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治蜀的成就是什么 他真的抑制了特权阶级吗

发布时间: 2022-08-31 22:00: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诸葛亮对治蜀的功绩简短些啊~~~~谢谢了~~~~~要重点!!!!!!快快啊~~~~~~~~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

诸葛亮治蜀的成就是什么 他真的抑制了特权阶级吗

诸葛亮对治蜀的功绩

简短些啊~~~~谢谢了~~~~~要重点!!!!!!快快啊~~~~~~~~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建议看看武侯春秋:
http://tieba.baidu.com/%D6%EE%B8%F0%C1%C1/shipin/vlist/%BC%C7%C2%BC%C6%AC?sort=2
大概是武侯春秋(三)基本是讲治蜀的~
兴修水利,劝课农桑,鼓励耕种

诸葛亮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不但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是道德的化身。

诸葛亮不但是一代名相,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而且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包括行政、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实属古今第一人,确实是个天才,是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还是历史上的道德表率,是个道德的化身,在历史上具有道德完人的形象。相对于汉末强臣压主,纲纪倾颓,人皆为虎狼羊犬,及至曹魏代汉,司马晋代魏,纷乱扰攘,而诸葛亮却能够对蜀汉忠心无二,鞠躬尽瘁,一辈子执着于兴复汉室的理想,更父子孙三代效命汉室,死而后已。在那个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人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年代,至为难能可贵。

但在诸葛亮在军事上可圈可点处并不多,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用兵如神。《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鲁迅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其时”;等等借口。

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先来看看,书中表现诸葛亮军事才能最出彩的“六出祁山”及其过程,但是这里面十有八九是虚构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

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

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北伐的,他屡屡进兵,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寸土未得。说诸葛亮是大军事家——完全没有成功的例证,怎么证明他军事能力强?何况仔细分析他的用兵,平庸之处,每每毕见。台湾军事史家李震先生说得好:“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至于演义小说谓诸葛用兵神奇莫测者,乃无根之言耳。”

就以第一次北伐为例。此次北伐,可以说是时机选择得最好的,曹魏以为刘备完蛋以后,蜀中就无人了,根本没有防备,结果被一棒子打懵。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形势一派大好。因此后人评价说,“若(诸葛)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所有也”。可惜,诸葛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诸葛)亮无尺寸之功”。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可惜,诸葛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诸葛)亮无尺寸之功”。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诸葛亮治蜀,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其何异于缘木求鱼?况其用兵又实在平庸。南宋陈亮等书生称“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然,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彼岂孔明敌哉”,认为蜀军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这是诸葛亮善兵的明证。其实战争的成败要依据战略目标是否达成来作判断,诸葛亮的目标是西据陇右,进图中原,他达到目的了吗?

他能算掌握了主动吗?一出祁山,张郃直击其必救——街亭,大破马谡,他前功尽弃;二出祁山,曹真料其必出陈仓,使郝昭守之,以逸待劳,又大挫诸葛亮的锋锐;三出、四出,司马懿以坚守之策,教其粮尽自退。由始至终,诸葛亮竭尽心力,却寸步难行;魏劳战之卒少,却收防御战之全功。

实际上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魏军手里,是以蜀因战益弱,魏被兵不伤,终于有二士灭蜀之役。因此,魏人称“(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虽语带讥讽,细思却也不无道理。

诸葛亮的最好成就就是帮助刘备建立蜀汉,蜀汉的建立离不开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诸葛亮能让刘备三分天下就是最高成就了。
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花费了巨大的心思。而他的最高成就应该是建立蜀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当然,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以及馒头,这都是非常伟大的发明。
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他最高的成就是当丞相辅佐少主,虽然少主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有诸葛亮在蜀国就不会走向衰败,而且诸葛亮的出师表写得非常感人肺腑
历史上的诸葛亮最主要的成就不在于军事而在于内政,在诸葛亮的操持之下,相对于魏吴二国来说起步太晚毫无根基的蜀国迅速强大,这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怎样以严治蜀,治理方法有何特点?

诸葛亮是蜀汉唯一的丞相,他在世的时候是蜀汉实际的执政者,他去世之后对蜀汉仍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像蜀汉中后期的执政者:蒋琬、费祎、姜维、诸葛瞻、董厥等人,都与诸葛亮有关系。而且在后世当中诸葛亮也是受到极高的评价,道德、政治包括军事都是楷模一样的存在。


正所谓物极必反,像诸葛亮这样一个人物,他所受到的质疑当然也是相当多的。比如诸葛亮以严治蜀,执法公正的评价。这是主流观点承认的,白纸黑字记载在史料当中的,但是诸葛亮也有很多地方受到质疑,有很多对人对事的处理没有那么公正。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诸葛亮以严治蜀的倾向


诸葛亮是倾向于以严治蜀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明确地评价诸葛亮:"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法律非常清明而且严格。诸葛亮一方面制定严酷的法律管理蜀汉,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宣扬德教。在执法方面,诸葛亮能够一碗水端平,所以虽然法律严酷,但是只能让被管理者产生畏惧,而不是怨恨。这是《诸葛亮传》的说法,也是一个比较高的评价。


在具体的事件上,也能够体现出诸葛亮这种以严治蜀的态度。裴松之在《诸葛亮传》里面引注了《郭冲五事》,是晋人郭冲讲述关于诸葛亮的五件事。虽然裴松之认为这五件事都不靠谱,但其实裴松之的评价也不十分严谨。《郭冲五事》并不能完全否定,其中有一件事就记载了诸葛亮和法正在制定蜀地法律的分歧。


刘备消灭刘璋控制巴蜀,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法律,让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李严等人制定《蜀科》(科低于律、令,毕竟当时还是东汉时期,只能用《蜀科》权宜过渡)。诸葛亮把法律修订得很严苛,引起了法正的反对。法正认为刘备刚刚用武力收服益州,应该放宽法律拉拢人心,就跟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秦律"约法三章"一样。法正这个人睚眦必报,作为刘备集团的新贵,他打算放宽蜀地法律,不知道有没有私心的影响。


诸葛亮反对法正说:"秦法严苛,让百姓民不聊生,所以高祖放宽法律;刘璋统治益州时期,法律十分松弛,让蜀地权贵不怀其德,不畏其威。所以要以严治蜀,把之前这种错误的情况扭转回来。"诸葛亮所说的情况是存在的,刘璋既想利用"东州士"(从外部进入益州的人,在刘焉时期作为压制益州本土势力的力量);又不想失去益州本土大户的支持,两边讨好之下,法律的效力确实十分宽松。诸葛亮以严治蜀也是很有道理的。

诸葛亮执法不公正之处


虽然史料中对诸葛亮法治这一点的评价相当高,但是诸葛亮还是有一些地方遭到质疑,被认为是执法不公正。首先是对法正的态度。上文小编也提到了,法正这个人心眼特别小,你请我吃一顿饭,我涌泉相报;你瞪了我一眼,我加倍奉还。他是这样一个人。法正就因为报复别人无视法律,擅自杀死好几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有人跟诸葛亮提到这件事,让诸葛亮跟刘备说一说法正的情况,好打击法正的嚣张气焰。结果没等法正被打击,诸葛亮反而先怂了。诸葛亮说刘备当初在荆州的时候,向北有曹操,向东有孙权,在自己家里还有一个潜伏的孙小妹,里外受夹板气。有了法正的帮助后,刘备才顺利得到西川,摆脱了之前那种逼仄的窘境。法正的功劳都这么大了,那就顺从一下法正的心意吧。反正诸葛亮是没有跟刘备提法正的情况,对法正枉法视而不见。


另外还有一件更为激烈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蜀汉初期,蜀汉对南中地区的控制极其不稳定。后来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南中地区几乎完全失控。南中叛乱中的一个首领就是牂牁太守朱褒。有一个叫做常房的州从事到牂牁郡调查情况,他知道朱褒素有异心,于是收押朱褒的主簿查问,最后杀死了这个主簿。朱褒一怒之下杀死常房,反手诬告常房造反。当时蜀汉的时局很不稳定,诸葛亮为了避免刺激到朱褒,最终还是选择"相信"朱褒的话,杀死常房的儿子,又将常房的弟弟流放到越隽郡,这里也是南中的地盘。


最后是诸葛亮和李严的斗争。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非常奇怪。刘备临终前以诸葛亮和李严为辅政大臣,被视为分权平衡。但是李严却被禁锢在永安,根本不能插手诸葛亮的事情;虽然李严的实力远低于诸葛亮,但是他确实产生了与诸葛亮争权的心理。诸葛亮对李严的态度先是一忍再忍,把李严哄到汉中,进入自己的丞相府后再以雷霆手段废黜了李严。


虽然李严被废是有合理的罪名:李严在诸葛亮北伐时运粮不济,又试图甩锅给诸葛亮。然而第一、这个理由本身就遭到质疑,因为操作手法实在有些弱智;第二、如果诸葛亮对李严的处理是合理的,那么诸葛亮在之前对李严的容忍,也是一种执法不公的表现,有很多松弛的空间。

如何看待诸葛亮执法不公的质疑

小编首先声明一点,个人对诸葛亮是十分敬佩且崇拜的。然而这些关于诸葛亮执法不公的质疑也确实在史料中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是否因此而否定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公正和本人的道德水准呢?小编认为还是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点:诸葛亮的执法不公,是否是为自己谋利?


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亮对法正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倒是不假。但是这时刘备尚且在世,诸葛亮并没有后来作为蜀汉丞相那样大的权重。诸葛亮知道自己即便劝说刘备,刘备也不会压制法正。那么诸葛亮何必要多此一举,不仅导致内部的不合,还容易引起刘备的不满甚至猜疑呢?


然后是诛杀、流放常房家人一事。当时蜀汉的时局确实非常动荡,经历"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的失败,大批的蜀汉精锐士兵以及优秀将领阵亡或投降,上升的锐气消磨殆尽,蜀汉的国力已经衰弱到极点,外有曹魏、东吴虎视眈眈,内有各种反叛乱成一团。这个时候实在不好对南中地区用兵。诸葛亮在权衡利弊之下,用了极端的手段,这种做法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至于诸葛亮和李严的斗争。李严本身就是在作死的边缘,在蜀汉要对外发动战争,或者受到曹魏进攻时,李严不但不配合诸葛亮,反而借机要挟诸葛亮给自己权益。诸葛亮为了内部的稳定,只能容忍李严。等当李严进入汉中之后,诸葛亮立刻除掉李严,无论理由合理不合理,对蜀汉来说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小编的结论是,诸葛亮有执法不公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但他并不是为自己谋利,而是为了蜀汉的存亡,了解这一点就足够了。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向以严治蜀,执法公正,诸葛亮在治国上一方面是制定严酷法律进行社会管理,另一方面诸葛亮本人以身作则。
当时诸葛亮对于蜀国的法治是非常看重的。他让蜀国变得非常严谨。让士兵变得很强大。
明于治法,科教严明,听纳贤言,大兴蜀锦,联合东吴,打击曹魏!

诸葛亮治蜀具体内容

诸葛亮治蜀是刑法和德化并用。他能够以身作则。他的品质作风同他的能力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第一,亮工作勤谨,如《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又《三国志》卷45《杨戏传》注引《襄阳记》载亮主簿杨颙称亮“自校簿书,流汗终日”。诸葛亮处理政务这样勤谨细致,一则可以使部属不易作弊和玩忽职守;二则可以了解下情,及时而较好地处理政务。第二,持身廉洁,如《亮传》言:“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第三,作风公正,《三国志》卷43《张裔传》:“裔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又《亮传》注引《亮集》:“亮与兄瑾书曰:‘乔(瑾次子,出继于亮)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第四,不受谄谀,如《三国志》卷40《李严传》注引《亮集》:

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秦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第五,虚心纳谏,如《三国志》卷39《董和传》载: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矣。违复而得中,犹弃弊�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诸如以上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蜀汉的政治,在诸葛亮的统治下,不但较刘璋时代大有起色,就是与同时的魏、吴两国相比较,也要好一些。正因为如此,所以吴臣张温使蜀回去以后,曾赞美蜀政,以致引起了孙权的忌恨。当时魏国有才智的大臣刘晔、贾诩也说诸葛亮善治国。陈寿在《亮传》反复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政绩,说得好似尽善尽妥,而陈寿对魏、吴两国的统治者则未有若此称述。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陈寿、袁准都说如西周人民之思念召公,可见诸葛亮之受人歌颂,在当时已经达到如是高度,若不是亮的政治措施能够符合人们的某些愿望和利益,岂能如此?至于诸葛亮在经济方面,也有很多重要成绩,此将在论述蜀国经济时再谈。

总之,诸葛亮德才兼备,其治蜀政绩是历史上罕见的。他的为政行事,固然也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对蜀国人民也有一定程度的益处,有些地方还可供后世借鉴。所以我们说:诸葛亮确实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诸葛亮治蜀及其后的政局

自刘备死后,诸葛亮以丞相辅佐蜀汉后主刘禅,主管军国大政。刘备临死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恪遵父亲遗言,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对刘禅,也确实作到了自己对刘备的诺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北伐中原,复兴汉室,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来的。刘备死后,诸葛亮是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作为他报答刘备、忠于刘禅的“职分”(诸葛亮《出师表》,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平定南中

为了解除北代时的后顾之忧和开拓兵源财源,诸葛亮在北代之前,首先要安定南中。

三国时的南中,概指今四川南部和贵州、云南等地。这里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汉代统称为西南夷。刘备章武元年(212),以李恢为■降都督,住平夷县(今贵州毕节),总管南中事务。刘备死后,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西北)叟族领袖高定起兵称主,牂牁(郡治故且兰,令贵州凯里西北)郡丞朱褒据郡反叛,益州郡(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县东)大姓雍闿反,降吴。南中另一大姓孟获也参加反叛。南中的骚动,也使诸葛亮不得不先行南征。

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兵分三路。东路由马忠率领趋牂牁。中路由李恢率领出平夷,向益州郡。西路主力军由诸葛亮率领,经安上(今四川宜宾西),由水路赴卑水(今四川美姑),趋越巂(今四川西昌)。这年三月诸葛亮出师,五月渡沪,平复南中三郡,降服盂获。同年十二月回到成都。前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当时的南中,是比较荒僻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之是“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诸葛亮这次南征,取用的是攻心为上的方针,要在使南人心服。当时马谡建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某心而已。”(《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注引《襄阳记》)据传说诸葛亮对孟获曾七擒七纵。最后,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平服南中后,不留兵,不留官,“皆即其渠师而用之”。他认为:“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不留兵,不留官,不会是一官一兵不留。■降都督和各郡郡守,总是要由成都蜀汉政府派去的。“皆即其渠帅而用之”,大约是用作县邑官。少数民族地区的县邑,就由少数民族的酋帅来管理,称作邑侯或邑君。

《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有邑侯魏狼,苏祁邑君冬逢,都是少数民族的酋帅。这次诸葛亮出兵征服后的南中,有时也还有些变乱。如“越巂郡,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余里”。到张嶷为越巂太守时,才改变了这种情况。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后,牂牁兴古獠人复反。马忠击斩刘胄再平南中后,■降郡督由平夷移驻味县(今云南曲靖),“处民夷之间”,蜀汉政府的势力大大向南推移了。

诸葛亮平南中后,达到了增兵增财的目的,“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华阳国志·南中志》)李恢平定南土后,“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蜀志·李恢传》)。张嶷平牂牁兴古僚人后,“招降得二千人,悉传诣汉中”(《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注引《益部耆旧传》)。

北伐

诸葛亮回到成都,休息整顿了一年。建兴五年春(227)出屯汉中沔阳,准备北伐。临发上疏(即后人所说的《出师表》)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次年,诸葛亮由汉中率军攻祁山。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从这次算起,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前后与魏有六次战争。五次是蜀汉发动的进攻,一次是魏进攻,蜀汉防御。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扬言要由斜谷道(由陕西汉中到郿县)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口(斜谷道的南口)。曹魏派大将军曹真率众迎战。诸葛亮率大军西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震动。魂明帝曹睿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诸葛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天水南)。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驻军山上,为张郃所破,以致影响整个战局。诸葛亮斩马谡,取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这年冬,诸葛亮又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东)。魏派曹真迎战。诸葛亮因粮尽而还。魏部将王双率军追击,被战败而亡。

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迎击陈式。诸葛亮自出至建威(成县西),郭淮退走。遂克武都、阴平两郡。

建兴八年(230)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今甘肃天水南),张郃由子午(由今西安南到宁陕东)、曹真由斜谷(郿县到褒城)出,三道欲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今陕西洋县)。因遇大雨,道绝,真等皆退走。这年,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建兴九年(231)春二月,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输军粮。魏将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郭淮等御之。诸葛亮破费曜、郭淮于上邽,司马懿敛兵依险拒守。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来追,蜀汉伏兵弓弩齐发,张郃中矢而死。

建兴十二年(234)春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十万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输粮米。并进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司马懿对峙渭南。诸葛亮每患粮不继,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百姓安堵。相持百余日,八月,亮病笃,卒于军中。蜀军退。

这六次战争,有两次是出祁山,一次是出斜谷,一次出散关,一次出建威,一次是魏军进攻,诸葛亮在汉中拒守。六次战争中,第一次,第六次规模比较大。

治戎和理民

陈寿评论诸葛亮,称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干将略”(《诸葛亮传》)。治戎和理民,是封建时代治理国家的两大纲领,在和平时期是这样,在战争时期也是这样。这是丞相应当尽到的职责,也是有丞相才能的人才能尽到的职责。蜀汉在三国中的根基最薄,取得基地的时间最晚,诸葛亮能辅佐刘备父子在当时激烈复杂的斗争中,与魏、吴鼎立,极为不易。这种成就,是跟诸葛亮治戎和理民的成果分不开的。

陈寿称誉“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饬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为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魏志·诸葛亮传》评曰)“用心平而劝戒明”,是诸葛亮贯彻于军政民政的一贯作风。“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表明这位政治家的深刻的政治影响。

有关诸葛亮的事迹,见于史籍者不多。就流传下来仅有的简略记载而言,如建兴六年街亭失败后,取西县民千余家还汉中。建兴十二年屯田渭滨,耕者杂于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这都表明,诸葛亮的军队是节制之师,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局

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政治先后由蒋琬、费祎掌管。蒋琬还考虑过伐魏,兴复汉业。费祎就全无与魏争天下的思想了。费祎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蒋琬、费祎执政时期,蜀国大体上采取了保境安民政策,军事活动比较少。

费祎死后,姜维在蜀掌权。诸葛亮对他很赏识,称他“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心存汉室,才兼于人。”费祎时,姜维“负其才武,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姜维掌权后,又恢复了对魏的战争。他仍是贯彻诸葛亮的军事路线,重点首先在争取占有陇西。姜维自以为是天水人,“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同上)他数次出兵,都是争夺陇西。

自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到延熙二十年(257)的五年之间,姜维五次伐魏。延熙十九年在上卦南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次战争中,因另一路军队误期,姜维被邓艾打败,战士“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百陇以西亦骚动不宁”(《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段谷败后,不仅姜维的威望大减,蜀国蜀军也元气大伤。

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庸材,他为政四十年,前期因有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辅政,政治较为清明。但在费祎之后,他听信宦官黄皓,政治昏聩。就连大将军姜维也因害怕黄皓陷害而不敢驻在京城成都。

蜀汉晚期,朝政是相当腐败的。公元261年,吴派使臣薛珝来蜀,回国后对吴主孙休说到蜀国情况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三国志·吴志·薛综传附子珝传》)
本文标题: 诸葛亮治蜀的成就是什么 他真的抑制了特权阶级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92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的将士身材真的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强壮吗你如何看待三碗米饭实验
    Top