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投降关羽,曹操为何是哀叹,而不是大怒呢?于禁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一员武将,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勇猛无比、勇冠三军、类似于战...
于禁投降关羽,曹操为何是哀叹,而不是大怒呢?
于禁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一员武将,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勇猛无比、勇冠三军、类似于战神一般的存在,曹操曾经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于禁一生战功赫赫,帮助曹操打过无数的战争,均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是就是这么一位盖世英雄,却晚节不保,在建安24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败给关羽后竟然投降了蜀汉。于禁投降关羽,曹操为何是哀叹,而不是大怒呢?
(1)、大将军于禁一生跟随曹操出生入死,建功无数,却最终归降蜀汉。曹魏大将军于禁这一生堪称辉煌,他先后在曹操身边征战30余年,是一个响当当的硬汉的存在。
而且曹操一直以来也是把于禁当做心腹重臣,也给了他高官厚禄,对他是相当的倚重。于禁在曹营也是不负众望,战绩相当了得,曾经在濮阳大战三国时期的战神吕布,也未败下风,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战斗中,也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于禁作战不仅勇猛无比,还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并且也是体恤下属,爱兵如子,深得部将、士兵的拥戴。如此大将军,但是最后战败投降,曹操心中的悲凉无以言表。
(2)、于禁失节,投降关羽,不比庞德,曹操心凉。在于禁手握曹魏重兵三万的情况下,由于战略上的失误,让关羽抓住了时机,当时暴雨瓢泼而下,汉水暴涨迅速,关羽引汉水来个了著名的“水淹七军”之计,最终于禁已无回天之力,率领三万大军投降了。
结果于禁这一次的投降,导致了他的身败名裂。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后,哀叹——于禁跟从我三十余年,面临险境之时,反不如庞德公啊。
各位读者,对于三国曹魏猛将于禁,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于禁追随曹操三十年,怎么在襄樊战败就轻易降了关羽?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曹操麾下的名将除了宗族之中的八虎骑之外,当属五子良将最佳,而五子良将之中,其中以于禁最为受重用,因为他追随曹操最久,长达30年,位高权重。然而一场战争彻底“摧毁”了于禁之名,那就是襄樊之战。于禁在襄樊之战轻易降了关羽,这件事争议很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于禁,可以说是曹操麾下最争议的大将,追随曹操30年,一场惨败,轻易投降关羽,导致死后背负千年骂名。而当时另外一个降将庞德却是大义凛然,决不投降,被关羽斩杀。因为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就形成强大的反差,连曹操对于于禁投降关羽是非常惊异,是“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于禁为什么要投降关羽呢?我们还得温故一下,襄樊之战的情景: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19年,曹操派曹仁去讨伐关羽,但是曹仁被关羽狂揍,导致襄樊不保,于是乎,曹操再派于禁救援,没有想到在于禁到来之际,襄樊地带阴雨连绵,再加上江水翻涌,水位上涨,关羽利用这自然水势,决汉水大堤,水淹樊城,来一场“水淹七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禁和众将登高坡望水,基本没啥可以回避的地方,可以想象到大水淹没樊城周围的凄惨景象,以及全军将士尸体上浮的悲剧。于禁投降了,值得注意的一点,于禁虽然投降了,但是并没有直接被关羽所用,而是被关押在荆州江陵。这也就解释了于禁投降其实被逼无奈的。
于禁为何轻易投降,具体的原因,我们或许已经不知道,但是可以猜测一二:
第一:于禁的为人处世风格,于禁为人刚毅稳重,也正因为这一点,才一直被曹操重用,欣赏。在历史上,多次于禁表现出色,比如在曹操征讨张绣,张绣先降复叛,打得曹操猝不及防,部队乱作一团,还是于禁整理乱兵。又比如于禁的一个好友昌豨,反复叛变,曹操派于禁去征讨他,最后死在于禁的手中。连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
据《三国志·于禁》记载:于禁治军依法,不徇私情,坚持原则有时甚至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这固然成就了他的“威重”,但也因此失去了将士们对他的爱戴,“不甚得众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禁持军严整,得贼赃物,无所私入”称得上是清正廉洁之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于禁能有如此操守,可谓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的人不会为了自己而投降,唯一的原因,就是其麾下将士的性命,是压倒他最后操守的砝码。
第二:于禁即使投降,也不会危及家庭。
《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一个事:有个将军叫郝昭,守陈仓,遇诸葛亮前来围城,诸葛亮派郝昭的同乡靳详于城外遥说郝昭,郝昭在城楼上回应说:“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这里没有言明“魏家科法”怎样厉害,但从语境中不难判断,在曹魏阵营,如果面临险境,降敌的后果恐怕不比身死强,因为除了自己,还可能波及“门户”。
但是于禁非常了解曹操,毕竟追随曹操30多年,又屡立战功,就算投降,曹操也会念及往日的战功,不会加害于禁的家属。事实也确实证明了,于禁投降,他的家属并没有被杀,这是曹操的宽容之量。
可惜造化弄人,于禁投降关羽不久,关羽就被吴人擒杀了,他也跟着落入吴人手里。孙权怕刘备报复,与魏修好,便又把于禁遣返,于禁就这么在魏蜀吴转了一圈后回到来处。然而,物是人非,此时曹操已死,曹丕表面上对他还算礼遇,却又在他拜谒曹操陵时羞辱他,他最后惭恚发病而死。
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投降关羽,曹操为何哀叹,而不是大怒?
曹操为何哀叹,而不是大怒?因为早在曹操预料以内。于禁对关羽,大概率是于禁战败,于禁忠心耿耿,曹操听到于禁投降,想到的是于禁牺牲自我,即使背负骂名,也要保存兵力,为主公效忠。所以自然只是哀叹一声而不是大怒。
于禁很早的时候就跟着曹操打江山了,古代的君王将臣,成大事者,大多是是忠信仁义之人,于禁也算其中一个。而且,于禁也不是个贪生怕死之人,虽然不是三国武力最强,也算是骁勇善战了,曹操大败的时候逃之夭夭,把将士留在背后,于禁一个人整军抵抗,一直坚持到最后,这难道能说他不忠不勇吗?
于禁面对主公的命令,在面对自己昔日的朋友昌豨,这种纠结之中,于禁还是遵从主公命令含泪将昌豨斩杀。曹操十分喜欢关羽,就看出他是多么看重忠义之人,这样的于禁,曹操肯定也是会更加器重的。
曹操南征北伐,于禁有些时候都没有跟在主公身边,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曹操十分器重他,很放心他一个带队守军,放心他一个人作战,于禁自己也是胜多败少。后来的樊城之战,于禁的投降让他背负的骂名留到了现在。
但是樊城之战时,于禁率领七军区支援,可是七军被淹,庞德将军被斩,船只丢失,万全之策,保留实力,能屈能伸,若是为了那一刻的尊严,将是全军覆没,所以最后选择了投降。
面对对手是关羽,曹操的叹息虽有是意料之中,但多少还是有些感慨和失望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