏兵都没有发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